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70|回复: 0

欣慰浪漫与苦涩疼痛的感慨与感悟--试评青年诗人张小山的诗集《回到水边》谢 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7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欣慰浪漫与苦涩疼痛的感慨与感悟
> >                    ?试评青年诗人张小山的诗集《回到水边》
> >                                                              谢    幕
> >
> >    对青年诗人张小山最初的感观印象是在《诗歌参考》(总第16期)“诗歌家园”的栏目中看到了两幅照片,一个是身着法官制服的免冕照片,一个是身穿中尉军装的潇洒留影。第二次“见”到张小山也是在《诗歌参考》(总第17期)“诗歌家园”的栏目中,这是一张诗人张小山与他女儿的照片,张小山坐在草坛上,女儿坐在他的腿上,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在此之前,我已经几次在电话中听到他的声音了,很豪爽很粗旷,音度很高,更象北方人的性格,这就是我对青年诗人张小山的感观印象。至于理性感受是我曾在《诗歌参考》上拜读了他的组诗《岁月如歌》、《星象》、《法律人生》及随笔《在一首诗里,为一位中国最平凡最伟大的农民??张绍伦建一座丰碑》。这就是我最初认识的张小山,其实,那匠心独特的诗刊封面和别具一格的“诗歌家园”更让我多看了几眼。2002年8月中旬收到张小山寄来的诗集《回到水边》的小样,请我写评。因为信中说,2003初写出即可,所以也没着急;况且,从2002年11月初到如今,我一直在整理我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40余万字)。近日,张小山来电话讲到诗集即将付梓,我这才想起写评之事,立刻找出他的诗集小样及《诗歌参考》通读了两天,2003年3月16日开始写作……
> >
> > 一、军旅生涯与法律人生的情感延续
> >     写军旅生涯的诗在本集中共有21首,列为一辑题名为《怀念硝烟》。十年的军旅生涯和那段不平凡的战争经历,让诗人感到释然;而对生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更让他懂得了“珍惜”二字的真正含义,这在和平年代讲起,几乎成为一种“童话”。然而,这却是事实,这是中国自抗美援朝后的又一次战争,当那首《血染的风采》唱在那次防御作战战后那年的春节晚会上时,真正地激动着当时的中国人民,而张小山就是那场战争的见证者。有一次,当他去后勤基地“补充给养”后,在返回的“路”上时,突然听到“嗖嗖”的流弹在空中飞行的声音,张小山便就地卧倒,他听到了一声炸响之后,是碎石弹片飞向天空又回落地面的声音,尘土飞扬,在张小山右前方2米处,炸开了一个直径3米、深在1.5米的弹坑,竹林被炸弹燃焦的气味扑鼻而来;张小山身背“给养”跑步回到了阵地的工事里。就是在这次炮击中,有一发炮弹正好落在烧饭的大锅里,当场就有两名炊事兵献出了生命。虽然那场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可是,在诗人张小山的心中却挥之不去,直到今日,他也缓不过神来,在他心灵最直接的位置,那段岁月的感受和记忆已经和生命溶在了一起……
> > “英雄走后,我仅仅在一阵枪声之下/发现了一片血迹/和一支散发着体温的钢枪/直到鲜花和掌声/潮水般漫过我胸前的勋章/我才得知那场战斗结束后/英雄与枪的故事/……作为我生存和怀念的唯一工具/枪深刻的语言是我终生倾听的歌唱/在枪沉默的面孔上/我读到历史,烟尘四溅的文字/和一个充满爱心的英雄/与枪站在一起,渴望活着/又至死没有放弃枪的真理//……《为枪干杯》
> > “……我曾以你中弹的形象/走进泥土的深处/去领悟远离世尘的孤独与宁静/然而,我始终不敢相信/你血如泉涌的伤口/竟没有丝毫疼痛/你燃烧着烈火和花香的爱情/你奔腾着长江和黄河的生命/为何能耐住千年万年的沉默//……我将为你的沉默而歌唱/让岁月的利剑横穿沸腾的胸膛/直至你举起光明/再次把我照亮//”??《难以泯灭》
