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59|回复: 6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8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专业(一)
“万松浦网站”邀请诗人杨炼和网友交流,当然是谈诗。我有一个一直想知道的问题,就是诗歌和其他文体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字是诗而不是一篇分行的散文?究竟有什么东西决定它是诗?在写作自由诗的时代,我尤其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我也跑去凑热闹,看到杨炼说“诗歌有它的专业”,我想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于是发问:“诗歌的专业是什么?”可是来交流的人实在太多,杨炼可能没有看见我的问题,我守着电脑总也得不到回答,一连问了三次,还是没等到,我想杨诗人恐怕是不屑回答我这样的无名之辈吧,走人算了,下了网。第二天再来看,却看到答案了。
“西辞:还想知道诗歌的专业是什么?杨先生。问已提出,不知不安逸啊,请原谅。
杨炼:我觉得,诗的“专业性”就是指技巧——对形式本身的思考。
离开形式没有诗(意的呈现),对形式的思考里充实着你对诗意的全部理解。这里是一个个的层次:意象,句子,一首诗的结构,组诗的结构,整部诗集的结构,这部诗集与你其他作品的关系。。。刚才有朋友提到对”传统“一词的疑问,其实整个传统总在被每一首当下的诗改写。诗的专业性,就是在强调你这首诗背后那个由众多杰作支撑的“判断标准”。我的一个专业性标杆就是“七律”,特别是杜甫的《登高》,那把中文性发挥绝了!我们必须从那种高度上去看待——挑剔自己的诗。低,不,得!
什么叫“中文诗歌传统”?正确的叫法是:“中文诗歌的形式主义传统”,每个阶段都由形式展现。
反过来说,缺乏专业性,就是混混的天下!你说呢?”
我对于这个回答还是满意的,因为他提到了形式,并提到了杜甫的《登高》,而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以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诗歌的感想,叫《回到本源》,其中就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做例子。在那里我想说的就是中国诗歌应当回到汉语的本源,研究我们的母语,发掘母语的美丽,而不是受一些半生不熟的翻译的影响,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海子的诗有很多我都感到莫名其妙,但是《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有一句却给我很深的印象,“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这句话启示我,诗歌的任务也许就是“建筑祖国的语言”。而现在的诗人们——太多,比读诗的人多——似乎并不在意“语言”这个最基本的东西,而是似乎总在建筑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追求深刻至于让人不懂,追求超现实至于怪诞,虽然他们仍然在用中文写作,可是实在让人感到对待中文这个语言太随便到了肆无忌惮了,以至于让人面对一堆汉字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构建成了一个什么东西,在感情上收获到的就是一片迷惑或者自认浅薄的沮丧。面对这样的诗歌,除了自认我们自己浅薄之外,我们还拿什么奉献给诗人呢?
除了特殊的天才之外,人都得先学爬,再学走,最后能够奔跑。让诗歌回到语言的技巧上来,就是学爬。这个说法也许要遭人笑,因为中国人写诗都写了几千年了,诗三百到如今,难道还不会爬吗?其实,邯郸学步的事情不是不会发生的。关键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都有一种不妨称为断裂的现象。这使我们的审美都变得有点无所适从,就是说,当我们读起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我们觉得好,好诗,可一当面对现在某个诗人——现在的诗人很多——的现代诗时,我们似乎必须彻底换个眼光和心灵才能发出赞叹。简单地说,在当代的新诗和传统的诗歌之间,我们常常无法用统一得起来的审美观点来欣赏。一边是读者越来越离开诗歌,一边是诗人们越来越自得其乐,如果说有象牙塔的话,我想再没有比当代的中国诗歌更精致的象牙塔了。
我有一个老师,七十几岁了,是地方上的文艺泰斗,近来他也写新诗,有一次他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几首,也有一个应当说在国内也有些名气的诗人的诗。他指着那个诗人的诗说,这是什么?莫名其妙;然后又给我看他的,当然不会是莫名其妙的,抒情很明确,写景也很清楚,读得懂。我听他说,不置可否,但我心里却想,那个有名的诗人的东西我不知道好在哪里,而先生的诗我还是宁愿看旧体的。
旧体诗现在写的人还不少,离开高高在上的文坛,去看各个地方的诗词学会,就会看到许多离退休老人们在不断地创作歌颂光明前途的打油诗。每当逢年过节,政协或者政府于百忙之中召开座谈会之时,老人们便会抓住机会,起立告曰:下面我朗诵一首七律。这是一种群众的文艺,显示着中华传统诗词依然在哪个层面发挥着它的精神食粮的作用。
