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02|回复: 2

[原创]“民工荒”的诗歌学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工荒”的诗歌学意义
                                          (文)石生
         翻看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有一则报道引起了本人极大兴趣。在这篇名为《求解民工荒》的报道中,记者主要讲述了以深圳、东莞为主体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各个企业出现的民工短缺状况,并对产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这一现象竟然和近几年网络诗歌的风起云涌有某种惊人类似,既有其趣味性,又有其荒诞性,两者可以说几乎能够达到平等对待的互文地位。接下来我将在本篇文章中与各位一起分享我的读报心得。
        记者在报道中写道:8月23日,凌晨四点,数十量大巴的抵达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造成一片混乱。造成的是什么混乱呢?记者接着写道:900多名来自偏远省份的民工,被已等候多时的数十家企业代表蜂拥而上,不由分说连行李一块往本厂的车上拉。不到一个小时,已有500多人被“抢走”,事先预定好的分配计划完全乱了套,场面一度失控。事后一位亲历现场的人力资源主管回忆时摇头不已:活生生就是抢人,大家缺工都缺疯了。不仅如此,在镇上,各厂区的墙上,“急招、急聘”的巨大横幅比比皆是,大小数十家职业介绍所的门前屋内贴满式样各异的招聘张贴画,公共场所的告示栏则几乎全被招聘信息占领,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缺工”的气息。
        读到这里,稍微知晓一些网络诗歌发展实情的人,就会想到接下来我会说什么。不错,想当初,2000年下半年,到整个2001、2002两年,直至2004年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同样被各种各样网站论坛开业、招聘除站长坛主以外的广告贴子擦伤了眼睛呢?是不是同样,也多少被网站论坛的“人力资源主管”发消息联系过呢?可以说,诗歌工厂的陡然繁荣,一下子促使了诗歌车间小头目、基层工人的短缺,产生了一批诗人人口贩子和挖空心思维持诗歌工厂正常运转的蹩脚买办。甚至更为奇怪的是,也产生了极个别仅仅靠转贴招聘信息、主动充当行李搬运工而得以获得名声,且被众人誉为劳苦功高的包身工工头。同样的,似乎网络诗坛空气中都弥漫着“缺工”的气息,诗歌网站论坛的版主、评手、驻站诗人、中高级管理策划诗才、诗歌生产一线的诗歌工人,自然而然成为抢手货。大家你争我抢,条件优厚,花样迭出,挖墙根,烧厂房,打得头破血流,为了所谓“人气”,不惜卑鄙下流。昔日纸刊时代狗屎不如的诗歌工人,碰上网络时代,转而成为香饽饽,身份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要被当作祖宗供起来。一句话,只要你来我们厂,其他都好商量,加官进爵,作品选登,都“彼党来兮”(上海话,“很方便”的意思)。与“民工荒”表面上寓意珠江三角洲经济突飞猛进相对应,“诗人荒”则不可避免表面上寓意着网络时代诗歌行业的繁荣,诗歌作品生产需求的形式紧迫。
在往年,珠江三角洲工厂的地位可不是这样的。报道中引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工劳务代表的话是这样说的:往年都是我们求企业给民工安排工作,甚至要付回扣,今年整个颠倒过来了,变成他们请我们吃饭。为什么会这样呢?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缺少工人,已危及当地的制造业。是啊,危及到了企业生存,要尊严还有什么用。难怪企业会两个字:抢人。那么网络上的诗歌行业呢?恐怕也是一样。在往年,纸刊时代,诗歌刊物不是大爷,而是老爷。谁要进去当个工人,生产两首诗,简直比卖血还难,甚至个别女性诗人还要卖下面。就那么时代一转,到了网络上面,怎么诗歌工人就那么抢手了呢?难道是诗歌工人的短缺或者是人气的短缺,就同样也危及到了网络上面诗歌企业的生存?看来还是要深入研究研究。
        事实上,众所周知,珠江三角洲为什么紧缺的是民工,而不是技术专家。这是有一定原因的。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服装、食品等一些技术加工型企业。金融危机之后,WTO当前,国外企业、港台企业,为缓解本土经济低迷、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环境政策紧缩等诸多压力,纷纷移资中国大陆,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加工基地。这期间,一些订单买办,也纷纷深入中国大陆,寻找合适的产品加工商,搞所谓的转手出口贸易,进而激发中国大陆本土企业的代加工生产热情,催生出一大批的本土代加工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工厂增多,职位增多,流水线上需要大量的简单手工劳作的一线工人,从而引发了报道中命名的“民工荒”。但是我们得对这种经济繁荣保持应有的警惕。