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以下引用是《诗歌报》论坛的“在水之灵”君通过短信息给我的看法 关于现代诗的创作和阅读,我是这样看的----- 有人主张诗歌是“理解的艺术”。认为诗一定要写明白读明白才行。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矫枉过正后,往往又丧失了内心最原初的那份真切和感应,这种偏于“一目了然”而丧失了灵魂,有人就称之为“化学分析”或解剖式的诗歌。诚如一画家画了一块肉,画得太好太逼真,所有人都看得懂,画家很洋洋得意,后来一条狗当成真肉向画布迎了上去,有人便斥之为“狗的艺术”。 另一些人主张诗歌是“感受的艺术”。认为意会与感性反应比“读懂”更重要。因世上本没有统一的终极真理,不可确定、确立的事物非常多,诚如言不及义或失语时一样,诗歌完全可以“表现”这些。诗歌还是一种载体,人的心思常有似是而非的状态和情形,诗歌应回归或还原这个。尤是一些深层次的“本真状态”,是不可能明意识、常套语言或思维说清楚的。诗歌应以其特有的内容与形式触摸一切存在……所以认为诗歌只可意会,应讲究一种“通感”。这种诗歌理念固然很对,但矫枉过正后,往往又令诗歌陷入一种纯粹的内心呓语,游走于玩感觉和文字的泥潭,并从营造意象中迷失了整体上的立意,显得“不知所云”。 一般来说,大多数诗人介于以上两种情形之间,各有偏好。 关于现代诗的懂与不懂,有时还受制于其表现手法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现代诗与古诗词、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尤如达利、毕加索与梵高不一样。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全可以互相转换(通感),它的自由度很大。比如曾有一个三小孩听一首悲伤的音乐时,忽然对我说:“阿姨,我感到好黑色呵”----这就太现代诗的“表述”了。所以,那种纯写意和名字、形容词作定语式的常规弄法太概念化、表象化了,等于说口水化聊天,没有最本质的渲染力度。因此,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语境与之匹配。诚如诗经同唐诗宋词再好,若翻成白话来表述就没味了一样(哪怕意思翻译到位了也没劲)。 总之,声色犬马处处诗。现代诗希望回归存在最本然的式样,所以其风格尝试是相当多元化的(同时也非常个体化)。就象有人开玩笑说弗洛伊德不搞精神与心理分析,改行写现代诗一定是很到位的(以文字的感性状态来回归本然的“式样”)。其实,阅读诗歌时的是第一反应是最重要的,而解读和分析是其次。诚如看一幅画(尤其现代和后现代的那些),我们扫第一眼往往是线条、色彩和空间的张力、铺设。感受先于理解。当然,一幅真正的好作品是感性与理性,才气与匠气都双重到位的,一切都不可以偏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2-23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