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96|回复: 0

[随笔] 真性情的诗人槟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9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性情的诗人槟郎
作者:马武悦
生活中从未遇见过这样一个人,如此热爱旅游,如此执着于诗歌。即使有人偶有所感,写下只言片语,却不一定形成文章。很少有人能像槟郎老师那样,坚持每日写诗,坚持旅游,还能同时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槟郎是一位热爱旅游、热爱诗歌的真性情的诗人。
机缘巧合之下,我被分配到槟郎老师的毕业论文小组,他成了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老师还不是很熟络。直到之后,我又选修了他的“旅游文学”这门课,听老师讲解诗歌、散文等作品,我才慢慢了解了槟郎老师。
槟郎的作品很随性。乍一看,他是用平淡的文字来记叙他旅游过的地方与景色,初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品味,就能发现槟郎并不是一般地书写文字,也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来歌颂美好。槟郎的一字一句都是感发于内心的,是内心最本真情感的流露。他将自己的真性情寓于看似随性的作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旅游文学第一次课上听到的由槟郎作词的歌曲——《欢迎来南京》。这一首歌,融入了南京许多著名且有特色的景点。开头直接罗列了南京的景点,指明了景点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立刻就感受了槟郎对南京的赞美之情。之后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给人以热情好客的亲切之感。歌曲结束了,但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着歌词的韵味。
槟郎有许多作品是记叙游玩之地的。桃叶渡是南京著名的景点,这里流传着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槟郎写过一首《那年元宵节夜》,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首诗中写到,“熙熙攘攘的观光人群,最美的是我身边的贴心人”。元宵时节,纵使身边行人无数,花灯璀璨,对他而言皆是过客,只有身边的那个她能入得了诗人的眼。在槟郎心中,有她相伴,便拥有了时间最美的风景。从这里不难看出,他的恋爱中的那种羞涩与怦然心动,显示出他极为真切的浪漫情怀。“文德桥上蛛网般的红灯笼,红扑扑的你的腮红,不远处桃叶渡,传来王献之迎接桃叶桃根的歌声”。红灯笼映出女郎红扑扑的脸颊,女生在心爱的人面前总是羞涩的。槟郎极力描摹了当时的境况以及恋爱中女孩子的羞涩悸动。槟郎的《那年元宵节夜》表现了爱情的美好纯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心爱姑娘的浓烈感情。
拜读槟郎老师的诗歌后,我愈发地觉得写诗、旅游和槟郎尤为契合。槟郎最近的新作《村上的炊烟》,他用寥寥几句,勾勒出乡村黄昏图景,极为真切地抒发了对儿时的眷念。“人烟二字并用”,烟与人是互相依存关系,为了生存人常常要生火做饭,而正因为人的存在才会产生炊烟。槟郎回忆儿时的乡村,高高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悠悠地接连天际。来客时、农忙时,用稻草、荒草、木柴生火,炊烟便会从烟囱里升起。而那升起的袅袅炊烟似乎成了乡村的标志,没有炊烟的村落便是“死村”。看到炊烟,人们收工回家的心情就变得更为迫切了,在远远望到炊烟时,家的温暖和舒适使得他们身上的疲惫消退了许多。然而,随着乡村的城市化,新长成的一代人有的离开了故土,有的虽留守乡村却也用上了新兴家电,传统的生火方式退居幕后,炊烟自然也不见了踪迹。一代人已经变老了,炊烟渐渐飘散,留存在人心里的是那久远的美好记忆和深切怀念。炊烟是一种时代印记,代表着一代人认真的生活方式,维系着一代人的朴实情感。我私以为,对槟郎来说,炊烟是一种家的寄托,一份对儿时的感怀,一份对往昔美好消逝的惋惜。
