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20-8-19 18:45 编辑
——读超现实主义诗人默温的几首诗
W·S·默温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纽约市,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生涯,其处女诗集《两面神的面具》(1952)被奥顿收入耶鲁青年诗人丛书,1954年获得“肯庸评论诗歌奖”,1956———1967年担任马萨储塞大学驻校作家。此后,他去了欧洲,先后在英国、法国、葡萄牙和马约卡群岛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同时翻译了大量法语、西班牙语古典和现代诗歌。1968年回到美国,汇入当时蓬勃发展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并最终成为该诗派主将之一。他的诗集众多有。其中《移动的靶子》(1963)、《搬梯者》(1970),分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诗歌奖。 作为超现实主义的诗人,默温的诗别具特色,不太易理解,往往需要细读。下面试读一下他的三首短诗:
又一个梦
我踏上山中落叶缤纷的小路 我渐渐看见不清了,然后我完全消失 群峰之上是夏天
应该说,这首诗阅读起来并不太难,这种具有禅意的作品,对中国读者并不太陌生。诗的开首是写“我”上山,然后写“我”渐渐消失,诗人写景用的不是诗人的自我之眼,而是用的天地之眼,即一种无我之眼,这才会出现“群峰之上是夏天”这样以景作结的开阔之境。这首诗是有超现实的成分的,这或许是诗被命名为《又一个梦》的原因。中国道家爱说“圣人无名,圣人无我”,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分离
你的空缺犹如穿针的线 穿透了我的躯体。 我所做的一切都被它的色彩一针针缝缀
这首诗是写分离,实际是写一种分而难离。“你的空缺犹如穿针的线”,这句诗的信息非常复杂:“你的空缺”暗示着你我的分离;“缺犹如穿针的线”则暗示分离后我因分离而产生的状态或奇想,但这状态与奇想还没展开;在“穿透了我的躯体”中,状态与奇想开始展开:分离后,那“穿针的线”,竟“穿透了我的躯体”,这种写法是超现实的,让人惊异的;甚至“我所做的一切都被它的色彩一针针缝缀”,这是状态与奇想的进一步地展开,暗示给人一种分而难开的复杂心态。这首关于“分离”的诗写得非常别致,一个别致的超现实的意象性想象,把分而难离的感觉表现得简洁、奇异、动人。
四月
当我们离开石头将停止歌唱 四月四月 透过姓名之沙而沉没 要来临的日子 里面没有隐藏星星 那可以等待的你正在那里 那一无所失的你 一无所知
这是一首不好懂而美的诗。“当我们离开石头将停止歌唱”,石头是不会歌唱的,但诗不是现实,是超现实,这句诗中石头歌唱是已然的,所以才说“当我们离开石头将停止歌唱”,为什么“当我们离开石头将停止歌唱”,这是无理之理,诗的理是超验的,惟其如此,才神秘,才让人产生审美的惊异; “四月四日透过姓名之沙而沉没”,四月四日沉没,原本不好把握的日子被实体化了,而且“透过姓名之沙”而沉没,显得特别神奇,也很具象,让人惊异; “要来临的日子里面没有隐藏星星”,有沉没的日子,也有“要来临的日子”,日升月落就是日子的形式,但这要来临的日子“里面没有隐藏星星”,是说会有星星吗?还是说没有星星?为什么用“隐藏”这个词,谁在“隐藏”?为什么“隐藏”?诗人之思是超现实的,让人感到一种神奇与神秘的美。 “那可以等待的你正在那里那一无所失的你一无所知”,在日子的沉没与来临之际,“那可以等待的你正在那里”,“可以等待”似乎给人一种安慰甚至希望,然而“你是谁”?为什么是“可以等待”,这些诗句写得都很神奇费解,但也因之而让人惊异,而且,那个“你”不但(在日子的更叠中)“一无所失”,而且对(来临的日子)一无所知。 或许,这首《四月》颇能体现默温诗歌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整个诗自由散漫,似乎用蜻蜓点水或闪烁其词的语言写成,形式开放而洗炼,想象深邃而广远,内在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抒情的音调,并擅长把日常经验上升到扑朔迷离的超验境界,上升到一个“更为隐蔽的世界”,因而给人以一种神秘之美。读默温的诗作要多些耐心,这样才能把握他的诗歌所传递的深邃内涵。中国古人讲过,诗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默温的诗体现出的就是这样一种诗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