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69|回复: 8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地访诗人》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04-12-28 14:27:14 点击数:32
-------------------------------------------------------------------------------
  (有人问,当代中国青年诗人成长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
  (答:生存空间比过去严重狭窄。已到了刻不容缓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从2001年开始,我以个人自费的形式,开展了一项历时两年多的实地,半实地采访,名为“大地访诗人”,也算一项“底层现状诗歌调查”吧,走访了南方、西南、东北、华北、东南、北京等部分地区的个别诗人,他们几乎都是民间的,占到85%,他们有城市的,县乡的,职业有农民、打工者、公务员、干部、教授、记者、小商贩、退休者、无业、军人等,接触到上百人,具体采访有数十人,书后来由香港出版,名为《大地访诗人》。书出后有次我无意中对书中人物做了一次抽样百分比例统计,得出职业百分比如下:
   农民6%、退休8%、干部5%、长期无业15%、公务员10%、漂泊城市15%、军人2。5%、有固定工作的工人3%、教师2。5%、有固定编制的编辑记者8%、有固定工作的公司职员3%、小商贩1%、死亡17%、有足够资本投资商2。5%。
   解释下死亡数字。因为本书收入70年代以来活跃的诗歌人物,另有部份随笔,回忆已涉及30、40年代出生诗人。但主体是60、70年代出生较年轻的,活跃于民间的诗人,他们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但是在地域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其中40%人物为90年民刊创办者。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目前民间诗人中职业所占比例最大为两块,①漂泊城市,游移不定的打工者占15%,长期无业的也占15%,这两块共占到30%,(即失业、半失业、阶段性失业者);有长期固定工作群体共约占20%左右,而有足够资本的投资者只占到2。5%,最少。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采访后无意中得出的数字,有多大普遍性,每个人若感兴趣可以自行调查,考量。
  说一句,我们的“当代民间诗歌生态学”好象远没建立,我很少或根没见过具体分省、地域的实地调查、考证,数字统计出的90年代10年间的民间诗人生态的论文或文章(也许已有了,中国太大我未见到?),引起人们注意,在此呼吁一下!
   更需要有一些民间的诗人“生态环保”组织类出现。前几天我在北京交通台听到一个民间保护小动物的环保组织在活动,参与活动的赞助的有京城某基金会、经理,还有社区医院,女播音员说起小动物声音还非常动感情,充满关爱怜悯,我想说,比起那些小猫、小狗、小鸟、小乌龟来,我们祖国诗人的命运不知紧迫、重要、贵重几十万倍!我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呼吁呼吁,关怀关怀,怜悯怜悯他们呢?他们的幸福温饱生死存亡。有人说“读不懂他们的诗。也没法认定谁是诗人”。
  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当代民间诗人”究竟有什么文化价值,具体贡献?
   首先得弄清两个概念。先说什么是“90年代10年间民间诗歌”,第一,90年代民间产生了自己独立,独特的时代前沿文化精神,前所未有;第二,这十年民间发生了蓬勃的诗歌运动,在人们几乎不注意中,当代诗歌潮流发生了内在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与当代祖国文学、文化全有深刻和重大的关联;民间诗歌(文化)这回差不多成熟了自己文学的眼光,甚至成长起理论的萌芽。
  有人问,“民间”一词好象还是很含糊,您能否用简短的语言说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民间”?
  1、好,试一试。我理解的民间是种观点,是种眼光,是种尺度,与其说它是具有外在形态的,不如说更多纯粹精神能指的,是个感知体,不完全是具体(人群)。它外在表现比较多的是以选择民间媒体和持有民间为主的观点为特征。
  2、他们不是知识分子写作的对立物。是公开(传统)意义写作的对应物。他们其实是中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重要的一部分,与知识分子的求索本质一致。区别是呈更多平民性,草莽性、大地性、原生性;我们观念中的知识分子多在都市和院校,在围墙内,他们则更分散,更百城烟水,分布于城镇县乡,各地域;他们年龄多介于18-40岁间,但也有更大的,文化程度介于初高中,大多数在社会中、下层生存。
  3、七十年代末比较九十年代十年还算一次“民间”预演,并未形成“民间”独立理论,特别是观念和眼光,是原苏联“地下文学”式的横的移植,太多政治色彩。而九十年代已具备了了浓厚中国文化色彩,连接上了古典。它的蓬勃意义在于现当代文化价值,它为现当代文学写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那么现在陷于困境中的民间诗人,他们最典型的困难是什么?
