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42|回复: 11

诗歌的专业6\7\8\9\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西辞在 2005/11/30 08:36pm 第 2 次编辑]

诗歌的专业(六)——共鸣之二以及北岛
终于,我拿起了画笔,将各种颜料挤满了一大盘,我展开画布,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北方,然后在箭头的下面画了三个张着大嘴的人头,他们的脖子和胡须,我画得像老树的根,在箭头的尖部,我画一个太阳,太阳的光芒画成螺旋桨的模样,然后,又在画面的各处画上许多小蜜蜂,总共有十只,它们向各个方向飞。最后我找了一个空隙,画了一条铁链,铁链上栓着一个长着翅膀的天使,她面目娇好,但是长着一对猪八戒的耳朵,从耳朵向外,我画上很多黑点,为了让人们明白,我在黑点的旁边写上“种子”。
大功告成,我给这幅画题名叫做《边境》。
这就是我在今天悟出的欣赏北岛的诗歌的方法,原来这些诗全都是荒诞派的、现代派的、抽象派的绘画的设计方案。比如我的这幅杰作就是来自于《边境》,它说:
风暴转向北方的未来
病人们的根在地下怒吼
太阳的螺旋桨
驱赶蜜蜂变成光芒
链条上的使者们
在那些招风耳里播种
对了我还应该画一道飓风,贯穿画面。
我还想画一幅叫做《永恒》
从众星租来的光芒下——我画星空,用凡高的笔意
长跑者穿过死成——我画一座黑色的城门,一个人正在跑步穿过
和羊谈心——画一只白羊,站在城门上
我们共同分享美酒——羊的脖子上挂着一只酒杯
和桌下的罪行——画一张桌子,权且放在羊的右边,桌下一把血淋淋的刀象征罪行
后面的不能再画,只好当作题款:
雾被引入夜歌
炉火如伟大的谣言
迎向风
如果死是爱的理由
我们爱不贞之情
爱失败的人
那察看时间的眼睛
我为我的终于领悟欣喜若狂,如此我还可以画很多别的诗人,因为他们也提供了这样的设计方案。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我还能从哪里得到共鸣?除了把自己想象成达利,我还能怎样获得读诗的快乐?
北岛正在埋葬自己的诗歌,是因为专制的紧箍咒本来就不能容忍某一种诗歌吗?他确实在让人们猜谜语,而谜底只在他一个人的手里,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人莫名其妙抵达了高潮,大汗淋淋站在舞台的中央,周围的人都是一群傻子,或者偶像的奴隶,说:“好,好诗。”
但我没有共鸣,除了把自己想象成达利,在画画里面寻找共鸣,而诗歌呢,在哪里?它在另外一个文化世界里吗?是我无知还是诗歌已经死去?
当然,北岛的诗并非每首都是谜语和设计方案。上前年,很久没有读当代诗的我忽然心血来潮买了一本《北岛诗歌》,里面自然有早先的《回答》等经典,但是后面的东西实在看得头痛,不过也还有句子单独看起来挺有味道,比如“夜半饮酒时,真理的火焰发疯。回首时,谁没有家”“那时我们还年轻,疲倦得像一只瓶子,等待愤怒升起”,但是总的来说,看着他后面这些诗,实在是仿佛遭到一次蹂躏似的,这种极端的个人的东西,让人沮丧,现在翻开来看,还是沮丧,我原来以为我至少还是愿意读一下诗歌的人,这下子发现原来自己是一头蠢驴,连中国字都认不得了。
我想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2005-9-22
诗歌的专业7——密码和谐隐
前面说到北岛说诗歌是谜语,说过了之后觉得太卤莽,很有些不安,因为没有对照原文,只是凭自己看过的《收获》上的某篇北岛论诗的散文的印象来说的。但杂志已经难找到,这次外出,顺便买了北岛这一些文章的结集——《时间的玫瑰》,翻到第一篇《洛尔加: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果然证实了自己的不安——我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北岛是这样说的:“说来几乎每一首现代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破译密码才可能进入;但由于标准混乱,也存在着大量的伪诗歌,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完全是乱码。”
他说的是“密码”,而我记忆不清,却一直说成是“谜语”,这是我该感到惭愧的。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密码”的说法。在我看来,这倒是那“大量的伪诗歌”所欢迎的。这样的说法给那些写作莫名其妙的“乱码”的“诗人”们推卸责任和滥竽充数的借口。
尽管北岛说密码,是用来证明诗歌应该细读,要努力去掌握它内在的深刻的东西,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会使得现代诗神秘化,而越来越忽视诗歌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东西——情感和语言。在“密码诗歌”面前,诗人们不觉得读者太累了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商业时代,解读一首诗歌的密码不是太费时间了吗?
