《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76|回复: 16

五绝.游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五绝.游湖
岸草随波绿,小娃弄艇闲.
只缘鱼相引,浅入芦花滩.
天!是不是又出韵了?我查了王力诗韵,好象不在一个韵部呦.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天!怎么又是锁定此贴?谁来弄弄,我才刚刚上网,我不会弄的!
发表于 2005-8-23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整首诗平仄基本合律,只是"只缘鱼相引"的"相"字出了毛病,"相"字是平声,而按律此处当为仄声,不如改"相"为"诱",平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关于你所说到的"出韵"问题,按<佩文韵府>,"滩"在"十四寒","闲"在"十五删",的确不能通押,但按诗韵十三辙,宽一点也就将就了.
    另外,"浅入芦花滩"是否系"践入芦花滩"之误?姑留存疑.
    你这样学诗,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香菱.呵呵,开个玩笑,莫生气哦!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哇噻!你好厉害!佩服死了.
三个问题得请教您1)诗韵十三辙怎么回事?
(2)红中的香菱怎么了?与我哪点相似?
(3)确是浅入芦花滩,就是在芦花滩中搁浅了.
谢谢您的指教!
呵呵!日后还需关照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五绝.游湖
岸草随波绿,小娃弄艇闲.
只缘鱼乱引,浅入芦花滩.
我打字打错了,我的草稿纸上本是乱引的,结果打了相引.
呵呵,错了!
发表于 2005-8-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所谓"十三辙"就是十三个韵部.是北方戏曲唱词所用的韵部.是按照北京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分的.因此,这个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十三辙",就完全可以用作以普通话创造的现代诗歌,戏曲,曲艺的韵部.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插曲虽小,但活生生地为我们读者塑造了一个聪明可人、爱诗如痴的女孩形象.她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她还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红楼梦>里对香菱学诗的专心致志作了这样的描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等等。
发表于 2005-8-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下面引用由马琳2005/08/23 07:46am 发表的内容:
哇噻!你好厉害!佩服死了.
三个问题得请教您1)诗韵十三辙怎么回事?
(2)红中的香菱怎么了?与我哪点相似?
(3)确是浅入芦花滩,就是在芦花滩中搁浅了.
...
诗韵和曲韵完全是两回事。十三辙为曲韵,用来写诗不妥。
在诗韵中,比较常用的是“平水韵”,新韵以《诗韵新编》(新十八韵)和中华诗词学会前些时候推出的“中华新韵”(新十四韵)较为普及。
浅入芦花滩--按我的理解并非搁浅于芦花滩,而是稍稍进入了芦花滩、进的不深入的意思。表现了欲入不敢、心有不甘的心态。“浅”字这样的用法,在传统诗词中常见。
关于香菱学诗,贴编文章供你参考:)
浅谈《红楼梦》中香菱第一《吟月》诗/作者:王耀华
吟月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照画栏。
此诗是曹雪芹模拟香菱的笔调写的。作为第一次写诗者,能声调和谐,对仗也工整,这是很难得的。但宝钗说:“这个不好,不是这样做法” 。黛玉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要香菱重新做。究竟“不好”在那儿,为什么要“重做”,钗、黛都未指明。窃以为:从布局看,首联直白写月,颔联作者却以作者忖度“诗人”和“野客”对月心态来间接写月,而颈、尾二联又回到直白写月,显得章法零乱,没有转合;从意境说,虽有比喻,也还是平铺直叙,不含蓄,堆砌词藻,凑泊成章,未融入作者的感情,也无寓意。首、颈、尾三联只说出“月光非常亮”;从格律看,限十四寒韵,“圆”在十五删,且颈联合掌,在当时应算出格。在措词造句上也值得推敲:如“月桂”有歧义,第一义为岩桂的一种,四季开花;第二义说可以代指月,因月中有桂。故“月桂”不如“月魄”;“野客”系指出门在外客人,但这些人不一定都有愁,不如用“迁客”或“塞客(戍边者)”合宜确切,“野”字粗俗;“翡翠楼”、“珍珠帘”看似华贵,以之入诗嫌市井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你们都太好了,这么热心这么诚心相授!
