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73|回复: 1

人性与语言---谈邹赴晓的诗歌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7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性与语言
                          ---谈邹赴晓的诗歌创作
   文/张修林
  (本文所论及的诗歌作品,全出自邹赴晓著诗集《歌唱,或者沉默》。该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人性是诗歌永远表现的、而且只是表现的内容。一个优秀的诗人,他必须在人性的答卷上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创造性的回答。对于诗歌,更重要的不是表现人性,而是发现人性,诗歌这一形态的历时发展就体现在这种意义之上。人性是发展的,人性的某些方面、甚至是重要的某些方面,并不一定为人们所认识。人性同样是一个能动的概念。不仅如此,诗歌还承担着引导人性的任务。诗歌必须成为未经的人性载体。赴晓的诗歌正是这样,至少企图正是这样,不仅揭示与评断已经存在并为人们熟知的人性现实,给予其更本真的分析与扬弃,而且对那些已存在但未引起关注的人性现象予以诗性的考察与引导,并且,最重要的是,赴晓已经开始注意到诗歌的人性未经载体作用,在赴晓那儿,人性是一个无休止的、与人类生存状态丝丝入扣的永恒过程。
  〈〈高三女生宿舍〉〉不仅是对某一社会独特群体作人性的历时描述与测度,也不仅是阐述人性未经的变更与不确定性,它还试图揭示时间体系中人性的重复性与变更性的对立与统一。〈〈无雨之城〉〉表达了人性存在的主体能动性,人性的自我运动、摩擦和改变。〈〈笔记一次现实的秋雨之晨〉〉对人性的传统形态与现在时的个体人性的偏差进行比较,赴晓不仅企图让传统参与现实,把人性置于时空中考察它的运动性,而主要的是,他企图反映人性总在与人性自身的内部各种复杂运动的关系。在赴晓看来,人性就是一种运动,人性总在就是若干细微的运动趋势所产生的合力形态。在〈〈终生软禁者〉〉中,赴晓认同人性的变化性,同时更加强调人性的某些必然:人性顺承变化引发的必然与人性中的一些本质因素所直接形成的必然。在〈〈两个老人的房间〉〉中,赴晓通过对两个老人的特定人性感觉把过去和现在投射到可能的将来人性态势中,以期作出未经人性向度的推测。与〈〈两个老人的房间〉〉不同,〈〈现实〉〉已不满足于对未经人性的向度推测,而是在对现实人性的恶劣状态的揭露与反击中,走向新型人性现实的建立过程。〈〈遐想〉〉则从初始人性考察与终极人性展望中,突出现实人性态势的沉重,它把现实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状态呈现,在诗中,通过事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与运动方式,表达了人性变更的固有成分和一定的不可控制性。人性是能动与开启的,但它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构成属性与运动属性。这体现了赴晓的客观人性论态度,但赴晓不是消极地观望人性的自然存在与变异,而是强调人性的可改善性,以及个体人性在可改善性中具有的意义。〈〈空虚的沙子〉〉通过个体人性与人性总在的矛盾,以及个体人性最终寻找到强大依附的描述,展示了个体人性在改善人性过程中的自足性与强大性。此外,在〈〈歌唱另一种,永远的另一种〉〉中,个体人性的突兀与它同人性总在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人性的可能性本质改善。
  人性作为诗歌永远而唯一表现的内容,语言则是诗歌表现方式的永远而唯一的要素。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语言使诗歌成为可能。语言同人性一样,是判断诗歌及诗人的重要尺度。如果说,赴晓诗歌的上述人性表现体现了赴晓敏捷、纯正和颇具战斗力的灵动,那么,他的顺应于时代并超越于时代的语言表现,体现了他的诗性素质与丰富学识,更体现了他的语言创造能力。
  赴晓诗歌的语言表现体现在他对环境与精神的对立运用,即通过语言自身的方向变异功能,使阴郁、潮湿及低滞的环境在指称中变异指向晴朗、浩大和光明的事物。这是一种纯创造性的、似乎与生俱来的能力。〈〈伴侣〉〉通过低沉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在其与纯正、浩大的心灵场对比中,隐去本然的低沉格局,突兀出“苍翠”、“永恒”、“黎明般抱回”的精神方向。〈〈伴侣〉〉通过外在的客观世界现实实现了主观的能动变化,实现了对比的能量转换。自我能动变化的能量,就来自于语言的矛盾对比所碰撞产生的能量。〈〈歌唱另一种,永远的另一种〉〉中,存在着两种对比:个体与群体的对比与进攻和防守的对比,赴晓试图通过个体与群体的挑战达到个体群体之间的力量转换,通过进攻与防守的相持达到进攻与防守的状态转换。个体与进攻是自主的,群体与防守是封闭的与疲软的。诗歌通过两种对立的运动实现了能量的极致转换。这就是赴晓的语言态度和能力:差异就是能量,开始就标明过程,词汇的对立产生语境,状态的对立产生演变。