  生存。举两个我采访过的农民和打工诗人。一个是60年代生,一个是70年代生。先说宁夏盐池县小阴沟乡农民诗人张联,他贷款出过两本诗集,从未离开过生息的乡村,对位于西北沙漠长城边缘的故乡风貌有独到感受,语言质朴无刻痕,有很强的原生性,醇美的感染力,具备现代乡村诗歌特征。在90年后期的西北甘、陕、宁等省有相当地域影响,现为宁夏的民刊《方向》诗社成员,曾任过乡里代课教师,现务农。第一次收到张联寄自乡村的封面美丽的诗集《傍晚集》的时候,想到在今天写这么美丽的诗集是会使人贫穷的。
  念一段张联的自我描述,(回答我采访问题“在民间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2000年开始天不下雨,地也不养人,面对如何养家糊口,诗和生活产生了矛盾……我害怕为了生存,我的脑子里就此没有了诗。我在痛苦中麻木……我走向集市,在生命街能站多久就站多久,很无奈,永远在竭力自救……”。
  我所调查的农民诗人张联状况:家中4口人,夫妻均农民,供养2个孩子,2001年产葵花籽二千余斤,几百斤山芋,全年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千元左右,为出诗集二部欠债,贷款近万元。他写诗,没钱买稿纸,都是写在孩子用过的作业本背面,无钱买资料书籍,缺少邮票钱和邮费,更没有电脑、电话等现代设备,投稿时还是手抄稿。这在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上,从事诗歌与文化生产的劣势显而易见。进城务工他缺乏专业技术,家乡土地又无人料理。
  他这样诗人的贫困是深刻背景性的,需要社会和民间从多个角度来关注解决……。
我采访调查的民间诗人数字中,共有30%在漂泊城市行列和处于不稳定经济状况,其生存非常值得提醒关注。特别是在大都市打工的,他们的状况更令人堪忧:居住在四环以外这种城乡连接部位的出租屋里,设施落后,卫生很差,我曾采访过一位著名的国内民间中年诗人,今天就会在会场,我亲眼看见了长期住地下室生活写作,吸烟无窗排不出去,空气窒闷会损坏了肺。漂泊城市诗人的一个特点是经常隐形失业,有时上个月有工作,下个月没了,没有真正名符的医疗、保险、各项失业费及社会保障,也缺少任何文化机构、团体来关怀他们。
  我曾写过一位不错的黑龙江青年诗人阿橹的惨痛经历,90年代在漂泊城市行列由于不堪贫困,绝望中与人走上结伙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被判死刑。我在《大地访诗人》书中写过的17%已死亡的诗人中,我算了一下,其中三分之一与经济、贫困有关。我认识的两位东北80年代初在一起共同写作长年生活在底层的诗人,一位女性死于歌厅服务业,一位男性死于长期失业服农药自杀。
关于我写到以上问题,文章有几篇刊发网上,有一次我在网上收到一个回帖,说“中国地大物博,比他们穷的人多去了”,他说的基本是一个事实,言外之意也不要把诗人列为特殊群体。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特别提醒关注诗人,特别是民间诗人当今的生存窘况呢?
