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931|回复: 14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6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主编的《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即将截稿!诗歌作品的编辑已经基本结束,现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请把您的文章张贴与此。或推荐您认为不错的文章(文章的原始出处请说明一下)
发表于 2006-3-6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看了。可惜我冇得。我发支群众吧
发表于 2006-3-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占个位置,在发
发表于 2006-3-7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6-3-7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这个有意义~
发表于 2006-3-7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支持
发表于 2006-3-7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一直都想找本看看,在书店就是找不到。
发表于 2006-3-7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只想来拜读、学习~~
发表于 2006-3-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响应一个----------

                        当代校园网络诗歌论略
                             张 德 明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与校园有着密切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泉明先生曾指出:“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大学生始终是诗歌这一先锋艺术最活跃的因子。”[1]吕进先生甚至认为:“可以说,中国新诗就是从校园诗歌开始的。留日的郭沫若等推出了中国新诗的浪漫派,留英美的闻一多、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新诗的新月派,留法的李金发等形成了中国新诗的象征派。”[2]新时期以来,随着校园诗歌社团的蜂拥出现与校园文学活动的丰富繁盛,校园诗歌在新诗之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有论者这样认为:“大学生诗歌已成为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参与和推动着中国当代诗歌的建设与发展”[3]。而今,在互联网成为新的历史时代中最通用的交流手段和资讯工具时,校园诗歌的电子承载与网络流传已经成为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景观,校园网络诗歌构成了目下中国校园诗歌的重要文本形态。本文拟从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与80后诗人群的关系以及校园网络诗歌的审美特征等三个角度,来描述校园网络诗歌的现实状况,揭示出它所蕴涵的诗学意义来。
                 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
    校园网络诗歌产生与存在的基本阵地,应该是各个大学的BBS论坛与文学网站,这样的论坛与网站成为校园诗歌爱好者与青年诗人们交流诗歌创作体会,提高诗歌表达技巧,从而走向中国网络诗坛的最初的舞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各个大学都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与此同时,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供本校师生(主要是学生)交流信息、发表言论的BBS论坛。大学BBS论坛是一个集学习、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网络媒体形式,在这个复合型的网络媒体形式里,“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版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高等学府,就可能有多少BBS论坛下设的“诗词歌赋”原创区。大学BBS中的“诗词歌赋”(“现代诗歌”)原创区,自然就成为了各个大学的诗歌爱好者练笔的场所,切磋诗艺的空间,感受大学诗歌氛围的最基本地带。笔者在2005年12月初(截止到12月11日)对国内十多所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的BBS论坛中的“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版块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对相关数据作了一定的统计,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诗歌在BBS论坛上体现出的某些共同特征。
    首先,校园网络诗歌起步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初,2001—2003年间取得较大发展,2003年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规模。也许是得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先之助,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网络诗歌创作起步最早,在所有大学BBS上,我们能发现的最早“发表”的一首新诗,是上海交大BBS“饮水思源”站“现代诗歌”版块里fouca的《午睡》[4],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5日;其次是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站,第一首是yymemory(由jsdeng贴出)的《失恋者手记》[5],时间为2000年10月18日。其他大学最早发表的诗作一般在2001—2003之间,比如北大BBS“未名”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quarkman的《独角仙的童年》[6],时间是2001年12月30日;复旦大学BBS“日月光华”里的是jiangfeng(蒋峰)的《我的诗歌几首》[7],时间为2003年6月24日;浙江大学BBS“海纳百川”站里的是Hiric的《百合花》[8],时间为2002年3月25日;武汉大学BBS“珞珈山水”里的是bluerhorse创作的《梦一场》[9],时间为2001年2月9日。
    其次,在各大学BBS诗歌版块里,往往是新诗与旧诗同台竞技,原创与转载各显其能。其原因大概在于,许多大学诗歌版块都名曰“诗词歌赋”,本身就显示了其承载内容的多样性、包容性特征,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另外一些命名,如复旦大学的“诗歌”,中国人民大学的“诗情无限”,华东师范大学BBS丽娃河论坛的“丽娃文学”也体现的是这种包容性,那么新诗和旧诗的同时出现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即使有些大学的版块设置里明确标明是“现代诗歌”,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但我们看到的还是新旧诗同聚、原创转载混杂的情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中的许多诗歌爱好者文体意识还不强,创作水平较有限的特点。文体意识不强,所以新诗也写一点,旧诗也写点,尽管二者都还很稚嫩;创作能力有限,所以原创的贴一些,看到别人写的好诗也贴一些。同时,论坛自身所具有的宽容与自由特性也使大学生们的这些行为都得到了认可。当然,随着校园网络诗歌的不断完善和校园网络诗人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新旧诗文体的明确区划,对诗歌原创的更加重视等,都将成为大学BBS诗歌版块中的新亮点。
    第三,各大学BBS上诗歌的发帖量存在很大差别。论坛发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客观的因素,如计算机和网络上的技术支持、论坛开办的时间长短、论坛的稳定性等,也包括主观的因素,如学校有关部门对论坛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学生对论坛的参与与投入程度等等。在我所考察的学校中,发帖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BBS小百合站,有帖子数9851个,其次是清华大学,发帖量为9627帖。其他高校一般在2000—5000之间,北京大学是3265帖,浙江大学是3192帖(其中主题帖1822帖),武汉大学是4918帖(其中主题帖为2941帖)。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发帖数量较少些,只有1608帖,其中主题帖子仅为613帖,此种情形与这个老牌文科大学的身份不太相称,出现这一情况也许与论坛宣传与管理投入不够有关。
    大学BBS中的诗歌版块为校园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和创作平台,但它并不是校园网络诗歌生存的唯一地盘,实际上,不少大学除面向全校的校园BBS外,在中文系(文学院)也有自己的文学论坛,这里聚集的创作人员一般是来自中文系(文学院)的本科生,因此,这里的诗歌作者水平更专业,发帖更积极,质量相对也更高一些。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北大中文论坛,辟有“现代诗歌原创区”,我在12月11日进行统计时,发现这里有帖子34197帖,其中主题帖为11073帖,可谓数量惊人。在置顶的帖子中,有“原创精品”、“外国诗歌推荐”和“诗论专栏”等固定的栏目设置。此外,北大中文论坛内,还有学生开设的个人文集(blog,“博客”),其中博客用户有131人,发表文章最多的是莹雪,总共有105篇文章,大多是原创的新诗与旧体诗,还有一些诗论词论文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论坛显然对现代诗歌格外重视和强调,在文学原创区里,有三个置顶的篇目分外显眼,它们分别是木叶的诗歌集子“木叶集”,雨纸的诗与散文合集“雨纸册”和纯粹者的诗与诗论合集“纯粹者说”,文集的主题帖数依次是876、463和146。作为地处甘肃的两所高校,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文论坛也各有特色。兰州大学中文论坛将原创天地这个栏目划分为“叙述类”、“戏剧类”和“抒情类”三个版块,诗歌作品一般贴在“抒情类”版块中。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我们文学”论坛,虽然开办时间不长(2002年11月始),其诗歌栏目“诗路花语”上的发贴数也不大(有主题帖222个),但有相对集中的创作群体,而且诗歌的质量也不错。笔者做过初步统计,发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无祈(40帖)、西北偏西(34帖)、柳絮衣裳(33帖)、龙飞凤舞(9帖),其他的作者发帖相对少点,只发1—2帖的占大多数。笔者仔细阅读了其中的诗歌,发现有不少相当出色的作品,比如肃南的组诗《焉支之约》,分别对千里陇原上的山、水、森林和牧羊女进行了诗意描画,写得清新婉丽;西北偏西的《岁末十四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每条围巾下面都裹着一个冬天/每双眼睛里都写满了寒冷的字眼/在一种干燥而微弱的呼吸声里/天空变成一团团呵出口的热气”,准确地勾勒出西北大地冬日的冷寒情状,全诗在寒冷的形象写照里寄寓了对“年轻日子”的深切缅怀。
    尽管大学BBS和中文系(文学院)的文学论坛为校园网络诗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阵地,但相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的诗歌论坛(如“诗生活”、“灵石岛”、“界限”、“扬子鳄”、“诗江湖”、“诗歌报”、“新诗大观”等)来说,大学的文学社区和论坛还显得较为封闭,较为冷清,而且信息反馈迟缓,互动性也不强,因此,大学内的这些文学社区和论坛多半只是一些诗歌爱好者与初学者练笔的场所,诗歌水平稍微高点的校园诗人(尤其是80后诗人群)已经不满足于在这些论坛上发贴评帖,他们纷纷走出校园,走向更大的网络空间,参与当代网络诗歌乃至当代诗歌的对话与建设。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下面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校园网络诗歌与80后诗人群是怎样的关系呢?换句话说,80后诗人群在校园网络诗歌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意义?