> >    摘录以上两首诗的片段的同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那是一场和平年代本不该发生的战争,那是让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的自卫还击,是中国人情感上无法理解、理智上无法控制的现实,直到现在想起那年春节晚会还是激动不已,当一位战斗英雄坐在轮椅上被推上舞台时,中国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而诗人张小山却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作为几次大的战斗的阵地直接参加者,张小山拥有了成为和平时期作为军人难得的一次机遇;作为军人已是一生的光荣,可作为军人能够参加战斗将是一生的荣耀。其实,我也想参加那场战争,可我那时所在的部队是北海舰队,陆地战海军上不去呀。记得电影《南征北战》有这样一句台词:“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虽然那时我也写了“火线入党申请书”(如果我牲牺了,请追认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请求参战书”(作为军人以参加战斗为荣耀),可作为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我特别理解诗人张小山参加战斗时的心路历程。
> > 诗人张小山“曾经不止一次地标榜过,我和一个叫梁岭的英雄共同战斗过”(张小山语)。那云南再向南,过了文山再去麻里坡、南温河和662.6高地,还有通往团后勤前沿指挥所的交通壕里,绝对能找到诗人张小山的脚印,这就是证明。诗人张小山的这种“标榜”,只是证明那场战争与他是那样近。那个比“猫儿洞”稍高档一点儿的“工事”,只能防一般延时炮弹的穿透。其实躲炮的概念就是躲炮炸响后的弹片和炸起的碎石及尘土,如果炮弹射中,不管是“猫儿洞”,还是“工事”都将炸碎。这就是当时“南疆”战事的真实。诗人在前线时,有幸与前来慰问的著名诗人蒋维扬先生结识,还时常收到合肥市一个叫刘云寄来的《诗歌报》,在生死未卜的环境里,诗成为了张小山最好的精神食粮“渴望活着的战士都会相信,诗神与战神相握,胜利永远属于热爱和平的人们,属于每一位勇于拼搏和献身的勇士”(张小山语)。当诗人张小山在“一阵枪声之下/发现了一片血迹/和一支散发着体温的钢枪”时,他的情感在燃烧着,他要为死去的战友报仇,直到许多年后,他还想着那位叫梁岭的英雄,是这位英雄时刻鼓舞着他,激励着他,鞭策着他。诗人歌唱枪就是歌唱和平,可是,在“枪”的那“沉默的面孔上”,诗人“读到历史烟尘四溅的文字和一个充满爱心的英雄”;“爱”在诗人张小山军旅诗歌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体现,这与“爱祖国,爱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这不是什么政治口号,而是用行动每时每刻地履行着这样的誓言,这是每一位穿上军装者的誓言,只要穿上了这身军装,就置生死与度外。“死”在战士心中那只是一个汉字而已,他们的宗旨是保卫祖国,而保卫祖国的概念就是哪怕一寸的领土也不能落到敌人的手中,这就是“寸土必争,寸土必夺”,这就是军人心中的“祖国”。诗人张小山在其诗《为枪干杯》和《难以泯灭》中,缅怀的就是那段特殊的岁月,也就是那个特殊的岁月开始了张小山的诗歌创作生涯。因此,在青年诗人张小山的诗中,那种硝烟味儿的诗,也就写得淋漓尽致。诗人张小山在写他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又是最难忘的事情,这就形成了他写作的特殊风格,爽直而纯直,浪漫而现实。浪漫,这是所有爱情诗共同的特点,可在青年诗人张小山的诗中,特殊经历的军旅生涯的独特生活赋予了他特别的想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也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独特。