  赴晓的语言表现也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语言的不确定性实现语境的确定性。实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转换,赴晓采用了疑问、选择的语言方法。事物本身是不确定性的,所谓事物的确定性,只是经过人的能动指称而已。所以,赴晓的这种语言方法,是基于事物本质、世界形成与形式的方法。这是一种本来的方法。在〈〈疲倦常使我和衣睡去〉〉中,赴晓通过对自我生活的否定与自我和时间有一个病了的不确定性选择,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更加清晰、更有力量的自我确定性与外在确定性。自我与外在的不确定性通过选择的语言手段实现了自我表现与外在各自的确定性。〈〈现实〉〉通过疑问的语言方式,通过不确定性的双重行为判别实现了确定性的唯一行为兀现。而〈〈北方的颂歌〉〉,与〈〈疲倦常使我和衣睡去〉〉及〈〈现实〉〉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正反的双重不确定性实现确定性,也不是不确定性出现与诗歌的顺承、转折、递进的某一阶段和角度,而是通过多种确定性的选择形成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在让这种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换,并且,它的确定性---不确定性---确定性贯穿于全诗。〈〈北方的颂歌〉〉在多重角度的人、物精神遇合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确定的灵动统一。
  赴晓的语言表现还体现在他能够寻求差异性甚至无关性事物之间的诗性遇合途径与方式。诗歌必须揭示事物间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将,诗歌语言就是一种比喻关系、一种比喻手段。这种比喻关系通过事物内在逻辑间的的关联性而达到。赴晓诗歌的语言逻辑,充溢着知性与感性的神秘统一。〈〈事业〉〉中,“黄昏”与“一万朵嗓子开着玫瑰”的碰合,使“嗓子”不仅获得了色彩的意义,还使其具有了开启的时态性。在这里,赴晓使“黄昏”、“嗓子”、“玫瑰”的内在逻辑在语言中达到了一定的契合和一致。而“文字”与“刀子”的同义出现,赋予了“文字”的内在逻辑一种锋利的、铁质的特性。赴晓通过知性与感性,通过事物逻辑间的变形、引伸功能,使迥异的事物在诗歌中得到了有效纠集,赴晓的这种语言方法,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在赴晓看来,世界由各种事物组成,这些事物必然以一定规律集结而构成世界,诗歌就是寻求各种事物之间的集结方式与集结状态。在〈〈现实〉〉中,“一根鱼刺卡着万里晴空的喉咙”,就是通过事物逻辑间的对应关系以表现它们之间的集结方式与状态。
  赴晓对诗歌语言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人化与物化的转换。在通常意义上,人化是主观的、物化是客观的,但主观与客观之间在诗歌中可以形成转换,这也是一种事物逻辑之间的转换关系。人化与物化的对立通过语言实现近义或对立偏移的转换,使诗歌能够达到削弱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川南之雨〉〉,赴晓企图将物人化,赋予物以人格与情感,从而达到人与物的内在谐和。〈〈伴侣〉〉中,赴晓将“我”与“青春的吉普车”等同起来,这种人的物化转换,体现了物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使物获得了同样的社会精神动力。赴晓诗歌中,有不少人化与物化转换的描述,它对于这个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1999-4-5匆就


发表于 2006-4-18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与语言---谈邹赴晓的诗歌创作

读了,不错,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