                  校园网络诗歌与“80”后诗人群
    我一直认为,“80后”诗人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学命名,因为这个语词中的“80后”是一个时间跨度太大、含涉对象过多、内涵极不确定的年代表述,不具备文学流派所要求的概念周严性、精密性以及对象的明确性和创作风格的近似性等条件。在命名的当天,“80后”的理论发言人丁成就已承认,“80后目前正处于一个群体混乱状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10],可以说,这种对象的混乱很大程度上也是表述不当造成的。当然,为了确立它的合法性,丁成还是坚持认为“80后”这个术语所称述的对象以及具有的实质是相当明确的,他说:“80后,顾名思义,是在‘朦胧诗潮’和‘文革’过后,政治文化形势相对比较稳定的80年代出生的一拨人。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年轻的一代诗人。由于他们先天性地避过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风暴’期,不似此前的‘60后’、‘70后’甚至‘中间代’诗人那样经历丰富,他们没有走过‘艰难的岁月’,没有受过多少生活的‘磨砺’。相反他们出生的年代正是一个物质逐渐变得宽松的年代,他们是中国最‘幸福’的一代诗人,几乎都是在父辈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所以在诗歌文本上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一种‘放纵’和‘躁急’。但是这种‘放纵’和‘躁急’对于目下日益困窘、 日益老化、相对缺少激情的中国诗坛来说未尝不是好事!”[11]在这段话里,丁成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80后”区别于他们前辈的特定生长环境与文本特征,然而正如一些质疑者所说的那样,“80后作家”们在启用年代来称冠一个创作群体时,又武断地阉割了数字本身的真实意义:“‘80后’这个词本身对目前被命名在这一群体之下的写作者就是苍白无力的。大多数命名者都将一大批出生在70年代末的诗人归到‘80后’的麾下,并粗暴的忽略了1985以后出生的这一时代的另一半人。”[12]所以,对于未来的文学史叙述来说,“80后”也许将是一个很难取用的流派称谓(相应地,“60后”、“70后”也存在如此危机)。正因如此,诗人韩东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命名的最大有效性也许是那种对于权力的渴求:“如果以年龄来划分写作群体,我以为惟一的问题就是权力。写作、出版、传播、批评、奖励,这些权力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除了权力,其它的都只是借口,都只是口实而已。如果以年龄划分写作,划分写作的人,权力乃是彼此都心知肚明而不被捅破的一个脓包。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冲’?那么大言不惭?因为深感自己没有权力而要鼓足勇气。中老年人为什么那么冠冕堂皇?那么顾左右而言它?因为需要‘维权’。谁如果超越权力的制约,自然也就超越了这纠缠不休的年龄。但,这的确是困难的。”[13]
    不过,当我们站在校园诗歌的视点上看待“80后”,尤其是从校园网络诗歌的角度出发来审视“80后”时,这一命名所隐含的文学史意义却能被鲜明地照亮。“80后”诗人在校园网络诗歌的诗学区间里,将获得显在的意义赋予和功能释放。首先,目前得到诗坛认可的“80后”诗人,大都是从大学校园走出的,阿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丁成毕业于江苏某职业大学,三米深05年从福州大学金融系毕业,熊盛荣和田荞都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嘎代才让03年毕业于甘肃合作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系,小凯的大学生涯在地处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度过,刘东灵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潇潇枫子00—04年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度过了大学时光,人面鱼05年从云南大学拿走本科文凭,蓝色冰独来自于辽宁渤海大学新闻系,师永涛还在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继续苦读,茱萸刚踏入同济大学不久……这些“80后”诗人的诗歌经验主要是由具有自由精神与开放空间的大学校园和网络诗歌论坛共同给予与培植的,他们也以校园诗人的特殊身份,在网络诗歌界广泛出击,张贴自己的诗作,发表有关诗歌的言论,从而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并最终获得人们的承认。其次,大学校园保证了“80后”这个语词所具有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意义能最终得到贯彻和落实。严格地说,当下在诗歌界取得一定影响的“80后”诗人并不是这个称谓下的全集,他们只能是80后——82前、83前、84前最多85前的诗人,而85后的青年还在成长中,他们迈入大学不久,或者即将迈向大学。当这些“85后”的青年陆续成为大学生时,他们之中必定会有一些人将追随师兄师姐的脚步,跻身网络诗坛,从事诗歌活动。当他们不断成长起来,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承接“80后”诗人的封号。四年一个周期,一年一个轮回,“80后”不断有人从校园走出,又不断有人跨入大学门槛,“80后诗人”就在这轮回之中从大学里不断涌现,不断生长,进而为中国当代诗歌贡献出一批批的创作生力军。可以预见,以大学校园和网络诗歌论坛为依托而不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80后”诗人群,将是新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中的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第三,把“80后”限制在“大学”的话语空间,也有利于阻止这一语词的意义泛化,用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等文化符号来饰扮和制约“80后”的意义指向,可以有效防止它的泛社会化倾向,并弥合其大而不当的表述缺陷。“80后”与校园网络诗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合的,这叠合的部分,也就构成了当代校园网络诗歌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
    来自大学校园的“80后”诗人在网络诗歌论坛的强势出击与异常活跃,体现出校园网络诗歌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多重意义。其一,80后诗人借助网络这个大众媒体,把校园内的诗歌创作信息带向了当代诗坛,展示出校园诗歌创作的庞大阵容与不俗实力。2003年底,野草论坛曾举行“80后诗展”[14]的大型活动,其中涉及到的诗人有来自广东的唐不遇(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等8人,来自福建的潇潇枫子、三米深等12人,来自安徽的林溪(03年在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等10人,来自四川的田荞、刘东灵(应为重庆)等9人,来自浙江的子溪等10人,来自贵州的熊盛荣等5人,来自湖南的荒地(就读于湖南文理学院)等3人,来自湖北的小凯等3人,来自云南的叠水(0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来自广西的萧风十一郎(0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等3人,来自北京的木桦(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等4人,江苏的丁成等6人,河南的刀刀(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等3人,河北的山上石(河南某理工大学毕业)等2人,陕西的人面鱼,辽宁的蓝色冰独等3人,内蒙古的阡陌尘子等,共计80多人。这中间的大多数人当时都正在高校就读,他们的整体出现,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才华,也让诗歌界目睹了校园诗人一次精彩的群体演出。其二,80后诗人以当代大学生对于诗歌的真挚热爱、对诗神的虔敬呵护和对艺术的不倦探索,对网络诗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改造与审美提升。网络诗歌的兴起,既带来了诗人创作与发表的自由空间,也为各种异样的诗歌形态纷纷出笼创造了条件,“下半身”写作、崇拜低俗、垃圾运动,等等,纷至沓来,自由的滥用、语言的狂欢与伦理的越界等情形,使网络诗歌一时间呈现出一派乌烟瘴气。从校园走来的“80后”诗人,则带着中学语文课堂与大学文学史教育中获得的对于中国新诗的美好印象与纯洁记忆,闯进网络诗坛,他们以质朴而高尚的思想自觉和节制干净的语言表达,维护了新诗的艺术形象。徐江这样描述过“80后”诗人人面鱼的情形:“2004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一个名叫‘人面鱼’的大四学生,在停顿了几个月的时间后,连续在‘诗江湖’、‘个’、‘唐’等诗歌论坛上,连续贴出两组新作,其中多首作品,以超乎作者年龄的沉稳和冷峭,令原先熟悉这个名字的人刮目相看。几乎同时,伴随着载有一系列不健康内容的前后‘XX派’、‘第三条道路’等成员的骂贴泛起网上,人面鱼迅速加入到了那些对论坛生态进行维护的诗人们的行列。”并特地指出,人面鱼诗歌“充满质感的酷,不只是靠语感和言说意识来完成,它还潜藏着一位年轻诗人独特的世界观与美学标准。人面鱼现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他所在的‘银杏’文学社,是当年于坚等人创办的。”[15]人面鱼是校园网络诗人中的一个代表,80后诗人们在诗歌论坛大都充当着这种新诗护卫者的角色,他们起到了促使新诗健康发展的调节作用。其三,80后诗人还借助网络赋予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他们的诗歌前辈一起,深刻反思当代诗歌中的现象与问题,展开广泛的诗学对话,体现出年轻大学生们独特的审美眼光与高度的理论自觉。他们反思过“第三代”以来的新诗发展道路,也探讨过诗歌在网络、民间与官方等不同领域中体现出的差异和联系,也试图预测未来新诗的发展前景。他们尽管受益于诗歌网络论坛,但对网络诗歌创作隐藏的危险性也保持着高度警惕,被推举为80后中“宋公明”的熊盛荣曾著文指出:“网络带动了一大批80年前后出生的青年诗人的成长,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擦掌磨脚,要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与前一代相对抗和断裂的资本呢)。因此,放眼整个网络诗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成为传统诗坛新的增长点,并为之提供一种复兴的可能和契机。但是,透过网络诗歌的表层,我们看到的是狂欢后的浮躁和苍白。”这种“浮躁”与“苍白”,最终导致了“网络诗歌让我们过目即忘”的后果[16]。80后校园网络诗人在诗学问题上的认真思考与积极发言,显示出年轻一代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现状、前途与命运的敏锐洞察和密切关注。
