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90|回复: 13

沉默的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2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采薇长江 于 2021-2-14 17:27 编辑

沉默的父亲


端坐在木椅上
腰杆挺直的像一把二胡
左手作虚按弦状
右手来回做着拉琴弓的动作
屋子
一点点暗了下去
像是戴上了一副墨镜


黄鹤楼


日子久得已让我记不起是不是去过黄鹤楼
更想不起黄鹤楼味道
我不叫崔颢也不姓李
所以敢在唐朝的云端边抽烟
边大声赞美黄鹤楼的景色
为了不惊动背上一直没有醒来的那个人
我用翅膀把会像烟一样散去的话语拢在胸怀
像抱着一捧空悠悠的白云


告别庚子


以娶亲来告别
时间是在夜半
是坐着小花轿走的
嫁妆是很多很多长生果
长生果很饱满很饱满
就像它的鼠娘子胀鼓鼓的肚皮
里面都藏着肉乎乎还没睁眼的果实
大概是怕别人说三道四
或者是自己也无话可说
就用口罩捂了整整一个庚子年
不过
婚礼结束没多久
启明星就升了起来


发表于 2021-2-1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布 于 2021-2-12 23:13 编辑

很喜欢前两个 第一个开阔 隐忍 第二个的后面表达得有特色。总体文本简约 情感克制 但有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诗歌探索版这里有阳光大叔出的题目。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沉默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学习,新年快乐!新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命题诗写得好是真功夫。第一个很好,我一直在想父亲拉琴的虚拟动作是父亲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那一部分,虽然父亲是沉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斑竹,修改了一下再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父亲》

沉默的父亲
文/采薇长江

端坐在木椅上
腰杆挺直的像一把二胡
左手作虚按弦状
右手来回做着拉琴弓的动作
屋子
一点点暗了下去
像是戴上了一副墨镜




      起初看到这首诗,被作者强有力的勾线轮廓吸引了!
“端坐在木椅上/腰杆挺直的像一把二胡”十六个字,父亲的形象气质跃然纸上。换句潜台词则是“我心中的父亲像一把二胡”,多么直白,清晰。我见过父亲的比喻无数,只有这句让我印象深刻又铭心刻骨。
      在这里文本迫使我不得不展开对二胡的联想。且看二胡它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
      我这个读者想到这里,竟然奇迹般的想看作者下面写了啥。作者写道“左手作虚按弦状/右手来回做着拉琴弓的动作”这里就更有趣了,一个虚实表现手法的相结合体。这里这位父亲真的在拉二胡吗?我的回答是的,不然哪有有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我不觉又问,此时的这位父亲真的在拉二胡吗?结合上下文,作者用了一个“虚”字,把整首诗挤进了有内涵的行列。这里作者要表现的并不是父亲此时描写出来在干什么,他只需要一个父亲的形象,即熟悉又陌生的这样一个父亲形象。这个形象映射出中国近代史的现状。
        这里父亲的形象一部分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代表。由于历史的偏见,二胡曾在极其漫长的年代里以俗文化的姿态流落在民间,甚至成为权贵阶层鄙视底层的一种睥睨之物,“讨饭胡琴隔壁听”,二胡之“俗”曾经是何等让人心酸。
        但岁月的风尘,历史的磨难那都不算什么,终究难掩中国父亲其夺目的艺术华彩,上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胡艺术的生命张力在俗与雅两个坐标系里都得到全新的延伸发展。在大众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父亲不辞辛劳,勤奋努力换来的今天,甚至中国父亲们正用自己的力量像世界展开自己独特的魅力。
        父亲二胡形象特征还体现了底蕴丰厚的民族特色。
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扎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肥沃土壤的建设者,开拓者。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精神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精神和边疆四域精神以及外国精神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也正是由作为主流的汉族精神化,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外国精神文化数千年来不断相互交融的辉煌成果。凝聚着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底蕴和传统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但是,作者后三句“屋子/一点点暗了下去/像是戴上了一副墨镜。给整首诗蒙上一层诡异而又朦胧的面纱。写庞大的笔墨突然回到个体,一个父亲,让人屏住呼吸。作者这里的“墨镜”一词用的异常的巧妙。让整首诗一下子转到了很多层面上,用墨镜来比喻夜色,把整首诗推了出去,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网,它是一种象征,拥有着身份的象征,还是某一个行、某一类、某一群的象征。主体禀赋了它独有的魅力,它在一定时候能够喧宾夺主,跨越表达者而成为核心。
       当然,墨镜一次它也曾为主体带来麻烦,但是在我看来它是主体的鲜明表达,是主体面向公众的第一感觉语言。同样它是主体身份表面,是诠释的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主体没有它就会缺少并削弱这首诗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采薇长江 于 2021-2-15 22:38 编辑

谢谢快快斑竹,辛苦了,码了这么多字。分析得非场有见地。拿到题目,脑海中就没来由的显现出父亲拉二胡的场景。构思时为了承接题目中沉默,我省去了二胡。只虚拟了动作,让父亲和二胡离场,成为虚无。最后用了墨镜的修辞,主要是二胡,父亲,以及他经历的磨难,让我想到了阿炳,想到了二泉映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因为父亲经常端坐在木椅上,沉默不言,任夜色一点一点笼罩整个屋子。墨镜也是一种时间的延续,让诗歌发散开来,拥有自身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乐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8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父亲,写得出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2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园枫 于 2021-2-21 14:44 编辑

《黄鹤楼》的后三行很关键,语言可以打磨
为了不惊动背上一直没有醒来的那个人
我用翅膀把会像烟一样散去的话语拢在胸怀
像抱着一捧空悠悠的白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3-29 2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