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77|回复: 0

[原创]263聊天室讲座《诗词创作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9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创作之我见》小僮受贤弟委托,给在座诸君讲一讲我多年来诗词创作方面的心得体会。本来,小僮的水平恰似一点流萤,这微小的光芒只能照亮自己的路程。又何谈为他人讲课?  其奈自小僮挂名本室以来,贤弟及诸友礼敬有加,尊为上宾。我对本室却无寸功。每每思及,惭愧而已。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我等弟兄之间,死到用不着,如有所命,小僮尽力便是。哈哈  关于诗词创作,说它难,确很难,尤其格律诗。除去格律、平水韵以外,还有“五忌”“八病”等从创作思维直到写作方式的种种约束。说容易,也容易,不过隔了一层“窗户纸”,小僮今晚就凭借学诗三十年之点滴心得来给诸君做个“捅纸人”。哈哈。只要能令座上诸君稍得益处,小僮岂敢藏私。  当年,道家鼻祖老子在他所著述的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地写了这样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译成白话文,它的意思是这样的:“规律性(所谓大道,即天地阴阳,万物生化)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它:指大道)不是普通平常的规律性…”。诗词创作,亦是如此。一首好作品,开篇之初,淡淡无奇。读者的感官,随着诗人的五彩毫渐渐步入了佳境。诗人凭借着动静相兼,虚实结合的笔法,令作品忽而如奇峰扑面,忽而如山溪潺潺。使我们如历梦境。陪他悲,伴他喜,浑忘了自己身处何地。那便是诗家追求的,引来读者共鸣的最高境界。小僮与在座诸君,皆是初学者。不可能具备那般水平。但是,小僮的座右铭便是:既要玩,就得玩出个样来!这也是小僮三十余年来痴心不改的缘故。一,诗词创作的规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诗词创作,更是如此。诗乃是最具变数的一种文学形式,却又如何用规律去界定它呢?数日前,我答应贤弟之时,已将题目定了。至开始撰写讲稿,方知艰难!唉,这才是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找了个“窟窿桥”。哈哈。本来,诗词创作还是有法可循的。古人早已为它总结出了个写作规律,那便是四个字:起、承、转、合。下面,小僮便对这个规律做一番解释。“起”既为开篇,古人称律诗首联为“额联”开篇自然是从这里开始的。比较常见的写法,皆为平和中正,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好雨知时节”,有的甚至尚有一些粗糙,如:“昔人已乘黄鹤去”然而,却为后面句子留下多少任意挥洒的余地?这方才是大手笔的写法!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是先声夺人,如李白的《蜀道难》开篇一连串的语气助词,然后如石破天惊一般,把诗中焦点摆在大家面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再去写是怎样之难。还有东坡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但那毕竟是歌行体与词,此类开篇于格律诗中尚不多见。“承”一般见于第二联和第三联,古人称为“颈联”和“腹联。”(这里还有一个规矩:那必须是两组对仗的句子)它即是‘起’的继续与完善,亦是细部描写及色彩处理。如:“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雨如何会红?皆因落花之故耳)诗作也因为它而渐入佳境。还有就是它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作好了环境背景上的铺垫和气氛上的渲染,如:沈全(应有立人,汉王无此字)期的《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对诗作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情感基调。另外,还要提请诸君关注,那便是诗词亦如其他文学形式一样,也同样需要那几点要素。即:时间、地点、环境景物。这些要素都要在诗中照应到。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间是秋夜。地点是泊于枫桥的一艘客船。前两句为环境景物。对愁眠才是中心。(七绝中,四句便须完成起、承、转、合)“转”一般见于“腹联”或第七句(绝句见于第三句)它既是全诗的转折,又是作品的核心。面对眼前的景物,你有了什么感触,便在此时抒发出来。