但是我感到痛苦,有时我会为这种事痛苦,就是如果诗歌是我的精神食粮,那么它现在在哪里?北岛的诗我已看不明白,而老人们的打油诗又只是打油诗。我只有变成一个书呆子反复地去翻《杜甫诗选》或者《李白诗选》,因为这些古旧的东西却还有让我由衷地觉得真是好诗啊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一切新诗都觉得不好的,这是不可能的,我的痛苦只是在于我似乎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联系着唐诗宋词和当代新诗的线索。尤其是现在,在网络上看到如此多的诗人们的诗歌,看得脑门上雾水重重,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浅薄而只好沉默的时候,心里总有点不舒服,就夸张一下称为痛苦吧。
我是宁愿相信北岛说的诗歌是一个谜语,需要找到那把通向谜底的钥匙才行呢?还是自己找到关于诗歌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按自己眼光来批沙取金呢?自然是后者,因为我没有时间去猜谜语。
我从爬开始,寻找我的诗歌。只有我才能找到我的诗歌。
2005-9-18
诗歌的专业(二)
诗歌首先是一种技艺,这技艺所使用的工具就是语言,而指向的对象是心灵。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这是他的基本功能。
《文心雕龙》上引古语说:“诗言志,歌咏言。”又说:“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也就是说,诗,是依靠语言来呈现人心中的“志”的,蕴藏在心中未呈现的叫“志”,而通过语言呈现出来的叫“诗”,而这个“志”究竟是什么?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来看,应当就是指“情性”,即诗是把握人的情性的东西,持,就是执而不放,至于“三百之蔽,义归无邪”则是来自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意思是不虚假。
如此看来,诗就是把人心中那种往往稍纵即逝的来自于个人情性的心理感觉用语言呈现出来,从而使它具有一种形式而可以把握住,持久地存在。显然这种呈现是不能虚假的,因为虚假乃是掩盖,是将情性予以掩盖,这本身就是和呈现内心是矛盾的。所以“思无邪”是诗的本性。
《文心雕龙》又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就是说“七情”是人天生的禀赋,因为有它,所以接触到外物时就会引起情感的运动,情动于中,而自然地发抒出来,身体的动作即可产生舞蹈,而言语的表达则可为诗。
而歌呢,则又是加工语言的一种方式。是在声音上做文章的。可以说,诗,用文字把“志”说出来,说出来人觉得还不尽兴,便非得讲究一种说法,将普通的说的声音改变,使其抑扬顿挫,这就成为歌。
所以,诗与歌是不同的,但是又是紧密联系的,从来源上来说,是同源的,他们都根源于人内心那一些捉摸不定很可能稍纵即逝的情感心理活动,为了把握住它们,人便用文字和声音一起来使它持久地存在。
可是,上面并没有说到技艺,而是寻求诗歌的来历。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称为诗?
“我很痛苦”,这句话也许表达了我此刻内心的状态,但我们却很难说这句话就是诗,它只是词句而已。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辞达而已亦。”就是说,言辞只要传达了意思就够了。但是孔子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不学习诗的话,就不能很好的说话。孔子还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是说,学了很多诗之后,却不能把授给他的政事表达清楚,出使外国,却不能应对,那么读诗读得再多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在孔子心中,诗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技艺,学习诗有一个功利的目的,就是使说话说得更好。
这是为什么?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诗既然是呈现那最飘忽不定的内在情性的语言,那么一个懂得诗的人还有什么不能表达的呢?所以儒家把诗作为六艺之一,这是诗的一个实用性。即学诗可以达辞。
所以,说诗首先是一种技艺并没有错,因为一个人若是要把他内心极真切而又极飘渺的情感心理的运动用语言呈现出来,而且是尽量“无邪”不虚假地,竭尽全力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把那无形无色无声的东西转变成为可见可触可听的语言,他必定首先懂得语言这个东西的特性,他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语言的功能。
甚至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写诗是什么?写诗就是我们运用语言,我们选择语言,我们找出一些词句去印证我们心中的情感心理活动,我们去把它抓住,用一个语言的钉子把它钉住,如果我们钉不准,它就跑了,成为心中的一个疙瘩,使人难受,我们非得想办法再次抓住它,钉住它,所以,诗的呈现,是一种成功,是一种直接抚慰心灵的大快乐。
金圣叹有一次说,写诗是什么?就是鱼刺卡住了喉咙,不弄出来就是难受。
2005-9-19
诗歌的专业(三)——呈现
前面我提到“呈现”,我说写诗就是运用语言将内心那捉摸不定的稍纵即逝的情感心理活动呈现出来。
现在我想,“呈现”这个概念决不是一般的“描述”,不是命名,不是给那种最真切的内心活动取一个名字来表达。
当然,命名是必要的,否则对于人的外部的世界和内部的世界人们就无法描述,但是这是理论的要求,是哲学家的任务而不是诗人的任务。
我们心中也许正在某种快乐的状态之中,但就算我们把“快乐”这个名字写一千个,排成一百行,我们也难以说这是一首诗。
那么,呈现究竟是什么?
