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41|回复: 2

[随笔] 从特征看槟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特征看槟郎
作者:蒋文雯
旅游与文化“并蒂莲生”,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文学源远流长,但作为文学的一个现象,是随着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才出现的。旅游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者对旅游文学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概念、功能、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旅游文学基本特征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关注。这种疏视,恰恰反过来又影响了对旅游文学的理解。所以深刻分析中国旅游文学的特征,探寻突破方向,对于促进旅游与文学的相互促进、共振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旅游文学,那肯定第一个特征便是他的旅游性。其创作反应对象是“旅游生活”。旅游是旅游文学创作的基础,没有现实存在旅游生活也就没有旅游。纪实性要求首先就是旅游的真实性即旅游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景;其次是旅游的亲历性,也就是说旅游是旅游者自己亲身经历,亲眼见闻,亲身体验的。因此如果有关旅游的作品是虚构的,那么它只能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已,而不是具备纪实性的旅游文学。在我所了解的旅游文学作家就是我的老师槟郎了,在他的身上我完全看到了一个文学作家该有的样子,把旅游文学的纪实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上过的十五次课中,老师带我们看到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夫子庙看状元桥,在中华门看历史,在鸡鸣寺赏樱花、在栖霞山赏枫叶、在韩国看留学……这些都是我跟槟郎老师所走过的地方,那每一处都美都令我意味深长,槟郎老师每日都会在微博上更新自己去的地方,自己为其所著的美文,让我仿佛真的深入其中。不光光是这些,老师每天都在记录自己走过的地方,翻看老师的微博就能知道了,没有一天的缺席。反观自己看过的东西,走过的地方仿佛转眼都抛在了脑后。
刚才讲了其旅游性,那下一个特征就不言而喻了,便是文学性。旅游文学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抒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思想、审美情趣,是对旅游生活的艺术反映。中国旅游文学发端于士人漫游,历经山水诗到山水散文,再到游记文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它包括旅游风景名胜传说、游记、记游诗词、碑刻、楹联及一些专门的旅游著作等,但是旅游我们学艺不是一味地强调其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那么其作品也只能是“流水账”,是自然景物的杂乱堆砌和记录,更谈不上审美价值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变形暗示等手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亦是我觉得非常能体现旅游文学的就是我的老师槟郎所写的《爱情隧道传奇》这首诗了。“脚下的枕木在颤抖,他的左撇子焦急地摆动,她木然地走向奔腾而来的死神。一个人猛然地将他扑倒,火车从两个人头上飞过。就在不远的前方刹住。”不知道其他人都完事什么样的感受,读完这一部分我的内心都非常的激动,仿佛那个场景就在我的眼前出现。同时运用拟人与想象将全诗的开端写的如此扣人心弦。再读另一首诗《南京爱情隧道》:“或者,你在单轨上跑动,两个手臂平常着举起、亭亭玉立如弱柳摇曳,那揽风的花头巾飘舞,回眸的笑容如春花般灿烂。”一个柔弱,楚楚动人的女主角的形象完美的展现在我的眼中心中。不光这首诗,老师的其诗也是暗含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典故,能让人深入了解每个地方。我想文学性这一点便非常好理解了。
对于文学性的另一个理解不光光只对于修辞,而是在文章中暗含古今,更有文学韵味。如槟郎老师的《游览天生桥》开头所说:“明皇朱元璋一声令下,李新披挂出征。近万工匠劳作的的血汗,简陋的锤钻锹钎,麻绳火焚,诞生水利史上的杰作,胭脂岗活活撕出一条裂缝”。这是槟郎对天生桥下胭脂河来源的交代。透过诗人的表述,我们就已经知道这座桥的前世渊源,这普普通通的一座桥,竟然和朱元璋有莫大的关系,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万千工匠的劳动结晶,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如果不是槟郎的讲述,可能即使我看到那座桥我也只是草草略过,因此我可能错过和一段历史的会面。
第三个特征就是旅游文学的地域性了。反映旅游者见闻旅游文学因精心描写旅游的特有的风土人情而具有地理性,它既强调地质地貌游览的特殊性也展示着民族风情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记叙描写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具有地域性。山川景物受各种因素影响各有各的特点,如北方少雨气候干燥,山地雄伟,平原辽阔,高原切割对比强烈,给人以雄浑粗犷之美。而南方河流纵横,景色秀丽妩媚,具有灵秀、小巧、雅致之美,这种南北地域美在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描写大海气象的曹操的《观沧海》,展现出北方渤海一副波长浩渺的壮阔海景;而清人张对摒《鹿门观海》对海景的描写绘尽南方大海的抚媚动人。
因此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在描写概括风景特点往往都极为精辟,在我这个依旧从槟郎老师的事为例。如《游玩南唐二陵》中,“祖堂山南坡两个土球敞开空穴说历史变故。一旦山河陆沉,外敌压境,庄严陵园沦为他国兵营……”短短几句话,就将历史的蓝图清晰地勾勒出来。又如《灵谷寺的桂花》:“花如繁星,芳香四溢”,“目不暇接,香醉甜浓,”四字词语,朗朗上口,生动描写了南京灵谷寺的桂花的情状。
其他地域性还体现在旅游地民俗风情上,任何民族群体的风俗习惯都是在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诗经·国风》按十五个地区汇集民歌,生动地表现了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审美意识的深入和拓展,旅游文学不再只停留在民族风情的描述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而更多的进行文化上的思考,使旅游文学透露着强烈的思辨意识和现代精神,但文化思考本身的其他地域因素而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譬如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其中很多散文具有地域性,如《贵池滩》、《西湖梦》等。
再以槟郎老师的散文和诗歌为例,槟郎老师也会把他在各地旅游时所作的诗歌向我们展示。有关于方山洞玄观的《方山洞玄观遗址怀古》,有关于南京桃叶渡的《执手桃叶渡》,有关于庐山的《庐山人工湖》,还有他在韩国时写下的散文《济州岛记游》《师生春游韩国茂朱滑雪场》等散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洞玄观背后道教的文化、庐山人工湖的美丽风景和那些关于他在韩国时他眼里在韩国的点点滴滴。再如《朝拜祖唐山》、《无名的山洞》……都是在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所作,在我看来亦是具有地域性。
最后一个特征要属其愉悦性了。旅游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于旅游文化的欣赏,其实就是对美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获得全身心的愉悦。这种审美愉悦不仅停留在生理层次,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文化的层次。鉴赏者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喜、一起愁。
再用槟郎老师《我在方山迷路》为例,“我一生的逃逸如果在这里作结,那么回顾起来真感慨万分:逃逸闭塞的故乡山村,陷进了高枝电网的狱墙里,那么多的梦魇难愈的伤痕。”作为一个在外地漂泊的游子,老师未过分强调对故乡的怀念,毕竟是“逃逸”了那个落后闭塞的地方,那内心伺候着向往自由那郁结的心情,每每读着都让我内心感慨万千。
苏轼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长长短短,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走走停停,不要感伤过去,应该享受生活,在我眼中旅游便是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生活得艺术化的人。我的老师槟郎就是其中我遇到的最典型那个。当“旅游”与“文学”相遇,当理论和实践结合,用文学的视角去旅游,艺术地反映旅游生活,游历见闻别样的风土人情,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得到“知”的启迪与充实。
本文我主要围绕旅游文学的特征谈论自己的看法,并用槟郎老师的散文诗歌为例对每个特征做了相应的阐述,不仅对特征与内涵让我有了更深的见解,更对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2019-12-19

发表于 2020-2-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我的偶像找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