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出口产业,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高科技资本,单单是作为生产加工劳动者的面目出现,还是一样处处受制于人,在国与国之间贸易中取得不了发牌权。转过来看网络诗歌。纸张刊物生存艰难,国民虽然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精神娱乐的可选择度一样大大提高。多年的体制原因,加上刊物本身的养尊处优,国民们中可以说很少再有人买诗歌刊物的帐,你玩你自己的,我不鸟你总可以了吧,我宁愿看肥皂剧也绝不读你的诗。在这种情形下,先是个别不甘寂寞的写作者聚集到了网络上,贴贴子,提口号,出刊物,搞事情,进而是传统纸张刊物跟进,办网站,办论坛,试图恢复昔日荣光。网站论坛是追求点击率的和人气的,一个网站论坛没人访问,就等于是一个工厂没有了工人搞生产,那你还办什么办啊。网络作为一种新事物,对年轻人,至少是三四十岁以内的人颇具诱惑力,大家一股脑赶到网络上去冲浪。这个时候,诗歌爱好者、成名诗人、老爷刊物,也都慢慢看准了这一人群大聚集的趋势。不管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反正是大家到了最后,疯狂开办诗歌网站和论坛,一下子架构出空旷无边的网络诗歌空间,形成“民工荒”一样的“诗人荒”。我整天待在网络上的那会儿,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诗歌网站论坛建厂开张致喜的广告,接下去就是大规模的招兵买马,许以高位,留给栏目,到已经运营的网站论坛去挖人,闹哄哄好不热闹。或者是三五成群,选个人当头,弄笔资金,就在那里借助网络编刊物,出选本,为了笼络人心,普遍提高作品入选率。我不说,内行人都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有的人能够身兼数职,既能进这个论坛的版主区,又能进那个网站的董事会;同样一首作品,一篇文章,这个刊物能碰到,那本书也能抓住,起码的刊登原则都没有。但事实上,这种失控与网络的特性是密切一致的。大家都压抑了很多年,猛然发现网络的出现竟会带来这么好玩的状况。不敢讲的话可以讲了,不敢做的事情可以做了,网络就象是一根救命稻草,各路诗人都想抓上一根。在纸刊时代,小圈子的交流是封闭的,拒绝其他人的加入,而一旦到了网络上,门户开放,变成是害怕其他人不加入。这必然导致同流合污的盛行,整体诗歌标准的降低,功利心加重,明星现象的普及。网络时代不但是对诗歌,对其他的领域也是这样,影响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影响其实也很简单,一句话:就是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机会是相对均等的。大家只不过是碰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可以上网,表达自己,可以开办自己的诗歌庄园、工厂,不再唯体制内的法定诗歌机关。但并不是说,诗歌就繁荣了,诗人就胜利了,诗歌就真的走向大众了(当然,有些时候诗歌是不需要走向大众的)。更何况是,这其中这么多开办诗歌网站论坛的,这么多的版主、评手、编委会,内心中其实是怀着快速成名这一偷想的。
        我们来看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的实质。记者这样写道:当日在松岗被争抢的900民工,并不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才,他们仅仅是30岁以下的普通农民,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出远门,甚至许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按我的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年轻点的,能够干活的,均在被抢之列。很不幸,网络诗坛的“诗人荒”大致亦是如此。局内人都心知肚明,各个诗歌网站论坛基本上也是是个人都要抢来。不管这个人写得怎么样,写了多长时间,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只要是能写几句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上网时间,一概火速抢来。注意,符合上述条件的诗人,被抢来还不是做一般的会员,再不济也是个评手什么的。要是活动能力好点的,说不定可以做到董事局那样的高层领导之列。其他的,管他是什么来头,一律抢到诗歌工厂来到一线生产诗歌。就关于争抢民工,不仅是发生在企业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地域之间。报道中写道: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站了上风。一位东莞官员认为,因为企业对形势错误估计,给出的月薪比江苏、上海等地低了大约100-150元,以至于今年缺工如此严重。其实网络诗坛的“诗人荒”何尝又不是这样。那些有名气的网站论坛,有后台的,有法定资格的,有刊物支持的,往往比较容易招得到人。而且不用招,诗人们会自己找过来。甚至是,招聘版主的贴子一出,不但应聘者踊跃,并且推荐者同样踊跃。那些人气不足,底子不厚的网站论坛,差不多就快把站长坛主的位置都让出来了,依然是门可罗雀,杂草丛生,最后只得关门大吉。按着报道上的说法,那些缺民工的工厂,“没有工人,接单也心虚”。
