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14|回复: 13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漫卷诗书在 2005/01/30 12:25pm 第 2 次编辑]

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
                        ——试论永远的诗歌诗歌创作特质
漫卷诗书

    [提要]本文试从主题立意、意象特征及审美价值等方面论述永远的诗歌诗歌的人文精神、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诗歌   人文精神   意象   创新   美学价值

黑龙江诗人永远的诗歌是一位来自生活、为生活而歌的诗人。生活和现实给予他无穷的创作灵感,他始终以一颗浪漫诗心提炼生活并用朴素的文字歌唱生活,正如他的网名永远的诗歌。他的优秀诗歌都是生活磨砺出来的珍珠,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原则的融合。
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永远的诗歌的诗歌思想特质。
永远的诗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创作着,反映现实、摹写人生是永远的诗歌诗歌的一贯特点。即使行走网络,仍能直面人生,写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诗歌,成为他所活动的文学论坛上引人注目的诗人。
1、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歌唱乡情亲情的作品,对故乡热土深深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眷恋之情是他诗歌永恒的主题。
永远的诗歌1964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仑贝尔盟阿荣旗,十岁随父母迁居黑龙江伊春市,在广袤的北方出生成长、成家立业。对北方草原牧场和辽阔土地的热爱、渗透在他的血液中,他始终以一个北方之子的身份,歌唱养育了自己的一方热土。小兴安岭、黑龙江、伊春、呼仑贝尔、这些地名高频率地出现在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中。
2004年秋永远的诗歌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内蒙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限感慨喷涌而出,永远的诗歌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故乡恋曲《呼仑贝尔》:
准备好了足够的想象
用积蓄了三十年的力气
我像一棵早晨的青草
端起她牛羊遍地的奶茶

从车上下来  金汗帐
没能认出我童年的模样
我也没想起她三十年来
怎样被我的良心搁浅在遗忘的河床
《呼仑贝尔》开篇就满怀深情,诗人积蓄了三十年的乡情突然爆发,投入草原母亲的怀抱,他把自己看作一棵早晨的青草。端起故乡的奶茶,诗人心中温暖不已。第一段就赤裸了一颗游子归来的滚烫的心。第二段写三十年的时间造成的陌生感:“金汗帐/没能认出我童年的模样”。作者深深地内疚道:“我也没想起她三十年来/怎样被我的良心搁浅在遗忘的河床”。对故乡的负疚感中包含着作者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谴责。经过这两段的抒情,浓浓的乡情夹杂着淡淡的惆怅撒满了诗歌的空间。接着以归来的游子的目光看九月大雪中的草原:
呼仑贝尔用耀眼的白雪
一路跑向天边
莫格勒河像一架老式的勒勒车
在缓慢地移动着
走在路上的还有成片的羊群
和一个比石头还坚忍的牧羊人
作者以油画般的浓重色彩,描绘了熟悉而陌生的草原景色,深沉的展示了大草原的万古苍凉和广漠无边。正由于草原的浩瀚壮阔,太阳看上去也失去了雄伟壮观的气势,“天上的太阳像一盏路灯/孤零零地亮着”。心中正翻滚着浓浓的乡愁,于是接着他忧郁的眼睛看到一匹矮马头低向脚下,一群牛的目光深远而陌生,而牛的眼眶里满是泪水。甚至诗人的眼睛里看到泥泞中的一辆红色的轿车,也变成了一团归心似箭的火焰!在皑皑雪原上诗人心中熊熊燃烧着对故土的炽热感情。
永远的诗歌是一个乡土诗人,故乡是他永远不会厌倦的题材。他的歌喉最嘹亮的时候,唱的都是乡思乡恋。对于三十年不曾亲近的出生地呼仑贝尔,他怀着朝圣一般的情感。对于生活了三十年的黑龙江伊春,对于养育了自己的小兴安岭,他有着儿女对慈父娘亲一般的深情。对故乡的感激和眷恋之情,如同草木对泥土的依恋和感恩:“今生我注定是它山上的一株青草/为它哭为它笑为它的衰败枯荣/死了我也是它的一捧泥土/紧紧的攥住它的沧桑它的幸福”。故乡是永远的诗歌心中永不离弃的归宿,即便死了,也要成为一捧泥土融入家乡的大地。在他的心中,家乡是他至爱的亲人。他“想象它是怎么摸着我的头顶/看着我一天天长大”。在家乡呵护下长大的诗人,对家乡也充满着关爱:
我不知道它老去的方式
是从内心开始的
它的泥土在雨水来临之时
有些散架   它的泪水在
砸伤自己之前有几分浑浊
           ——《小兴安岭》