> >    在本集第二辑《怀念硝烟》中,有许多诗都是独特的,是诗人张小山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写作技法,独特的写作理念完成独特的情浓于血的诗篇,如:
> > “……一个致命的结局,你无法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去看山下精彩的花开花落/少女美妙的歌唱/和四季频繁的拥抱/你毫无察觉,昔日的阳光/在你路过的地方处处散发着/面包的气息和浓浓的茶香/在厨房内,在杯子里/最动人的情节/依然在你的梦中,千回百转//……”??(踏不上时间》
> > “抚摸山风,岁月陂陀的足音/踩得我们心痛如焚/……一种固定的渴望/又让我们接近倦困的步伐/再次调整,踏着旗帜的誓言/头顶的星空和麦穗/正是我们厮守山风的见证//”??《抚摸山风》
> > “……在前线班长就是上帝/面对暴雨般的枪声/……当罪恶的炮弹呼啸而来/班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新兵/用他宽大的胸怀和钢铁的身体/为新兵铺平生存的道路/而战争结束,在凯旋的队伍里/新兵再没发现过他们的班长//??《班长》
> >    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如果没有这生与死的考验,怎会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以上仅仅选录了三首的片段,从中可以感受的是那场战争带给一个年轻军人怎样的影响。虽然,他们无法选择那“致命的结局”,虽然他们有着“一种固定的渴望”,虽然,他们“在凯旋的队伍里”再也没有“发现过他们的班长”,可是,他们无愧于祖国和人生,无愧于他们在军旗下的誓言;历史可以作证,那麻里坡可以作证,那南温河可以作证,那662.6高地、那猫儿洞、那工事都可以作证,这就是军人张小山,这就是具有军人精神的法官张小山。虽然,脱去了军装换上了法官的制服,可他还是个“军人”。人的一生中有了当兵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财富,尤其对诗人,况且,诗人张小山还经历了和平年代的一场战争。在本辑《怀念硝烟》中,还有许多诗都是上乘之作,如《整个冬天》、《久居深山》、《聆听炊烟》、《背靠青山》、《利用地形地物》、《冲击》、《翻越障碍》、《军人河》、《战后晚宴》等。当然,还有附在本辑之后的随笔《挥之不去的诗意》,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诗人曾做为现代军人的思索与情爱、希望和梦想……
> >    本集的第四辑《法律人生》,共有九首诗歌组成。这是诗人另一种角色的情感历程。其实,此辑中,真正直接写法律的诗只有《审判杀人犯穆三龙》、《倾诉,手握法律的感觉》、《审理石头一案》三首。其余六首诗,却是写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法律工作行为和修养,甚至有作为维护法律人员的人生准则和行为习惯,这对一位军人出身的张小山而言却不难做到,如《七月的一天》,诗中他就“以一种平常的坐姿/在一幢充满生机和正义的大楼里/燃着一团火,让思想尽情/保持一种崇高的颜色。”如《为人民服务》一诗中,他写到“坐在一幢主持正义的大楼里/细细品读,雷锋在工地上义务劳动/孔繁森在风雪中为藏胞送暖/春去秋来十几载,我再次被朴实无华的/文字渲染得泪流满面/为他人着想,把一切自私已利删除/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法官/终生都要手捧的追求。”??这儿就是诗人张小山的追求,他要以实际实动对得起那幢主持正义的大楼,这就是军人张小山情感的延续,再次迸发出的火花将在这幢主持正义的大楼中闪耀,并从永恒到永远……
> >
> > 二、激情歌唱与疼痛低吟的情感熔炼