  接下来我要谈到一个重要问题——
  诗人贫困化是一个与精神文化产品出路有关的基本问题:生产和收入严重不能平衡;诗人生产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社会和人群有责任从财富总量中取出微小部分,补偿他们精神产品被“无偿使用”,以支持这种“公共性劳动”继续下去,这是一个先进和有道德与进入现代行列社会的责任。
  古往今来,蕴藏着一个绝大多数诗人为何贫困的重大奥秘,就是在传统结构的社会里,财富分为两大块,一块物质,一块精神;物质,可以有偿交换,而精神经常不能,因其一产生就具有“利他”的最大化公共性。找个浅近例子,《红楼梦》可以被世代无数人免费使用,可曹雪芹生前却无一文钱报酬而死于49岁早夭贫穷。有人说现代社会不一样可以有版税呀,版税是西方传来的,西方还早就流传有一句关于诗人命运的谚语:“猪如同诗人一样直到死后才为人赞美“。绝大多数有价值的诗人生前得不到认定,因为认定一个最复杂、最高级形式的文化精神产品,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而生命活着时经常等不到。90年代又更逢真正的纯粹的精神文化大贬值,导致诗人所制造的精神产品在“谋利为上”的市场面前形同垃圾。市场化的冲击,精神文化首当其冲,纯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中最前面的牺牲品。诗人的贫困化,特别是民间诗人的贫困化,是90年代以来纯文化大贬值的一个集中缩影。
  “20世纪是把精神变成物质的时代,21世纪的使命是把物质再变回精神”(国际诗人大会主席露丝玛丽·C·威尔金斯)那么在具体付诸行动中,社会、人群应采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诗歌、民间解决困扼呢?可行的办法当下有没有呢?有!我来列举几项:
  (1)设立“民间诗歌奖金”,由企业、社团、个人均可,大学更好,多一些最好,目前不是嫌多而是凤毛麟角,就我听说的福建有个柔则奖,还有个刘立安奖,四川的发星最近也设一个《独立》民间奖,但这么大中国,还嫌太少,太少,有三四十个最好,一百以上则更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总之各地域最好都应有自己的民间地域奖,再配合以全国的,就比较分布合理了。这件事呼唤有识之士站出来干事。
  (2)民间的诗歌出版支持援助机构。台湾有个尔雅出版社,老总叫隐地,是个诗人,这个出版社经常专门赞助出版纯文学、诗歌等作品集,将来我们也会有私人出版社,目前我们的书商也非常多,希望来关注公益性事业。
  (3)很重要的一点,国内各大学争取每校请入几位民间诗人,担任终生教授,或几年阶段性客座教授,访问学者,要给待遇,这是一条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让他讲课也行,搞研究也行,旅行也行,因为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他会把脑袋里的东西贡献出来的。(注:现在原本在大学工作,又写诗,不属此例。)
  我最近准备写一封《致全国大学校长的一封公开信》,念下来太长,缩成一句:“尊敬的大学校长们,尊敬的将来有可能担任大学校长的同学们,请向唐玄宗学习,别只认学历不认李白”。
  李白也没经过正式科举,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作者好象都不是科举人物,二十世纪的大诗词家毛泽东先生也仅是中专学历,能说他们没掌握了最高的文化?!什么叫文化?课本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是实践知识。对这一点最早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是伯乐,是先行者,改革家,我们可以考据一下他使用了多少位没有高学历,但有真本事的教授。这些人后来不少是历史文化名人。不知为何关于学历问题,任人唯贤和不拘一格,我们后来及今天反而倒退回来了!目前人才中不光有学历歧视,还有年龄歧视,等。不说了。我们口口声声学西方,倒是学点好的呀。
  时间:2003年11月18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教学楼
  发言内容:“人大第三届独立诗歌节”专场讲座“民间诗歌刊物的前世今生”
  主办单位:人大团委、学生会、青年读书社
  内容主题词:呼吁、贫困、民间诗人生态、基金会私人机构、大学聘请终生诗人教授、致全国大学校长的一封信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当代诗人“背景解读”的发现、运用


来源:《大地访诗人》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04-12-28 14:18:51 点击数:40

--------------------------------------------------------------------------------
  ▲对一本官刊的建议:
  并非特别缺好的诗作,而是特别缺好的解读。注:解读如今不是拙笨地一段评语、赏析、这种方法早已陈旧,(如同过时的零敲碎割式诗评)最好是本人诗歌外笔记、诗学片断、观念等,或与其阐述本人深度文学背景及经历有关的任何一种。要附真确的诗人简历。篇幅长短与此无关。亦可由他人所提供。最忌找一个陌生的名人“硬写”。(注:读者要对其真伪性进行分析,判断的检测。)
  ▲在当代,不经“解读”已不能弄清、归类一个诗人。(二三十年代甚至四十年代出生诗人不在此列,因他们经历背景早已昭明,存储入“读者记忆”。)
  ▲为什么前二三十年前不需要,甚尔忽略“背景,”
  1、以前诗人队伍单纯,单一,数量也少,“标准”固定,一直到1985年左右,90年代10年天翻地覆,情况已大相径庭,读者众多,团队分化,门类庞杂;
  2、我国读者指数,也从未像现在这么众多、繁复,他们必须向某作者索取一个“入口”说明;传统的“断章取义”式发表(如1-3首短诗)已是一种有害的”切割”发表,效果甚微甚至相左。
  3、每种不同读者群需围绕自已的”猎取物”。
  ▲一本刊物,既使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好稿也可以,关键是要倡导这百分之十五的倾向,即正确“艺术倾向性“或潮流引导。
  ▲70年代后其实任何一诗者成功,其后边都隐有“背景解读”:如北岛;如艾青,公刘一代右派诗人;如昌耀、海子……,一想起他们,读者脑海中会浮现出他们之奋斗、之经历、之坎坷和历史大背景天幕。
  ▲还因今之任何一诗者“背景”可能完全不相同,甚至无“可比性”,如:
  1、主流媒体诗人(指专在官刊发表并获成功);
  2、民间系列诗人,(指民间观念,作品发表渠道民间为主);
  3、网络诗人(最年轻,在网上起步);
  4、其他地域诗人(此处地域与纯民间有区别,指省份、历史民族、地区、地理语言特征等);
  5、以出生年代划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亦可以反推50年代、40年代、30年代等;
  6、特殊的“打工诗群”,集中于几个大都市。
  7、诗人类型的变化: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理论家、诗歌赞助家、诗人组织家、诗人编辑家、诗歌资料整理者、诗人随笔作家,诗人翻译家……等以前均少;或根本没有,今已归入泛诗人队伍。比如有的民刊创办者,民间或半官方资金组织者、诗人出版家,诗网创办者,其重要性可能今天毫不逊色一个优秀诗人。
  ▲甚至90年代后期四川<诗镜>等成功奥秘,可能也仅仅在于“展示”、”解读”上的成功。
  ▲沿传统训练的主流媒体诗歌编辑,他们的经验中缺少这一层“解读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源自于90年代民间刊物探索和冲击。
  ▲当代诗人“背景解读”不可或缺的中国要素:生存状态民众性大小、道德秉持、对地位、财富问题的态度……。网站、民刊、舆论上的口碑与监督,是对诗者首先“一番清洗”,还原。现代诗人完全具备大众传播属性,故与政客、演艺员、运动员等均具“公共身份”,读者有权认清其真实面貌。(“解读”是自我表述+社会检验。)
  ▲“休闲社会”在中国远未到来。大多数人生存的艰难性,社会改革的曲折复杂性是长期的,故我国文学、诗歌历史沉重使命一方面远未消失。谈论当下诗人,其“诗歌立场”是首当其冲的。
  ▲处于此情此境,无论您想作个有良知公民,抑或真正的道德作家、诗人,都必得投身绝大多数众生博击命运的风浪,接续20世纪百年知识分子先驱未竟事业,奋不顾身,“千辛万苦地跟着人民”(艾青论诗人的标准),舍此外仍无其它一途。(时代主体诗人基本准则)
  ▲“背景解读”是向民主化和公开化的鞠躬和迈进。既当婊子又立牌坊,既犯有财产来源不明罪,贪污、劣迹,又装扮成文化典范;即制造文化病毒污害人心,又宣布创造文学;即霸占社会财富、权力、话语等资源,又装扮成无罪羔羊欲跻身平民所授予的光荣诗人前列(注:古往今来诗人均居民众文化前列,并必须是本时代道德楷模表率,不是杂色人等,更不是前列的反面),——这种时代应宣布一去不复返了!
  (2004年10月   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鸢飞鱼跃11家诗人掠影

来源:《大地访诗人》 作者:孙文涛 发布时间:2004-12-28 14:14:55 点击数:82
--------------------------------------------------------------------------
  “诗人名片”
   2004年一天,我在北京某编辑部旧纸篓里拾得一名片,不知印于何年何日,无任何头衔,只有“安谧”两个字,下属其内蒙古一地址。孤陋寡闻,安谧为谁?祖国版图之大,人口之众,我不熟悉的诗者永远多于“过江之鲫”。
而我经常喜欢他们“沉默的大多数”。
名片后附印一首不知写于何年何月短诗:
    “《上马的时候》
  当我手扶鞍桥
  准备上马的时候
  无意中发现
  我投在地上的影子
  同年轻时一样笔直
  毁掉一个人不容易
  毁掉一代人就更难
  人民震怒了
  任谁也不堪一击”
  我把这个“诗人名片”钉在墙上凝视很久。
  这首诗给我打下深不可灭的烙印。甚至能背诵。

    “心地荒凉”
  这么年轻,“心地”怎么也“荒凉”?!
