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15|回复: 1

现代诗语言的巧妙组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诗语言的巧妙组构
------洛夫诗歌的语言艺术
                             常崇光
[开封市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  洛夫作为著名的现代派华文诗人,在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新诗主流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语言及诗歌意象的组构,在表面看似有悖生活和语言的常规、常情、常理的词语形式下,完成了诗意独特的创造,精确而艺术的反映了现代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诗歌语言、组构、意象、现代诗
诗歌是语言的点金术,一些人们日常的用语,经过诗人想象力的催化、提炼,就成了透射出奇妙意境的诗歌佳句。二十世纪华语诗坛,现代派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在继承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中国新诗主流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前人诸如比兴等诗歌创作的传统艺术手法,运用语言组构的形式,在表面看似有悖生活和语言的常规、常情、常理的词语形式下,以想象为精神驰骋的车轮,以形象思维为冶炼铸造诗句的模具,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的空前繁杂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真实。经过现代派诗人用形象组构这一特殊的“点金术”点化而成的诗句,闪耀着诗意灵动的光芒,读之则令人拍案叫绝,且过目不忘。当然,能够欣赏这些诗句的人,往往都深谙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在现代诗创作语言组构艺术手法运用比较成功的诗人中间,洛夫是有代表性的。洛夫,台湾著名诗人,被人称为“诗魔”。在他的创作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创作个性,以意象和语言的奇异、鲜活而享誉诗坛。“魔”者,变化多端,变幻无穷也。乐坛神童莫扎特拥有一杆惊天地、泣鬼神的魔笛,我相信洛夫手中自有一杆“点石成金”的魔笔。魔,即是一种虚构,把本来毫无牵连的几种事物放在一起,抓住各物象的某些属性和某些形象的特征,巧妙地缝接在一起,便赋于了物象新的、深刻的诗意和意境。如洛夫的《边界望乡》一诗,这样写道: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边界望乡》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歌。1979年3月,诗人应邀访港,16日和台湾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余光中一起参观落马洲边界,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声声啼火,烧得诗人在三月的春寒里却双月尽赤,血脉贲张。可见乡愁是在成倍地扩大着,在这里,本来只能放大视觉的望远镜,却经过语言的虚构,把心理和感情也成倍的放大了。并且诗人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望远镜中飞来的远山,把自己撞成严重的内伤。这种被撞而伤的场景也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却表达了诗情上最大的真实,洛夫在现代诗的创作中因语言组构的奇妙、精致而称“魔”,实在是一位深得诗歌语言运用艺术之精髓的大师。
洛夫这种如幻如魔的诗歌语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是要通过诗歌这一文学载体发表意见的,但文学艺术要求用形象说话,不能直说。我国古典诗歌的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洛夫做为一个国学颇厚的现代诗人,自然深深了解其中的奥秘,但要想真正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必须在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语言的基础上有创新、有发展。仅有形象之间的比喻以及词语的活用还不够,如果实现了形象之间有机的巧妙的直接组合,就会为诗意诗境的拓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在这方面,洛夫是有着自觉的意识并下了很深的功夫的。洛夫自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一个现代诗人,语言已不是传达感情与观念的通用媒介,而是一个舞者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这样,我们看到,在洛夫的心目中,语言是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工具。这样,他就赋于了现代诗中形象语言以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极强的创新意识。其次,洛夫诗歌语言的组构具有相当的含蓄度和一定的朦胧色彩,含蓄是诗歌艺术本身的要求,但洛夫式的含蓄和朦胧却有着其社会文化背景。从社会背景来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社会,国民党实行专制统治,使作家、诗人有话难以直说。同洛夫一起创办《创世纪》诗刊,共同成为台湾诗坛现代派诗歌的领军人物的痖弦曾经说过:“台湾五十年代的言论不开放,想表示一点特别的意见很难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超现实主义的朦胧、象征式的高度意象的语言,正好适合我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洛夫便在诗歌语言上尽力采用形象的新奇的组构,来表达某种“特别的意见”。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语言艺术的“魔”法。再次,认识社会,评判世界和人生,确立诗的主旨,必定会有它的哲学思想及文化理念做为根基,某种思想文化也是某种审美观念、审美意趣建立的基础。台湾的社会现实使洛夫很容易接受风靡整个西方社会的“超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创伤,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足以消除人们存在着的各种紧张、恐惧、失望、空虚乃至厌世的情绪,人类社会文化急剧变化,包括音乐、绘画在内的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是对这种社会现实下人们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诠释。但从纯艺术的观点来看,超现实主义使诗人终于摆脱了现实生活中语言语义组合的逻辑束缚,而转为以诗人的潜意识为依据,以物象的形象特征为引导,以诗人大跨度的想象而粘合本不相干的各种物象,从而达到一种“不从理路但极迷人的微妙境界”。正象洛夫自己所说:“超现实主义最成功的作品之所以使我们感动和惊奇,主要是诗人的观察受到他对客观事物新认识的支配。他不是以肉眼去辨别,而是以心眼去透视。这种认知不是浮面的或相沿成习的,故转化为创作品时能赋于事物新的意义和生命。”这并不表明诗人的抽象思辨能力就一定高于别人,但成功的超现实主义诗人,通过他独特的设计和探求,通过他对语言物象的新的组构,往往能够表现出他的非凡而精妙的表达技巧。这样,当读者读到这些成功的诗篇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心中有而表达不出来的意思,被这些诗作表达出来了。
大诗人往往都有几个他偏爱的组构他诗歌意象的语言形象材料,象艾青的“太阳”、“黎明”等,洛夫在物象组构时,常常用到“石”,“石”的形象颇多。洛夫看重石的光亮、石的质地、石的精神,于是通过语言组构,在不同的诗中,赋于“石”不同的诗意、诗境。早期,他歌咏陨星陨石,在《陨星》一诗中,称这块陨石:
划亮眩眼的光辉,无声的坠落尘埃
曾游过时空的河流,飞越过风雨的群山
……
仅闪烁过瞬息的光华
但在时间的长流中你巳永恒
亦如爱者的贞操,智慧的诗篇
任凭宇宙多变,你我永属同源
这可以看做洛夫向现实世界、向人生道路的一种宣言,洛夫想象自己是一块陨石,但它落在台湾繁忙的工商社会,精神的茺原夜空,颇有点儿飞蛾扑灯的青春稚气,纵然是夜色无际,也总能对自己划出夜空中的一道精神的光亮自赏自怜,但到后来,再也忍受不了周围环境对他的精神之“石”的不断的侵蚀和摧残,于是,他要借“巨石”之口发言和抗议了,请看他的《巨石之变》:
“莽莽荒原上”
“我巳吃掉一片天空”
“在我金属的体内”
“铁器捶击而生警句”
“无人辨别的高音”
“你们争相批驳我,以一柄颤悸的凿子”
“你们有千种横我有千种冷”
这种全新的语言组构所表达的诗意是令人惊叹不巳的,以石相争、以石自处可谓是洛夫的精神。洛夫的另一篇大部头作品,是长诗《石室之死亡》,集中体现了他的超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念,更是洛夫式诗歌语言组构的奇观。但在此文中巳无反复列举之必要。
发表于 2004-7-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语言的巧妙组构

提 出了一个极好的问题,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4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