如:戎昱的《塞下曲》“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此诗第一句还没什么,无非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辛苦。第二句不得了,骑着这样一匹岁年深的老马,如何去与敌人拼命?岂不是找死?!也就难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令读者更加为将士们的命运而担忧。写景的作品便在此处转向对人、事的描写。如:“人面不知何处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嘲、抒怀类作品亦在此际转入更深层次的表述或慨叹。如:聂夷中的《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做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一联来自李商隐的《无题》,亦是小僮最喜欢的佳作之一。前句写别后的女郎,晓起对镜梳妆,她愁是因为又见到几茎白发嘛?还是昨夜因相思失眠而略显蓬乱的云鬓?没有写,留给诸君去想象。后句写别后的浪子夜间吟诗时,无人为披衣,无人为送茶,只觉窗外的月光是那样的寒冷。)越扯越远,不说了。小僮积习难改,又变成唐诗欣赏了。哈哈。还是回来继续咱们原本的话题。咏史诗在此际发表自已的感想。如:戎昱的:“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对汉代的和亲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咏物诗在此际对事物本质做更深一步的联想。如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转”字用得好,可令诗作极富节奏,亦可使全诗因充实或凝重或轻灵娟秀而变得个性鲜明,在写景诗中,因转折的成功运用,使得作品读来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但要转得合情合理,不能漫无边际,变成了跑题。“合”字即诗作的结束语。古人称律诗最后一联为“尾联”它既是全篇的总结,又是考核诗人功力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如:“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也可以是情感上更深层次的宣泄。如李端的《宿淮浦》“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亦可以是留下疑问。如“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总之,它做为全诗的结尾应该体现这样一种功用:既是诗人作品的结束,也是读者联想的开始。在这里,我还须重点提醒诸君的是:不可将诗意写尽写绝。诗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应该为读者的遐思留下广阔的空间。所谓言犹未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便是这个道理了。诗的上半部分(起、承),一般写景。(时间、地点、环境景物)下半部分(转、合)言情抒怀。另外要明确自已的主题,是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才能引来读者的共鸣。基调确定了,再围绕这个主题渲染景色,抒发情怀。便笔下一挥了。如背离了主题。(古人称为:“骂题”)便白费了力气,写得再好也不中用。小僮真的希望:诸君在一夜之间,便可学会诗词一道,那是不可能的。再者,就算掌握了诗词的写作方式,并不等于便可写出好作品来。因为一篇佳作的问世是需要学识的积累,还要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阅历。所谓“功夫在诗外”。比如写景诗总须眼前有景物可写,抒怀诗也要有了人生经历,方能有怀可抒。小僮学诗,三十余载。得四位恩师言传身教,而且,由于工作关系(业务人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诗词创作方到今天地步。二,例诗欣赏: 今天的例诗欣赏,小僮单拿了出来,集中在一起做较为详细的品评。希望能令诸君有一个系统的印象,可以得到一个更直观的借鉴。之前,小僮所选例诗皆为唐诗,今天,小僮抖个机灵儿,改用当代佳作。在此也向所选例诗涉及的列位先生致意:小僮纯粹就诗论诗,并无冒犯之意,言语中若有得罪,尚请海涵。一、写景类:例诗:《麓山寺》五律 李淑一  古寺山中迥,禅门长碧苔。云移山欲动,风发日飞来。木落钟逾静,泉流梵正开。凌空身似鹤,幽径独徘徊。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李淑一 ,女 ,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老先生是当代的著名女诗人,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便是写给她的。