诗人爱家乡的一切,家乡的林莽、河流、山川和每一寸土地,在永远的诗歌心中都充满诗情画意。他歌唱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朝朝暮暮,一草一木。为家乡的美丽而倾倒,诗人无力再做选择,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终生交付给家乡,只想再去仔细抚摩一遍美丽的家乡,然后倒下、安睡在家乡的怀抱里。因为在永远的诗歌看来家乡是心灵永恒的归宿:
这时我想说出它的林莽
它的河流它的晨雾它的晚霞
沉鱼落雁的美丽搁浅在故乡的额头
我已经再无力选择
这是我最后交付终生的地方
            ——《小兴安岭》
在《九月的雪花》《故乡》《距离》等歌唱故乡的诗歌中,永远的诗歌满含深情和热泪,抒发着身为小兴安岭人的骄傲感、自豪感。他爱家乡,包括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写到兴安岭盲目砍伐的悲剧性历史时,心情沉痛:“闭着眼睛有时候想哭/有时候想喊   站在那里/腿抖的连大地都跟着颤……”。因为他看到:
曾经热血沸腾
喊着口号唱着歌子
拼命地砍伐自己
狗皮帽子和腰里的一根麻绳
它们酒气熏天粗话连篇
汗水和喊山号子
被火车日夜搬运着
那铁筋铁骨的家伙
在风雪中咳嗽、哮喘
                  ——《故乡》
家乡的一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神奇可爱的。《九月的雪花》以稚拙的童心描写了小兴安岭童话般的世界,通过拟人化手法,雪花长着微凉的脚丫,白桦树成了新娘,九月酷肖法力无边而又顽皮的小天神。甚至烧酒烫热的夜晚,还有一群鸟雀在屋檐下的一根铁线上临时安家,那几棵白桦看见一窝老鼠正趁着夜色搬家。读来生趣盎然,让读者对诗人的故乡小兴安岭产生了亲切的向往:

九月的雪花脚丫微凉
小兴安岭上几棵白桦
那是谁家的新娘
九月用左手一挥
秋天在右手尖停下
冬天眼看着就来了
           ——《九月的雪花》

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中对亲人的挚爱也如同乡恋诗歌一样感人。对父母亲、对老祖母的爱,都凝结成生动传神的诗篇。《写在祖母的祭日 》一诗,悼念八十六年辞世的老祖母,写出了儿孙们的孝顺,也展示了东北地区悼念亡故亲人的民俗风情:祖母临终时“轰的 飞起满屋子的哭声/吹灭了祖母的一生”。白孝带、红肿的眼睛、起棂时摔瓦罐、勾勒出一群为老人亡灵送行尽最后孝心的孝顺儿孙形象。这位八十六岁的劳动妇女不仅赢得儿孙的爱戴,甚至“地里的庄稼/再也摸不到她的身影/听不到她小声的唠叨/忍不住雨水的眼泪”。在普通劳动者的家庭里,死亡隔绝不了骨肉亲情:
祖母身后的日子
剩下的就是我们
在天堂里  她
一定还惦念着我们
惦记着地里的庄稼
我们怎样  才能够
让她老人家的骨头
——睡得安生?
在《往事》一诗中,寥寥数字勾勒出娘亲的形象:一个勤劳能干、善于持家,豪爽中带有些粗犷的东北妇女跃然纸上。她利用晚间的空闲,就着油灯纳鞋底、搓玉米、大声地骂着自己的汉子,但不会忘记撩起衣襟哺育儿女。母亲是圣洁的,也是凡俗的。娘是无数可亲可近可爱的中国劳动妇女中的一个:

我就看着那些记忆
它们坐在北屋那间土炕上
和我娘一起纳鞋底
一起在昏黄的油灯下搓玉米
那么些金黄的牙齿
不敢在日子里露出笑容
这时往事和娘一起
大声地骂着自己的汉子
然后撩起衣襟
让滚圆的乳房照顾我们长大
《总是温暖着的亲情》是一组描写亲情的诗歌,包括《父亲》《母亲》《妻子》《小妹》等四首叙事诗。作者用风趣谐谑的文字,描摹了老顽童般天真的父亲、善良开朗的母亲、贤惠温柔的妻子和聪明活泼的小妹以及淘气而又不乏孝心的儿子,这是一群带着东北特色的亲人形象。写出了普通人家的融融亲情和天伦之乐。
2、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大都取材于现实,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异乡的三哥》中进城打工的农民三哥和《这次我要写到那个鞋匠》中那个辛勤劳作的鞋匠。
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三哥热爱乡村生活。在异乡,三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看着搅拌机里滚滚淌出的鹅卵石和泥浆,联想到家乡黑泥土和土豆,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想起这些的时候
三哥就抬起头
看着比自己的力气和汗水
雄伟无数倍正在拔起的楼房
把泪水从眼眶里咽回去
三哥听见自己的骨头
喊了一声:这就是命运
——《异乡的三哥》
    永远的诗歌笔下的农民工三哥,无疑是个响当当的硬汉。他咽下泪水,忍受着劳动的艰辛、忍受着离乡背井的之苦、忍受着与亲人骨肉分离的思念。当他看到自己的力气和汗水中崛起高楼大厦时,看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他的骨头里发出铿锵的喊叫:“这就是命运!”看似无奈却也包含着豁达乐观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一个勇敢面对命运的硬汉形象在一声喊叫中矗立起来了。怀揣着对亲人的爱,三哥省吃俭用,一年到头吃菜汤和咸菜,只想攒下钱带回老家过年,可恶的包工头却拖欠了工钱,害得三哥:
天天站在比针尖还痛的冷风里
等在一家人望眼欲穿的惦念中
那个让全中国人
都大吉大福的节日
像追命鬼似的
一天一天逼近三哥
和坐在满头白发里的爹娘
                   ——《异乡的三哥》
永远的诗歌以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关注着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艰难和辛酸,歌唱他们质朴善良的优秀品质。这一点上,永远的诗歌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出身的诗人作家,他不是以悲天悯人的目光居高临下注视下层人民,也不是施赐同情和关怀,而是把自己融入他所描写的民众之中,以平视角度而不是俯瞰底层小人物。因此永远的诗歌诗歌中的所谓弱势人群,其实是光彩照人的劳动群众,闪烁人性光辉和人情美。《这次我要写到那个鞋匠》一诗,作者用欣赏的口吻写一个勤劳的南方乡下人来到北方城市修鞋挣钱。干着又脏又臭的活,鞋匠认真勤勉,心境平和安适。在永远的诗歌看来人无等级差异,工作无贵贱之分。基于这种人人平等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笔下的鞋匠被塑造成一个可爱可敬的普通劳动者。鞋匠以他的劳动挣到了城里人的钱,也以一丝不苟的修补技术赢得城市人的赞赏,鞋匠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永远的诗歌以诗意的笔触写道:

坐在北方的冷风里
像一片感恩的树叶
用一双双破了的鞋子取暖
笑容憨厚、和蔼
手里的针、锥子和锤子
它们每天缝补,它们敲打
许多人认识它们
它们性格内向,一丝不苟
让异乡的目光喊出喜悦和赞叹
像那些诚实的钉子,一天一天地
挤进异乡人的日子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修鞋是下九流的活。可是经过永远的诗歌的诗化描摹,谁都会对鞋匠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喜爱。永远的诗歌的胸中装着普通人、劳动者,他是一位属于人民的歌手。
歌唱劳动,讴歌生活,赞美理想是永远的诗歌诗歌有别于脱离实际的学院派诗人和贵族化诗人的特点。在《为劳动而歌唱》一诗中,诗人的心在五月里为劳动者而激动,喊出了“他们令诗歌无法缄默/必须站出来/在五月里表达”。这首诗赞美劳动的神圣,写出了劳动的伟大和劳动者的豪迈:
那么些的板车
把五月的阳光和生活的重量
一起放在肩上
用汗水把日子的刀锋磨得崭亮
迈开大步
……
但是它们坦荡
把自己安放在五月的勤劳里
一脸的朴实
五月撩起衣襟
抹去上面的尘垢
那快慰的眼神
是如此的明亮
让花朵黯然神伤
                ——《为劳动而歌唱》
永远的诗歌以宽广的胸怀,关注现实,歌唱人生。对普通人生命的关怀、对普通人劳动价值的尊重、对普通劳动者命运的关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以人为本、人类平等的人文精神。作为有强烈现实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故乡》中涉及到了一个时期中国人忽略环境保护、盲目砍伐树木的狂热;在《异乡的三哥》中反映了包工头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往都市搬迁》敏锐地提出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出现的新问题: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而带来的村庄老化、土地荒芜。《守望》涉及到出国热问题:出国的丈夫和留守的妻子天各一方。“那个遥远的国度意大利/本来和你没有一丝一缕的亲眷关系/只是书本上有过几次不很深刻的谋面/而今    宁愿抛家舍业/也想住进那份刻骨铭心的团聚里/即使是幸福后的枯萎/也能让你把死亡想象成/义不容辞的花朵”。永远的诗歌的诗歌聚焦了许多现实问题,对社会有理性的审视和锋利批判。
二、在传统中求创新、平凡中求神奇是永远的诗歌的诗歌的意象特征。


永远的诗歌是一位扎根生活的诗人,生活给予了他诸多的诗歌元素,他用饱满的激情把诗元素糅合成动人的诗篇。究其创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生写实和理想吟唱。在传统中求创新、平凡中求神奇是永远的诗歌诗歌的意象特征。

1、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喜欢使用朴素的词语营造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意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语,尤其是带有北方乡村特色的词汇:大豆、土豆、镰刀、汗水、力气、高粱、花朵、石头、骨头、血肉、筋骨、麦子、砂子、米粒、种子、马匹、牲口、树木、村庄、泥土、黑土地、庄稼、粮食、火柴、田野、山岭、牛羊、说出、拔节、擦亮、奔跑、砸、擦拭、惦念、怀揣。这就使他的诗歌带有泥土的芬芳,乡野的气息。
《看见大豆》就是一首用北方乡村词语写作的诗歌。语言淳朴,借物抒情。作者在异地看见了故乡的大豆,仿佛遇见了久违的乡亲,满心欢喜,于是以一口东北乡音寒暄开了。读诗仿佛聆听东北老乡娓娓而谈,不由被东北人之间浓浓的乡情所感染:

这些滚圆的兄弟
    从我的老家北大荒来
    它们一路风尘
    从春天开始出发
    不知道它们是坐啥车来的
    这么远的路一定很累了
    我的这些乡亲——
    擦把脸   坐下来
    歇歇疲惫的身子吧