> >     经过战争的洗礼和生死考验的张小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青春的崇尚已经达到了至高至纯的程度。他知道生命和青春的价值,然而,现实与想象的差异让诗人鄂然了,他不敢相信,这就是摆在他面前无情的现实。其实,这种疼痛早在他还在南疆前线时就已经开始了,那是一场让他灵魂震撼的爱,虽然是鸿雁传情,可诗人真正地将灼热的挚情和痴醉的热恋交给了鸿雁。然而,战争的残酷给了他心灵最初的伤害,而他青春的美好梦想和一个客观现实的差距竟与诗人开了一个玩笑;一个让诗人无法接受却又不能不接受的事实,无情地抛在诗人的眼前,他不敢相信,他不愿相信,当他在战后发现他曾经倾情的彼岸有许多失望和无耐之后,他的心凉了。他不知道,这样的挚爱是否还可以重现,他不知道那重现的“爱”与那份曾经让人痴醉痴狂的“挚爱”相同还是相似。他本来就在流血的心开始了新的疼痛与酸楚。此刻,我想起了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真正的爱情,绝对是天使的化身。一段孽缘,不过是魔鬼的玩笑。”“爱是纯洁的,爱的内容里,不能有一点渣滓;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法国庐莎公爵夫人)。三毛和庐莎公爵夫人的论断是正确的,如果把爱作为一种可能性膨胀自己“私欲”的“工具”,那真是“魔鬼的玩笑”。所以,爱是至真至纯的,“不能有一点渣滓”。至于,诗人张小山在战争前沿阵地上所奢望的那种“爱”,应该是美国作家德莱塞所说的那种“假装的一种爱情,很自然地做出一种殷勤,或者毋宁说,这背后并没有真正的热情。”这在张小山的诗中有这样的情感渲泄:
> >    “一个流星的消失,并没有划破/一个季节的璀璨/……高高在上的歌手,为何沉默/我欲听清血火交溶的誓言/点燃我成为泥土的尘埃/……指点我浪迹天涯的灵魂/……穿过河水,背面便是密谋的结果/……用我赤热的心抚摸/……你们冷冰的手闪闪烁烁……”??《仰望》
> >   “……漂泊不定,你们辉煌而悲壮的命运/让我匆忙无力的文字/无法面对满目凄凉的风景/我只有遥望你们/凋谢的历程暗藏赤情/……时间的碎片纷纷坠落/……让我痛中思痛,彻悟出/人活着怎样才能忘却自己/并糊涂一世,清醒一生//”??《感悟落叶》
> >    当诗人的灵魂在昏暗中做最后一次呻吟时,那持续的美梦,已经被头顶飞过的炮弹炸碎,那潜伏在生命背后的致命的消息,让诗人幻想中的那种精神在瞬间就幂幂蒙蒙地倒下。这不是浓浓酒滴的醉,而是涩涩苦楚的凄,凄凄惨惨地让诗人感慨那一片落叶的“漂泊”,那一次情感历程的孤苦和不幸;当岁月袭来,在你的脸上刻上你不情愿也不得不刻的皱纹时,你感到的是“无情”,岁月的无情。可是,谁又能抗争呢?谁又能抗争得了呢?!因此,诗人张小山在《梁祝》中听到了”夸张的英雄和傻瓜的悲剧”。其实,没必要坐在水边为蝴蝶失声痛哭,其实没必要为那“魔鬼的玩笑”而痛心。当诗人张小山清醒的刹那又突然地陷入了心被抽丝的梦魇之中。其实,无法忘记的怎么会轻易忘记呢?的确,那段似乎刻骨铭心的爱已经深入到诗人的血液之中,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张小山将新的情感寄托给了诗这个最佳的抒情渲泄方式。所以诗人张小山在“仰望”天空时,通过一颗“流星”来感慨自己的爱情,就象那颗流星一样,他甚至想“穿河”而过,去寻觅“背面”到底是怎样的“密谋”,看清怎样的“结果”;他要在这样一个季节中,不再“沉默”。因为他那赤热的心已经抚摸到了冷冰的手,他想要听到的是血与火交溶的“誓言”为何在物欲横流的旋涡中旋转眩晕中搁浅,这难道是上帝的错误吗?!然而,诗人却向往春天。当“痛疼消融”之时,“长夜的歌声打开瞬间的黑暗”,忘却了曲折是为了走出情感的泥潭,诗人张小山以“心碎的方式”,用“升腾的热血”去震撼人间。这是激情,是青年诗人张小山激情的再现,他再也不会去一处名曰桃花岛的风景里,坚守一条寂寞的河流,他也不会坐在苦丁香树下苦闷地弹着苦难的琵琶,做孤苦的梦了。现在的诗人张小山已经“以平凡的手指/点燃一个世纪的璀璨/并把世界放在身后/把激情捧在胸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条亮丽的直线/手持颂词数句,心怀梦想无限”(《向往春天》)。现在的诗人张小山“只读一本线装的书卷/除了写作”,他“只能用最朴的方式/让人们相信一张蓝图/一定能盛开一树飘香的诗篇”(《向往春天》)。春天是青年诗人张小山情满心怀的季节,并绽开着春的花蕾。此刻,他已经不相信上帝了,自己的命运靠自己创造,面对上帝,他以情感的烈火鄙视苍天。他已经看惯了日新月异、地覆天翻,在“婴儿的长啼和老人呻吟”声中,他感到杂草一样的愤慨,花一样的凋谢,叶一样的失落。然而凋谢和失落的是情感,而升起和飞翔的是精神,诗人心头的那份激情和执着依然盛开如初。《大雪之夜》如此,《面壁而歌》亦如此……