                      校园网络诗歌的审美特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歆享了素质教育硕果的当代大学生,其人文素质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具有了更宏阔的思维视野、更广博的知识涵养和对时代社会更深厚的领悟能力,网络又为他们展示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及时的场所和舞台,这使得当下校园网络诗歌创作无论在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韵味。当代校园网络诗歌在主题的选取上,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地域风情的传神写照。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侧重于描述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在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诗学经验之后,当代校园诗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思维触角局限在课堂内外这狭小的活动范围,他们已经走出校园,把目光投注在历史意味更浓厚、文化价值更充分的地域空间,对特定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和蕴涵的历史深意进行书写和敞现。在熊盛荣的“黔南”系列组诗中,贫瘠的大西南边地,生长着无数勤劳的庄稼汉子,尽管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山峰,山峰连接着山峰/是石头,石头重复着石头”,但是 ,“一片被阳光打磨和风雨磨炼的息壤/ 拒绝懒惰的双手和浅薄的目光/接纳诚实的劳动和歌唱/ /比如梯田层层,像老祖母额上的道道皱纹/ 生长的庄稼和民谣一样的蓬勃和茂盛/ 风吹黔南,我看到十万镰刀扑向丰收的大地”,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劳动的背影像蚂蚁、像细沙”(《在黔南》),人们“在二亩薄地和三分瘦田上追赶寒暑”,“又在一遍遍地挖掘着雨水和阳光”(《家乡》)。在诗人笔下,“黔南”不仅是关于勤劳和含辛茹苦的隐喻,还是一个积淀了深厚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黔南偏北那个叫瓮安的小村庄,有着“火的魂,泥的胆”,“瓮:炎黄的传世衣钵/装着母亲的背影和父亲的酒歌/装着平民人家的炊烟和灯盏/让我摸到最初的鱼纹和祖先的血脉”(《黔南:瓮安》);黔南的水深烙着历史的印痕,这是“百越之水。神赐的水/是水族的水。水:一个宗族的称谓/让我溯流而上,沿途记下:水龙。水廷。水尾……”(《黔南:水族的水》);当婚嫁的喜庆笼罩黔南,那坐在正月的花轿上被称作“咪彩”的姑娘,如此的妩媚动人,“ 锈一针就柔情万千的咪彩/唱一声就山歌四起的咪彩/比一滴露水纯净,比一只鸟儿轻盈”(《黔南:正月的花轿》)。熊盛荣的“黔南”世界显得淳朴迷人,嘎代才让的“草原”则闪烁着神性的光芒,记忆中的甘南“睡在草原的绿色中/风一阵阵吹进与我共眠的羊群之侧//这个安静不了的有鹰的草原深处/能看见野花中奔跑的一匹马携带的哀伤/这忧郁,最后一次覆盖了它的面目”(《甘南记忆》),冬日的乡村显出几分神秘,“黑夜的注视下:马车和一群羊穿过/村口的木桥/然后,格桑盛开在黎明前的岗子上”(《印象派画册中的冬日乡村》),那奔驰在草原上的白马有着神奇的魔力,“那匹白马始终坚持守着一种信念:踩着祥云/带我进入澄清的天空后,/马蹄要绕过花香,绕过河水,绕过桑烟袅袅的地方。”(《素描:草原上出现一匹白马》)从这两个校园诗人对地域风情的形象采写里,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浓郁的乡土依恋和深刻的历史感悟,他们把地域文化的风采与民族传统的神韵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其次,爱情季日的青春审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年轻人青春岁月里无法回避的生命主旋律。当代校园网络诗人不仅对爱情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作了诗情洋溢的描画,也对爱情本身具有的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诗人看来,想象中的恋人始终散放着无限的美丽:“女孩儿的名字/是我折出来的美丽//我折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青春的花季/金盏菊次第开放/开成我眼中灿烂久了的/热爱//那个美丽的秋天/你打着花纸伞/站在远方/却撑圆了我整个温馨的/世界”(司马雨《女孩儿》);渴望爱情的人也许是一只“等爱的狐狸”,“你”的到来令“我”难以抵御:“你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会召唤我出洞穴/如果你驯养我”(刘芝艳《等爱的狐狸》);收到女友寄自远方的照片,那是多么甜蜜的事情:“又收到小颖寄来的照片/ 依旧清秀绝俗/……//美丽的小颖 ,我钟情的姑娘/ 穿过青草、鸟鸣和流水/ 把花香和阳光带到我的身边/ 把我的记忆又带到从前”(熊盛荣《小颖,小颖……》);沉浸在爱情天地里的情侣,幸福会写满他们的心窝:“天堂降下华美的盛宴/烦恼已被虹霓酿成美酒/拥抱着爱以及摇滚/今夜只有你和我/那就慢慢地走  慢慢地/把湖岸画出一个圆”(徐子芳《湖岸》)。对待爱情,青年人往往借用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来尽可能美化她,圆满她,使她时时处处都显得魅力四射,光彩照人。因此,在校园网络诗人的诗歌里,爱情常常被涂抹了一层理想的色彩,镶嵌了一圈耀眼的光环。即使爱情遇到了波折,忧伤凭空袭来,他们也相信,温情的手臂可以遮挡一切风雨:“忧伤的枝条横在前面/不要害怕,更无须回头。亲爱的/相信我,我的手臂是忧伤延伸不到的地方”(吾同树《忧伤的枝条》)。自然,校园诗人们也认识到,爱情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美好,更包含着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当爱把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彼此的关心和照应也就应运而生:“我们不停地谈论,/关于小草的羽毛,蝴蝶的/尾巴,甚至你牙缝里的/褐色小斑点。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像青菜叶子上的小气泡。而这一切,我把它都/给予你,关于神秘、信念,/关于一个人走过街道时的沙沙声,关于爱”(小凯《责任》)。
    第三,日常事物的诗意烛照与理性透视。当代校园网络诗人的视野是异常开阔的,感觉也格外锐敏,他们往往能在日常事物中发现诗意的所在,也能用年轻人特有的锐利目光来穿透现实物象,抓攫出某种本质性的人生折射与世界真谛来。蓝色冰独这样写清风吹拂下的河流与倒影构成的“几何“图形:“退潮的阳光里  我看见/我的影子和风一起倾斜/河流也倾斜/学校和河流/保持平行”(《几何》);雪马诗歌中所写的亮晶晶的“星星”,“每颗滴着涎水”,“好像刚从女孩儿嘴里/滑出来的棒棒糖/黏在阳光下”(《那么亮着》);“搬家”本来是一件烦琐的事情,毫无美感可言,但小凯写来却意趣横生,诗意盎然:“你把声音包起来,把你养的花/采花粉的蜜蜂/都搬走。还有每个清晨窗台上的露珠/肥胖房东走路的沙沙声/你每晚踱步的地方……/都搬走”(《搬家》);大象从人身上踩过的情形也许是十分令人恐惧的,但刘东灵却不这样认为,他于是写道:“我一直希望着有一天/一头大象用它肥厚、宽大的脚掌/从我身上踩过/我觉得/我肯定不会感觉沉重/而是一种说不出的轻盈/正因为这轻盈说不出/所以我一直很期待/如果它踩着路过我的时候/用它那长长的鼻子嗅闻我/我也希望它能够确认/我是一个人/曾经也想做一头大象”(《大象》)。除了将日常生活进行诗意描画外,校园诗人们还对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进行了理性的透视和提炼。田乔飞透过城市的喧嚣,看到的是某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灰暗:“当疾病和贫穷进入城市的血管——/漫长、繁芜、浓密,像多年未清理的信件,/每个页码都生长着时间的斑点。”(《有关九眼桥》)同样是写“钓鱼”,阿斐看到的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它们是水中的游民/我们是大地上的王/周末的午后/双方陷入僵持/犹如一场战争/我们拥有杀戮的工具/拥有消化一切的各种器官/它们是卑贱的/没有欢乐,没有梦想”(《钓鱼》),八零则领悟到这事儿中透露出垂钓老人追求超逸精神境界的意味,鱼儿咬钩时,钓鱼的老者并没有觉察,因为“他老朽的眼睛/正躲在蓝色的烟雾里/打起瞌睡”,他在享受闲暇,所以,“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也没说出这个秘密/我一说/这个上午就会/成为一场生动的骗局。”在校园网络诗人中,丁成的思考也许更为深邃和用力,他在海子影响下写成的长诗《八部书》,围绕疾病、人和死亡,火与水,梯子和哲学,彗星和灵魂,场景和虚构,黑夜和爱情等几组相应与相对的事物展开诗性言说,从深层次上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若干体验和感触伸发出来,从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触击灵魂的写作”(丁成语)。
    在不倦的艺术探求中,当代校园网络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些属于他们这群人的共同审美追求,他们诗歌的格调是向上的,语言是莹洁的,意象多是明亮的,思想也不繁复。他们的笔触常伸向凝聚着真、善和美的话语场域,对高昂的生命主题加以深情的抒写与阐发,例如三米深《童年的孩子》(“牧羊人在天堂放羊/草原是他的声音/淡蓝色的羊群/白色是燃烧在眼睛里的火焰”)、雪马《影子在水中》(“提着灯笼/光芒照水,水是暖的/夜是凉的/影子是空的”)、刘东灵《与星象有关的故事》(“他其实清楚地明白/一直扶持他,真正意义上的拐杖来自/他一往情深的妻子”)、周根红的《红杏》(“红杏。这些春天的灯笼/在高空飞翔的翅膀里/留下雪粒呼吸的痕迹”)等,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特征。在表达策略上,当代校园网络诗人较多地采取了多向抒情的方式,他们在诗歌面前表现出异常的真诚和纯朴,不愿将自己心中浓烈的情绪裹藏起来,而是希望用滚烫的诗句将这情绪倾倒而出,熊盛荣的“黔南”系列组诗,丁成的长篇诗作《八部书》等,都是多侧面、多角度地铺写热烈情感的代表之作。自然,正像西川所阐述的,“在抒情的、单向度的、歌唱性的诗歌中,异质事物互破或相互进入不可能实现。既然诗歌必须向世界敞开,那么经验、矛盾、悖论、噩梦,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承担反讽的表现形式,这样,歌唱的诗歌便必须向叙事的诗歌过渡”[17],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大量地使用了叙事的写作技巧,“叙事成了诗人们介入诗歌和生活的‘平台’,叙事因素成了许多诗境的关键架构,叙事性上升为核心标志和建设性意义的审美倾向。”[18]受这种书写策略的影响,校园网络诗人也在诗歌表达的叙事性上做了很多文章,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比较典型的如丁成的组诗《海门之行》、潇潇枫子《猫之风色幻想》、泽婴的《孤独回忆》、木桦的《火花》等。
注释:
[1]转引自张洁宇:《校园:诗神钟爱的地方》,《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
[2]吕进:《校园文化与校园诗歌》,《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3]汪云霞:《反思与探索——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诗探索》2003年第1期。
[4]见http://bbs.sjtu.edu.cn/frame2.html。
[5]见http://bbs.tsinghua.edu.cn/frames.php。
[6]见http://bbs.pku.edu.cn/frames.html。
[7]见http://bbs.fudan.edu.cn/bbsmain.html。
[8]见http://bbs.zju.edu.cn/default.html。
[9]见http://bbs.whu.edu.cn/。
[10]丁成:《推杆进洞的愿景与现实——80后生存现状》,《诗潮》2004年第1、2合期。
[11]丁成:《光阴下的80后》,http://yanruyu.com/jhy/author/11807.shtml。
[12]老刀:《命名·民刊·后现代及其他——〈蓝星·“80后”文论卷〉阅读手记,兼评“80后”》,http://yanruyu.com/jhy/author/24226.shtml。
[13]韩东:《谈“80后写作”》,http://yanruyu.com/jhy/author/47604.shtml。
[14] http://bj3.netsh.com/bbs/126168/25/62032.html.
[15]徐江:《点击80后:人面鱼出场》,原载《特区文学》,转引自http://my.clubhi.com/bbs/661550/30/ 40265.html 。
[16]熊盛荣:《网络诗歌:狂欢后的浮躁和苍白》,《山西文学》2002年第9期。
[17]西川:《90年代与我》,《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18]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原载《敦煌诗刊》2005年下半年刊)
发表于 2006-3-8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这个网络专号还没结稿,我想投下,望予以回复。谢了
《风吹进来的时候》
风吹进来的时候,掀翻几页
发黄的书纸。月光偷偷地,
钻进,照亮几行墨迹和被圈住
的名字。桌子上杂乱不堪,
春天的夜幕,星星很多。
我们面面相觑,月光下,
你诡秘的微笑很狡黠。不过,
你的微笑,最多只能把这
方月光搅乱。我们翘愣愣的
畅谈,这多么美好的人生。
在你咳嗽时,我瞬间完成
画一道曲线的工夫。这条线,
弯弯曲曲,如蚯蚓爬行,并迅速
坚硬我身体某些独具的防区。这些,
都触动了我的,洁癖
《烟民》
身为有着资深历史的烟民,经常
在女人堆里会犯上烟瘾。浓重的
烟雾,常常把她们呛得难受,
并获得白眼和刻薄我非礼
行为的冷遇。一次,一个女人冲我
要烟。我在惊骇间,递上一支,
微笑,点火。她的烟技娴熟,竟使
我这个自恃烟鬼的人,自惭形秽。
我们一起努力地避开谈人生的话题。
却从勾不起我那严重的,性欲
《记梦》
那夜,我在河边走着走着,突然
看见一双绣花鞋。我捡起一看,
这双鞋的花纹、针工,竟是如此
细致!瞬间,博得我对古人的
赞叹。一阵风吹过,飕飕地,
后边似有人跟踪我。我转身,竟无
一物,然后我箭步奔进一片
小树林。待后边没有声音后,我
稍微心宽下来。此时,一群乌鸦,
突然扑朔朔腾空飞起。这些,着实
让我颤栗不安
《记一次人体艺术课》
在一次人体艺术课上,一位年迈的
老妪,站立在大伙围成弧线的中央。
众目睽睽之下,她的表情显得,
极不自然:眼冒凶光、嘴角严肃、
戒备森严。肌肉耷拉着,浑身毫无
质感。乳房严重下垂。绝不似年轻
女性优美的,曲线。半小时后,她
逐渐疲倦下来,顾不着遮掩的工夫,
伸开懒腰,哈欠连天,丧失了最后
一点对艺术美的,欲望
《再见小红》
再次见到小红时,我正在
伏案阅读一个神经质诗人
的书。她的不期而至,着实
让我吃惊!此刻的她:头发
金黄,身段婀娜,走起
路来,腰肢竟然随之乱摆。
望见我异样的目光,她噗嗤
一笑问我何故如此。我喃喃道
多年以来,像我这种浑浊的目光
就基本上能够算作欣赏了