开篇第一段就以浓郁的乡情打动了读者。诗歌使用了大量东北方言和口语,热情问候“我”的大豆兄弟“坐啥车来的”?“我”想象“这么远的路一定很累了”,然后热情招呼大豆乡亲们“擦把脸  坐下来/歇歇”。接下来第二段用乡村语言具体描写了这群大豆乡亲的可爱而拙扑的形象:“它们金黄的脸膛/还闪动汗渍的光泽/身上还粘着黑色的泥巴/虎头虎脑   一身土气/就觉得亲切  就觉得/一声声乡音在召唤我的乳名”。这里所用的“金黄的脸膛”“汗渍的光泽”“黑色的泥巴”“虎头虎脑”都是地地道道的人民语言。第三段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乡情,一阵热烈的问候和交谈之后,敦厚朴实的大豆们满足地微笑着,而诗人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他说出了发自肺腑的心愿:“我想用我的泪光/为它们今后的旅途照亮”。

永远的诗歌使用真正的人民语言写作,包括生活中常用语、方言、口语。如何使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词语成为最有生命力的诗歌的意象呢?永远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这些极其通俗的词汇鲜活起来,充满灵气地奔跑在读者的视野中。
2、大量的比喻,使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形象生动而饱满。《送别》是一首饶有情趣的爱情诗,读来让人会心一笑,诗人的痴情在一系列比喻中凸现:
借一捧月光
    为你的远行照亮
    我温情的名字
    希望他像一只小狗
    一直跟在你的左右
    总有一些失眠的夜晚
    像隐隐的疼痛
    让我无法拒绝
   
    分别 是一串火焰把日子煎得滚烫
    我是擎着相思
    渡日如年的蜡烛
    用泪水  把自己
    一节节焚烧

《送别》中诗人不仅要借月光照亮所爱的人前行的路,更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忠实的小狗,永远陪伴在爱人的身边。他把失眠之夜比作无法拒绝的隐隐的疼。离别使人倍受煎熬,离别象一串火焰,日子煎得滚烫,诗人象在泪水里焚烧的蜡烛。这首诗通篇使用了一连串的明喻、隐喻。把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宣泄得淋漓尽致。这里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让人想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诗句,但经过永远的诗歌朴素的语言作比喻,传统意象也有了现代韵味。
《故乡》以隐喻的手法,以一粒松籽作比喻,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伊春在中国地图上的形状、大小。而伊春地处小兴安岭,盛产红松。松树和松子是最能代表伊春物产特色,这就使《故乡》一诗开篇就带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读者立刻进入了松脂飘香的伊春:“中国地图上/一粒松籽/伊春  一滴雨水/就可以浑身湿透的地方”。开篇读来十分亲切,松籽在这里也是故乡伊春的象征。这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联想:一望无际的红松林、香喷喷的松子,小兴安岭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但是接下来诗歌写到了那个狂热革命的年代,盲目砍伐森林,令人痛心。松树不见了,松籽也没有了,只有满目砂子。于是在诗歌结尾我们看到“这时一粒砂子/正酝酿着从故乡的春风里起程”,暗示了过度砍伐树林造成了土地的沙漠化。以拟人化手法写活了一颗普通的砂子,呼应烘托出诗歌深邃的批判主题,也寄希望于未来,并预留了想象的空间给读者,这颗砂子将起程去往何方?它有什么样的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春风里酝酿起程,前途一定美好。
3、永远的诗歌的诗歌比喻往往与拟人拟物手法同时使用,使诗歌意象呈现多层次的丰富性。如“手摇缝纫机/它咯噔在岁月破损边缘的感觉/像一只老钟的摆 步履艰难”。以一只老钟比喻鞋匠手中的缝纫机,缝纫机成了一种象征物,象征着岁月蹉跎、时光易老。隐喻修鞋匠的沧桑,诗歌立刻厚重起来,并且烘托鞋匠安贫乐命的性格。在社会最底层讨生活的人们,没有丝毫贪欲,鞋匠们对于社会没有索求,没有抱怨,只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异乡打工的三哥也是如此:“三哥用菜汤和咸菜/养活日子从春天一直养到冬天”“快过年了  三哥用辛劳的日月/手搬肩扛攒下的一年的渴望”。(《异乡的三哥》)这里,“日子”被三哥用菜汤和咸菜养活,“渴望”被三哥手搬肩扛攒下。显然用了拟人拟物手法,使没有形体的“日子”和“渴望”都活灵活现于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手法,永远的诗歌的世界充满了稚拙可爱的童心,大地、秋风、麦穗、青草无不被赋予了人类的性格和情感:

大地上麦浪在喘息
    秋风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在摇摇欲坠的麦穗上跑过
    青草在一次痉挛之后
    淌下露珠的泪滴

——《肉体的崇拜与诱惑》

    诗人的眼中大地长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无不具有灵性。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中万物有灵,万物都通人性。《一条沉默的小巷》,作者把一条小巷拟人化了,小巷有羞涩的性格、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人性的渴望和感恩的情怀:

小巷羞涩地抿着嘴唇
在一次风暴来临之前
熟稔地翻动着渴望
那焚烧来自复苏的小草
对春天的感激

未泯的童心,使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永远的诗歌笔下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呈现可爱的人性和人情。《在冬日的夕阳下》,白雪是奔赴春天的旅行家,牛象智慧的长者:

北方的白雪累了
    它们安静地早早坐下来
    它们的旅途离春天还很久远
    夜晚就要降临
    失去耳朵的树木
    听不到牛反刍岁月的声音
《岸》是一首意象非常优美而又十分活泼的诗歌。诗人充满童心的想象里,整个世界都是欢快的。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是人格化的形象,阳光也被人格化了:

一列火车轰轰隆隆的驶过
    松花江大桥   两岸的青草抖了一下
    早晨的阳光像一个起早的人
    肩上抗着一把锄头  江水流的缓慢
    春天很有韧劲颤动绿色的衣襟
    大步流星沿着两岸一路走去
    我看到它的背影宽阔而慈祥

比拟手法下,一切苏生起来。隆隆驶过的火车唤醒了松花江大桥和两岸的青草,春天的早晨诗意盎然。阳光象一个早起的农夫,肩上抗着锄头四处逡巡。而春天有着宽阔而慈祥的背影,他很有韧劲颤动绿色的衣襟大步流星一路走去。奇特的想象使春天和阳光神奇地展现在我们视野里,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接着诗人又以欢愉的笔调描写了一群春天里的小鸟。这群小鸟象是一群调皮好动的孩子,又象是一群天真嬉闹的少女。鸟语闹春,把春的生命力和春的活力烘托到了高潮:

这时我还看到有一群小鸟
    它们在岸上跳舞   唱歌
    你推推我我推推你样子都长的很漂亮
    当火车驶过它们头顶的时候
    它们叫它们笑它们快乐地喊:
    火车  火车快看绿色的火车
    好大的火车正在我们的眼前通过

《岸》具有亲和力,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我、火车、桥梁与青草、流水、春天、阳光、小鸟和睦相融,达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诗人用爱心和词语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人的创造力与自然力和谐统一、共存并生的理想乐园。

4、永远的诗歌十分捻熟地运用通感并结合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贴近生活而又非同凡俗的优美意境。《怀念大连》一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那满嘴海蛎子味的大连啊
像我当年咽下去的记忆
一晃二十多年没见了
现在开始
一点一点地往上翻

海滨城市的记忆伴着海腥味,大连在永远的诗歌的印象里带着满嘴海蛎子味!更奇妙的是“记忆”在当年可以被“咽”下去,也可以在二十多年后的现在从身体内部“一点一点地往上翻”。这首诗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对青春时代服兵役的大连的亲切怀念和向往。这是一种深切感人的怀旧之情,因为在永远的诗歌心中大连是他的兄弟:“我和你共同生活了三年/俨然是一双好兄弟”。诗人把大连当作自己的兄弟,所以他对大连充满了关爱和呵护:

像一粒大风刮走的砂子
我会再刮回去的用我越来越深刻的想念
把自己刮回去在这么做之前
我得好好的想一想
用何种方式才不至于一见面把你的目光硌疼

《怀念大连》融会贯通了多种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粒砂子,思念如风,将把自己刮回大连。诗人细腻地爱着大连,甚至细心周到地思考着用何种方式才不至于一见面把大连的目光硌疼。这里不仅用了比喻和拟人化手法,还用了通感。“硌疼”本来是身体的触觉,却用在了视觉上。不同的感觉在这里转化得十分自然妥帖。

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中,人的感官的五种感觉经常转移互动。目光可以喊出赞叹,眼眶也可以喊出眼泪。骨节苏醒后有喧哗之声,铮铮傲骨会呐喊如雷。在拟人拟物手法中,常借助通感使拟体与被拟物之间实现神似的串联。永远的诗歌善于找到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他的诗歌意象具有象征性。“暖暖的春阳是那么/深情的拥抱我/我听到骨节苏醒后的喧哗/令我难以抑制花朵的欲望/它们的力量使世界感动 满眼潮湿”(《坐在灯下》)。“花朵的欲望”在这里是隐喻,也是生命冲动的象征。
5、永远的诗歌的诗歌,比拟、通感中往往也包含象征。《写给自己的童谣》把童谣比喻成一辆马车,童年的我坐在这辆马车上,和白菜、土豆、茅草一起回家。其实这挂马车也是生活的象征,是诗人的童年的象征。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的是古老的游戏石头剪子布,却结合了抓坏蛋的内容。短短的一首小诗生动再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那是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连小孩子们的游戏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简单的游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却能“让我用心到达,用眼睛开花”。诗歌结尾处“我”望见了家里升起的炊烟,那个年代,家虽然贫穷,满目疮痍一脸沧桑,但是有温煦的炊烟,家是温暖的避风港:

我的童谣是一挂马车
    车上坐着白菜 土豆和我
    一垛晃晃悠悠的茅草
    在凄清的月色下和我回家
  

村头一群玩石头剪子布
    好人抓坏蛋游戏的小伙伴
    让我用心到达  用
    眼睛开花


这时  我望见了满目疮痍
    一脸沧桑的家
    温煦的炊烟刚刚升起

《写给自己的童谣》是一首看似浅显内蕴却很丰富的诗歌,快乐的童谣寓有历史沧桑。永远的诗歌的童谣象一辆超越时空的马车,拉我们回到过去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岁月。永远的诗歌写了不少意象深入浅出的诗歌,这些诗充满象征。《谁来守护春天》中的春天既是自然界节气的实写,也是一种象征。对应诗歌中的“季节桎梏”“天上滚来雷声”,诗歌中的春天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了:

春天已经上路
    从返青的枝柯上起程
    一盏盏的绿色
    在那片荒凉的山坡上坐下来
    把自己一点点的捻亮
    它们被季节桎梏的太久了
    它们盼望天上滚来雷声

这里“春天”象雪莱笔下的西风,被寓于了许多哲理内涵。或许可以理解为人性解放的时代,或许可以阐释为改革开放万象更新,或许还可以超越政治图解,我们还可以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上探讨诗歌中的春天意象。因为需要守护的春天绝不局限于自然的节气。

《怎么就被沙子迷了眼睛》等诗歌也充满象征和寓意。风和日丽的日子一粒沙子“它走在路上不看道/撞入我的眼睑在里面来回的奔走”。这沙子象征人生常会不经意间被一些最细小的异物挫伤,这种伤害虽然了无痕迹,但却确实对生命造成了伤害。我们对这样的沙子往往无可奈何,最终沙子溺死在一滴眼泪里,但是你却仍然找不到这个害人的家伙,可是痛感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我这能盛下博大世界的眼睛
    却跪在一粒沙子的面前泪水涟涟
    这时锤子、刀、子弹都构不上威胁
    无力对它进行审判


最终它溺死于一滴眼泪
    我们谁也没看到它的尸体
    那个下午却一直疼到了黄昏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经说过:“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在一朵野花里看见一座天堂”。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也往往能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在细小的意象里寓意了深刻的辩证法。

永远的诗歌的诗歌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有些作品尚且粗糙、语言缺乏精雕细琢的打磨。有些临屏即兴诗歌,意象出现断层,影响诗意的流畅。有些作品的意象的跳跃性过大,起承转合不够自然。个别比喻,喻体和被喻物之间缺乏相似点,读上去不太自然。但是瑕不掩瑜,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个性化的语言赢得了网络上大多数诗友的喜爱。
三、永远的诗歌的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

永远的诗歌在黑土地上提炼诗歌,在兴安岭上放牧诗心。进入他的诗歌,泥土的芬芳、沸腾的生活、热气腾腾的时代扑面而来。究其审美特质,安澜属于立足传统而不囿于传统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朴素美、崇高美、哲理美、阳刚之美、幽默美,读来醇香如酒。


1、  朴素美与诗意美相结合。安澜的诗歌质朴健康、清新自然。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留下了著名的美学论断“美即生活。”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之美首先来自他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他的诗歌来自平凡的生活但又超越生活的平凡。他善于在最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中发掘诗意,完成了大俗到大雅的升华。他的诗歌创作仿佛在印证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通过想象和联想,使平常的东西以一种不平常的状态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再版序》)。因此在安澜手中即使最普通的事物也能脱离凡胎,换骨更新,带有了幻想美。他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
甚至爱情诗,也绝少使用玫瑰、紫罗兰、勿忘我等浪漫典雅的意象。正如安澜在诗歌中所说的:“那些鲜花的语言散落在尘埃里”。安澜喜欢用人民的语言写作,这一点再次契合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湖畔派倡导用真正的人民语言写诗歌的主张。安澜寓于天空、石头、远山、湖泊、太阳、高粱、大米等物以不平凡的特质。甚至用老鼠爱大米来形容爱情。爱情诗《远山与湖泊》中,作者的想象卓而不群:“天空像一瓶湛蓝的墨水请让世界费心的打开/然后尽情的曼延我们是两只神来之笔”。安澜用朴素的语言讴歌爱情,但是平凡的词语下我们触摸到了颤栗的灵魂,倾听心灵的欢笑与哭泣,并感受了“滚烫的泪水把皮肤和骨头一起熬干”。这种生命深处奔涌而来的激情,浩瀚千里,大气磅礴:


这是你的怀抱我的魂牵梦绕的远山
白雪用速度和纯洁思念湖泊
那瓦蓝的情节敞开天空的一角
这里和死亡而劫后余生无关
…………
我们回到年轻的梦想里所以我们指鹿为马
现在我们祝愿远山与湖泊用我们的血脉和
依然抖动着的灵魂它们笑它们哭
它们泪水滚烫把皮肤和骨头一起熬干

永远的诗歌的诗歌以平实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记录人生感悟,再现激情燃烧的人生。在那些最朴素的语言里凝结了四十年的生命体验,有智慧的积淀,有思辩的果实。