        那么为什么深圳的工厂,竟然到了连什么也不会的民工也要抢的地步呢?抢就抢有技术的嘛。事实上,企业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想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为了避免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到更偏远的地方,招收更贫穷的,什么都不会没有谈判资本的民工依然是他们的捷径。有趣的是,大多数诗歌网站论坛招兵买马走的也是这样的路子。那些原本老的董事局人物、版主、评手、老的会员,经过一定的锻炼,具有了很强的跳槽优势,已经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既得利益。而网站论坛已经不可能再给什么更高的好处,原本董事局级的人物,干脆自己另外自己开厂当老板,版主呢可以跳到另外的诗歌工厂进入董事局,评手跳走当版主,会员以此类推。更有甚者,干脆从一般会员,评手或是版主,一步到位当老板。剩下来的,都是新人了。网站论坛无奈之下,只好争抢新人来加入,越新越好,哪怕是登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诗歌的,更是炙手可热。因为这样的人,他不会来谈条件,不会抱怨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超长。他感激还来不及呢,只有认真工作的份,没有丝毫谈条件的资本。而且这样的人也最有主人翁精神,把网站论坛当自己的家,只要让他当个一官半职,倒贴都愿意。记者的报道中说:沙井镇的某个工厂,每个月都有100-200人离开,留下来的员工集体罢工一天,要求改善伙食,取消歧视性规定。那么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是第一次出家门,刚到这里的贫穷的劳动者,他会离开吗,他会罢工吗?当然不会,因为他容易满足。同样的,刚登陆诗歌网站论坛,刚品尝到评论或是管理乐趣的人,他会离开吗,他会发泄不满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也容易满足。
        在《求解民工荒》一文中,特别谈到了特定人群的短缺。“16-25”岁,是大部分企业招收普通民工的基本要求,而且最好是女性。看到这里,我想你一定在笑了,怎么他XX的那么相似啊。不错,我可以告诉你,诗歌网站论坛“诗人荒”缺的诗人也就是这样的条件。你可以去问问,现在哪个诗歌网站论坛不缺少女会员、女评手、女版主、女董事局成员啊?就“民工荒”这一现象来说,深圳缺女工尤为突出,西铁城厂区“几乎看不到男工”。注意,这句话并不矛盾,之所以是看不到男工,是因为这里只招女工,当然最紧缺的也是女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男工干活不如女工吗?不是,是因为电子、服装、食品等行业适合女性来做。不用我多解释,你也很容易能理解,在诗歌网站论坛,在生产诗歌这个行业,是多么缺少女性诗人了。不是说男诗人生产诗歌不行,因为实在是这个行业太适合女性来做了。只要一有了女性的版主,哪怕是女性的会员,你还用愁你的网站论坛不火吗,你的点击率还不够高吗?
        在记者的报道中,说到“民工荒”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民工普遍不如他们的父母能吃苦,流动性比以前大大加强。因为都是16-25岁的青年,出生在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后期,基本属于计划生育年代的孩子。“他们到城市里来,普遍有两手准备,不会再像前一代人一样逆来顺受,这个年龄段的民工流动率至少在30%以上。”下面我要写的,估计都有人可以很容易接龙上来。诗歌网站论坛的主体力量,和上面的情形差不多是一致的。关键是,都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他们到诗歌网站论坛上来,普遍也有两手准备,不会再像前一代人一样认真。对很多人来说,写诗只是为了好玩,心情好了,来玩一会(也有心情差来玩的);心情不好了(反之是心情好了),就不来玩了。根本也就没太把这当作是一回事儿,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会在哪一个网站论坛待太久的时间。如果哪个网站论坛走的人多了,那它不荒才怪。
        《求解民工荒》一文的结尾处,记者给出了解决民工荒的良方。他说:企业如果不改善民工的工资待遇,继续不尊重民工的合法权益,那么民工荒其实是很难解决的。那么对于“诗人荒”呢?我个人觉得就没有改善待遇,尊重合法权益这么简单了。说不定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实在是令人头疼得很,我看不如让人人都来当站长、坛主,人人的作品都可以发表,人人都可以提口号,搞流派,人人都可以泡女会员得了。只有这样,诗歌网站论坛才可以长盛不衰。
发表于 2004-9-14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民工荒”的诗歌学意义

文章长,作者费了不少力,敬礼
没细看,以后再细看
初看已经觉得,石生是一位很有见地与责任感的人.
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4-9-1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民工荒”的诗歌学意义

学习,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