《如果》
如果声音消失了
耳朵就必须足够放大
如果风筝断了线
天空就不再会有
那么多的忧伤
如果我的目光无限拉伸
那么多坠满忧郁的蓝
绝不会顷刻显现
《雨》
疲倦时,我就喜欢
抬起头眺望远处。
那座古老的木质的
庙塔,很干净,
在烟雨中。风吹
进来,被雨水淋湿
的小鸟,扑打着翅膀
在屋檐下
孤独时,我喜欢和你
面面相觑。我们不谈
人生、不谈大米、不谈
肥皂剧,只是相敬如宾
我已习惯你低着头,
故作无所事事的,用手指
拨动着,即将落下的雨点

《一个胡思乱想的星期天》
这个星期天,我决定不再
委琐下去。于是早起看圣贤书,
既而再做一次列国周游。
当小红跳跃着,在我视线里
显现时,我迅速亢奋起来
急忙西装革履,当我出现在
小红面前后,她大声叫起来
哇塞,就我们俩也是男才女貌
啊!我揽住她的细腰,发现
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
我也浮跃起来。
其实,她淑女时的星期天
被我称作妓女的星期一
我把她当作泄欲的资料
而她习惯性的奉上身体
爱与不爱,到底多大关系?
-----这个恼人的星期天
《意外》
在山脚与山腰的
一块平地上,我习惯性的
坐了下来。一群红蚂蚁
由于觅食而互相打斗
我视而不见,并以一个
旁观者的姿态,微笑着
突然,它们把战火烧进我那
凸起的部位。一阵剧烈的
痒痛,让我坐立不安起来
正在我决定弯下腰杀死
它们时,才意外发现
肚子上的脂肪,由于安顿了
些许带有杀气的目光,而异常
迅速的膨胀起来

《我不想》
风吹来
你的目光跟进来
阳光照进来
风裹着雨飘来
几页返黄的书纸
随之翻了几下
手上的笔在吐着墨迹
鲜红鲜红的
像鲁迅笔下的肺结核病人华小栓
大块的,咯血
小树林中的你们,哪那么
多的卿卿我我,这竟然
会构成我注目眺望的理由
你们走后,
我微微避上双眼
任微毒的阳光照我
墨绿色的忧郁来了

《遭遇》
我只不过在春天的草坡上
打了个盹儿,却不知为何
在不经意间,成为一只
啄木鸟觅食的材料
我只不过在巨大的黄昏里
偷了你的贞洁,却不知为何
招惹了旁观者的目光,成为
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只不过在你的皮肤上涂了
一个豆粒大的墨迹,竟然跳
进黄河也没洗清,构成
你人生一个肮脏的部分
也许,那个斑点太大了
失去了维纳斯之美。


《转型》
身段婀娜,脸蛋姣美,成为
他们判断美女的标准。对于肥胖,坠肉多
的小红来说,理所当然被拒之门外。虽然,
精心装点,描红画眉,却似乎更难以掩饰
丑陋之本。为了改变这些症状,她不惜
耗费巨款,来一次整形手术!半年后,
脸蛋开始秀丽,身材却显得极不匀称。
倘在秋天的大街走起步来,定能引起
落叶的跟踪。为此,大伙亲切称呼其为:
一半的天使
《检讨书》
——致上帝
作为一位忠实的基督
教徒:多年以来,我一直为
没有接受神圣的洗礼而羞愧
不堪。第一次,牧师问我撒旦
为何?我无以对答。璐伽福音
的普度之恩,我没收到,这又
成为再次拒绝我的理由。那次,
他们领着我这个尚未获救的
羔羊,来到了上帝的面前。面对
神圣庄严的上帝,我嗫嚅不安。
最终,他又对我宣判死刑。
多么危险!我不知该如何才能
投胎转世

《凡人之诗》
给自己冠上凡人之名,就有了
最底的生活要求。首先:吃饱
,穿暖。在解决温饱之后,则
憧憬一年两次的列国旅行。更多
的时候,我则对性接触充满
渴望!在夜深时,发出一阵阵
狼嗥!让凡人这个称谓淹没在
呼吼声间。为此,这些都成为我
再次活下去的理由。
《阴天》
前兆在每次遭遇阴雨天之前
来临。肩膀酸痛,浑身乏力,
伸展翅膀,就能体验无法飞翔着的
痛苦!这可恶的阴天,为何这般让
一个垂死之人不得安生
《忘年交》
在毛家饭庄的一次饭局上,一位
警察青年坐在我的旁边。这让我,
让我这个曾不过问政治的中年人
毛骨悚然。我们互相致意,频繁
碰杯。当他听说我是一名吃财政饭的
人民教师,一名本市某重点中学的
教师后,顿时肃然起敬下来。
他弯腰打上衣口袋掏出一盒“中华”
牌香烟,很恭敬地给我点上一支。并以
老朋友的身份,向我道出一次
扫黄行动的内幕,这使我
倍感亲切。
《梧桐雨》
雨打芭蕉,点点愁荡漾。
山川因此宁静。那棵
梧桐,伸进了我的小窗
燕,早晨你还说太阳还没升起;
而今,梧桐雨打湿的树叶,已
遮住了,夕阳。
《风》
风的到来,猝不及防地,让我
弯下了腰。喝豆浆的老大娘,
瑟瑟发抖,叫骂着:这春天的,
这二月的怪风
而今,风已吹去这么多年了
我的头发由黑变白,由白又
变黑,那个卖豆浆的小孩子
早改行卖性药了。
《那不是一只鸟》
那只鸟,被我的咳嗽声
吓走。那群唧唧喳喳的
小鸟,被我大声的咳嗽
吓的四处乱飞。而我却
误以为惊动了山神。
常年的哮喘使我隐忍
不住,我只能臭骂我这把
老骨头,为何不让这群
惊弓之鸟,安详栖息
《由一场雪想起的》
一场蓄谋已久的大雪
在我的头顶,片片落下
那时,我正在捋头发
一撮撮的掉下
就在我决定是否再糊下
头皮屑时,我才发现
雪,绒绒的雪,已盖住了
皮毛的表层。凉意,由毛细
血管传遍周身
《头发之歌》
父亲是个秃子,儿子戏称
油灯。父亲乐呵呵地说:以后
咱家能省点油钱了。儿子大了
漫天的浑浊袭击着他,厚厚黑黑
的头发也落了下来。儿子瞬间
才明白其实这也是
一种无法吮吸的痛
《妹妹》
小刘的妹妹,因为
精神病住进了疗养院。
儿子因此少了可以
嘲笑的材料。一天,他
经过疗养院时,看见一个
男青年抱住了她。她的嘴巴
正在喃喃:哇,风好大哦。
这句话,竟让胆大的儿子
吓走了老远


