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96|回复: 4

[原创]梦里江南,诗意人生-----竹临石诗歌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3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陌红尘在 2005/07/12 10:23pm 第 1 次编辑]

                    梦里江南,诗意人生_
  
                 -------- 竹临石诗歌印象
                            文/ 紫陌红尘

                原创初遇
   第一次读竹临石的诗,是在去年十月份,那时,我刚来TOM论坛游玩不多久,写了一首《江南》的诗,很巧的是,竹临石也写了一组组诗《江南》,刚读时一下子被他诗里所描写的江南的意境迷住了。他的诗写得很美,意象空灵飘逸,鲜活又迷离。而且我特别喜欢那首《雨夜》。在《雨夜》里,他写道:“江南的雨夜/叶子不仅仅是叶子/是覆盖灵魂的一种表情/ 是我怀念起一片又一片/ 温柔的桃花和蚕豆花/ 从小巷深处/丁香的步子响动,如风/ 月色披巾闪烁绿色细雨/ 湿漉漉地有些缠绵/ 如思绪的小鸟/掠过亮亮水迹/ 从心的深处/ 闪动叶子的细节/在南方紫色的丁香树上/ 我也是一片飘零的叶子”。因为生在江南,也因为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对江南的雨有一种别样的感触,读此诗,我仿佛又回到了多愁善感的少女时代,回到了梦中的江南。细雨迷濛的江南,雨飘落在青石板路上亮亮的水迹,走在那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听着自己脚步的跶跶之声敲击着路面,看着那雨中缀满水珠的草叶,还有那在微雨中摇曳的依依杨柳,空气里略带一点霉味的潮湿,那熟悉又陌生的亲近、那久远而又切近的感动与温柔又回到了心中,我的心里不由得升腾起一腔缱绻柔情,沉迷在这幅动态的江南水彩画中流连忘返。
  