我说那是一种电流的转换,是电流的输出和接受,是放电和触电。我不得不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来说,这种根本的概念我该用什么语句来表达呢?我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它是放电和触电,媒介就是组织起来的词句。
电流和语言是两种不同质的东西,电流在我们这一身臭皮囊里奔流,肉体仿佛它的监牢,把它关在里面,而诗人却努力要用语言来置换它。
黄河边上的李白,提起离别的酒杯,那一刻,万种思绪涌起,失意、豪情,那一刻他那一身臭皮囊里电流如注,黄河、高天、明镜、白发、青丝、暮雪一时因这电流而如此的鲜明,他捉住了它们。事实上,反过来也正是这些东西刺激了他,它们的映象收入了他的眼底,他的人生的回忆复活在他的心里,转变成了如注奔涌的电流,使他奇痒难受,使他神经紧张,内心隐隐作痛。但是他抓不住它们本身,他不能将这电流直截了当地端出来,倒进酒杯,遍尝众人。他只有词语,只有这个武器。他便用这个武器将触动电流产生的东西,一种是外物,一种是回忆,包括自己的回忆,也包括传承下来的他人的回忆,用词语连缀起来,他成功了,他解放了自己,他不仅传承了过去,他还开创了未来,因为千年以后我们仍然触到了这一股如注的电流,我们触电了。
这一刻,诗歌完成了,它从一个人的身体里出来,变成词语,持久地存在,甚至可以在千年以后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
这就是最高明的呈现。这就是电流的转换,可以穿过茫茫的时光长河。
看起来好象很神秘,其实下面这句话就表明我不过是说了很多废话,事情本来是简单的。抓住那些发电的东西,身外的物、身上的物、个人的回忆、民族的回忆,用一种别人可以理解的语法联系起来。
人心是不同的,人心也是相同的,真正地尊重自己的心的人一定同样尊重他人的心。诗歌需要解释,尤其是古诗,但是解释决不应该是猜谜语,猜谜语所得到的快乐,不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是偷窥的快感。
《歌德谈话录》中记载,歌德说诗歌是在特殊中体现了一般。这特殊,就是每个人的独特的心,这一般,就是人心与人心可以相互理解的共同的文化传承。
2005-9-20
诗歌的专业(四)——积聚与释放
我们可以想想音乐家,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目的是和诗人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家使用声音,各种声音,他用各种声音去对印他心中情感心理的活动,他试图最大限度地用一段时间内的声音的变化去呈现他蕴藏已旧的或者就是作曲之同时发生的情感心理活动。
诗人使用的是语言,字、词、句、章。像建造一座房子似的建造着。
通常,和音乐家创作一首乐曲需要渐渐地推向高潮一样,诗人有时候也需要积聚和释放。
内心中需要呈现的那个东西,像沸腾的水在心锅里涌动,蹦跳。沸腾的水如果细流一样滴出,它的热量就将在缓慢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它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成为沸腾的水,它需要倾倒,这样才能保持它的质,它才能烫伤另外的人。
所以需要积聚,在这里,诗人不得不向时间屈服,但为了要发挥那沸腾的水的最大的威力,他必须积聚他们,不仅仅是积聚在一起,还要积聚在足够的高度,然后他将它们一起释放,以最快的速度。
“风云才略已消磨”
这是积聚的开始,那些落魄的往事,仕途的失败刺激,开始在诗人的心中运动起来了。
“甘隶妆台伺眼波”
失败已成了定论了吗?指点江山的豪情已经消磨干净了吗?志在四方的豪杰现在只能徘徊在秋娘的裙边了吗?这如水的眼波已经足以告慰一生了吗?身体之内四处涌动的沸腾的水被收集起来了。
“为恐刘郎英气尽”
我那一点点残存的英气像被重重大山压在底下,在它就要灭亡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愿意拯救它吗?她认为它不该销尽。沸腾的水们被抬高了,一泻而出的时刻到了。
“卷帘梳洗望黄河”
镜头静止了,静止于一个卷起轻帘,遥望黄河的倚窗的女子。
这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252首。
积聚是什么?呵呵,就是所有中学语文老师都知道的铺垫。
倚窗而立,遥望黄河的这个女子,就是龚自珍这个风流客在路上遇见的妓女灵箫。她望着黄河,恐怕只是一个偶然的动作,可是她哪里知道他面前的这个人的内心却被她这偶然的动作搅起了巨浪。但他不愿意把这个形象一开始就端给你,他要铺垫。铺垫的过程,就是诗人呈现诗人内心的情感积聚的过程。
但是,铺垫是一个通用的技巧,而专属于诗歌的技巧是些什么?