确实,诗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的内心,他的经历,他的观察总有他的特殊性,对于别人来说,这也许就像是一个秘密,需要密码来揭开。所以,如果只是从读者这一方面来说,说找到了诗的“密码”,因而可以发现诗的真义并从而欢欣鼓舞,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写诗的人也认为他写的东西含有什么待解的密码,那就是一场诗歌的灾难。如果诗人们这认为是现代诗歌的本性,从而对自己的诗歌给读者造成了什么阅读的困难不闻不问,认为理所当然,那就更是诗歌的自杀。所以我反对“密码”的说法。
事实上,如果认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话,哪里有什么密码存在的必要呢?在诗人这一面,他应该惟恐不能彻底地呈现他内心的那个世界才是,至于读者这一面,他们有各自的路径去解说一首诗,这些路径也许可以分出正路和歪路,但是有哪个是“密码”呢?没有什么密码。
顺便说一下谜语。
朱光潜的《诗论》中第二章就是“诗与谐隐”,其中“隐”就是谜语,但他的观点只是认为“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的意味,诗歌也不例外”,而且“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谜语和诗歌常用的隐喻、隐射等手法相仿佛,诗人们力有余而做谜语,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古今中外的一些大诗人,苏轼啊、莎士比亚啊,都乐于玩玩这些文字游戏。我个人认为,谜语这种东西,只是常常借用诗歌的语言形式来做的智力游戏,只能在语言形式这一点上可以说它是诗。
2005-10-4
诗歌的专业8——模型与技巧
这两天看朱光潜先生的《诗论》,看得我有些沮丧,为自己感到沮丧,因为我想到的一些东西人家朱先生已经早就研究过了。包括我所说的“呈现”,人家也研究过了,只不过他是讲的“表现”,和我说的意思虽不相同,但是所涉及的问题却是一个。他给与诗的定义是“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而“诗的音律起于情感的自然需要”,同时指出这一定义也是相对的,诗与散文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它们之间有一个模糊的共有的区域。此外,朱先生的诗论特别强调了诗的形式,指出“把形式作模型加个性来解释,形式可以说就是诗的灵魂”。这本出版于1940年代的书实在值得当今的诗人们好好读一读。
所说的模型主要就是指中国诗歌的体裁,即四言、五言、七言、古风、律诗、词调等等,之所以需要这种模型,或者说之所以中国诗歌走了这种看起来呆板僵硬的形式化道路,就是因为要给语言以更明确的音乐性,要用有规律的节奏弥补文字的不足。很显然,这些模型给了诗歌一个最明显的“样子”,人们看到这种样子的文字就会判断说这是诗歌。当然,这种判断是大而化之的,最基本意义上的,因为具备了模型的东西并不就是真正的诗,这也是稍作思考就可以明了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想在最基本的特征上来谈诗歌,那么,把具备这些模型的文字称为“诗”,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比如我们看见某个人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样子的东西,虽然水平很一般,甚至很可笑,我们也常常说:“哈哈,一首打油诗。”这里,虽然“打油”,却也还是“诗”。所以,对于中国传统诗歌来说,这些模型实在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模型正是训练诗歌的工具,人们通过在这些模型框框里填上恰当的文字来表现他的情感心理的过程,正是学习、运用、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说成是诗歌对一民族的语言所能作的巨大贡献。如果说诗歌“建筑祖国的语言”,那么首先就是诗歌的这些模型给人们提供了建筑的工具。