> >    “雪在烧,我已无力从黄昏的背后逃跑/……没有别的选择/我只有冻僵着痛迎你的降临//雪在烧,我在烈火的呻吟里醉倒/……三月的桃花已开满枝头/你仅仅盛放一次/足以使我俯视半个人生/这致命的结局从不清醒/梦中的尘土装饰我失手错过的往事//雪在烧……/在你双臂的深渊中,我死而复生……/雪在烧,往事在一夜的混乱中/猝然衰老,我颤扶伤痛的碎片/……谁在一片苍茫中/祈祷生命完美的历程……//雪在烧,来自天堂的泪水/在高歌中漂泊一生/直到此刻/我脆弱的心灵,日渐消瘦/点亮内部满含的梦想与不幸/只因为你的苍老/能在瞬间消融,最后一片夜色/为我指点一处葬身的圣地//”??《雪在烧》
> >    可以说,这首题为《雪在烧》的诗,我真想全诗录下,虽然是精选了些片段,也几乎是一半多了。全诗五节44行,可我选录了五节23行,而第五节却是全节录下。这首诗是诗人张小山激情狂飚式的再现,是诗人张小山又一次黑夜里的心灵告白。在任何一种物质中没有什么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水却能。常温下,它以液体的水流动,高温中它以水蒸气升腾在空气中,低温中以雪或冰的形式再现,这难道就是人生吗?人生可以是这样吗?可以如何这般地变化吗?诗人张小山将“雪”燃烧的目的,就是在质询,就是在寻觅答案,问自己,也在问别人。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不好回答,就看站在哪个角度,怀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回答的结果当然就不同。诗人张小山注重的不是别人怎样回答,而是注重自问自答。此刻,诗人渡步自己的方寸间,感觉的是自己意识的流动,感慨的是自己命运的悲壮和非凡。悲壮的是,如此这般的年龄,竟在和平年代参加了一场那时空前惨烈的战争,非凡的是在那场战争中,自己却以战士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完成了一段生命历程;当战士们相信诗神与战神同铸和平和自由时,诗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而诗人的路途却从前沿阵地走向后方,从战争走向和平,这是一条非凡的道路。而诗人的爱情也是从浪漫回到现实。战争期间那个“猫儿洞”里夜望星空的浪漫,和平年代那幢“正义楼”里子夜凝思的现实,这儿不仅有从一片落叶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从人格三种角色的变化而又不失为本质所感觉到的人世沧桑。象水、象雪、象冰、象气,可它们都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又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人可以吗?!有些人可以,有些人象变色龙一样,可青年诗人张小山却不能!是十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坚强、真诚、忠实、朴素、正直、热情的性格,是残酷的战争告诉他生命的珍贵,是瞬逝的时间告戒他青春的可贵,是失败的爱情警喻他真爱的幻灭。他已经“无力从黄昏的背后逃跑”了。而且,他已经是别无“选择”,黑夜是他写诗的理想殿堂。他即可以从窗外的星空中感受到情与爱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理想和追求的诱惑和希冀,他又可以从台灯的投影里感觉到虚幻中还有那丝丝缕缕的真实;他即可以在笔触的深处找到一种心慰和心喜,他又可以在痴醉痴狂中喃喃自语,孤傲地问天问地;他即可以写出他曾经“梦魇”中的真实,又可以写出现实“笑魇”中的虚拟。