2、平凡之中寓于崇高美。这是安澜诗歌动人之处。安澜成长的岁月,是革命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从小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16岁的安澜参了军,奔赴中越边境的战场,接受过战火的洗礼。作为一个抗过枪的老兵,多年之后血管里仍然流淌着不曾褪色的爱国精神和军人荣誉感。这就使他写出了《再见吧,妈妈》这样壮美的诗篇。当祖国被一杆枪顶在胸膛上,妈妈把她用血和肉养大的筋骨、她的十六岁的儿子送到战场上。因为妈妈深明大义,她懂得儿子该去捍卫祖国每一株小草和每一片树叶的尊严。诗歌篇幅不长,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妈妈和她的爱国儿子的形象:
那年妈妈把仇恨和爱
一起装进我这颗子弹里
她养了十六年的一粒子弹
用一身绿色把我包起来
用一张红纸叠出一朵花
别在我的胸前把我
骄傲地交给一杆钢枪
妈妈把儿子交给祖国,交给军队,交给一杆钢枪。儿子成为一颗保卫祖国的子弹,妈妈为此而骄傲。而这个爱国母亲养育的年仅十六岁的儿子,也十分自豪自己能成为一颗保卫祖国的子弹。母子血脉相连心相通,爱国激情奔流在儿子的胸中,他绝不辜负母亲的厚望:
望着妈妈这捧淳朴的泥土
我的报答就是  儿子永远
都会站着把自己射出去
——不屈的骨头依然唱着
《再见吧,妈妈》
我看到您头上的雪花闪烁着泪光
                          ——《再见吧妈妈》

3、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往往在平凡之中发掘哲理之美。思想是诗歌的灵魂,深邃的思想使作品凝聚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花朵的表达》中,就一幅花朵傲然站立在冰雪中的图片,提出了富有哲理而诗意的设问:“阳光为什么给生命/一两的色彩/却让它把成千上万吨的/倔强的性格走遍海角天涯”。另一首网上的临屏题图诗歌《祭奠》中,安澜这样写道:“我们凌乱我们破碎/但是我们摇晃着生存/那也是母亲的喜悦和幸福”。安澜的诗歌充满四十年人生履历所得到的启示、有着中年人的成熟和睿智。他的诗歌生动的意象中寓于了深刻哲理。如《树的发言》以树和土壤的关系作比,辨证地展示了儿子与母亲的关系:母亲给了儿子生命,儿子以自己的生存方式报答母亲的博大无私的爱:


给我土壤
就是让我有了娘亲
给我生命
就是让我为辛劳的娘
撑起一抹绿荫
《树的发言》假托树与土壤的关系,抒发了母子情深。接着作者豪气冲天地请求风暴的考验,自信能战胜困难,充满乐观精神请求母亲检阅儿子:
也请随手拈来一些风暴吧
就像给我一次
苦难的生活 娘
也好请您检阅一下
儿子的精神与品德
3、阳刚之美是永远的诗歌的诗歌给读者的深刻印象。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感,高亢有力,掷地有声。他用铿锵作响的语言写作。东北汉子的豪爽、粗犷,使他的诗歌恣意纵横,放旷不羁,甚至如脱缰之马,释放着野性。在《酒》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酒徒心理。安澜亲昵地称酒为“我的爱人”。他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酒麻痹神经瓦解意志的特点:“你走在我的身体的内部/让我没有力量和思想/我在你的梦里睡成风景/还在喊你的名字”。揭露了酒“狰狞,没有良心”之后,安澜戏谑地调侃道:“但是我爱你/像乞丐一样的疯狂。”接着作者自嘲道:“见到你我连哭都笑容可掬/和妈妈说的大同小异/见了你比见了她还亲呢!”让人读后忍俊不住,我们窥见了一个贪杯嗜酒的诗人形象。

常说诗如其人。永远的诗歌生性豪放直爽,血气方刚。他的诗歌也因此散发着雄性之美。甚至爱情诗,他也一反儿女情长、纤细缠绵的写法。在他笔下,爱情不是缠绵悱恻、温柔缱绻的,而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
《太阳》《当我想起远山里的一块石头》《现在我想说出花朵对春天的想念》《远山与湖泊》《宁死不屈的祭奠》等情诗中,这位东北汉子的爱情像太阳、像石头、像山脉、像大地、像火焰。他赋予爱情以钢铁或者山石一般的厚度和硬度。
被大风吹醒的一粒高粱
它再也难以跑过秋天的渴望
你的黎明莅临之时   我用骨骼
举着一根瘦弱的火柴说出焚烧自己
连同劳碌的日子疲惫的光阴
一点一点撵上岁月的脸膛
为爱情燃烧自己的意象,在古今诗歌中常见的。但永远的诗歌推陈出新的表达是极富个性化的:在生命的秋天当爱情降临时,“用骨骼举起一根瘦弱的火柴说出焚烧自己!”他以全身心去表达爱,更是以生命去祭奠爱。这绝非世俗的男女欢爱,这是灵魂的相约:
太阳那块笨重的石头
把我们幸福地安放
我们只有赤裸的灵魂和倔强的肉体
那是我们骄傲的庄稼
让浑身剩余的力气一起长过
年龄与远山上的小草一样年轻
永远的诗歌的爱情诗没有小儿女忸怩心态,也没有曲折回环的情爱迷宫。也许是东北汉子的卤直天性使之然,也许是年过四十的永远的诗歌脚踏实地、直面人生的结果。他的爱情诗读来耳目一新,但是也会让一些人感觉过于刚硬,缺乏柔美。永远的诗歌的爱情诗表述了一种健康向上而不是淫艳颓靡的男女之情:
这个早晨请你打开房门
我住在你的一滴露水里
满面春风笑容可掬的等你
用一滴滚烫的泪水把我拣起
阳刚之美是安澜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刚健、强悍、硬朗是永远的诗歌诗歌的一贯风格。读来使人振奋、昂扬,热血奔涌。
4、幽默之美。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寓庄于谐,语言风趣。他经常用善意的、调侃的语言描绘身边的人和事。在《父亲》一诗中,借母亲之口,以亲昵嘲讽的口吻描写了父亲老年的形象:
总是把每月领回的退休金
揣在裤腰上自己缝的贴身的兜兜里
妈妈说看你爸越老愈没出息
买点啥到哪都得解裤子
那小气也不怕人家笑话
爸爸就把满脸尴尬的皱纹
笑得那个灿烂
极其传神地刻画了父亲还老返童的性格特点,也写出了父亲与母亲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对老夫妻言行朴素无华,但谁都可以感受他们婚姻和谐美满、生活幸福恩爱。也是这位父亲,某天接到了儿子送的一本自己出的诗集而惊呆了:
不知他为啥忽然被沉默噎住
眼眸里飞出一群一群的惊异
我走后他让静夜陪他
把那本诗集上的每一个铅字
从头至尾尝了一遍
直到嚼出满屋子的曙色……
这里不得不叹服永远的诗歌驾驭语言的能力。噎住、尝、嚼几个动词的使用中,既是比拟手法,也是通感。诗集不是食物本来只能看,但作者用了尝和嚼。惊异是一种情绪,却也用了食物才会在人喉部造成的“噎住”。这样大胆新颖的语言,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联想到“父亲”平时看不起妻子儿女,总是说妻子只会唠叨,儿女没多大出息。此刻他看见儿子出诗集的惊讶表情和举止,便带有了让人捧腹的戏剧性和喜剧性。
永远的诗歌的许多作品,在调侃和戏谑中绘声绘色地写景状物叙事抒怀,给人留下了风趣幽默的印象。

