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45|回复: 0

风趣诗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趣诗探源

风趣诗探源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浩海中,出现了许多诗风种类的诗家领袖人物。比如“李杜”王孟”“韦刘”“小李杜”等一些登峰造极的风格流派。他们的作品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非常的影响。在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中间。杨万里就是其中的一个。
      杨万里是宋朝人。他的诗,风趣诙谐;俚语白话。是以通俗、明畅的调子站立在中国诗坛而被人们所崇拜的一代宗师。他的这种格风后来被清朝大诗人袁枚、赵翼等人所继承、融化、发扬。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艺术流派;——性灵派。性灵派是清朝的三大诗派之一。它与神韵说、格调说相对横。它的影响远比神韵说、格调说更为广泛。在中国诗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杨万里的诗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作的风格是不同的。首先,他是学习江西诗派,以摹拟、工巧为根本。继而又学后山的五言律、学半山的七言绝句。大约到50岁左右,他开始学唐诗。他的诗经过了3次的演变。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由是,他的诗也就达到了很高的、独居一格的境界。给中国诗歌的流派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杨万里虽然自己就是学唐诗的,然而他的诗宗到底是谁,多少年来,这还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今日得宽余、偶翻《全唐诗》。我发现了杨万里的诗与蜀太妃徐氏的诗有一种共同的幽默、诙谐的风趣。便以为杨万里的诗宗是她。假如这是真的,也不失为一个惊人的发现。试看唐朝蜀太妃徐氏的《玄都观》
            登寻丹壑到玄都,接日红霞照座隅。   
             即向周回岩下看,似看曾进画图无。
      再看杨万里的《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
             炼句炉桓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世人所谓的活劲儿。大胆地运用口语入诗;通俗而不野;平浅而不滑,把日常话中和眼前景物的感想,情景交融、穿插;用人人皆知却不能所道的手法创作出来。虽说,没有太白“清水出芙蓉”来的清雅、自然,却也给人以轻巧、活波的感觉,由此看来,不愧为透脱中的高手,风趣与幽默的天才人物。
      唐诗绝句一般地来说,忌重字,可是我们看蜀太妃徐氏的诗,却也不避重字,在当时诗文格律非常讲究的情况下,居然也能千古,这也不难思想;蜀太妃徐氏的诗,对于当时来说是个大胆的举动,虽有重字,但是,能放能收,笔法新颖,情调自然,不拘俚俗。诵读数遍,但觉字字生辉,奇趣盎然而回味无穷。开阔了诗思的新天地。重字一般的来说,能运用的恰倒好处,也就不会觉得碍眼了,再看蜀太妃徐氏的《题天回驿》:
            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
            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
      徐太妃,虽属女流,却有丈夫气概。其实,历史的经验何尝不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艺术只有一个字,“变”!看上面这首绝句,虽有重字,却极其自然。我不免为它拍手叫好,通过这首诗,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对”二字。凡事莫过于相对。就相对而言,在《全唐诗》的洋洋大观中,类似于杨万里的作诗手法,却不很多。故此,我以为风趣诗的诗祖应是蜀太妃徐氏。究竟是非、笔者尚不敢自信,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赐教处:http://www.xiangchu.com/bbs/index.php
                                                    作者: 孟琪,1985年10月1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3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