2005-9-20
诗歌的专业(五)——共鸣之一
所以,有时候,写诗像一次意淫,在高潮的快感中结束。
可是有时候又要反过来,好象释放在前而积聚在后似的。
谨举一例,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你看那前面三句简直是开门见山将爱恨倾泻,可是最末一句却突然凝固,仿佛一切静止,只有江水缓缓的远去。其实我们想象,恐怕是诗人伫立江边,看这无情的江水东流,不免在心中积聚起了无限的惆怅,追思起消逝的爱情,然而这伤感实在太甚,忍不住脱口而出了。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积聚与释放,诗歌的呈现所要求的最高表现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融合。就像爱情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需要心心相印一样,最好的诗歌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一个人的高潮是容易达到的,融合是困难的。
实际上,诗歌对诗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的呈现最终是依靠它在另外的人心中再现而完成的。当然这种再现究竟是不是和诗人内心的那个东西一致,这是无法证明的,但是,这也是无须证明的。我们通常说,这就叫做“诗无达诂”。然而,共鸣是肯定的,至于在每个人的心中所发生的共鸣的具体内容有什么区别,则没有必要去强争一个高低。
李商隐诗《锦瑟》,解说可谓多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亦惘然。
有人说这是悼亡的,跟恋爱有关;有人说这是伤唐室之残破,跟政治有关;又有人说这是诗人感伤身世,同时又是借描摹锦瑟之声的清、和、适、怨来评价自己的诗艺的。
对于我来说,此诗就是“思华年”和“此情惘然”而已。也就是诗人抚弄锦瑟,听着那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不觉从一根一根的琴弦忽然想到年华已老,时光荏苒,而人生一世,究竟有何意味呢,真是想不清楚呀,连庄子都迷迷糊糊分不清蝴蝶变我还是我变蝴蝶,而失国身死的望帝化为了泣血的杜鹃,其生的悲哀死后还要延续到何时?夜晚明月照沧海,海中珍珠化为泪,蓝田的阳光温暖,美玉的烟气飘渺,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就像这锦瑟的清音,在自己的身边轻轻的消逝。这一切何必等到回忆的时候才感伤呢,就在此时,此地,我已经惘然若失了。
正因为相信人之间的共鸣,诗人们才敢于大胆地想象,不仅仅写自己,也试着书写他人的心。
李商隐《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驹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是写女子的相思,他想象一个碧罗香帐中暗恋的女子。她在回忆她初见情人时的情景,那时她团扇羞掩面,错过了与他说话的机会,而他的车已走远,多少个夜里燃尽了灯烛,而如今石榴花红,告诉春光已暮,什么时候吹起西南风呢?因为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而他就系马在那垂杨岸边。这真使人想起龚自珍的“红似相思绿似愁”啊。
诗歌的呈现正是在共鸣中完成的。
2005-9-21
发表于 2005-11-29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从我们国文里引经据典谈论诗歌的孕育和出世~~  许多地方形容得非常精彩和贴切   让俺不断生出感叹~~   用一下自己的权限红一下 建议精华
发表于 2005-11-30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这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诗说得很好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谢谢楼上两位,我在中青论坛和清水洗尘网上花了些时间断断续续写了20篇这个评论(或叫读后感),现在勉强完成,就找几个网站贴一下,诗歌报是初来乍到,还不熟悉,这里的许多文章都还未读到.
发表于 2005-1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学习了一,回头再学习.
发表于 2005-12-9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其实自己也一直在想什么是诗歌的语言 
“我在吃饭”不是属于诗歌的
但改成:  “我和佛在吃饭” 就是了~~
 “佛”给这句子一种新的空间感 神秘感~~
 有神秘的 空间感的语言的小屋  就是诗歌
 这个小屋里能承载很多优美的思绪和涌动的情绪~~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的专业1\2\3\4\5

我们一起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8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