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84|回复: 0

[讨论]姑妄言之,姑妄贴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8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心无沙漠君切切之意,姑妄言之,姑妄贴之。
  修改前后的《夏日情怀》文字对照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悠悠白云,游手好闲         悠悠白云,游手好闲
堆一座云山,洒一阵云雨       堆一座云山,洒一阵云雨
再变一些猫猫狗狗,畅游天庭     再变一些猫猫狗狗,畅游天庭
不羡神仙。你遁入林中        不羡神仙。你入林中
                  像一枚飘逸的绿
枝叶筛下阳光的一个个热吻      枝叶筛下阳光的一个个热吻
月光的涟漪,拥着你漂浮的身体    月光的涟漪,拥着你漂浮的身体
此生你只想生根,无意移动半步    梦里的鱼与熊掌
清晨快乐,夜晚幸福         在你的裙裾上嬉戏
风粘上你皎洁的肌肤        风粘上你皎洁的肌肤
酒醉的痴汉说着甜蜜的话语     说着甜蜜的话语
潮水源源涌来           潮水源源涌来
你渴盼一次灭顶之灾        你在淹没之中
                 枕着人间与仙境
从此不愿醒来           不愿醒来

  让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看这首作品的立意吧。这篇作品借物寄情之意,是十分明显的。作者从夏日长空中的一片云想到了什么呢?夏天的景物是那样繁多,为什么偏偏要掇起一片浮云,透过它来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慨?万物本无意,诗人自有情——这种大特写的写作方式,通常地,被刻意捕捉的景物都是跟作者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某种经历、某样感受有着强烈的感性关联;它落入诗人的眼里,是不经意的;但却惹起了一石千浪的思绪。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们的写作动因:到底,是由于情感触碰到一个触发点而促使我们以写作的方式来进行抒发宣泄,还是为了写作而去搜索情感的落脚点?我一直是抱以前一种观点的,而后者,是本末倒置的。这正如看到喜悦或忧伤的事物而使我们欢笑或哭泣,而非因为想笑或想哭而去找一个笑出来或者哭出来的理由一样明白。在我接触到的许多作品中(不仅限于文学,还有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它们缺少一种震撼灵魂的力度,我认为正是由于它们的产生,是为了搜索一个哭或笑的理由;这样,无论它们的形式是多么的成熟和完美,都不能让我随之思,随之笑,或随之哭。
  言归正传。之所以我想先从作品的立意上来跟心无沙漠君进行交流,也是为着上述的理由。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总希望能够透过文字,去探究作者灵魂经过的痕迹。所以,我经常在的文字背后去想象(如果我并不确切地知道的话)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当读者和作者之间有着相近的经历而情愫暗合时,那么,由某个生活或思维的片段而产生的文字,就非常容易引起共鸣;而不管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怎么样的差异。即使读者没有那种生活经历,他也能够通过作品去感受一种自己没有体会过的生活剪影,并由此而产生灵魂的波动。就这首《夏日情怀》而言,通常,“云”这个事物,给我们的主观感受是飞扬的、飘忽的、随意的、不羁的、变幻的、易逝的。我想,在这一篇作品里,作者是捕捉了云的随意、不羁和变幻,作为大特写中的小特写来进行创作。我们从第一段的文字里,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在后文里,我们却看到作者并不是因了刚才我所言的云的某几个特性而抒发自己同样的愫怀;相反地,在作者的眼里,云,在作者强加于上(这种情感的强加,并不是贬义的。正如事物让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感受;而我们有把感受强加给事物一样)的人性化情感深处,其实是对于安定的(想得远些,就是永恒的)幸福的向往,它要找一个能够寄托的幸福的“根”,而随意、不羁与变幻,不能把它引领到如此的境地。至于这种情感强加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认同的程度如何,这,正是考验作者写作功力的地方了。
  于此,我猜测着,作者大概直接或间接地有“长年飘忽变幻却希冀安定下来”这样的生活经历,从而籍文字而发出感慨与向往。若非如此,那我将会很不客气地说一句,写作,请不要无病呻吟。
  上面这些,就是我关于对这首《夏日情怀》的文义理解,并由此而借题发挥,虽不算离题,但也扯得够远了。哈哈哈~~~
  接下来,就是谈谈形式上的东西了。这是一个如何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和表现得出色的问题。
  从视觉结构上看,这首作品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再转到内心的层面来进行安排的。这种以一个大视角的远镜拉到小视角的近镜、由外及里的方式,比较容易进行抒情,也跟触景生情的抒情特点相配。我想,这也不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只不过顺应抒情需要而采用;所以,感觉也很自然。
  如上所言,第一段写出了“云”的随意、不羁和变幻等几个方面,着笔是洒脱的,文字在总体上看也说得上流畅。这样的形式,与内容是扣合的。看这样的文字,会体会到诗歌的音乐性。当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必须强调其音乐性;不过,因为作者在这里所描述云的特性和所用的笔法(比如,在这里连续使用的几个四字句和五字句,以及叠词,自然而然地带着节奏感),我个人认为音乐性在此被突出了,至于运用得好与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这样的形式来表现云的个性,我认为是相宜的。当然,并不是整齐和流畅,语感的一气呵成就是诗歌音乐性的体现;有时候,也会因应抒情的需要而把流畅的语感割裂。在强烈的情感波动时,我觉得会有需要刻意地把语感割裂,甚至把突兀生硬的词语加进文内,用文字感性上的不谐和来体现作者情绪的变化——呵呵,又扯得远了。