发表于 2006-3-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这个贴子最后由山鬼鸿在 2006/03/08 05:41pm 第 1 次编辑]

论80年代后诗人的网络书写
广西桂林  张猛
内容摘要:本文就80年代后诗人的网络诗歌书写中所包含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从现实出发,着重探讨80年代后诗人的书写语境,找出潜行的书写策略和可能的发展出路以及突围路径;并在行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将诗歌的基点从意义转换到语言所描述的事件,在诗意的流动过程中确立由阅读和书写所共同造就的网络诗歌的生存地位等。
   
关键 词:80年代后诗人 书写语境 书写策略 发展出路 突围路径
   
   新世纪初网络诗风大兴,各大小诗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蔚然成锐不可挡之势。在这股狂飙激进的网络书写浪潮中,80年代后出生的诗人应运而出,或占山拉旗,或寄人篱下,或孤军奋战者情况不尽相同;但成绩总是有的,书写效果是明显的。几年下来,80年代后诗人渐成气候,不可不说,也不得不说;尽管各种非议和漫骂盛行,谣言或鄙视共之,甚至有些所谓的“大师”们手持过时的所谓道德律令和书写尺度大加贬斥或期望扼杀。
   在此,我想从现实出发,着重探讨80年代后诗人的书写语境,找出潜行的书写策略和可能的发展出路以及突围路径,以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泥沙各得其所。
   
   (一)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书写语境
   
   如前所说,80年代后诗人多是从网络诗歌写作开始的,在网络诗歌论坛上发表、评论、参与争鸣等,那就不可避免的遭遇网络这种高科技产物的双仞效应。一方面,网络诗歌论坛作为交流、对话、沟通的平台,具有宽容、差异、共存等多种优良品格,不同风格和气质的作品可以在相同的园地里尽情的施展淋漓的才华,不同水平和禀性的写手也可以在无限的空间里找到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同目的的参与者可以在这宽松的环境中碰撞,寻找自己恰当的定位。这样一个多元并生的书写语境在纸制媒体时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由此,网络诗歌的写作打破了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高手怎么样,大师又怎么样,论坛上经常发生无名小卒挑战诗界名宿的事件,由此形成了敢于言说、敢于发表、敢于抵抗的优良品格,并塑造了汉语文学话语的新时期新形象。这是80年代后诗人的大幸,在如此自由、宽松的书写语境中成长是多么美丽的遭遇!80年代后诗人们应珍惜这一时代的幸会,学会在无所拘束的环境中自由快乐的成长。
   但是偶像的消失、大师的解体也并非是件十足的好事,网络多元化时代伪装的民主大行其道,在无所监督面前,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失却,这造成了近中心的权力真空的出现。由此,“伪大师”、“伪高手”大批量的生产出来了,许多混迹网络诗歌论坛的名利之徒披挂上阵,拉拢一帮势力小人,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状,呼风唤雨,好不威风,好不热闹。于是许多初学者,尤其是新手上路的80年代后诗人们便极易遭受“某某派”或“某某体”的诱惑,例如有所谓的诗坛“大家”拿个名词出来,造几个半生不熟的短语,或连成几行断裂的长短句,美其名曰“新体式”,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大师级人物出现了,于是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很多新手因为难以抵制名利或虚荣心,或者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写作的方向,盲目的跟随过去,结果是无端的葬送了自己大好才华和创作激情。“写作速成班”和“创作基地”也成了造就庸才借以聚敛钱财的集中营,这是诗歌之悲,更是初出茅庐或尚在摸索之中的80年代后诗人的大不幸。但愿有良知者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有见识者能看清自己的路子,切莫急功近利,无端追逐。
   同时,理想残存,信仰失落也使得80年代后诗人们无所适从,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大环境面前,书写变的不那么真诚,不那么纯粹,虚无遍地开花,怀疑招摇滋生,“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是”的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蒙蔽了许多人的身心。于是,很多80年代后诗人找不到靶子,找不准方向,毫无书写的奔放和洒脱。政治口号、下半身、性和暴力占据了大量版面,书写成了情感或语词的发泄,纯粹是为了寻找瞬间的快感或抽搐的体验,这样的书写必然划向罪恶的深渊,没有任何可兹借鉴或传承的人文价值和审美想象而言。生活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中,稍不留意便容易误入歧途。80年代后诗人不得不百倍小心!
   如果只是这两方面,那事情还有些回避的空间。但是文学的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化更是扼杀80年代后诗人的两大利器。这是目前在纸制媒体上占主流的文学幽灵的无意识的渗透,何况80年代后诗人大多数出身学院,从小学起便身受现有文学制度的影响,有些东西已经深入到骨髓里面,想抛弃成规另辟新路是很难的;更不用说当今的文学话语权还大部分的掌握在某些纸制媒体的手中,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多是劳苦而无功。在这种业已形成的体制面前,可供选择的方式是不多的;甚至网络诗歌论坛这种方兴未艾的高科技产物也遭受到体制化势力的围攻。比如网络写手的介入资格问题、版面设置问题、帖子发表位置等困惑着新手上路的80年代后诗人。可以感觉到的是,在部分论坛上,纸制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复制成功。这样的论坛完全成了文学报刊的电子版,只是改换头面的印刷体而已,见不得什么改进。如果顺延下去,悲剧是必然的,狂欢也只能是带着虚假面具和破旧镣铐的老式呻吟,又何谈什么创新和进步!
   因此,就我认为必须放开纸制媒体的游戏规则对网络诗歌论坛的管制,放弃已经破落不堪的编辑审查制度,让真正有才能有技艺的写手挺身而出,在发表、回帖和批评方面真正的实现民主化、自由化,让有良知有见识的民众去决定网络诗歌的生死去留。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扬子鳄”、“野草”等论坛做的比较好,可以借鉴。
   还有就是文学意识形态话问题,80年代后诗人的网络诗歌书写同样无法避免。诗歌的意识形态化约束了诗人的自由发挥,如果说纸制媒体时代的诗人们还可以称的上是高贵的王子,行吟的歌者,启蒙的号手,虽然很多诗人并不认可他者给予自己的定位;可是现在呢,网络媒体时代的写手,尤其是80年代后诗人的文化身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自称的还是别人强加的。80年代后诗人是网络流窜犯,是到处涂鸦、行为不轨的游牧民,是没有羽毛的鸡,清晨泄粪、夜晚写诗、摆案上说诗、落地上成屎,是游手好闲的自以为是的浪人,这些人才不管什么范式或规则呢,说出来痛快,排出去舒畅。在这种自身定位的置换面前,漠视或回避都是徒然。既然文学或诗歌的理念变了,那些“大师”(名诗人或批评家)们为何还执着于先前的评价标准,着意的或无端的指责、嘲讽或蔑视呢!
   于是,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去意识形态化便成了诗歌发展和探索的重点所在,如何消解意识形态的枷锁是80年代后诗人必须直面的困难。当然,文学或诗歌的发展自然有其规律可寻,网络媒体时代平民是主要群体,平民的胜利、平民的狂欢、平民的领地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即使带有虚假繁荣的阴影,诗作泥沙俱下,很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评价标准变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已经成为网络诗歌书写主流的生活方式,经典成了悬置的镜像,或偶尔怀念的文学或诗歌化石。这样的情况下,经典文学所灌输的浓重意识形态化色彩对网络诗歌写作而言已经是鞭长莫及,那些怀有异议过气“大师”切莫感慨80年代后诗人的叛逆与不羁,时移事异,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既定国策,又何苦坚守意识形态化的权柄做垂死的挣扎呢?!走出去未必不是好的方向,加入到平民的盛宴中去,也为80年代后诗人做个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榜样;而不是在书房里面捉弄什么已经被时代所抛弃的所谓理性主义或深度思辩的启蒙。
   