  李商隐句:“天荒地老心虽折/若比伤春折未多”(〈曲江〉)
  这是一个人的笔名,还是20岁左右一代人共名?
  长诗《5号女生楼:张小雀和我》网上很多人读后感想很多,其实是他由“自忆”完成了次“当代大学生行为与精神虚空”的“苍白“扫描。诗很长,他有诗的叙事才能,有逼近真实的能力。
  不久读到他寄来一本简印短诗集《悲伤的抽搐的细菌》(北京汉诗资料室编印),是啊,“细菌”今已与我们有缘了,我们自己生命又比细菌的一生强多少?封面的黑线条放射光芒,中间的小点点为一四耀不已的细菌!!哈哈、唉唉,一本诗集。
  他的短诗《中国劳工》、《谁也别想独自牛逼》、《幸运的时代》、《人民过着无动于衷的日子》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还有一些性诗,他很会写性。这一代肯定都是论性高手,因为今之“神”已很少了。这是许多人的“崇拜物”。(可怜,不崇拜就去崇拜钱,不然崇拜个啥?)
  大学肄业,漂京,贫困中的爱……不少短诗写了京东一个叫管庄的地方,外地人宿舍。印象:写得很快,老得很快,成名很快,似乎一枝蜡烛在速燃……
  希望他……写得、生活得慢些,但希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对任何人任何希望,与任何人对我们任何希望,却可能毫无具体的使用意义!……
  从未见过心地荒凉。听过他一回电话,听声音还是一个清秀、纯澈的大男孩子声音。我猜想他是与我在地铁东直门滚滚人潮中所见任何一苍白外省文化青年无异。
    川南胡应鹏与“民谣组曲”

  初见识胡应鹏,在陈蔚《中国诗歌考察:1998-2000》书中,提一句川南他长久居住小地方:会理县。次于翻读一本民刊,刊他一组长、短诗,名“西南谣曲”。
  经历是一个浪人,摇滚歌手,B兰色小调,诙谐不羁,嘲讽,抒情阵阵,他很会掌握“现代”火候。长诗《初约》叙述“五百万年后山摇地动”与新妻的一番交代之语,令人惊震。这是首真诗。他所写路过西南大盆地的种种感受,象一支支箭矢,射向别人和他自己揪心的“心房”,内涵只有诗人才会感悟的特殊东西。
  在祖国的最腹深处,在苍茫的无人记述时空底,在辽远飞驰的普通一班列车的车窗前,一个默无人知、深藏于民间和大地冈峦的写手、音乐家,激情潮湃。他笃定是一名土地民间自产儿子,民生的真实描者。
  ——这样的人得不到奖金,难登大雅堂奥,名份,——这些破烂与一个头脑露珠般闪亮星空般旋转的天成诗篇作者何干?黑漆漆的夜,大盆地的猛烈夜风在铁路两旁苍劲地吹。
  长诗引述不便(他写有不少较长的组诗——各首诗不可单独断开,有内在关连,——一支长长的汉、彝众族混奏的民谣,小号组曲,一只浪人的小乐队即兴的弹唱,无拘无束!)
  想引述一首短诗,看看他的概括力,(诗名《十年》,惜暂未找到原诗,憾,略。)
  胡应鹏2004年初曾与我通过一封信,言已离乡去川北的绵阳谋生。似尚无固定职业(?)唉,祝愿他吧!!
    寒风翻飞“小鱼儿”
  在沪上“外省徽族”小鱼儿斥资创办网上与读者“共呼吸”,转眼已历三个寒暑。由此我的诗人随笔采访等得与最年轻的读者有了次珍贵的交流,真该说声谢谢!
