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32|回复: 0

《焦虑与幻觉:支撑诗人心灵飞翔的一对翅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尘布衣诗集《在世倒影》序
  近几年,在网络诗歌论坛上,风尘布衣应该算是比较活跃比较有人气的一位。我一直都很关注他的诗歌,。读他的诗,总能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其诗歌文本的艺术张力,主要体现在对生活、自然、现世、灵魂等诸方面的诗性把握上。旨在涵盖某种思想情感或人生体悟,其实一直是布衣诗歌进行意象取材的首要标准。
  但凡一个诗人,是决计不会让他的诗梦,轻易停止飞翔的。几年下来,不曾想布衣的诗梦竟也积成厚厚的一本。翻读这些诗歌,你会有一种冲动,一种想彻底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冲动。漫步在诗人精心营造的意象之林里,你又会不自觉地敞开自己的心扉,用你最痛切的身心体验,与那些生动的具象暗暗进行比较,或是印证什么,或是置换什么。读布衣的诗歌,你可以对"感同身受"一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以为,"感同身受"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表明一个人的灵魂,时常会在良知与感觉之间摇摆不定。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焦虑。作为阅读者,被这种不确定性杀个回马枪而陷于重围,自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了。其实这也是很自然、很普遍的一种审美现象。因为焦虑,毕竟是出自人类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本能。也正因于此,阅读一首好诗的意义,有时甚至要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意义之外的。
  然而仅仅将心中的焦虑,依次还原为精彩纷呈的意象世界,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你去爱或云恨的过程,其实就是你的爱或你的恨日渐麻木的过程。爱和恨,一旦从动词变成名词,我们心灵深处原本自由自在的飞翔之梦,也就由翅膀张扬翱翔的功能渐渐退化沦落为骨骼僵硬收敛的一种属性了。这般无奈这等悲哀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的。我们的目光所及,仿佛已是泥沼一片。于是我们开始幻觉,如同布衣的诗歌所呈现的:作为高贵尊严的人,即使是暴露一次虚弱的病症,也是身心俱伤的。好在我们有幻觉,幻觉是海,却很浅,不至淹没我们;幻觉是火,却很远,不至灼伤我们。阅读布衣的诗歌,再度体验他的幻觉,这于我们早已习惯了夹缝的生存状态,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自救行为罢。
  而从创作角度上看,诗人又确属面壁一族。当你凝视或抚摸墙壁,其实你的灵魂是要洞穿它。诗人洞穿的理由,要么是出于某种焦虑,比如"厚积的尘垢,以怎样的方式/浸蚀了我的行走和呼吸",要么是出于某种幻觉,比如"门也是极其锋利的,当我/从一扇门走入另一扇门/就已经再一次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凭吊"。不可否认,焦虑与幻觉,正是布衣得以在诗歌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然而,这两种心理状态又是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只有焦虑而没有幻觉,诗会让人读着泥沉无味,只有幻觉而没有焦虑,诗又会让人看着羽浮无力。为着抒发性灵的终极目标,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的确是布衣一直孜孜以求的诗学理想。
  当你打开这本诗集,并认真读下去,也许你还会有更多"于心有戚戚焉"之类的感慨与想象,但不管怎样,它们都逃不脱:诗人凭藉焦虑与幻觉这一对翅膀飞翔时所投布下的阴影的笼罩。在这里,阴影,是无关阴暗的,它形同某种暗花。既有饱满的审美愉悦,又有鲜明的自由向度。在《巴山夜雨》里有一节就表现得极为充分而贴切:
  "甜蜜的惆怅拥护在清醒的额角/虚脱了睡眠,我不再收拢情感的伞/任由混合栀子花芳香的雨水/打湿梦寐的眼,在爱的莲池里/让两朵莲花相碰出千年的缘分"
  当然,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
  "他把苦闷述说给一只大眼睛的青蛙/把梦想倾吐给一群表情冷漠的山鹰"
  "…把抖落的时间碎片当成精神的花瓣/失真的世界,盲者的抽象…../把带不走的身影,留给白昼/证明,阴影也是一种光……/所以诗人,形骸作马,精神为鸟/奔跑的宿命,飞升的涅般"
  "如蛹的诗人/怎能不渴望在一次爱情的巨大催化中/破茧化蝶,把这些无休无止的黑夜/举重若轻"
  "与山相依为命的孩子们/在斧头和油锯砍伐沉默后的日子里/该怎样朗诵关于明天的幸福/让我们的归隐,没有负罪和隐忧"
  ……
  这些诗句,是焦虑状态的释放,同时也是幻觉状态的捕捉。我以为,能将焦虑与幻觉的心灵状态表达的如此完美,说明布衣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这才是真正令人欣慰的地方。
  毕竟,焦虑与幻觉,终究只是两条简约且明晰的线索。所以要想概括地,或是更全面地了解布衣诗歌的全貌,就须还有一些更细小的更直观的分化与归类。他的诗歌,有纯粹的内视,如《零度以下》,也有宁静的外观,如《康定情歌》;有生命历程的追述,如《迁徙,痛并幸福》,也有一事一物的顿悟,如《在世倒影》;有亲近土地的抒情笔调,如《虚鸿之恋》,也有呼吸友情的沉郁风格,如《有一种爱叫做泊》;有心存感恩的寻根之旅,如《寻根(一组)》,也有灵魂相叩的网络生涯,如《我的另类呈现(组诗)》;有回归自然的轻柔目光,如《香格里拉――遗尘之旅》,也有幻化无极的虚无冥想,如《冥想的虚无及真实性》;……,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布衣的诗歌是否真的如我所说的那么好那么耐读,还是请关注布衣和热爱诗歌的朋友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地读几首,然后自己做个判断吧。
  
  作于2006年3月1日星期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