   (二)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书写策略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想有必要对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文本的书写策略和生存遭遇等问题展开研究,以便理清思路,找到方向。
   在此,先来探讨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主题问题。在阅读了大量的“80后”诗歌文本后,我可以肯定的说,80年代后诗人的网络诗歌书写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有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大主题:情爱、成长、日常和调讽等。这样说是有着根据的,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捏造或自以为是的误判。
   就我认为,80年代后诗人最关心的还是情爱主题,这一主题的网络诗歌占据了很大的版面,尤其是大多数新手上路的女诗人几乎脱离不开这个既定的主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80后年轻的一代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还是在传统抒情诗的氛围中继续的延续汉语诗歌应有的脉络。这里面的情可以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陌生人的同情等,爱则有着不同的界定,可以是包含深情的情感之爱,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肉体之爱和充满快感及欲望的狂欢。诗人们为情愁而歌,为乡愁而唱,为性的压抑、苦闷、发泄而歇斯底里的兴奋不已。这些都是情理之中,时代变化了,诗的评价标准也要随之变化,而不能拘束于经典抒情诗的纯洁传统加以排斥。当然,在“情爱”的主题下还掩藏着奢望或可遇而不可求的无奈与踯躅,忧患于黎民之请,沉寂于生命悲欢,这和经典文人的放纵、不羁有着多么的相似,只是改换了场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解读秩序。在有意为之或无意透漏中,我们能从80年代后诗人书写“情爱”的诗歌文本中得到生命和人生的颇多感慨,这是幸事,又是诗人和时代无法摆脱的宿命;即使是在高科技统治一切外在现象的网络时代,诗人的内心仍然是隐秘的,有着难以言说却令人感受颇深的灵魂园地。
   再说成长主题,这一主题也是80年代后诗人经常书写的主要内容。这与诗人们阅世不深、经历有限是有着很大关系的。传统的成长主题主要是解说为人之一生的苦闷或史诗式的大而无当的宽广的描述;但在众多的网络诗歌文本中,成长有了新的含义,不再是整体的描述或阐释,而成了断裂的艰辛或郁闷的暴发。当然,成长叙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真实生活的叙述,有梦幻境界的解析,有亦真亦幻的多重置换。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叙事中,“仙梦”占据了大多数,有关成长的叙述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刻画,而是多做感性的描绘,借助于神仙法力或精灵古怪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与当今小说新秀们的做法如出一辙,诗人们设置了光怪陆离的场面去战胜自己的苦闷,去获取自己的渴望,在这改头换面的包装下仍然是一颗颗年轻稚嫩的心灵的呼唤和挣扎。这是什么,算是逃避责任或回应现实的极端方式,还是理想和信仰在现实中不可实现时的某种转移的寄托呢。如此种种,幻象成了审美的主要,生活退居后线,当作点缀或学者们研究的铺垫。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新文学新诗歌发展的契机呢,不好说,但有一点,当诗普遍的蒙上了梦幻的外衣后,现世的人生渐渐隐退,娱乐和瞬间的享受占据了主流,认识的功用被抹杀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后诗人们在找寻诗歌的生长点时选择了虚幻的梦境,成长变的不那么真诚。这是民族自信心普遍丧失的集中表现,也是可能导致诗歌沦陷的危险因素之一;尽管这可能是未来文学的发展走向,但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最新的变化,对于成长主题下场景置换的文本现实不可不防。
   至于日常和调讽这两大主题,我想可以从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方面去分析。就前面所说的,80年代后诗人面对的是纷繁芜杂的后工业场面,日常的琐碎是生活的真实,时代文学的主流因素也要求书写现实的实在和可能的实在,何况影视等其他媒体也走向了狂欢化的表面实在,如果再拘束于深刻叙述和深层追求则有悖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很多人选择了日常生活作为抒写的对象,且收效甚好,很多优秀的网络诗歌文本都是在细节的描述和技巧的把握中显示出80年代后诗人超强的实力的。调讽也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平则鸣是我们民族诗歌传统的优良品格,80年代后诗人又是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威猛阶段,“我不狂谁狂”和“人不轻狂枉少年”成了很多人的格言,于是照准现实的腐败和阴暗,集中火力进行深度的打击;但是,诗歌毕竟是诗意的,表述也要在技巧的范围内进行,调侃和讽刺造就了新鲜的诗歌文本,也成就了“XX派”等人的创作。这些都是新诗发展的历程,在调讽中展现童年的回忆、抒发未来的情怀、揭露现世的不平是诗歌的题中之意,80年代后诗人学到手了,幸与不幸还在将来。当文学或诗歌真正的实现去意识形态化的时候,调讽主题也许就失去了现实的效力,但作为诗歌技巧还是可以保留的。
   以上是分析了80年代后诗人网络写作的四大主题,其中的解读就包含了80年代后诗人的书写策略和生存遭遇问题,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主题,造就自己时代的主要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必然,也蕴涵着无奈和尴尬的成分。当然因为个人爱好和才力所限,在阐释具体的书写策略和生存遭遇方面必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整体书写状况和出路的研究还有必要进行下去。
   
   (三)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发展出路
   
   下面谈论80年代后诗人网络书写的出路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相信,只要有鲜明的旗帜,80后群体就可以突出重围,在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第三条道路占主流的现行诗歌版图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言说力。诗歌的本性是语言,这毋庸置疑,所谓的诗永远是一段文字,是语言,80后群体的诗也应该是如此。语言是诗歌的原始状态,但不是先验的预设,也不是终极的顶点。以“他们”为代表的民间写作群体曾经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作为自己的旗帜,就我认为这很不合理,这句话犯了形上的错误,将诗和语言给隔离化、主观化、理想化了。当然,这无非是“他们”故弄玄虚的旗帜和口号而已,至于诗的本性是什么,想必大家心知肚明;但是,作为有影响的诗歌群体,这样一个存在明显谬误的观点的提出将会极大的破坏诗的理念,是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此就不展开说了。再说知识分子写作,这一线的经典作品和大师级人物颇多,几乎占据了学院派的主流,但是有句话不得不说,即“你生活在这个时代,却呼吸着另外的空气”,就诗歌文本而言,某些作品的西化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几乎抹杀了现实日常生活中诗意的存在。至于第三条道路,我认为难成气候,无法和前两种写作相比较,多是些无聊的谩骂和不负责的闲扯,自以为拯救中国诗歌,结果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很难以对网络诗歌的建设做出多少的贡献。
   总析之后,我想说的是80年代后诗人要想尽快的发展,必须提出自己的诗歌观点,在和一些潜网多年的80后朋友讨论后,我觉得“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80年代后诗人可以实践的理念之一。这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是个永不停息的流动的诗歌过程,包括事件、现象、文化、意义、表达机制和显现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
   上面提到,诗的本性是语言,所谓的诗永远是一段文字,书写在纸制品或电子媒体上的文字。因此,诗必须从语言出发,必须从语言的实在状况出发,借助于语言或文字实现诗的文本性的存在。但是这种出发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意义趋向上面。诗不但要求书写出来,还要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解读出来,这种书写和解读是诗的题中之意;否则诗就不能成其为诗。“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命题即遵循了这样的理念,普遍顾及了诗的本性问题,适当的解决了诗的书写和解读等一系列的问题,认为诗生活在
   书写、传播和解读的流动过程中,而不是凝固在特定的媒介表面做冰冷的他者。
   “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具体的解说如下:“诗从语言出发”,这里面的“出发”是个有所指向的过程,语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多向的置换过程才能够成为诗的语言,才能在大众的视野中“再回到语言”,回到诗的实在状态。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事件以及事件的集合“事件串”是必须经历的第一站。就我认为,诗的书写必须从事件或事件串出发,从活生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必须立足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上,以个体事件的描述或事件串的整体总结为基础从而构造具有现实生命的诗的语言。叙事诗是这样,抒情诗也应该是这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80年代后诗人在网络诗歌书写时必须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生活中的事件或事件串出发,通过诗的不同状态在不同阶段的流动去建设诗之本性的意义;而不是预先的设置诗的意义或主题,或者根本就抛弃日常生活中本来拥有的诗意因素。
   诗经过语言、事件或事件串后到达现象,这里的现象是是同一首诗或一系列诗的多重事件的复指,也指一切诗歌文本中相同或类似事件的整合;诗人在书写时不应该拘泥于一角,而应该从整体出发,尽量给自己的诗歌文本找到恰当的定位,使之依存于现象,而不是突兀的在事件的范围内旋转。诗人还必须把诗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把握诗的内蕴,而这种情景是需要诗歌语言去构造的。诗人用语言构造情景,读者也从语言出发寻找情景,诗人和读者在情景中实现碰撞,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的书写和阅读。而就我认为呢这种情景呢就是此处的现象,这样的情景是深入诗歌书写和阅读的第一次交锋,是诗意追寻和释放的必然,只有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够使诗真正的成其为诗。同时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或诗人用语言构造的情景并不同于中国古典文艺学所说的意境或境界,情景只是语言描述的事件或事件串在诗意旅途上的进一步构造,而不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丰富的意义集合体;在此还没有意义可言,只能是诗意的萌芽时期或初步的构造阶段。
   现象之后是文化,在此处的文化是现象集合后经过权力删除或挑选后所形成的一定区域或民族的显性的整体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必然有其独特性,但也应该消除其附加的神圣性光环。诗人在书写的过程中经历文化,这是每一首诗产生所要求的必然,而且文化作为诗人书写的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限制或保护作用;只有符合特定的整体生活方式或文化的诗才是真正的诗。知识分子写作的某些诗歌因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现行的文化,不可能引起太大的效益,也不可能对民族诗歌大发展起到多大补益。认识到这一点,80年代后诗人在网络诗歌书写时必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而不能过度的超越或无限的推延;这是诗的内在要求,也是诗意存在的必然。因此,80年代后诗人要牢记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能有所抛弃或做出无畏的逃避。当然,披着汉字外皮的洋诗是不算数的,顶多有着娱乐效用或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
   只有在文化范围内书写才可能有意义,在我认为,意义是诗最终的志向,也是诗人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的最后驿站。但诗歌的意义是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书写和阅读中不经意间的突现,并不是诗人赋予的或读者解释的,同一首诗在不同的时代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与诗人写作的文化背景有关,更和读者解释所依赖的文化背景有关。意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和对话,是诗人和读者灵魂沟通后的产物;凝固的媒介状态的诗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应于80后群体,我们在书写的初始并不要给以诗以意义的预设,等到进入流通领域后,诗的就会有自然而然的意义,这并不是承认与否的问题,事实就是如此,任何人不可以违背。
   还有就是意义如何出来的问题,这就需要80年代后诗人在诗歌技巧和技艺方面多下工夫了。诗意并不是随便每一首诗的书写和阅读所能拥有的,只有在那些符合民族语言规范又包含高度技巧和技艺的诗歌文本中才能体会的到。诗歌语言中所蕴涵的诗意要流动出来,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这就涉及表达机制和显现方式问题。表达机制和显现方式是诗从作者到读者的最后一环,也是诗人最后的承担责任的领域。高明的诗人要在技艺技巧方面多努力,否则以前所下的工夫都是徒劳的。现阶段,汉语的表达机制和显现方式还处于转型时期的混乱过程中,要想有所突破,必要的训练是应该的。80年代后诗人也要加强运用诗歌语言的技巧和技艺,只有现行民族语言运用的纯熟了才能够写出可读的耐读的网络诗歌。到此,诗的流程已经回到了语言,我们的旅行也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以上我谈论了“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具体解说,当然,理论的阐述是苦涩的,其中必然有不完善之处,但不是错误或失误。
   