  至于这一段的辞藻,似乎略欠丰满;第一和第二两行,在描述对象的宾主位置方面,也有些微的错位,尽管不明显,却使文义或多或少地受到窒碍。或许,现在的写作者不大爱用标点符号有多少关系;不过,这也是我个人吹毛求疵的观点罢了。个人认为,如果在首句末后加上一个冒号,这种窒碍会得到改善。
悠悠白云,游手好闲:
堆一座云山,洒一阵云雨
再变一些猫猫狗狗,畅游天庭
  第二段里,描述的景象清新而灵动,如幻似真,非常浪漫派(不是浪漫主义哈~)的写法。景象的渲染是到位的——以轻盈的笔触引入轻盈的意象,其所宜乎。因此,这一段给我的感受,较之第一段生动丰满不少,这并不关乎形容词的多少和篇幅大小的问题,纯然是视觉形象捕捉准确的问题。这里,我又想起一个所谓的“给读者留有回味余地”,营造不一般的“意境”的老调子了。时人多认为作者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在文字中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要寓诸言外。我想,这是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但也绝非一成不变的。言内言外,在乎作者写作时身处的特定环境和抒情需要。当你有口难言的时候,你想不提起裙脚遮住徐娘脸都不成,正所谓“爱你(恨你)在心口难开,一开嘴巴就挨‘K’”是也。在第一、二次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之外,我并没有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而是把里面的意象放进自己的脑子里进行胡思乱想。所谓的“余地”和“意境”,只不过给读者一个空间去意淫吧了;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有否 “品味的余地”是判别诗歌好坏的充要条件;当然,意境好坏不在此例。在未经修改的这一段里面,作者充满情感的描述性词句自然让读者浮想联翩,表达性的词句则推波助澜,在形式上,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但末句的情感抒发却未免跳跃过度,祝祷式句子插入使前后文的笔路形成了一个“断层”。而在修改后的文字里,“梦里的鱼与熊掌/在你的裙裾上嬉戏”,其中的意象颇费解。“鱼与熊掌”,习惯上理解为一种选择,如果作为概念形态出现,则无法跟“嬉戏”联系一起;而若然作为其原来的本体形态出现呢,却使人感到怪诞。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在这里,修改前后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已经改变:修改前,着重表达的是流连之意,而修改后,则有着在取舍之间徘徊不决的意味(是继续不羁地飘离还是留下)。或许,作者在修改文字的时候,有过突然的一闪念,于是将之加了进来,这样一来,却游离在原文的本意之外了,成为无依之物。对于小篇幅文字的修改,应该是彰显,或者是深化文义;如果轻易变动文义,除非原来的表述有明显错误,否则是大忌;。
  还有一处地方可作商榷。本段的第一句,修改后把“遁”字删减了。骤一看,文字似乎简洁了,“入”跟“遁入”,在语义上并无二置,根据所谓的“精练”原则,以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一样的意思,那么,删去一字的确是该之又该的了。但是,且慢,让我们细看一下:原句却因这一个“遁”字,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动态效果。那么,“你入林中”不怎么好,则“你遁林中”如何?同样也使人尤有缺失之感。为什么呢?这就涉及了一个关于语感方面的问题了。这并非是抛书包考究什么平仄格律,而是简单的语气舒缓转折,少了一个字,使语感顿显仓猝,由是而失色不少!很多人在推敲诗歌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删减文字,一味地裁枝截叶,而不谙增添。从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以词害意;说此话,绝非托大之词。
  说到“推敲”,又顺道扯一个。属字行文,推敲是必要的;但是,往往却由于拘泥某些所谓的原则,造成以词害意。拿“推敲”的典故来说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贾岛同学琢磨了老半天,居然人云亦云地取了个“敲”字。乍一看,“敲”字似乎在文境里动静兼顾,既是敲,那肯定要停下来站在门口歇歇。但是,联系到诗句里面所描写的时间,则是夜深时分,鸟寝人眠;除非是忘了带钥匙,这夜归敲门,恐怕光头上吃的爆栗,不在少数。故此门不宜敲,宜蹑足间进,贼如也。以前和朋友争论这个时,曾经扬言道:“有谁试试半夜来敲偶的门,不拖鞋伺候则为失敬。”盖非取拖鞋给贵客更换,而是往尊驾身上大摔而特摔之也,谁叫你扰人清梦乎哉。这种以词害意——更是以意害意,无以甚之。误人不浅!
  再看看第三段文字。这段的增删剪裁颇得体,把个别缺失照应的意象去掉了。说是失于照应,是因为缺少铺排,如果作者在文前文后略加点缀,则保留亦可。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觉得原来的意象引入,应该不是无因的。作为通篇的归结,作者的情怀沉醉在前面所营造的景象里,“不愿醒来”。飘忽变幻的云朵,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和停留的所在。我们不需要去考究有什么幸福的光景使它停留,其实世人都在寻找着这么一个所在;至于幸福的根源,各各不同罢了。找到了,便是幸福,唉……
  有的,虽然知道,看到,却永远无法触及……
  再叹……
  关于被裁去的句子其中之一,“你渴盼一次灭顶之灾”,我想,作者原先使用的词语所包含的情感指向,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否则,不会使用这样极端的言辞。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在地方掀起一个抒情的高潮;但是,这里的措辞在先前的文境下,显得不谐调。我在第一次评论的时候,说的“突兀”,所指即此。我想,不妨换个方式来表达,毕竟,改动之后,较之原文略微淡了。还有,就是“潮水源源涌来/你在淹没之中”这里,所表达的,应该是那种兴奋的幸福感,但天空的风与云,被潮水所浸没,似乎多少有点失当,也是有待商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