李老的作品,笔力遒劲,格律严谨。是女诗人中的翘楚,“起”开篇额联平和中正,且格调高古。第一句点出了地点,第二句用“碧苔”来映衬山寺之“古”。补足了首句的气势。“承”此诗颈联与腹联皆为“承”。颈联极富视觉效果和想象力:诗人的眼中所见,云移烟飘好似山在跃动,山风呼啸好似太阳飞来。真乃别出机杼,妙笔神来!腹联作更深层次的细节描写,且为古寺增添了声响效果,“木落”点出了时间是秋天,钟虽静,但在隐约的流泉声中,寺院中传来的梵唱更加使人浑忘俗世…  “转”“合”在此诗的尾联用了合二为一的写法,至第七句起,诗人转向了对自身的描写。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自然是忘记了红尘中的是是非非,更妙的是,她以为自已便是那踱步于林间幽径上的野鹤。与那深山、古寺、鸣泉、梵唱达到了一种和谐和统一,与景色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此诗充满想象力,节奏感强,词句极富跃动性。是难得一见的佳品。二、自嘲、抒怀类:  例诗:七律 《感怀》 林默涵   苍茫赣水向东流,别却京华忽又秋。过眼名花随逝水,经唇烈酒压羁愁。凄凄风雨香山路,渺渺烟波子美舟。最是伤心无语处,琵琶一曲泪泉稠。(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林默涵,男,1913年生,福建武平人,文艺理论家,《中流》杂志主编。默涵先生之人品及诗品,乃小僮夙所景仰之人。文笔凄美,韵味隽永。先生一生蹉跎,文革早期就被揪了出来,当时与周扬、夏绗、寥瀚生三位先生合称为:文艺界的“四条汉子。”“起”此诗额联便点出了时间和地点,而且,还用“苍茫”“忽又秋”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此诗写于先生被遣送回原籍之后:面对苍茫东流的赣水,时间过得真快,离开北京后,转眼又是一个秋天了…“承”颈联描写了当时的政治气氛和自身的感受:“过眼名花随逝水,”这里的“名花”指的是那些工作上成绩斐然的老干部、在各自领域上独领风骚的老专家,眼见得被纷纷打倒。政局动荡,秩序混乱。也隐隐看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经唇烈酒压羁愁。”这一句并非指普通的羁旅之愁,因为诗人已经身在原籍,它是指诗人作为被专政对象,被关押在“牛棚”,与家人咫尺天涯,难以互通消息。在这样情况下,那份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更加令人无法释怀。“转”腹联“凄凄风雨香山路”诗人转而回忆起在香山会议上被揪出来的往事,挂牌戴帽,游街示众。从肉体到精神受尽了侮辱和摧残。用凄风苦雨来形容并不过分。“渺渺烟波子美舟”(子美:杜甫表字。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很凄凉地死在一个江边的小舟之上)是的,诗人想到了死:“实在受不了了,再这样逼迫我,唯有一死而已!”唉,可怜的诗人…“合”尾联“最是伤心无语处,琵琶一曲泪泉稠。”诗人想要抒发自已的情感,却又不敢说出来,怕招来更凶狠的殴打和体罚,只好用弹琴来宣泄,那自然是一曲未完,泪如雨下了…此诗凄凉悲怆,感染力极强。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为诗人一掬同情之泪!三、咏物类:例诗:七律 《秋柳》(四首选一) 徐长鸿 遮莫芳时燕语柔,繁华无计驻汀洲。却从深巷听寒杵,不向长亭管别愁。灞岸茫茫青气渺,江天瑟瑟碧云浮。怜秋最是销魂处,寥落严滩冷钓舟。(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徐长鸿,字鸣遐,号无虑山人,男,满族,1954年生,辽宁北镇人,著有《枕石庐诗联》与郑雪峰(我师弟)合著《雪泥鸿爪集》徐长鸿乃小僮本门大师兄,小僮说对说错,他都要担待。哈哈  《秋柳》诗,放过柳树不写,全用暗起曲笔,以气氛烘托渲染,将主题秋柳如剪影一样刻画出来,再以“青气渺”,“碧云浮”来着色,继之,以“灞岸”,“严滩”二典“做旧”。一幅活灵活现的秋柳图跃然纸上。当真乃别开生面,妙哉!然颈联为细节处理,腹联为宏观着色,两联究竟孰先孰后,层次递进上才会更加完美,还有待商榷。(只是如此便牵动了通篇平仄。另外,灞岸一词化自灞桥,似略显生硬。师兄:只当小僮胡说。嘻嘻)咏物诗没详细讲,那是因为怕人提到,小僮故意吹捧自家师兄。哈哈。咏史诗亦属咏物一类,为了时间关系,小僮就不另行举例了。我们初学应先找一些小题目,如写景诗。形式当选绝句来写,不要先写长篇(律、排律、歌行体),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诸君通达聪慧,异日成就当在小僮之上,今日更应该做好基础。一点浅见,供诸君参考。今后如有问题,小僮随传随到。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size=5]文字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