   (四)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突围路径
   
   在此,80年代后诗人可以亮出自己最通俗的观点“我在用民族语言书写和阅读的流动过程中探询诗意的存在”,也就是我所说的“诗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旗帜下,书写时代经验的当下性体验,写具备强烈视觉刺激和感官效果的集束话语,总归是一句话“你能接受就好,诗意就在其中!”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语词的狂欢,正是认识到了诗意和语言的辨证关系后的彻底的解脱和主动的承担。
   当然,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旗帜,80年代后诗人也不一定就能突围成功。我觉得其中有四方面的因素直接关系到80年代后诗人网络诗歌书写的前途和命运。其一,是要有大量的可以拿的出手的有些诗歌文本,否则,空谈理论是没有实际效益的;80后在创作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成绩的,在此不赘述。其二,80后群体的理论和批评必须有自己的声音,必须独具一格,充满破坏的激情和构造的魄力;这正是80后群体的软肋所在,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因素,80后还没有出现自己的有实力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但这不是问题,加以时日,80年代后诗人的同龄人必然会随着网络诗歌书写的崛起而崛起。其三,是要有高水平的理论家和批评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其成长阶段给以扶持;可喜的是,有些成名的“大家”已经认识到了80后蓬勃势头,还是给予了适当的援助的。其四,80后的网络诗歌书写必须和网络诗歌阅读相联系,培养大量的可以接受的读者,以一定的方式给予读者适当的引导,促使网络成员特别是80后的成员调整自己的阅读态度,了解诗歌变化的依据和合理性,在最大承受能力下容纳80后诗歌文本的存在,并在阅读中和诗人共同去挖掘诗意的所在。这是最重要的,也是网络诗歌书写时代在改变态度后读者应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是读者的职责所在,否则就没有读者地位的所在。
   至此,我对80年代后诗人的网络诗歌书写的解读已经有了大致的结论,希望能有所补益。探索还在进行,我将在实践中继续有所补益的思考。
(出自中国诗歌网http://www.poetry-cn.com/forum/web_read.php?id=338)
发表于 2006-3-8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俺是新手,支持一下,呵呵,请各位大家方人多指教
发表于 2006-3-8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网络造就诗人不再是神话
——评点诗歌报网站一个半月推出的女诗人小小土拨鼠之诗
   小小土拨鼠今年才二十一岁,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作,可却网络上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消遣的方式,那就是网络写作。我注意她在诗歌报网站论坛注册的时间是今年九月二十一日,到十一月四日,她就被评为诗歌报网站《红颜诗国》版块三十四期红颜新星,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的写作引起大家的极度关注。诗歌报一贯地公平对待每一个认真写诗的人,这也是网站造就了不少诗人的好做法,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隆重推出一个初学诗的女孩子殊为难得,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纵观小小土拨鼠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诗作,我可以武断地断言这是命中注定要成为诗人的女孩子!只要她能坚持下去,不管旁人说什么,只管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追寻就是。小小土拨鼠的悟性与慧性非常人能及,她本是学中文的,却喜欢哲学与历史,疯狂地写过旧体诗词,还写过散文。她在写作上没有表现欲,只有表达欲,这就能让她随心所欲,写作时只听从内心的指引,没有太多的顾虑,也没有什么奢望。这样好的写诗心态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实属难得,限于篇幅,我对小小土拨鼠的诗只作简单的点评,权当抛砖引玉。
《我的幸福是一枚小小的果实》

我是一只小小的土拨鼠
我的幸福是一枚小小的
果实  挂在冬天的枝头
每天跑到那棵树下等待
躲避着 飘落的树叶
侧身而过的飞鸟
干爽的空气让我想起伙伴
远方的果园有着清香
而我 只要这枚小小的果实
以及 满是寂寞的幸福
   这首自白式的诗,你可以看得出她是多么纯净,多么自满,拙笨之中显出灵巧,质朴之中透出灵性,根本让人无法相信是一个初写诗者所为,诗的起、承、转、合做得天衣无缝,结构上无可挑剔,潜藏的无奈显不出半点忧伤,娓娓道来是一种平静的幸福,尽管那幸福是是寂寞的。
   小小土拨鼠这种浪漫的抒情方式并没有像其他初学写作者那样将情绪直接宣泄,相反“每天跑到那棵树下等待/躲避着 飘落的树叶/侧身而过的飞鸟”等意象的剪接,却以一种忧郁的调子暗示了连寂寞的幸福也难以等待。好在她还不甘心,还在追寻,追寻远方,“远方的果园有着清香”。我有理由相信小小土拨鼠有一天会找到远方清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尽管她的目标并不是远方清香的果园,而是守候着寂寞的幸福。
《等雨》

在这个近乎夏日的傍晚
我一直设想着一个场景
黑色的夜晚 三三两两的人
靠窗的位子 淅淅沥沥的雨
也许它会变大 砸下来
然后 骨子里一些东西松动
莫名其妙的疼
我缩了一下身体
为了这个原因 我在喷泉和麦当劳之间
走了三十三次 在靠窗的位子前
坐了两个小时 而雨
一直没有来
   一个词语,一个意象,往往会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作者的质地来。一般初学现代诗歌的人是不会注意去限量事物与时间和地点的。其实只有时间与地点才真正属于个人的、属于生活的,它们构成情节与细节,构成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别人只能推测的场景,何况这个场景本是诗人自己虚构的。
   小小土拨鼠这首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时间、地点以及等雨的过程,这样的细节一旦细化就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有不可言喻的意义被揭示出来,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诗的语言也极为平实,没有任何夸张变形,貌似准确无误的叙述其实有着丰富的内涵,小小土拨鼠是经过精心剪裁和匠心驾驭的。
《天国》
老人用习惯农具的手
摸出一枚银币
温和的银币 闪着泥土的光
没有人前来打扰
他就这样摸着
银币上隐约的温暖
他想起那个夏日的
午后 教堂的尖顶
升向天国
他记得他亲见了天国
蓝色的天国
松开手指 银币滑入募捐箱
“一切
都会好的”
老人摸出墨镜 安静走出
前面 一只导盲犬
低头引路
   “天国”很大,大得无边,小小土拨鼠抛开整体抓住个体,表面平静地叙述,而且只是叙述那么一个简单的场面,但恰到好处的语感,把握到位的节奏,在不多的笔墨里,用戏剧的手法,写出了寓言的味道。她纯朴的叙述里,没有用任何修辞,仅仅依靠一个情节来推动,像相声里的包袱,一直到最后才给读者抖开,不是让你笑,而是让你陷入沉思——天国在哪里?
   我们在人世间经历一点点波折就把自己打垮了,不能心平气和,不能坦然自若,作者能把一个盲老人写得如此平静,足见她参惮悟道的功夫或者说相信某种宗教信仰的力量。
   其实天国是饱含象征语义的意象,表面是一种拯救,实质上与作者沉重的、无边的、苦难的与荒谬的困境有关。小小土拨鼠不便明言,而是借助一个老盲者出场替自己代言。
   昌耀曾言:“能使灵魂震撼的,还必应是灵魂的力,其获得既是历史的命中积淀,亦是灵肉的体察。”作者老到的叙述正显示了这种艺术的震撼力,诗人的生命感悟与灵肉的体察附身外体交织在每一行诗句中,显示出诗人心灵的深阔。
《回家》