这支属于他的笔即可以纵横在他的心灵与他人心灵之间,寻觅一份真实的挚情,又可以在“梦魇”与“笑魇”之间的间隙间筑成一座警世警喻警醒的殿堂,给“角色”以充分表演的舞台,让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彻底的再现与互映。而诗人张小山的性格就是这样炼成的,他是那种“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退后半步生”,在前线是如此,在后方亦如此。他宁可“在烈火的呻吟里醉倒”,也不愿“在你双臂的深渊中”死而复生。直到此刻,诗人张小山才明白,在“高歌”中该如何“漂泊一生”,在“最后一片夜色”中,如何为自己“指点一处葬身的圣地”。可以说,这首《雪在烧》描摹的是诗人张小山人生哲学思辩与烤问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张小山洞穿现实的一把利剑,是诗人张小山对爱情真谛的一次质凝和体验。是诗人张小山激情歌唱与疼痛低吟的一次情感熔炼……
> > 三、身在平原与回到水边的情感还原
> >    本集第三辑《身在平原》共有19首诗和一篇随笔组成。
> > 本集第五辑《回到水边》共有22首诗和一篇随笔组成。
> > 可以说,这两辑是这部诗集的灵魂之核,是诗人张小山情感爆发的中心和源动力;诗人用41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情感的复苏和再生,更是青年诗人张小山灵魂深处那真实的告白。这两辑可以浸透着读者的心情,可以让读者感到硬汉背面的脆弱和温柔,无助和无奈,可以感受到一个“梦魇”与“笑魇”之间那真实的张小山,诗人张小山。
> > “……而我刚刚留下的足音/被几片枯叶覆盖/被天空灰蓝色的雁阵叫响/因此,我在夜晚倾听/在一张白纸上歌唱/为远在他乡出力流汗的牵挂/永远心藏痛疼//”??《秋风走后》
> > “……再次扑向田野,我就扑进了十年前/热泪打湿的村庄……”??《扑向田野》
> > “……我已被中国农业的命运感动得心怀虔诚/……因此,我只有双手合并/以有限的力量,握住人民肺腑的心声……”??《心怀虔诚》
> > “只有回到故乡/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一些事情,随便在一个地方/捧一捧脚下的泥土/都可照见我们/憔悴的面孔和疲惫的心情/令人无地自容//”??《回到故乡》
> >    这是在第三辑《身在平原》中选择的几首诗的片段,我们可以从这组诗中,感受到诗人身在平原时的那份情感。当诗人张小山告别了十年的军旅生涯而回到故乡时,“热泪打湿了村庄”,这泪一半流在“田野”上,那是诗人对故乡的向往,而另一半却流在心里,并已被那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和记忆煮干了。可是诗人“只有回到故乡”才真正地明白并体验到了理性和情感的复苏和再生,当诗人张小山看到那“憔悴的面孔和疲惫的心情”时,他那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生命再也控制不住情感的闸门,他感到痛疼,心的痛疼,这就是诗人张小山在“夜晚倾听”到的“一张白纸上的歌唱”。他那虔诚的心胸,再次为“中国农业的命运感动”,他也“只有双手合并/以无限的力量,握住人民肺腑的心声”。这就是诗人张小山,善良的张小山,挚诚的张小山,他的心里容不得半点虚假,他的眼里揉不得一丝丑恶。当他听到那“肺腑的心声”时,他的热血在沸腾,他要为匡扶正义而呐喊,他要为法律尊严而献身,这就是诗人张小山军旅生涯与法律人生的情感延续。军旅生涯已经在辉煌中结束了,而法律人生刚刚开始。他要以一个军人的步伐走去,以军人的精神去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责任和义务。这条路很长,也很艰难,我相信,经过战火洗礼,经过生死考验的军人,一定会以军人的姿态、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步伐走下去,走向辉煌,走进新的时代。
> > 在第三辑《身在平原》中,更值得一提的就是诗人张小山,以四首《怀念大伯》的诗,《为一位中国最平凡最伟大的农民??张绍伦建一座丰碑》??