没有哪个诗人,即使是李杜这样伟大的诗人,能够句句都是好诗的。他们其实也是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创作出精妙的作品的,只要翻开一本诗歌集来,就知道了。比如打开王维的《王辋川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应制奉和的诗,参加什么朝廷典礼、皇帝招待大家吃顿饭,或者到哪个公主家去做客,就要应制奉和那么一两首。内容当然是歌功颂德,和今天各地的诗词学会常写的那些诗没什么区别,当然,以王维这样的大手笔,所能用的词汇丰富得多了。而反过来,却可以通过不断地运用这些模型来“做诗”,管它应制与否,来锤炼他的语言技巧,久而久之就作出真的诗来了。我觉得那些大诗人除了天赋的才能之外,也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比如王维的这首《夷门歌》
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首诗从其内容来看,其实就是史记上记载的故事的概括,他把那个故事硬是用七言句子压缩出来了,而若说它其中的诗意的话,那就是这些历史情节的组合中透露的诗人心中的一股豪气。这首诗想来应是诗人年轻时的作品。这种压缩,其实正是诗歌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可是新诗却没有这种固定的模式——它正是在对这种模式的反叛中诞生的,可是这一点却又正是新诗写作的一个大困难,仿佛我们抛弃了原来的道路,却迷失在前方的旷野之中。现在,没有那一个人有权威可以给新诗创立模式,传统的诗歌模式也不是哪个权威创立的,而是诗人们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往往首先来自于民间,例如宋词元曲。然而新诗既然是在反叛模式中诞生的,那么再用模式来套住它显然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否在于,现在,诗人们必须在写作每一首诗的时候都必须自己创造一个形式呢?这种形式是没有模式的形式。如果语言的音律并不一定要依靠某种模式来实现,那么这就是可能做到的。
2005-10-5
诗歌的专业9——泛滥的意象
先抄两首诗看。
「燕台四首。春」李商隐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
  冶叶倡条遍相识。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醉起微阳若初曙,
  映帘梦断闻残语。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
  愿得天牢锁冤魄。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珮。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海西。
   
[午睡的海图] 杨炼
光在窗外倾泄  漂过床头的白色水母
累了  半透明的室内象只半闭的眼帘
鱼类五彩的尾巴围着蜡烛
她睡在就象死在海底卵石间                        
死了  还梦见一丛被摆布的黑色海草
肉体那么无知  肉体持续下潜
丝丝痒的脚趾  触到嘴唇软软的珊瑚礁
化了  舌头追赶一阵脚踝上的麻
嘶嘶向里窜  一封拍往全身的电报
海香喷喷捻着一朵空间的茶花
开了  魔鬼揉弄酷似蚌肉的一小只
比她还象动物  越抽搐越湿滑
亮晶晶挣脱妄想捏拢的手指
逃了  镜子张望中  镜子还在画出
颓废的宋朝的鹤侧着身子  
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呢,首先是因为它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十分相象。都是乱花迷眼、光怪陆离的感觉。或者说是看得眼睛都有点应接不暇,根本来不及领会它写的是什么,模糊的觉得它们都是在细嚼慢咽一件美味一样细细地描绘着一个柔软的可能还发亮的东西。仔细看几遍,会逐渐清楚地想到这是在写女人。前者应该写的是一个思春的女人,后者写的恐怕就是一个女人的裸体吧。很有趣的是,两首都跟海有点关系,女人的身体和海,仿佛是有些可联系的地方。
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呢,其次是因为我感觉当代诗坛上的这些诗歌,恐怕最多就达到了李商隐诗中这一类诗的水平。我们知道李商隐最精妙的、最洗练的作品并不是这一类。
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呢,第三还因为我感觉杨炼确实在按照他对于诗歌的专业的认识来写诗——其实也就是朱光潜说的诗的灵魂是形式。你看这首《午睡的海图》,每一小节都是相似的结构,但又不是那种“豆腐干”似的整齐的句式,作者似乎希望既保有现代诗自由的特点,而又努力想给语句节奏和韵律。