乌云到来之前 柳条已经飞上了天
一株桃树在距离地面五厘米处卧倒
那是昨天雷雨的后遗症
同时留下的 还有一地无法言说的白
我保持清醒 牢记回家的路
它需要走到春天墙外 翻过一个绿色的栅栏
还需要在路过的花园 采摘一朵带刺的玫瑰
我好象听见了老约翰的愤怒
整整一个春天 我都在游荡
把最后一个愿望埋在白桃树下
明年 明年 我会带你来看
而现在 我要回家 在乌云到来之前
   许多初学诗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总是喜欢在诗中卖弄自己的知识或所谓的才华。小小土拨鼠能写出“一株桃树在距离地面五厘米处卧倒”,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一个老手为所,“我要回家”只是“在乌云到来之前”,之前的之前呢,一语道破,那想象中的回家与现实中的回家也许相隔只有那么“五厘米”哟!还有之后的之后呢?作者这足以说明某个事件的短暂性才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某种不朽性感受变得真实、贴切、适度、可信,不要以为事件一定要大事件,对一个诗人来说,能让心灵震荡的事情,即使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事情,它也是巨大的,也是值得诗人记录在案的。
   小小土拨鼠这首诗的魅力除了结构与意象精心安排组合之外,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关键,显得极为纯净,不拖泥带水,语言娴熟,自然贴切,节奏鲜明。
《伤口》
——代蚌自言

盐蒿草在海边滋长寂寞
我绻缩海底 舔那千年的伤
想你的一个世纪 我哭出了这片海
我的心 是阳光照不到的幽深
静静感受海水带泪的温柔
我熟悉这里的一切
一如熟悉你深情而略显忧郁的文字
不同的是 我放弃眼睛 用心感受
我是那么地恨你和爱你
一千年 没有抚平的往事
正盛开着让你惊艳的美丽
那是我 撕裂灵魂的伤口
   如果小小土拨鼠抛弃主题与副题,直接取名《蚌》,作为咏物诗,那是太出色了!读了这首诗,我不得不说伤口往往能产生上乘的珍珠!蚌与珍珠,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吟咏歌唱,而作者根本不提珍珠二字,只一句“正盛开着让你惊艳的美丽/那是我 撕裂灵魂的伤口”,谁能抚平大海的波涛,谁能听了伤心女子的绝唱而不动容呢?
   遗憾的是小小土拨鼠舍不得删除那句与咏蚌无关的诗行,也许她自己可能觉得得意的一句,“一如熟悉你深情而略显忧郁的文字”,其实写诗也是有舍才有得的,不要在诗中硬夹进某种怕别人不懂的东西,要知道诗永远只向会人吟!
《镜中的人》

我试图反复进入同一面镜子
我喜欢看镜中的人看我的眼神
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你眉心太窄,不会原谅自己”
“会原谅别人就行”
“人即我,我即人”
我不喜欢辩论。辩不过他
我看了他一眼,然后看天
“天和天国距离几步?”
他笑。不说话
一个高深的动作。意思好象是说
该回去了。镜中人的你
   写了二十年的诗还不如一个小孩子,确实让人有点灰心。小小土拨鼠小小的年纪,写起诗来高深莫测,这首诗那种别出心裁的叙事方式、特有的迟缓与跳跃、迂回的节奏、内在的论辩及抒情气质,写得既有思想又穿刺感情,你还能说什么?
《与你无关》
——我相信灵魂能透视生命
你坐在崭新的叶片之上,无数细胞张合
它们在呼吸。这似乎说明它们充满力量
新的激情的力量。你不再注意它们,你
拾起粘在那些叶片上的目光,向远处看
远处的湖仍是蓝的,温和不具备进攻性
让你想起早上啄破蛋壳的雏鸡,想起你
若干年前的第一篇诗稿,幼稚地成熟着
而这一切都与你有关,与此时此地无关
于是,应该有一件事情把你们联系起来
青烟扶摇直上,水波努力摆脱哭声纠缠
一块地被动接受躯体最后的拥吻,其实
你仅仅活在一枚树叶上。这,与你无关
   这种矩阵形的诗难度很大,一般的读者不会细心地去阅读的,我劝小小土拨鼠以后最好不要写这种矩阵诗了,费力而不讨好的。切记,偶尔为之还是可以的。就像一般人不相信灵魂能透视生命之样,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有预兆的,敏感的灵魂能透视生命的一切,做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灵魂谈何写诗呢?
   小小土拨鼠从一枚崭新的叶片开始,印证了人的叶落归根,用意颇深,表面上与你无关,其实这个“你”就是作者自己也是有慧根的读者,一切都与“你”有关。
《我的自白(铜色黄昏)》

所有的痛苦都是肤浅的。我枯坐广场,把天空望进眼睛
那塔河上的湖水还在记忆里响动,一丝风学会安静
学会借助某些坡度,探询季节以外的走向
这个铜色的黄昏,我感觉寂寞,掌心生疼
一些事物跟我一起衰亡。攥紧手中的空气,视线之外
白色的飞鸟呼啸着远去。我没有理由原谅自己
星辰会在同一个地方升起。而这一切,都在转身之后
远在异乡的日子里,我告戒自己远离岁月的荒唐
忘记一朵花的微笑。穷途末路中,让自己领悟快乐
   感悟人生才是诗人终生的所为的,领悟人生的快乐更是难上加难。虽说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但对一个刚出学堂门的女孩子来说,小小土拨鼠能颇有感触地说出:“所有的痛苦都是肤浅的”,不能不让人惊讶!她的诗几乎首首都简洁有力,单刀直入,总能插痛我们的某个被忽略的部位,作为一个初学者确实是一个奇迹。这首诗建议还是命名为《铜色的黄昏》为好。
《无题》

假如秋天能够制止我的悲伤
我就不必如此隐藏眼泪
把葫芦丝吹得呜咽如鸦
你冷漠似水滑出预定的路程
曾经的红叶支离破碎
诺言在遥远的路口等待
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谁会是我可以相依的那个人
冥冥中 总有错过
又怎能希翼 那抹蓝
为我绽开
许多秘密潜伏下来
随我走过无欲的伤感
身后 梧桐开始大面积哭泣  
爱啊 永远是一种蛊惑
   多少无题都与爱有关!爱是一个无法穷尽的,“爱啊 永远是一种蛊惑”。其实,爱,更多是一种诱惑,同时还是一种困惑。不必去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随缘吧。要知道,只有错过,才会真正爱过!爱一个人是快乐的,当对方不爱你或者说不在乎你,你就变得痛苦了,其实你如果换个位思考下,被人爱着也痛苦。
《 秋思》

"只愿君心似妾心,定不负
相思意",云妹,你一语低吟
就把我困住了三百六十六天
多出的那一天,我为你整日写诗
这个夜晚,云妹,我又在想你
想你递入口中的一颗青梅
你不知道,你肯定不知道
它已经在我致命的穴位开花
云妹,莫再横笛。秋色
伤人。今夜,我无法破画而入
且提起狼毫。数笔,坐于枫下
用一个饱含爱意的眼神 望你
   作为一首配画诗,为了与画面风格一致,小小土拨鼠横吹一次短笛也别有风味,特别是那句“就把我困住了三百六十六天/多出的那一天,我为你整日写诗”,令人动容,不能不让你叹小小土拨鼠是一个世间奇女。入口的一颗青梅在她致命的穴位开花,仿佛信手拈来的一句诗,其实是匠心独运的具备超凡的想象力的诗句。
《度》

“师父 度我”
又一个九月 我被自己围困
倒悬在十月的暗
一管羊毫 走不出笔墨嶙峋
(杯酒尽弃 头巾散落
紫燕啄食我青草一样的忧伤
借此 我遁入江南的梦
着一件旧乌衣 夜夜招摇)
“师父 度我”
檐下的雨已打湿我的袍袖
青苔也踩疼我的木屐
手中的伞 能否借我一用
(青石镇纸,撩几点烟墨
笔意且走,莫留
“谁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破扇而出)
   小小土拨鼠本是写作旧体诗词出身,加上近年生活中可能有某种不尽如其意的事情发生,加上她喜欢参惮悟道,喜欢思考,喜欢追索,揪着自己头发升天的事情也想做做。度,表面是求度,实质也是自度,当这首诗完成,她自度的过程也就完成任务了,心胸也变得开阔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求人不如求己,求度也需自度”,说明她走出了自己的误区。
   作为一个极有诗歌潜质的女孩子,在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就开始寻找一条向精神故乡迈进的道路,殊属不易,好多当今成名的诗人到现在都还没有这种自觉。也许这个灵魂的家园是虚幻的,付出的努力也是徒劳而悲壮的,但为诗歌付出的生命与心血,才会使人的灵魂变得高贵,精神上达到高度的自治。
   说穿了,写诗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处追寻!有人说哲学在路途中,其实诗更在路途中,就看谁走得更远!
   歌德曾在一首诗中写到了土拨鼠,后来被贝多芬谱写成了一首世界名曲《土拨鼠》。这首歌带有一种浪漫抒情的、忧伤的情调:
       我曾走过许多地方,
    把土拨鼠带在身旁,
    为了生活我到处流浪,
    带着土拨鼠在身旁,
    啊土拨鼠,啊土拨鼠,
    这土拨鼠陪伴在我身旁。
  这只走在乡间小路或草地上的土拨鼠,优雅自足,它是那流浪者的宠物、装饰和伴侣。他们俩是同路人,既可以和睦相处,也可以各奔东西。但是,当“土拨鼠”变成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元素时,土拨鼠那惊恐、狂躁、焦虑、记忆惊人、失眠的秉性,就会成为动乱分子,使人永远不得安宁。
   但愿诗歌报挖掘出的这只可爱的小小土拨鼠,将会是一个另类,她将会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抒情方式,带给我们更多的对生命与命运的感悟和喟叹,让人从中得到启迪。
   预祝小小小土拨鼠早日跳动中国诗坛上!每个舞势都是漂亮而利落的。
                          
                                     2005/11/5-7夜

发于2005年11月《诗歌报》网站论坛
http://bbs.shigebao.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23243
 楼主| 发表于 2006-3-9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稿件已收,截止收稿了!
发表于 2006-3-9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寻找2005年的网络诗歌理论文章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