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60|回复: 7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情感是水流,那么写作的姿态或者说境界就像是河床。一首好的诗,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倾泻,是水与河床的相契与共荣的结果。
情感也许比较好理解,写作的姿态也许要多说几句。对于诗歌而言,姿态其实是一种从心境到文字形式的整体化境,是一种诗人被诗驾驭的反客为主状态,是诗歌的本体性部分(包括有形的诗体和无形的诗质)。诗歌最不可解、同时也是最有魅力与价值的往往正是其中属于非形式的诗质的部分。
所以写诗是需要有境界的(这里的境界并不等同于王国维所说的诗歌文本中的境界,而是还含有对诗体游刃有余的驾驭力),然后才能将充沛的情感、幽微的感知、了悟等以诗独有的形式,饱满和充溢到河床中去,涌流出与之相适相契的汪洋恣肆或者涓涓细流来。
一首诗正如一个人,我们固然对五官的标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即便在它们各自都无懈可击,并且又毫不懈怠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并不尽然能出落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我们已经知道,把所谓的形式与内容分开来比较权衡轻重是相当不明智,事实上也是很不懂诗的一种表现。没有诗情的流淌,河床自不成其为河床,它将与那些坑坑洼洼无异;但是如果诗境不高不阔,那么再充沛的感情,也就只能泛滥成灾了。所以有人会说感情强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其实是要在“入乎其中”之后,再离开情感本身,“出乎其外”地去寻找它的“客观对应物”、投射物,是要在情感汹涌奔腾之前,寻找到适合它的河床。这样才能既很好地安置了情感,同时又能不凝滞于情,从而使所感所知在诗性的层面上超越个人,抵达诗情诗境的普遍性与永恒性。
所以写诗最重要的还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这八个字,“入乎其中”所以有情,“出乎其外”所以有境。前者是蓄势待发,后者是响箭入林。这里所谓的“情”我们也可以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把它理解为所有可以入诗的感情、意绪、知觉、感悟以及那些闪烁的或者深思熟虑的思想。
从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到新批评派提出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虽然对问题的强调各有侧重,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中找到要为诗情寻找寄托、营造更为空灵普泛的诗境的脉络。包括新批评的“戏剧化”理论,也是对这一倾向的具体探索与实践。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的发展流变,以及那些虽没有明晰的理论却在创作实绩上与之不谋而合的优秀文本,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显示了诗歌创作中“境”(主要是指可见之境,包括物境、人境以及物与人关系之境)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那些真正令我们振聋发聩的诗(我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无不是这一理念的显现。其中,诗歌的“戏剧化”既是一种极端,同时也是“境”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不妨举一些例子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比如像中国古典的一些闺怨诗。这类诗本来是主要表现那些闭锁闺中,哀怨伤怀的单身或者已婚却又不得与夫婿朝朝暮暮的女子们,内心深处那种怨怼、孤愤、抑郁或感伤的情怀的。这种似乎完全以情为主的诗,似乎很容易沦为带有浓重情绪性的个人呓语,而我们看到,像王昌龄的《长信怨》、《闺怨》,李白的《玉阶怨》等诗,却不但字句干净,情感全无凝滞,而且还把诗的主题也拓展升华向了一个更广阔深刻的境地。