最后,读这两首诗还让我感觉,现代诗人似乎过分重视“意象”了,准确地说是将“意象”和“意境”割裂开了,像这样的诗,单独看那一个接一个的意象,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可是整体来看,却感觉意象在泛滥,给我们一片光怪陆离的世界,意境反而模糊了。在意象的泛滥之后,我们不如来看几句简单的句子: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枝。(李商隐《天涯》)
2005-10-6
诗歌的专业10——什么是新的
昨晚翻看《文选》,发现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先写首诗来:
吹征帆兮疾风,
向空没兮倏尔。
在俄顷兮千里,
坐超忽兮三江。
共欢娱兮向来,
成楚越兮日夕。
更纷飞兮落羽,
不惊骨兮谁能。
怎么样,有点六朝辞赋的味道吧。不过这首诗不是我写的,他的“真迹”是:
疾风吹征帆,
倏尔向空没。
千里在俄顷,
三江坐超忽。
向来共欢娱,
日夕成楚越。
落羽更纷飞,
谁能不惊骨。
这是我在《孟襄阳集》中随手找的一首——《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反过来,还可以在屈原的楚辞中改造出一些五言或七言来,例如:“摇蕙悲回风,内伤心冤结。陨性物有微,先倡声有隐。”(《悲回风》)。可是我发现屈原的诗中句试变化多,难以大量的改。稍后一点的宋玉的《九辩》中能改的就多些。例如:
谣夜靓杪秋,有哀心缭悷。
日高春秋逴,自悲然惆怅。
卒岁四时递,阴阳不俪偕。
白日蜿晚其将入,明月销铄而减毁。
遒尽岁忽忽,愈弛老冉冉。
日幸心摇悦,无翼然怊怅。
凄怆中憯恻,增欷长太息。
日往年洋洋,无处老嵺廓。
觊进事亹亹,踌躇蹇淹留。
浮云何泛滥,明月猋壅蔽!
愿见忠昭昭,莫达然霠噎。
显行愿皓日,蔽之云濛濛。
我的这个小游戏使我仿佛看见了诗歌体裁的演化,它从充满了语气词的诗经四言体变到整中有散而语气词主要为“兮”的楚辞体,然后出现五言,这时语气词几乎没有了。而这两次转变,据一些文学史家们说,都是从民间歌谣吸取养料,而由文人确立。后来的宋词其实也是这条路线。
甚至诗经四言诗的确立,也不能不说和孔子的删削关系密切,它们原本来自于民间——主要指“风”,但经过孔子的手,却和庙堂之诗的雅颂并列了,于是直至两汉,四言诗仍然占据正统的地位。
至于楚辞,也是楚国的宗教颂词和民谣为基础,而经过屈原的手,又成为一直流行到六朝的体裁,文人们乐此不疲。
到了汉代,政府设立乐府,收集民间歌谣,五言诗开始登上舞台,可是这一次却不是由某个有名有姓的杰出文人确立它的文学地位,而是一些无名的文人,写作了十九首颓废的五言诗,却赢得历朝历代的无数赞颂,后来什么曹植、曹操、潘安、陆云之辈,便争奇斗艳起来。例如曹植的《七哀诗 》简直就是“古诗十九首”的风味: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但其实,也可以说正是曹植这一帮人对五言诗的发扬光大,才使“古诗十九首”疑义生辉的。
因为这种传统,所以朱自清说:“中国诗体的变迁,大抵以民间音乐为枢纽。四言变为乐府,诗变为词,词变为曲,都源于民间乐曲。所以能行远持久,大半便靠这种音乐性,或者乐的根据。”(《论中国诗的出路》)但是朱自清先生又在《真诗》一文中对新诗的发展是否依然走这条传统老路表示了怀疑,他只是认为,“不妨取法”于弹词之类的民间歌谣,却并不相信近代以来的民间歌谣可以循旧路经文人的手创出新的形式,因为西方的影响已经进来了,中国诗人现在的眼界已经不限于古诗十九首或者竹枝评弹了。
可是——还要一个转折——中国诗人却又万万不能轻视了中国的传统,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是不可取的,在新诗的发展这一点上,我认为朱光潜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一文中说的话是诚恳塌实的至理真言,他说:“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狭窄,它的精练隽永却往往非西方诗可及。”他同朱自清一样对通过民间文学来改善新诗表示了怀疑。他认为:“中国诗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产生必在伟大的‘民族诗’之后,我们现在且不用谈‘民族形式’,且努力去创造‘民族诗’。”