谢谢.......
受益非浅,原来诗是可以这样写的,但不可以这样写的.
我收藏了.
呵呵!
发表于 2005-8-24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近体格律诗的用韵的确非常讲究,从清风斑竹关于香菱学诗的引文中"……从格律看,限十四寒韵,“圆”在十五删"已经反映了这一点.有趣的是清风斑竹向你推荐介绍的<中华新韵>等韵书(<平水韵>除外),"寒""删"却几乎都是可以通押的,如此,初学诗者岂非要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了?
    另外,关于十三辙是曲韵一说,在下真的不敢苟同,好在这书在稍具规模的书店里都能买到,有关十三辙究竟是不是只限于曲韵而且用来写诗不妥的公案应该是很容易了断的.
    本人并非要马姑娘写格律诗按十三辙用韵,只是就马姑娘诗中"闲"、滩"二字的错韵说一句"按诗韵十三辙,宽一点也就将就了"作为安慰罢了.
    建议马姑娘回去找一本<佩文韵府>(也有作(佩文诗韵>的)看看,大概就不会一头雾水莫衷一是了。
发表于 2005-8-24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依词韵,寒删同部,
误入吧,
发表于 2005-8-24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可《游湖》是首五绝啊,“依词韵寒删同部”这说的是哪跟哪呀?哈哈哈哈!:D
发表于 2005-8-24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关于十三辙作韵,也贴编一文,供参考:
汉语音韵大略可以分为上古韵(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音韵)、古韵(唐宋时代)和今韵。上古韵在诗词创作中早已不用。古韵起于唐,系由官方编辑韵书,将汉字分类编排到各个韵部,由于它一开始就不是完全依据口语编排,有些是人为的强制规定,所以很多地方脱离实际。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必依其韵,所以古人作诗填词还是严格按照韵书来的,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659-744),高宗至玄宗朝人,其作诗当依《切韵》或《唐韵》(当时的两部韵书),由于资料所限,无法查知贺诗中“回、衰(古异读为cui,并非"摧"字)、来”三字的确切读音,但在由《切韵》、《唐韵》而《广韵》又发展起来的南宋的《平水韵》中,三字同属上平十灰韵一个韵目。可以推知,在《切韵》、《唐韵》中,此三字即便不是同韵,也是可以通押的邻韵。所以那时贺诗是合乎押韵要求的,尽管读音并不一定和谐。
      明清以来,在中国北方广为流传的是十三辙(即十三韵)。它是从说唱文学中发展而来,所以完全合乎普通话的发音特点。诗词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音律美,一首依照古韵作成的诗词,音韵与现代口语多有不同,则其美必然逊色。如在《平水韵》中,“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的韵母为“ui”,“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的韵母为“ai”,两者同属于十灰韵目,今天用来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主张现在作诗可以十三辙押韵,不必非依古韵。
文章出处:http://poem.linyi.com/p/writings/show.php?sendId=21。
 楼主| 发表于 2005-8-24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唉呀,没想到一首小诗引来这么多老师。
太好了,收藏!
谢谢。。。。。
发表于 2005-8-2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什么叫新韵?当然是相对古韵来说的,所以寒删并入一个韵部通押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十三辙不合诗词用,从最近中华诗词学会推介“中华新韵”(新十四韵)可以看出来。所谓十三辙用于诗词,不过是有识之士欲破平水弊端而作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而已。实践已经证明,简单地拿来不行,所以有了新十四韵(而不是十三辙或十四辙),所以辙少有以十三辙写诗词的诗人。
另《新华词典》对“辙”的注释为“歌词、戏曲、杂曲所押的韵”,也旁证了其与诗词韵的区别。
我觉得既然是指导性回贴,发言者首先得搞明白要说的东西,如果只是一知半解或半知半解,最好不要说是似而非的话,以免误导(讨论除外)
发表于 2005-8-2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绝.游湖

记得有好多人用词韵入诗的,
中华新韵还是用不习惯,韵好办,句子的平仄却是习惯用平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2 0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