《长信怨》主要是感慨宫女失幸之怨的,主旨相当简单普泛,但是诗人却通过 “寒鸦”这个外物,或者叫意象,使其翻出了新意与深意,显示了诗作的高度。“玉颜不及寒鸦色,尤带朝阳日影来”,仿佛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却又在字里行间满蓄了对宫女不幸命运反讽性的控诉。把对比鲜明的“玉颜”和“寒鸦”相较,并且前者竟然“不及”后者,仅凭这一点,就几乎已经把身世命运的感慨唏嘘全盘托出了。而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荡开去,叙述“寒鸦”较之于“玉颜”优势的表现,然而这种可羡慕的优势本身其实却又是那样的虚渺和可笑,无非是它曾有幸从前殿的“朝阳”中飞来;而事实上我们又可以推想,即使这种所谓的优势可以在逻辑上成立,但它在事实上却又是不无可疑的,因为即使是“寒鸦”的飞行轨迹,也无不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猜测而已。或者正是宫女们一心只念着宫殿(也即帝王),才把所有从外而来的事物都想象成是从前殿而来的吧。
如此层层想来,虚渺重叠着虚渺,荒唐堆垒着荒唐,而宫怨的气息,也便在近乎冷漠的外射中,带有了更为复杂的意蕴。比如在哀怨和控诉以外,“玉颜”本身的悲剧性局限,她们单纯寒伧的价值依托,甚至于女性的社会身份、独立意识等等等等。
李白的《玉阶怨》同样是对情感的矜持与冷静的结果,是以景、物和人的外在举止,委婉隐忍又有力地直抵情之忧戚、绝望与苍凉的佳构。全诗虽无一字提及甚至沾边其所要表述的闺怨,却又无一字不反衬出一个女子深深的寂寞与幽怨。那种强烈至极的情感,正是通过情感之外的人事物境才得以更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的,事实上也只有它可以这样表露无疑。
诗题《玉阶怨》本身就是整首诗在境界上的浓缩与呈露。那种深刻的幽怨与幽怨的深刻,对人而言简直已无须赘述,因此诗人翻转了他的角度,看到连无心的“玉阶”也因为无人来踩而顿生了哀怨。正是无人问津,玉阶生了白露;正是顾盼守望得太久,才使夜寒侵入了罗袜;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失望和无尽的等待,才会在无望中“却下水晶帘”,是“却下”,因为不是真的放弃,而是深深的怅惘与无奈;是因为那玲珑的秋月更深地撩拨了人的欲望与孤独;是因为一切只是永无回复的期望复失望。
所以关于心情,诗人真的只字未提;可是关于心情,我们又如何能够真的故作熟视无睹。
至于王昌龄的《闺怨》,可以说还有了一种“戏剧化”的况味。它甚至碰触到了人的心里潜藏极深、极隐幽也极微妙的那个部分,是闺怨诗中申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应该说这首诗相当平白简素,有一点像说话,是对心情的一种刹那间的捕捉,但是在平淡中又有波澜、有惊异、有对心灵深深的震撼。读这首诗就像是在看一幕无声的电影,第一句类似人物出场的解说词,对全诗的意义与其说是思想上的,不如说是结构安排上的。因此即便是如此直白的表述,也并没有显得如何清浅与突兀,而像是对银幕徐徐拉开时的一种资助。然后你看到一位“凝妆”的年轻女子,在春意烂漫的清晨或午后,轻松而惬意,满怀着喜悦与憧憬,正轻步登上那被锁抱在繁花翠叶中的城楼。画面到此都是全景式的,充满春天繁华愉悦的气息,然而也就在这里,镜头突然切换,人物特写出场,同时与远远近近蓬勃遒劲的柳树的远景形成一系列紧张鲜明的蒙太奇。这首诗的“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兀出来的。一个“忽”字凝聚了所有的惊惧、罪悔、振颤与突如其来的忧伤,同时彰显出这一切到来时的力度和对于心灵的伤害程度。
杨柳引发了女子的觉悟,诞生了她的后悔。可是这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与理路是什么呢?她后悔的完整内容是什么呢?后来她又会做什么呢?它触及到心灵与人性的深度有多深呢?……不知道。诗人只是展示,最多是像画外音一样简单的解释。诗人扛着他眼睛与心灵的和诗的摄像机,只是为我们捕捉了一个最满含深意却又最简易的镜头,然后经过他简单的剪辑、组接,呈示给我们一幕充满潜台词的默剧。
简练而深远,刹那又永恒,把情思的丰满倾注于物事的对接描摹,将细腻幽微把捉于切实的尺幅,这或许就是一首诗歌最应该成功的原因和结果吧。
所以,“诗境”就是这样出来的。
以上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中国古典诗作,不妨再看看中外的现代诗。
发表于 2005-3-26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古典诗学中的重要遗产(技巧、方法、美学规则)的现代诠释。既精彩,又精辟。值得一读。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可是老师
好像只有你跟阿末唱对台戏了
。。。。
发表于 2005-3-2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不着急。明白人自有眼力。你可把这两篇文章转到诗大厅来我给你挂上,那边人较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
巨感动
也显示出自己的肤浅
发表于 2005-4-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一读一学一赞赏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字字珠玑!