  可是我与小鱼儿地隔南北,直到2003年冬才于“人大诗会”上见一面,未及谈上十句,他就被人“拉走”了。未及请上他饮一杯酒、一壶茶。
  一次网上偶遇,见小鱼儿在诗歌报网站上自述日常一组,文字寥寥,但形式新颖:几幅极“现场”的沪上亲历图片配以诗性自述,读之令人有点酸鼻!内有于寒风街道繁华一瞥,模特儿裸体橱窗怪绿惨红……与他之生存,打工真实,栖止、匮乏孤单形只,成“鲜明对比。”其中藏有他“沪上三味”,今之人生,漂泊百感,困扼艰辛状……种种。看他网上新闻制作所标时间,常有凌晨一时。商都之夜,文人所思。网外之诗,诗外之实矣。
  小鱼儿在风中。沪上我已有21年不去,沪上多水,而诗者尚渴于干涸!我在他那儿强烈受到了一点新的启迪:形式表述上我们还远远可以另僻“彩色世界”。
    纯生态诗集出现——读浙江女作者南蛮玉2004版诗集《水的手语》
  幸福啊,还站在28岁的秋天里写诗,阴郁,诡异的岁月远未及从后边包抄过来。在一山谷,一小镇,那儿尚有一点点山林,几抹淡黄。
  她还可以躲在“草木志”的身后。(——千万不要醒来啊)!
  喜欢静,喜欢画画——她与其丈夫李英昌的诗集中均有不少“同题诗”。互为濡沫。但并未泯其诗透出的女性气质:其味,其静,其淡。想起了席慕蓉风格。(注:《水的手语》2004年7月版,飞沙总策划)。关于纯生态诗,我国这一品种前此罕见。今年我还收到福建闽西山中沈河一本。有趣的是两个年轻写手同样供职于小地方林业部门,属林。
  莫非她(他)们于林中先看到什么?
    甘肃雪潇和民间叙事长诗《大地湾之歌》
  徐缓优美的抒情突然掺进快速强烈的荒谬和嘲讽——是雪潇式写诗的“一发明”。这种写手不多。它们紧紧攫住日常,生活一零件,铺陈展开,剖其真瓤,令人叫快。“现实主义+浪漫情怀+反嘲、解剖”公式。百怪千奇的顽痼现实,碰见了这把“外科医生”狠刀,其来路有点盯住现实病症“契珂夫”劲儿。
  读雪潇诗,要系统看,东鳞西瓜的杂志各取所需发表,偶读三两首不为完整。最好通看他诗集《带肩的头像》。《大地湾之歌》未公开发表,刊于民刊,后收入集子。偶有戏笔之作,不足取。
  甘肃有几个诗人笔名起得好,雪潇:西北大片雪,秦晋高原底城镇雪,乌烟障气,人各为已,生存万象。波眠:故乡西和县是亿万斯年前的海底吗,波涛汹涌,群山叠叠。小米:甘肃为乡民,不吃小米吃个啥?……

    由宁夏农民诗人张联的《傍晚集》“热”联想
  这些同题“傍晚”的百余篇诗(据说他20年来共写有3000首“傍晚”同题词,其实只是这位生于60年代中期作者真实的“乡村笔记”,忠实,甚至纯自然地录记下他的今生,日常、困苦、快乐、心思等,顺手画摹下附近宁谧中的一些近景:浮尘、村路、公车、孩子、晚饭、落霞……乡村近景。这些诗引起诸大城市诗人注意,并被一日本女教授译为日文出版。
  奇怪的是,这些貌似平凡普通的叙述,题材,技艺并不“突破”呀,且出自一居住僻远乡民之手,为什么会引起不少人浓厚兴趣?奥秘何在?
  可以设想一下:今之人们印象中“理想诗歌”:应源于一个神秘、渺远处所,而诗者呢,应集神秘性、完美性于一体,甚至,应该诞生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茫茫京城,我从未听一北京人夸“京都风景”,而纷纷夸赞西藏,阿里高原,雪峰,仿佛那儿才是仙境,其实那儿气候恶劣,不适人居,不毛荒漠为多。只是“人迹”罕到……
  19世纪美国人在乡村找到一个终生幽居的狄金森女诗人,又在东北部森林湖畔寻得一宁静不与世争的自然主义诗意作家梭罗,她(他)们一共同点:栖止附近,从不远行。
  今之都市人还津津乐于神禅,密宗类什么,皆因它们还“藏诸深山”。
  ——那么,众之所求的“诗歌之神”今究何者?!