    记得当时我给他的回贴里说:他写的“江南”是具象的图腾,我写的“江南”是抽象的概念,是记忆中理想的的江南,而他的“江南”比我的更接近生活,也就是说写得更鲜活,更富有灵性,就象他的名字一样,空灵,高远,从那以后,我记住了这名字,记住了他的诗,只是那时初游论坛,对于回贴这种即时交流与互动,却还不太了解,有的诗,读过之后,并没有立即回贴。
  再次认真读他的诗,是在原创的三情比赛。那是对他的诗《爱殇》的点评。那时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写诗的人,天生是为诗而存在的。因为在他的《爱殇》里,我读到了一个诗人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那是另一种风格的诗,虽然我不太会写诗,也无法写出很有思想的诗(因为我不喜欢太过沉重的思想),但这不妨碍我欣赏有思想的诗,并与之发生共鸣。因为诗歌本身是一种努力想克服我们在精神上的无知的的艺术,一种涉及人类自身的镜像与心灵的艺术。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借助语言,传达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外在的物象,并将之赋予深刻的内蕴。因此读诗的过程,其实是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过程,是净化灵魂的过程。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审美,一种直观的表达,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自此,我比较注意他的诗歌创作的动向,注意他的诗歌风格。我个人感觉:他对诗有非凡的感悟与理解力,是为诗而生的,就象海子是为诗歌而生的一样。这期间读过他很多的诗,他的创作如泉涌般的奔流。他的诗里,不但有抒发个人情感、寄情山水的抒情诗,而且有一种天生的悲悯情怀: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并以敏锐的触角进行剖析与思考,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或缺的品质。在他的诗里,满溢着对生活的爱与恨,对生命的感悟与体会。诗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渗透他的整个人生。正如诗人艾青所说:“诗的生命是真实成就了美的选择,有重量与本质。无论是梦想、是幻想,必须是固体的。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欢乐与痛苦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必须也必须揉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之中”。因此,他的诗多是反映生命的真实与美好,丑陋与险恶,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联。
        苦难铸就诗品格
   一个诗人或作家总是处在一定的时代的压力之下写作的。文化的节制、政治的失意、经济的贫困、生活的拮据、生命的痛楚等,作为一个总体的历史文化环境,构成了某一时代、某一个人总体的写作压力,而这种压力既是来自外在的、同时也是来自作者内心的;是诗人对生活苦难的感受。海子的自戕行为,朦胧诗人对苦难受虐性的赞美,民间写作对生存状态的调侃,都不外是这一“压力”的精神产物。因为诗的写作“是极其具象化的个人行为”,在创作中往往带有很主观的个人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当代文论家王元化先生在论到写作个人化时曾说过:“个人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姿态,是对个人独立性和个人自由意识的某种确认”。而竹临石的诗歌他的个性特征是内敛的、而不是那种张扬的,这或许与他的生活经历或年龄有关。但他的内敛绝不等同于麻木,而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心灵物化与信仰萎缩的一种批判。因此,在他的诗里,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对社会与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与爱情的思考、对环境与自然的沉思。在他的诗里,承载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因为“人生的”也就是“社会的”,个体的也是个性的,而个性的“语言”也就是自为的,同时也必然会是“文化的”。我不知道生活曾给竹临石带来什么样的苦难,但是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勇于面对生命与生活的一切苦难的高贵品格。苦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造就人的灵魂,成就一个诗人的品质,这,从他的系列组诗《走进城市》中可以看出。
      《走进城市》:具有共时性的民间写作风格
