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41|回复: 4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最近我在今年三月份的诗歌报月刊上读到陈先发近两年的一些诗歌,觉得很喜欢。首先是那首《秩序的顶点》打动了我。诗较短,摘录如下:
在狱中我愉快地练习倒立。
我倒立,群山随之倒立
铁栅间的狱卒的脸晃动
远处的猛虎
也不得不倒立。整整一个秋季
我看着它深深的喉咙。
一个人在牢里竟能“愉快”地做某件事,这种超然的精神一下子让我眼睛一亮,我真的想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然而,一个“倒立”的动作让我完全相信了。倒立是一个很没意思的行动,除非是一些练体育的人刻意来锻炼自己的肌肉和筋骨,可是环境相差极大:一个在自由的状态,而另一个是牢房,后者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不知是谁说过:牢狱是极权者通过物质上压缩空间、心理上延伸时间来惩罚一个人。实际上,它同时取消了一个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把人物化了。倒立一词在这种语境中起码包含了两个意思:无奈和无聊。“练习”一词又说明了是反复做这个动作,和“愉快”一词连用表明了“我”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显然他是有意识地选择一种行动来抗衡狱中可怕的压迫,这种游戏消解了它的严肃性。
正是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诗人重新唤醒了他的世界:他的内心是一座座群山;他的命运与现实息息相关。“随之”一词体现了这种复杂的互动性,语调中也可以品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更有意思是第三句,在主语“狱卒的脸”前面放了状语“铁栅间”,处境在悄然间颠倒了,替换可来。这就是语言的魔力:仿佛是那些狱卒被关起来,变成一个不自由的人。而且“晃动”一词也暗示出狱卒的惊慌和不解。在这里,诗人通过反衬化无聊的举动为精神上的胜利。
诗人的想像力还不是在这里停下来,如果就事论事,我会怀疑诗人太狭隘了。他把我们的视线拉到“远处”,而且是——猛虎。“猛虎”一词用得出乎我的意料,确实震憾了我。如果说群山是物,缺少主观能动性,那么猛虎一种有生命意识的动物,这两者的倒立既相互呼应而相互补充,构成了诗人之外的一个动静结合的完整世界。特别是“也不得不”一词有运用,判断中蕴含肯定,更体现了诗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句:整整一个秋季/我看着它深深的喉咙。力量一下子爆发到顶点。深深的喉咙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呢,竟能让“我”看了整整一个秋季?是吼叫!是愤怒的吼叫!这怒吼还没有真正出来,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喉咙里。这强烈的反抗精神至此已经一览无遗,正是这种精神在支撑着“我”在狱中的每一天。“秋季”一词也不是作者无意中写下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而“我”却被关在牢里,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一种无处控诉的痛时时折磨着。秋季也意味一种成熟:即诗人精神上的饱满和立场上的坚定。
我不知道诗中的“我”是否就是诗人自已,从文本上理解,“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叛逆者。从“倒立”到怒吼,他的精神之旅是多么曲折艰难。但诗人对它掌控得极好,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萎靡不振,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书生气十足的愤愤不平,使整首诗饱满而富有力量,像猛虎那“深深的喉咙”。诗人给这首诗的标题定为“秩序的顶点”,秩序一词显然也被颠倒了,不是牢狱里的秩序,不是体制里的秩序,而是一个人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秩序。唯有精神存在,秩序才会存在,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精神存在,才能获得拯救。
2006.4.20
发表于 2006-4-28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很喜欢。
发表于 2006-4-3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这个不错的评论提起来给大家看看!
发表于 2006-4-3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评得好。诗本身没写得太好,主要是理性先行,组织得急促。[br][br]-=-=-=-=- 以下内容由 妙心缘 时添加 -=-=-=-=-
当然,陈的许多诗是我喜欢的
发表于 2006-5-1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陈先发的《秩序的顶点》

同意你的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