    “汗血珠三角”:徐非、罗德远、许岚、张守刚……

  当代中国有三个“打工诗人群”体:广东打工,沪上打工,“北(京)漂集团”。其中“北漂”来自各地杂类,白领文化打工为主;“广东诗群”来路最篮缕,多为四川、湖南等地农民后代,在广东又多历外资工厂“炼狱”,故他们作品紧叩生活,来源下层憾动人心。我曾在《诗前沿》刊编发过许岚“一个白领丽人的自白”等诗及“潮湿广州”组诗,呐喊撕心裂肺,凄美击人。徐非的诗湿润,不干巴,悲惨人生,桃惨柳酷,“我在玩具厂做鸡”“征婚启事”读之令人久已萦徊,为青春、为命运、为风雨,嗟叹不已。张守刚有一本标准“打工诗集”《打工卡上的日历》。
  罗德远2004年版的诗集《在岁月的风中行走》收入广东工厂6年,打工编缉5年的经历,内收诗篇近百首,其中“广州生活”、“南方见闻”等可令人咀嚼。录罗德远《后记》自言:
“诗歌,其实就是努力抑制住泪水和感激”。
  “这些未必深得过蟹穴,但阔得过花园的文字”。反剥削、压榨、不公、黑暗、扭曲,年轻、朴素的思考直接源于亲历事实。这是些广东外省人90年代生活“第一手底层资料”实录。南方汗血精华的闪耀。
  2004年,夏天,我在炎热北京见到来《诗刊》参加笔会的徐非,现在距广州不远的一座小城当打工编辑,寡言,黝黑瘦削,身体痕印着曾于少年从事过重乡间劳动的体质,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妻打工另城蕙州工厂,幼子送回四川老家,而他为学诗进京一次要花去一月汗水工资,穿着广东“最便宜的”那种西装。
  广东诗群还有不少诗人,境况与上大同小异,如写“过街天桥”长诗撕碎伪装现实的郑小琼,80年代出生,女,四川人,长年打工于一繁重的镇上五金厂;先此有直呼登高的写“为5千万打工者立碑”的许强……还有,要查《打工诗报》各期。
  他们创造了共同财富:南方“打工精神”……当代汗血劳动诗。炫目的一代真实心灵史,青春史、爱情史、变迁史。
  他们共有的特点:直面现实、针贬时弊,不失乐观。(但正是后一点可能恰造成最终在诗歌到达深度上的某种“失真”)。
  2004年10月17日 北京
发表于 2005-1-2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极有价值的参考内容。固。
发表于 2005-1-2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很值得细细的阅读。:)
发表于 2005-1-30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头篇写的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05-1-3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0>诗歌大厅</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5-1-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谢红山首席
发表于 2005-1-3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呼吁民间诗人生存困境,致全国大学校长信

    读了甘民的文章后,我想到的是一个诗人的责任。其实一个诗人的责任不是诗人自己的意识所能决定的,写出绝美的《滕王阁序》的王勃就曾说过:我不过是上天扔下的一支笔而已。诗人的责任首先不是救别人,而是自救。诗人和物质无关,就是说他既使腰缠万贯,他写得出来诗还是写得出来。李煜是皇帝,泰戈尔是地主。写诗首先是自己精神的需要,和别人是无关的。至于对别人和后人产生的影响那是后来的事,是派生的。
    写诗是自我的一种忘我的付出,天下真理莫不如此。不能因为你爱别人就一定要别人爱你,这是两码事。人世的磨难有千万种,能忍受磨难而又能写出诗的人才是真诗人,这里我说的是真正的好诗。在诗的王国里物质只是幻影,物质只是虚无。否则诗就成了道德、伦理等这样的理性产物了,而诗是非理性的。柏拉图将诗人赶出了理想国,是因为诗本不在人间,他来自地狱和天堂。
    不记得徐志摩那句话是怎样说的了,大意是没有去过天堂和地狱,是成不了伟大的诗人的。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