   从《走进城市》开始,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对生活、对当下十分关注的一位诗人的情怀。他在《走进城市》里,对那些走进城市而不被城市接纳的“边缘人”命运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关注。他们的命运实际上不是个体的命运,而是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因为国家与时代的命运是由每一个个体所承担起来的,没有谁能说自己是代表“所谓的正义与高大”。而一个优秀的诗人却能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那些被世界、被生活忽视的卑微的事物和真实而又善良的人性,并能长久的对他们加以关注,这不仅仅是源于一个诗人的良知,而且也是源于一个诗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尊重。在他的这一组系列诗里,诗人视角的冷静、客观,使他诗歌写作倾向表现为一种“现时性”。所谓“现时性”,就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描写、叙述和勾勒的处理手法,以此凸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也就是透过表象作被遮蔽的、对当下生活的本质的呈现。而透过表象,以现实生活的裸露,显现生活的“真实”的残酷本质,带给读者以心灵震慑的这种“当下创造、当下写作”,是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对共同题材的重复性描摹的。这种“现时性”写作,坚持经验的“绝对现在性”,即与时代现实的同步感与即刻性, 并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敞开的状态,具有一定的诗艺上及感受上的延续性,从而保证了诗歌能从时代及具体生存经验中汲取永不停滞的活力,也由此激活了语言的应对能力和开放性,使之不致枯竭。而且,这种“现时性”写作导致的时间上的延续性,也使得诗人的诗艺能获得持续 的递增与创新,使诗人的诗歌风格趋于日臻精粹。
     诗人正是用这种“现时性”的独特视角,用诗的激情,为我们抒写了一群走进城市、做着城市人之梦的一群“边缘人”的生活遭遇。那被我们的眼睛忽视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在诗人笔下犹如祼露山脉,凸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触目惊心的祼露。他们从农村走入城市,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既是城市的建造者,又为城市所不容。他们为城市付出了自已的心血与汗水,却得不到一个可以容下他们梦想座位。 “把梦迁徙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不是为了看月亮/只是给拥挤的目光/腾出一个空座位”《走进城市》。城市的拥挤,已经不能容下一个异乡人的梦,这是城市的可悲亦或是我们生存的时代可悲?不管是走进城市还是重返城市,是被城市接纳还是被城市排挤,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只要我们心中有梦,灵魂是永远自由的:“一切都是过程/一切又都不是过程/破碎的蛛网被薄润的霞光托起/轻扬一个渴切的灵魂”《重返城市》。这组系列里,有很多写得不错的诗歌,如《在夜总会打工》、《在城市听歌》。城市里充满了喧闹,充满了物欲化的生活追求,充满了世态炎凉,充满了色彩,也充满了诱惑。而作为城市“边缘人”的打工者,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汗水,却最终不被城市接纳,他们对城市心存感激(因为城市承载了他们的梦),城市却不因为他们的感激而动容。而诗人,一个良心未泯的诗人,作为城市“边缘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同时凝聚着整体的特征。他并不因此而心生怨恨,也不因此而气馁,而是以一种独立的人格站立在城市之中,感受着城市的脉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与梦想,“诗歌从血液里涌动/流着蜜香的诗歌/流着汗液的诗歌/生命顿时被火焰点亮/闪灼光采”,他身在城市而不为城市的名利场所污染,他真正的梦是远离城市、远离名利场的,远离城市的喧嚣,因为他的心里有梦想,那就是他的生命之花——“诗歌”,(从钱币里爬起来的诗歌/是开在城市上空的硕大花朵…..在月色里在阳光上照临万象)这朵花,因是心血所浇灌,它超越了金钱、超越了城市空间而显得分外炫美、分外的夺目,分外的娇艳,又分外的圣洁,就象“远方,宁静的小河/闪耀淡泊的光芒”。诗人这种自尊、自强、淡泊名利,在大多数人为金钱所役使,成为金钱的奴隶时,而诗人能保有一颗诗心,追求自己诗性人生活的品格,不正是一些城市人所缺乏的、或者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体缺乏的精神信仰危机吗?不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的吗?
   《走进城市》系列的语言与语境营造富于个性特征,它就象是一个大的张力磁场,充满了隐喻的磁性与张力。如“筑巢”、“采蜜”,或者“被采”,还有“工蜂”,还有一些通感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美学效应,而意象的清新自然,贴切生动,增加了他诗歌的可读性。读此系列,宛如盛夏的暑热里吹来一般凉爽的风,让人有一种透心的凉爽。此系列,是他诗歌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如果没有灵魂作为写作的深厚底色,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用诗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并引起阅读者灵魂深处的深度反应与共鸣的。
《 驴》系列: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
  