> > “大伯,一场大雪能覆盖人的一生吗/我落魄地站在去年三月的风中/直到此刻才听到泥土里/你瘦弱的语言,形如干柴/……这纠心的斯鸣/从门缝里走来,凝固了/我笔端幸福而崇高的哭声/……”??《怀念大伯》(一)
> > “雪,覆盖了你的家园,大伯/也照亮了我所有苍白的梦想/从昨夜的噩耗中醒来/我的心,再也无法握住/金秋灿烂的喜悦下,你那/粗糙而颤抖的歌喉//……哭声苍老的平原,为你崇高的生命/划上一个地大的句号,而一张白纸/又怎能轻易说明/你在亲人骨髓里注入的爱和护/这两个普通的汉字/饱含了人世间多少血泪和苍凉/又有多少日月和星晨,能够/把我扎根长夜的痛/燃成你手下的柔情和荫凉……”??《怀念大伯》(二)
> > “大伯,一年的距离有多深/一生的命运有多长/从阜阳到涡阳,这短短百里/你一步踏空,把众多亲人的思念/永远泊在一条难以泅渡的水边……”??《怀念大伯》(三)
> > “直到今夜,我曾经背你而去/以少年的狂热/淹没了你那块在暑热的混水中/浸泡半个世纪的小小菜园,我知道/青菜和甜瓜是喂养我幼年的两大奢望/而甜其实是你心头的苦和累啊/香则是你双手捧给子孙后代们/水到渠成的福份和向往//……”《怀念大伯》(四)
> >    这四首《怀念大伯》的片段,读后可以感受一下诗人与大伯之间那至纯至圣的情,诗人张小山是沾着泪水写完这四首诗的。可以说,这位大伯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一位诗人的侄儿为他写诗,为他以诗的崇高理念为他竖碑立传。可以说,就一位农民张绍伦而言,的确是太平凡了,然而,诗人张小山却在一位普通农民张绍伦身上,“看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命运,是如此地渺小而又不留痕迹,博大而又无形无踪;象一滴水升上天空,象一把土撒向大地。他们日出而耕,日落了还操劳、焦急,忍受燥热,怀抱寒冷,在最简单的物质条件下,随着人间最大负荷的身体压力和最小范围的精神慰藉。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视土地为生命,把庄稼当孩子,温饱就等于最大的幸福,城市就象是人间的天堂。张绍伦正是这样一位极其典型的男性农民”(张小山语)。张绍伦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光明的一生、幸福的一生,虽然,他吃尽了人间的苦和累,可这苦和累所换来的温饱和儿孙绕膝却最大程度地慰藉了他的心灵。他一生吃苦耐劳,正直善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这儿就是诗人张小山笔下的大伯。在诗人与大伯送别的时间,大雪纷飞,似乎那一场大雪是为大伯而下,也是那场大雪,结束了大伯受苦受累的一生,又圆了大伯一生唯一的梦想;乡亲们以平原最隆重方式为大伯举行了葬礼,而诗人张小山却分明看到大伯随风而去,随风而歌,他那慈祥的笑声划破长空,猝然凝固在诗人的心空。于是诗人张小山决定,要在一组诗中为大伯建造一座丰碑,上书:“中国最伟大最平凡的农民张绍伦永垂不朽!”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诗歌中见到的唯一的用“诗”建造的“丰碑”。我不知道,这座丰碑会有多少人去膜拜,可是,当我读完这四首诗时,我感到心痛和震惊。