《消失的渔翁》又以极为精简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道理。全诗语言诙谐,写了老渔翁的三次“消失”。第一次,老渔翁消失了,官员派人到处去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山里找到了老渔翁。只因普天下皆为王土,皇粮国税岂容逃脱,皇家威严岂容践踏,百姓纳贡缴税乃是理所应当。第二次,老渔翁又消失了,官府又四处搜捕,花费大量时日。只因“周命维新野无遗贤”,雷霆雨露皆君恩,有百姓没享受到圣上的隆恩,这是被不允许的。第三次,老渔翁又消失了,这一次没有人再来抓他了。只因吏治腐败,瘟疫肆行,匪寇流窜,民不聊生,世道已经大乱了。区区一个渔翁,早已无人关注。槟郎以诙谐逗趣的语言,极力书写了老渔翁的几次消失及最终结果。盛世之下,“老渔翁”被追捕着缴税,乱世之中,无人过问“老渔翁”行踪,盛世也好乱世也罢,都与“老渔翁”不相干,他只求“蓑衣独钓寒潭雪”。老渔翁隐居山林,不问世事,颇有几分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乡野遗民之风。即使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也只寻求心中的一片净土,这便是槟郎所展现的豁达乐观,体现了其高尚的情操。
槟郎还有几首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槟郎在《小时哪知户外》中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儿时的追忆;以《宇宙的心跳》表达出他不拘俗套的人生观,恬静地面对富贵、生死等;在《天道不同人道》里以精妙的语言叙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帮蚂蚁的人》诉说了蚂蚁的旅途,写蚂蚁就是在写自己,抒发了极大的创作诗歌的热情;《水土何必作对》辩证地看待“水”与“土”的关系,水与土是相辅相成的;《爱是个问题》探讨究竟什么是爱,阐释了对“爱”的独到见解,显示他深切的生活感受……
在这些诗作中,我对槟郎的《爱是个问题》有一些感悟。在他看来,世人所说的爱,有的只是嘴上说的好听,有的则毫不显露。爱到底是什么,这很难有明确的评判标准。
有时候,爱的越深反而是种伤害,不爱反而有利。结合之前槟郎所作的《邻居打小孩》,能稍稍界定下“爱”的意义。在《邻居打小孩》这篇诗中,邻居因孩子考试不及格,先是罚这个小学生跪着,紧接着越骂越生气,开始动手打孩子了。他于心不忍,本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原则,出门劝导,但被邻居痛骂,无功而返。他又对孩子的嚎哭心生怜悯,恼火于邻居的狠心,终是忍不住出门揍人……从《爱是个问题》这首诗对爱理解来看,邻居爱自己的孩子吗?从邻居自身来看,他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罚跪甚至动手打孩子都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了让孩子“成才”,是对孩子的负责。在旁观者看来,邻居对孩子不那么的“爱”,最起码邻居的教育方式实在糟糕,这不是一种爱的表现,而是成人对孩子的过分苛求。成绩很重要,但不能代表一切,关爱孩子同时兼顾他们的身心发展。
同样的,不爱也是人性。中华民族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前些年,人们在公交车、地铁上还时常会给老人让座,看到老人摔倒了肯定会立马有人扶起老人。可是呢,后来“碰瓷”、“假摔”、“霸座”等,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崩塌了。越来越多的人,当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不敢轻易去扶了。有的人假装没有看见,直直的走过去了;有的人只能掏出手机,做好证明,离老人远远的,再给报警说明情况。这样情况,能说这些人一点也没同情心吗?那么人究竟“有没有选择的权力,沉默的权力?”其实,正如槟郎所说的那样,不爱也是人性。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是需要双方共鸣的。就拿扶不扶老人来说,扶老人是道义,不扶老人则是本分。有时,不扶老人,只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害怕付出爱却受伤害。
关于“爱”与“不爱”的问题,我由槟郎的诗引申开来,仅仅将落脚点放在了学生教育与社会公德方面,从较为偏狭的角度展开了论述。实在是比不得槟郎的真知灼见。槟郎在《爱是个问题》这首诗的结尾处,写到:“谁有评判爱的权力?只有老天爷!当事人的隐私,旁观者少搬弄是非。”不得不说,槟郎对“爱”,本意是政治评判的,如爱国爱组织等,看得极为透彻。
由此可见,只有像槟郎这样内心情感饱满细腻的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将内心丰富而又热烈的情感转化为文字,洋洋洒洒地书写出来。不由感叹,在大学里遇到一位如此可爱的老师,何其有幸啊!
2019.11.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