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69|回复: 0

他如孤独的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如孤独的鸟
作者:高瑜越

说起选修“比较诗歌”的原因,怪不好意思的。我既不是槟郎的粉丝,关于槟郎,我早已耳闻,槟郎即李槟老师,我们常常亲切打趣,唤其为槟郎,也不是爱好诗歌的狂热分子,仅仅出于获取两个学分的目的。殊不知这一功利心的选择,却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犹记第一课时,槟郎亲自作词的《欢迎来南京》MV播放,颇令人印象深刻,词里呈现的是六朝古都奠基的底蕴,字中包含的是槟郎的安然与闲适之情。“抛砖引玉”是槟郎的口头禅,以自作新诗为砖,借引国外诗歌的赏析,简洁明了,丝毫不拖泥带水。如此教学,独一无二。在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拉近同学们与诗歌的距离之余,也是槟郎一次次寻觅知音的过程。我们无法得知“伯牙”的寻觅结果,但他内心一定是孤独的。
当学生到勤率低时,他微微低下头,笔杆滑动,备注旷课,失望与无奈倾泻于笔尖。当面对学生理解自作新诗出错时,他轻轻摇摇头,郁闷落寞情绪交织心头,嘴里念叨新诗都是大白话,学生未听讲聊以自慰。当为听清教室最后三排学生回答的声音时,他默默走下讲台,直往学生位置身旁方向,双手交叉背后挺立,头稍倾斜,双目直视前方、镜托滑至鼻尖处,内心依然渴望碰撞出师生问答的火花……槟郎如同一只孤独的鸟,独自一人到处飞翔。
飞翔从来不是无目的,槟郎很早就已知他的飞翔方向。
《拒绝长大的男孩》里,他“过早地看到了,成人的争名夺利。虚伪和欺骗,伪善与阴笑啊“,拒绝长大的声音由心底唤出,按人们常理的评判,小男孩是不懂事且幼稚的,人们总是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自认为站在宇宙的最中心,其实忽略了自己就是最大的盲点,他们从未站在小男孩的角度,也从未有人设身处地考虑小男孩的遭遇,“被别人当做傻子”、“任人欺凌“或许他人只会冷漠一句”为什么人家就偏偏欺负你”,无人可懂小男孩。时间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的生理机制一天天成熟,达到顶峰,而后慢慢衰老,他所受的伤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但这些”却不能使他的童心,实质性地改变“,他依然不争不抢,沉默而又坚忍,视这些为喜剧罢了,因为他的内心一直住着那个小男孩。
新诗《他有两种人生》中“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来户外。到深山老林里,放飞精彩的理想“,于山林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纵情山水、与自然融合是槟郎人生的最终指向。他”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独自面对明争暗斗的环境,“那就挣最少的钱,终身布衣为傲。做最少的事,上最短的班,与同事不来往”,这非屈原的自令放为,而是一种智慧,颇有中庸之道:上班谋生却不失一颗初心,即保留终身布衣的傲骨。现实社会的功利性自然是无法禁锢他激荡的心灵,“逃开功利的人际,才能心无芥蒂,抚慰创伤。”纵为一人,也要针砭时弊,“为老天爷写诗,为宇宙默契”,每日一首,句数不限,诗思处、情真切,与唐代诗人杜荀鹤“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有志难伸思想不谋而合。
自诩为老天爷采诗官的槟郎,在两种人生中求得平衡,彼时彼地定会实现“精彩的梦想”。槟郎,一只孤独的鸟飞翔着,远离城市,远离世俗,没有烦恼,没有悲伤,耳畔是风,为其歌唱。风声带来了些凄凉意味,孤独的鸟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停驻于树梢上,眺望远方,那是一个姑娘。
《无望的等待》里“别人都说不要等了”,无论是亲属的劝诫,还是官员的失踪证实,她一直等待征人远归,“为义务而等待,为希望而等待,为等待而等待”,只因他对于她而言是特别的,拒绝移情别恋,拒绝重组家庭,拒绝自杀殉情,所以她要为他守着这个家,不论多久。对于她而言,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那么她愿意一直等下去,一年也好,抑或是一生也罢。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坚贞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烈女传》所谓的贞洁女子,为表对丈夫的矢志不渝,或割双耳,或砍胳膊。她的爱纯真无暇,不掺和任何标榜意味,槟郎在《爱是个问题》中也抒写了自身对爱的理解:“爱是双方的共鸣”。
《无望的等待》里的她是基于心灵契合基础上的执拗等待,而非单纯表志述洁。或许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知道征人回来机率小,但“她硬扣字眼,失踪不同于死亡,生死外的另类。她就有权力等待,谁也不能剥夺。”等待的坚守,不是为了他最终能回来,而是找个借口绝不离开他。诗中的她最后等到了他,二人同到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那个世界有他和她,那个世界有新家,便已足够。诗歌采取团圆式、开放式结局,于悲伤之中又显现出一丝美好,《无望的等待》融注悲剧与团圆两个矛盾,“团圆结局”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削弱悲剧氛围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述不无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是“一悲到底”的,悲剧的结局也应该是悲惨的。
事实上,对于这首诗歌而言,她与他的重逢设计更能凸显出悲伤的意味,二人相见的“团圆”丝毫没有破坏悲剧“等待”冲突的发展,相反,正是有了这一“团圆”才体现出漫漫等待之路的悠长,使悲剧冲突得以延续,更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氛围。“那人终于回来啦,接她到新家去,那个世界没有战争” 开放式结局,难以忘怀。“回来”是真的回来了吗,还是她的离去?“新家”、“没有战争的世界”是指当下,还是天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除此之外,我们也无法回避诗中对于战乱带给人物质与精神上的伤害控诉,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槟郎的诗中充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笔下的她总是饱含一种怜爱之情。
《多情的萨福》里,悠远的“槟郎”依旧是一个孤独的形象,思绪跨越千年,只为遥望罗德斯岛深夜里难眠的古希腊蓝色爱琴海边的萨福,因心念于她,故将其“供在心灵神圣的身处”,源于怜惜、尊崇。
每次课结束,我们仍心心念念槟郎所教诗中的内容,暗暗细品其诗作的个中滋味。课间的音乐播放,内容从未重复,大都是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歌曲。我想,这一教学设计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舒缓师生的心情,消除上课带来的疲劳感;另一方面,借此激发上课的热情并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应激性。可是我们从未真正理解槟郎此举的深层用意,仅仅归为槟郎上课风格的独特性。殊不知这小小点击,蕴藏着槟郎内心的落寞与无奈,落寞、无奈于个人的单一讲课,缺少学生主动互动,无人赏识的尴尬境地。
可槟郎丝毫不介意,他坚持着自己情思,坚守着自己童心,他相信,我们学生对待这份情思不是没感悟,只是稍稍延宕了些。意料之外的选择“比较诗歌”这门课程,本是对选修课内容毫无兴趣,却被槟郎火一般热情诗歌创作所感染。不论是自己的诗,还是国外作家的诗,槟郎都满怀感情地亲自大声读出,孤独一人却不等同于丧失活力。
无论是以上四首诗的创作,还是槟郎的其他诗歌,他都是以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去探求。平凡的文字之中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能够贴近人的内心,他于独特的教学设计中,继续创作的梦笔。而槟郎注定是一只孤独的鸟,翱翔于那片渺远世界里。
2019-12-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7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