   还有他的《驴》系列。从他的《驴》系列里,我们可以读到那种对卑微弱小生命的关注及对个体命运的终极关怀。通过对人与物相互依存、相互怜惜,又相互异化的抒写,由此升华到对生活与时代的思考与探求,对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关注,对社会世态中道德、伦理的剖析,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讴歌,假、恶、丑的鞭笞与批判。
   而且竹临石诗歌中的“毛驴”绝不同于纯动物的毛驴,也不同于画家笔下的毛驴,也不是文学家笔下理想化了的阿凡提的毛驴,“它”是诗人的精神的象征,是集这些毛驴的特性于一身的人格化的毛驴,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化了的形象。因此,他的毛驴诗,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趋向,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追求目标,这如果要给他归类的话,可以归入彰显“诗歌的个人性、当下性、平民性、经验性和本体性”的民间写作类。但我不赞同把一个诗人明确的归于那一类。因为诗歌边界越来越模糊,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能剥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也不能剥离环境对语境的影响。在竹临石的诗歌中存在着一种批判指向,它揭示了诗歌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新的写实主义或曰新现实主义。这是因为他在创作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注现实问题、重视道德力量、对社会现状给予深刻的揭示的诗歌文本。因此,我们不能脱离他的诗歌文本本身和社会环境,来对他的诗歌进行简单的归类。在他的这组毛驴系列里,闪烁的那种智性与人性的光芒,比那些悲情的思想者或无病呻吟的愤世者要来得实在得多。他的毛驴系列首推《我的邻居:毛驴子》,这是可以追溯诗人“毛驴情结”源头性的作品,它将那种驴性与人性最本质的粘连与融汇,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为“毛驴情结”奠定了一个基调,这个基调牵引着我们:从历史的到当下的毛驴子命运,延伸到人类的命运。人类因为有了毛驴子始终如一的陪伴,有了毛驴任劳任怨的劳作,才有了岁月的丰盈。毛驴的足迹遍布山川、田野、村落、碾房。除了劳作,它还为人类鞠躬尽瘁到最后,成为人类汤锅里的美味佳肴。这里,诗人的批判指向是很鲜明的。诗人赞美驴的功绩,是因为毛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默默贡献,同时也暗喻了那些广大的贫民阶层,人类正是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对有了进步与发展。因而,诗人对毛驴的讴歌与赞美,实际上是对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远去的蹄声》中,才写出了那些让人心颤的句子:“哦,与我们生死相依的蹄声 / 顶着北方冰凉风霜的蹄声”,“使我们世世代代在离刀耕火种不远的磨道里转圈的蹄声呀 / 就象蔓生了几千年的谷粒,驱赶荒凉,喂养文明”。而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使毛驴子的作用渐渐退化,变得越来越单一的时候(这里也暗指着那些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的遭遇也如那远去的蹄声一样)渐渐被我们忽视,当我们对苦难熟视无睹时,我们的心灵是否要来一次震憾灵魂的“电闪雷鸣”呢?
   在另一首诗《匹驴的故事--自嘲》诗人借驴自喻:“一匹驴 / 一匹从磨道里拐出的驴 / 吃着诗歌的草料 / 走在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 / 越吃越瘦”,这是诗人典型的以驴的某种个性的自况与自嘲。在动物性的驴的本性中,驴的执着、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倔犟的个性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也与人类有某种息息相关的共性。作为人,作为最低层的劳苦大众,驴的这种特性,在他们身上也同样显现着,而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因此人性与驴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重叠、粘合为一体。作为一个走进城市而不被城市所接纳,思想不能融入城市的“边缘人”,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况味。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向性,但其表白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 对驴子忍辱负重、倔犟等个性的描述与抒写中,暗含个人人格的追求,“吃着诗歌的草料”,虽然“越吃越瘦”,但是,其潜伏在诗中的“越瘦越吃,越瘦越精神”的精神状态,还是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种不屈的品质不正是诗人的人格显现吗?
   竹临石注重从个人化的当下体验中寻找“无意义中的生命和意味”,从一些具体实在的,、平淡无奇的、甚至庸俗琐屑的事物中发现诗歌的内在品质,从庸常中找到不凡,找到“个人心灵历史积淀并由生命本身呈现出来的深刻”。从城市中忙碌的“工蜂”,到走在田间地头的“毛驴”,诗人选取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而又熟悉的场景,用平实而冷静的语言,客观而又真实地再现生活,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什么责任,也没有把主题的所指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的画面,凸现出来。“让生活自己呈现自己”,呈现它本来的、未加任何修饰的真实。
   竹临石的毛驴系列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人的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性异化为驴的劣根性的无情抨击。如《吃春药的毛驴》这首诗中,表面上是写毛驴子吃了春药而“通宵达旦地通俗嗷嚎”,即表面上是驴异为人类,而实际上是借驴的异化讽讽刺“某些人”异化为驴类;人性异化为驴性,是取其动物的劣势,即原欲。是取其形,取其声,取其外在的表象与动物性的原欲。当人类异化为驴时,这是人类的悲哀,是人类丧失了道德与情操,丧失了其使命感 与责任感。如在《拴在树上的毛驴》、《驴面舞会》、《名驴》等诗中,都是借这种异化来抨击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与不正之风。拴在树上的那头毛驴,倘若没有那根绳子的羁拌,没有桃园老汉的看护,这头异化了的毛驴早已陷入腐化的泥潭;驴面舞会上,那风采翩翩、打着金利来领带的驴面人,却原来是自己的丈夫;那头经过众多评委筛选出来的、震惊四乡五邻的一胎高产几仔的名驴,却原来是一头公驴(因为评委在评选之前都收受了贿赂)。这些“以驴喻人,以驴释理,以驴抒怀”的诗,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毛驴子的形象,并赋予了其深刻而丰厚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是对时下社会中的假、恶、丑的无情嘲弄和批判,读来既令人痛快淋漓又发人深省。
  