看起来,他似乎将希望寄托在一位或数位像屈原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上。
可是,这是可能的吗?理想总是让人“四顾心茫然”也哉,尤其在一个理想并没有什么市场的时代。
2005-10-9
发表于 2005-12-1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高!完全苟同!:)
发表于 2005-12-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但是总的来说,看着他后面这些诗,实在是仿佛遭到一次蹂躏似的,这种极端的个人的东西,让人沮丧,现在翻开来看,还是沮丧,我原来以为我至少还是愿意读一下诗歌的人,这下子发现原来自己是一头蠢驴,连中国字都认不得了。
我想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也许就因为你还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现在有些诗者的诗,越来走开中国人,特别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这种诗人现象为什么能出现呢?别看不少人都在喊着为艺术,实则诗人早就成了一些讨饭吃的人了.只要有一个财东高兴了瞅一眼,就会尝口饭吃.即不需要广大读者有时也能吃上饭.这就支助了那些不艺术的诗者的生存.当然,其中也有人是在为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问好楼上几位
尹子的"苟同",怎么让我觉得两个卑鄙小人在密谋,呵呵,玩笑
发表于 2005-1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复!:)
发表于 2005-12-9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狭窄,它的精练隽永却往往非西方诗可及。”他同朱自清一样对通过民间文学来改善新诗表示了怀疑。他认为:“中国诗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产生必在伟大的‘民族诗’之后,我们现在且不用谈‘民族形式’,且努力去创造‘民族诗’。”
  中国的古典诗歌由于文字的生涩难懂现代一般的人只在校园里阅读 被动的感受 他对新诗歌的影响远不如西诗的如雷灌耳! 但由于翻译的原因 西诗走进国人的目光时已丢掉许多原本的娇嫩和新鲜 
  我们现在该能读到些什么~~
  真正属于民族的诗歌还没有形成风暴~~~~~~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谢谢
发表于 2005-12-12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读的有此悲哀,在当前所谓“两手抓”的政治方向中,一只手明显畸形的时代里,理想不过是一群白痴诗人说的白日梦罢了,诗歌已被时代抛弃,像一个孤儿。但是,出于某些目为为了表示自己的“善良”,还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来光顾她一下,这种“作秀”的行捷叫人叫呕~~~~~~~~``````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窃火者你好
诗歌没有被时代抛弃,网络激发了众多的人投身于诗歌的创作,时代和人民没有抛弃诗歌,问题在于有些人不能忍受说真话,有些人非要靠撒谎才能生活下去.
发表于 2005-12-1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兄弟好。诗歌永远不会被抛弃这是当然的了,朱光潜在《诗论》上就说,诗歌起源比任何一种都早(大概意思),但是,诗歌创作在时代的激潮中被赋予政治色彩,空言与伪赞,那么,诗歌也就名存实亡了。
关于网络诗歌创作,永远是:地下的,地下的,地下的!真正的力量在上层,用纸媒传播的力量,永远是实在而长久有生命力的。但是,纸媒传播代表着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有些带有真实时代特色的诗,在所难免的予以“取谛”,而剩下的又有些什么呢?
发表于 2006-1-2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专业6\7\8\9\10

拜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