综上所述,永远的诗歌的诗歌既不先锋也不前卫,没有现代派的玄虚机关,不会玩弄深不可测的文字游戏。他是一位立足于现实的诗人,是“文以载道”影响之下的写作,他不刻意标新立异或者务怪诞为新奇。但是他的诗歌读上去又确确实实有新意。其新颖独到处就在于他改变了我们对诗歌属于象牙塔之物的看法。他一扫阳春白雪、风花雪月、晓风残月、曲苑风荷、柳浪闻莺或者夜莺在玫瑰丛中歌唱的诗歌传统。但是,他并非下里巴人、俗不可奈、简单直白。他的诗歌的独特性在于现实主义的筋骨,却有浪漫主义的血脉。他用通俗的词汇,营造了不平凡的意境,现实与浪漫和谐统一而焕发出惊人之美。

永远的诗歌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逃离象牙塔而又不失诗意美的成功路。永远的诗歌的诗,是灵魂深处奔涌而出的激情,是生命的真实感动。你可以听见血液奔流,可以看见心脏的搏动。永远的诗歌的诗歌带着生命本原的冲动,一路喧响着……未来,希望听到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喧响响彻伊春、响彻黑龙江、响彻祖国大地。
2005-1-3






发表于 2005-1-3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用心之作,有待细看!先重了。
发表于 2005-1-3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诗书这个对我诗歌的评论看过了,这样中肯和用心的总结,我只想说一句你辛苦了,谢谢!
发表于 2005-1-3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姐姐,写的好棒.感人之作.非常的喜欢.这样的作品应加精.我先首藏起来,向姐姐学习.问姐姐好!
姐姐在外要自已照顾好自已,笨蛋偶很想姐姐,姐姐多保重!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谢谢尹子班班的鼓励,向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下面引用由凤儿2005/01/30 12:12pm 发表的内容:
姐姐,写的好棒.感人之作.非常的喜欢.这样的作品应加精.我先首藏起来,向姐姐学习.问姐姐好!
姐姐在外要自已照顾好自已,笨蛋偶很想姐姐,姐姐多保重!
妹妹姐姐也想你啊,希望你快乐!
姐姐抱抱
发表于 2005-1-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写得很好,用心了。应该精华
发表于 2005-1-3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多谢姐姐!
姐姐,你不用这样编辑的,你在发表之前,可先按预览,那里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
好,抱抱姐姐~~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下面引用由容浩2005/01/30 12:38pm 发表的内容:
写得很好,用心了。应该精华
非常感谢容浩 班班给俺的蓝宝石啊,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下面引用由凤儿2005/01/30 12:41pm 发表的内容:
多谢姐姐!
姐姐,你不用这样编辑的,你在发表之前,可先按预览,那里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
好,抱抱姐姐~~呵呵~))
是啊,姐姐发完了看到有的地方不对了。
妹妹姐姐就希望你开心啊,姐姐现在出差在外地给函授生上课呢,等姐姐回去和你玩,再抱下:)
发表于 2005-1-3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这就好,红山版主和哥哥都是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
愿大家开心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05-1-31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好文好文,这是一篇重量级的诗评,文章能够深入到诗歌和作者生活的内核,探求现实与浪漫和谐统一,非常值得大家的学习,希望诗歌报能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评论,解渴,我挂,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05-2-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好了,我将它移了。
发表于 2005-2-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诗歌评论习作)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0>诗歌大厅</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