         竹临石的毛驴诗系列,倾注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是一个词所能给出的,也不是某种心境所能涵盖的。正如他自己在《驴斋志异》里所写的那样:“ 对于毛驴子的感情,也许是我曾经有数年时间租居过一个小山沟农家厢房的缘故。曾与毛驴子半墙之隔邻居数年。毛驴子的憨厚勤劳,总常常使我想起世世代代土里刨食的父辈先人。他们默默耕耘,任劳任怨,粗茶淡饭一生,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无论你是伟人、圣人、学者、显贵……,有哪个没受过毛驴子的恩惠呢!
   于是,我写起了毛驴的诗。
   于是,我把对土地村庄的感情融进一页页薄笺。可是纸薄情长,怎能盛下深深敬重。诗歌骑着毛驴子踽踽于山林石径,就成了我的心灵寄托。”
  
      毛驴成为诗人诗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进诗人诗歌生命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有人评论说:“竹临石是一个真诚的、有骨气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这是他的作品所以吸引读者的至关重要的前提”。他写的毛驴子系列诗,或者说他的“毛驴情结”,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象展示。
   读了竹临石毛驴系列诗,让我体会到:“一切文艺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这一至理名言的正确性。一首好的咏物诗,借物言志,以物抒怀;既不能拘泥于物 ,又不能游离于物, 而人与物要达到一种若即若离, 物与非物有寄有托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诗人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是不可能如此的。一首好的诗歌,它的动人之处,并不在于那些激动人心的意象,而在于它传达给我们的情感是否纯粹,文字是否精炼,内蕴是否深刻,语言是否有张力,在于它所抒发情感与所揭示的内蕴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给我们的灵魂以振动。艾青曾说:“高尚的意志与纯洁的灵魂,常常比美的形式与雕琢的词句更深刻并长久地给人以振动”(艾青诗论)。如果一个诗人,他的创作不是为灵魂深处无法遏止的激情所感动,没有末路英雄般的绝望激情所驱使,只是为诗而诗,这类作品,恐怕是不能打动读者的,更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竹临石的毛驴诗,是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锻造之后迸发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是诗人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的、对生活高度概括和总结的结晶,是激情后的精彩提炼。
         诗意的品质与特征
   对故乡江南的记忆,不是当下的感觉,而是经过回忆过滤与沉淀的情感结晶,那《采菱女》口含的芦笛,母亲如芦苇花一样的白发,水红菱、石桥,无不是故乡存留在诗人心中的记忆。关于故乡江南的诗,个人认为是诗人抒情与诗情的多维度凸现,也是诗人抒情诗的精华部分。这类诗,意象轻盈空灵、飘逸洒脱,多了一份江南水乡的清新与灵性,少了一份北地的凝滞与沉重,读来让人心灵愉悦,能从中感受到美的享受与艺术的陶冶。
   总体来说,竹临石的诗歌创作有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与他对生活的观察,对诗艺的追求、对语言的锤炼与打造是密切相关的。他非常注意从生活中撷取诗歌语言,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而又不失厚重,清新而又趣味盎然;在他的诗里,一种气氛,一种情调,一种感觉,一种境界,都能入诗,都能从诗里有所表现。他的诗歌意象是可感可触的,既鲜活空灵,又逼近骨骼,具有一种坚硬爽朗的厚度;既形象生动、富有生活的情趣,呈一种外冷内热的放射状,又有其象征和暗喻(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庞德诗歌的某些意象特征),语境与语言跳脱,简炼,富有张力,这是竹临石的诗普遍受读者欢迎的魅力所在。因为在他的诗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的“真空”,这个“真空’不是由晦涩难懂的朦胧意象所致,而是富于想象力的诗歌意象而为。这是与诗人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诗歌意象的撷取有直接的关联。正如他自己在一篇诗论里说的:“诗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高级释放,是由普通人性向特殊神性深化。一首诗歌的诞生,总是伴随诗人的心理、审美、经验、文化、理想、血质等等因素,有意或潜意地酿造的。语言是诗歌唯一的传达工具,但诗歌所产生的冲击力,又远远超越语言的樊篱,这就是诗歌独具的魔力。就像鸟巢因鸟儿的存在而生动、活跃。因此,诗的语言它不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栖养飞鸟的殿堂”。语言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歌的翅膀,可以带领读者驰骋在诗歌的的天空。
   由于对他诗歌的阅读有限(主要是从网上阅读和他零星发给我的诗歌),此文在写作时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之所以将此文发上来,是希望引起同道的争鸣,以期形成文学批评的良性循环。同时,借此文表达我对竹临石先生崇高的敬意。这里,我衷心祝愿竹临石在诗歌的殿堂里打造着更多辉煌的乐章,象大鹏展翅高飞在诗意的天空!
文字文字文字文字文字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梦里江南,诗意人生-----竹临石诗歌印象

郁闷!斑竹不能将偶的贴子看看,给点意见吗?这,好象不符合待客之道吧?
发表于 2005-7-15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梦里江南,诗意人生-----竹临石诗歌印象

只有评论,没有作品,无法对照,缺少学习材料阿。
 楼主| 发表于 2005-7-15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梦里江南,诗意人生-----竹临石诗歌印象

    谢谢版主给的意见。因为篇幅的考虑,文本没有过多的附上(竹临石英钟的这两系列很长),竹临石先生是一位成名较早的诗人,一生坎坷,但从未放弃对诗歌技艺的探索,目前在星星、诗刊都有其作品发表,出版过五本诗集。
发表于 2005-7-2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梦里江南,诗意人生-----竹临石诗歌印象

文笔不错,下载学习,问好紫陌红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8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