梅梅子!
:)
 楼主| 发表于 2005-4-6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相看两不厌——阿末与诗(常看常新)

即使最不会看小说的人,想必他至少也可以有看出一个故事来的幸福,可是诗,我不知道怎样才不会辜负自己对于她的看重以及尊重。其他文体自然也有很多劣质的作品,但是客观来讲,现代诗歌无疑是成功率最低的一种。许多诗除了让人徒增烦恼或者自我怀疑之外,我真的不知道它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所以看诗,还常常让我心痛和绝望。
但是有时候也会被几首诗或者仅仅几句诗深深感动,于是原本有着的怨尤也就焕然冰释了,我正是被困于自己的这种软弱。尤其当我静下心来,用心品读一首哪怕最不起眼的小诗,当我发现它无与伦比的价值,我又会自责于自己的浮躁与浅薄。即使在众声喧哗、几乎无人问津(除了诗人自己)的当代诗坛,仍然有更多的好诗存在着、产生着和正在产生。这让我不禁又要自问:诗歌的落寞,究竟是诗人的错还是世界和读者的错?
所以我曾经提出一个看法,在诗歌寥落的现当代,真正缺失的或许不是诗歌,而是读者。今天当我又一次从烦躁中冷静下来的时候,又想再提这个话题。我希望有什么更坚定的支撑让我永远只有信仰而没有怀疑,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给我这种信心。
但是我并不是没有自信。
但是我也不是盲目自信。
我只是这样冷静而又悲凉的感觉到:这并非一个诗的时代。
女子的美丽与男子的帅气也已经不再需要诗的气质作为奠基与后盾。人们忙碌而自足。在光影充斥,声嘶力竭的年代,有谁愿意和顾得着聆听或者吟唱那一低头的温柔?
没有了!我们都活得现实而空荡而又迫不及待。
所以我开始原谅诗歌也原谅自己的心急火燎与落拓与忧心与急功近利与患得患失与幽愤。
并且我还要说,诗歌的寥落是人们集体谋杀的结果。我们一直在做的是:有心或无意地眷恋和抚摸着一件年代久远却已然没有了穿着的身材与场合的华美长袍,却对一件适时的外套故作矜持,甚至嗤之以鼻。当我们拿大唐或宋的标准来衡量现当代的事体,我不知道这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对自己的鄙薄还是相反。当眩惑的声光、人体艺术或者什么时髦前卫的生活方式以及文艺形式也都风卷而来的时候,我们正好也就可以趁便赤裸却冠冕堂皇地躲进幽暗的馆所,或者张扬在广场街头了。
诗歌于是在还没有被阅读的时候,就遭遇了堂皇的谴责与决绝的遗弃。于是她或者卖笑在街头巷尾;或者踯躅在荒郊野外。
请原谅我的狭隘、浅薄和语无伦次。当一个人决定要让诗歌成为自己终身的爱与生活方式甚至信仰的时候,请原谅她的落寞、疑虑和不知所措。
但是我仍然要说,对于这样的时代,缺少的不是好诗,而是一群真正爱诗和会看诗的人。尤其在白话已然成熟的当代。
或许,这里值得期待,应该成为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