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84|回复: 1

在语言和精神的丛林中探索---城市诗浅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1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语言和精神的丛林中探索
------谈几位新城市诗人实验诗
当今,诗歌的创新意识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不论是诗歌内容还是诗歌的表现形式都在积极寻找更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效果。有人说,“诗人直接与上天相通”。在我们理解这句话多样性的时,诗人一直在从感性直观的层面探索世界的本原。
诗歌没有逻辑的界限,一首好的诗歌就表达了某种本质的东西;诗歌的逻辑是由意象来搭建的。诗歌也没有学科的界限,学科名词成了意象表达的工具,而其中的逻辑关联则随着意象的扩张而消融。带着这样的观点观李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术语的使用非但没有降低诗歌的美感和可读性;相反,这种尝试很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直观感受。“夹角”、“黄金分割”、“弹性分析”所构成的意象很恰当地表现出窈窕淑女的形象;数学论证的表达方式也使得诗歌的结构浑然一体。“拿来主义”的思想在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一眼望去,好像是《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现代版本。诗的结尾不乏改进之处,而整体的尝试使得诗歌显得精致而灵巧。
诗人的骨子里总躁动着不安,诗人是充满着反抗精神的撒旦,总想突破现有桎梏的约束。诗人是一个敏感而自省的群体,一个优秀的诗人常常在下意识里从外部世界和自身关注着人类的心路历程。诗人是聚集在语言城堡中的勇士,凭着勇气和无畏的放纵,与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着战斗;诗人又像是疲于实验的工匠,穷尽自己的智慧雕塑语言的宫殿。然而这种战斗和实验如果仅停留于文字的游戏或价值亵渎本身,而放弃了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终极价值的关怀,那么将无力超越废墟而走向真实的价值。面临语言的废墟和深渊,生命将更加空洞,也更加一无所有。“酒碗空了  许多人/怎么也想不起该入哪道门”(雨田)这是热闹过后的悲哀,是一种被弃于语言废墟之中的本质心态。宋琳说,诗歌是虚假的,而诗歌的操作是真实的,这其实是对在诗歌创作中,语言文字与作者精神意念的反叛与背离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特别在城市诗的创作中,价值坐标和语言坐标的背离,是困扰城市诗人创作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严肃的城市诗人在面对日益现代化的城市时,在面对物质日益富足,而精神沙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与反思,随着语言的熵流涌动。城市诗人在通过语言层面的破坏和重新架构来达到对精神层面的重建和反思时,其中的矛盾和缺陷随即便在两种价值坐标上体现出来。优秀的城市诗人们在不断探索,在最大限度地解放语言的同时,如何缩短这两种坐标的距离?
玄鱼是城市诗歌创作中有代表性的诗人。玄鱼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些词让人感到生硬,然而在这些稍显拗口的词语背后,背负着诗人的反思和理想:“只为感情的胶着状态/而费力地阅读城市…因而  未出所料/词语尽管势如破竹/然而仅仅是准城市意义上的/一厢情愿  也许/我们只有连续/将理解投入其中/将缔造碾成齑粉/融入每一个早晨或黄昏” 在城市的真正意义与词语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关联?难道语言就是一种与终极真相间的距离?玄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连续的理解和埋头干的观点。而这种实干和探索的精神在诗坛浮夸风和标新立异盛行的今天,亦是难能可贵的。
现代诗歌中的“非非主义”曾宣称,“我们必须消除语言中的表层集体意识(现实性文化价值意识)和深层集体意识(延承性文化价值意识)”。“非非主义”想在废除语言的确定性和非文化地使用语言时,割裂诗歌语言的历史传承性与文化的延续性,以此来获得语言的最大程度的解放。新城市的诗歌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或宣言,但是,对精神存在和语言存在的双重关怀,一直深深烙在新城市诗人们的深层意识中。人类的精神文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亦有某种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传承性;新城市的诗歌从不否认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借鉴传统诗歌表现形式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城市的女诗人薛俐的诗歌中看到。薛俐在美国出生,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方的城市文明并没有割裂她与中华文化的根,相反,她想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找到某种归宿感和精神寄托,西方城市中的“文明病”使她更迫切地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到钥匙与答案。这与握着祖宗留下的家产而闹着要分家,模仿、献媚西方的“假洋鬼子”在价值层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那种把传统文化“放一把火烧掉”的家伙是混蛋。当然,不可否认,在读薛俐的诗歌时,那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依赖的让我们感到在语言层面的创新性不足,过度的脂粉气又容易让人对价值取向的判断产生误解,然而,这种强烈的回归本原的意识和文化归属感也为新城市的诗歌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的语言指称了这个世界,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被指称着的世界,语言的运用方式和作者关于世界的体验、对城市和存在的思考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俄国的形式主义者也曾经提出:世界被同类语言反复描述,在人们心中反复出现,将引起知觉的机械性,使印象趋于迟钝,使读者丧失新颖和震撼感。新城市的诗人们正在不断探索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试图最大限度地扩充词语张力和弹性,使人们以最初面对事物的心态那样回到原始的体验中去,超越原有的感性积淀,揭开蒙在城市本真意义上的面纱,达到对生命和存在的直观关照。从以上诗歌的语言操作模式上看,新城市诗人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这也正说明了这个群体的包容性。这种多样性的创造性行为,也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发表于 2005-3-2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语言和精神的丛林中探索---城市诗浅析

“从以上诗歌的语言操作模式上看,新城市诗人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这也正说明了这个群体的包容性。这种多样性的创造性行为,也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不错,这些方向性的选择很能代表现代诗人对诗歌认识的趋同:
一、是新名词的应用和词性空间的开拓
二、更多的终极关怀和人本思考
三、思维的转折和断裂的可能性探讨
四、古典文字内涵的再挖掘
五、解构话语霸权和搭建自我系的语言可能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