这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典型的男性农民的生活理念让我感到心痛,这就是这样一位以温饱为最大幸福,以城市为人间天堂的典型男性农民的生存思维让我感到震惊,这座“丰碑”建得好,建出了诗人张小山诗的风格和艺术追求。他写出生活中最普通最熟悉的人和事,他的诗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他的诗并不是那种词藻堆砌的空中楼阁,而是见景见物的诗之殿堂,诗之花园。透过字里行间,你分明可以闻到诗的芳香,这是最难得的艺术制作。当然,在这辑中,还有诗人写给《奶奶》的诗,写给爷爷的《坟地》,写给父亲的《遥望父亲》,还有写给女儿蓓蓓的诗《生日》和《为你祝福》,都流动着血脉的亲情之感,读后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还有一篇随笔《想起母亲》,也是必读之文,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母亲眼中的张小山和诗人张小山眼中的母亲……
> >    本集的最后一辑(第五辑)《回到水边》是本部诗集的核中之核了。诗人张小山的军旅生涯与法律人生的情感在此延续,诗人张小山的激情歌唱与疼痛低吟的情感在此交织和熔炼,诗人张小山身在平原与回到水边的情感在此还原……还原则是这核中之核的根本所在,这在第五辑中有着特别的诠释:
> > “醉在你的温暖里,无法让我倒向/曾被我们共同赞美过的阳光/……让我匍匐于你的脚下/远离你饱含潮汐的歌/……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我已是无数次的翻阅/那个陈旧的午夜,钟声/手一样伸来/讲的还是同一段鲜艳的故事//……只要在回家的路上/起伏着你开花的消息/我便可以真切的触及/……郊外的怀抱里,几片灯火的味道/令我至今颤栗不息//……”??《星光》
> >    这是本辑中的第一首诗,选择这样一些片段,来感受诗人张小山的夜晚是如何地在激情歌唱与疼痛低吟的情感交织中,如何在自嘲自讽自诩自赏自醉自痴自寂自凄自惑自欺中完成那情感的延续和情感的还原;他真的别无选择,面对“星光”,他只能“无数次的翻阅/那个陈旧的午夜”,那“手一样伸来”的是“钟声”,午夜的钟声。而让诗人“匍匐”于你的“脚”下的却是“远离你饱含潮汐的歌”;这歌声曾经让诗人张小山醉过,“醉在你的温暖里”,可刹那之间温暖却带给了诗人终生的痛苦,是思念的痛苦。诗人希望,有那么一天,在远离滩涂的地方,会生长出许多许多思想,即便是你那轻易的瞬间注目,从前已经在许多男人的眉宇间漫过,即便是你在誓言泛滥的初航时再为诗人讲述一个同一段“鲜艳”的故事,诗人也会“醉在你的温暖里”;虽然,诗人“看不清正向他袭来的什么东西”,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坚守和捍卫,这就是诗人张小山的人格,忠诚的人格。一夜的星光让诗人张小山感慨万千,而一朵花又让诗人张小山思絮万千,这“感慨万千”和“思絮万千”原本是一种感觉,却是两种不同形式,即一种意识的两种思维定式。“星光”带给诗人的是一种“颤栗”,而这“一朵花”为什么会让诗人张小山如此的怀念呢?
> >   “……怀念的泪水就是润育万物的雨露/你轻微地颤动/足以使我五体投地,沉默终生//深伏于午夜展开的铃声之下/即便是从此不再醒来,这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偶而怒放的花朵/……又有谁能透彻其中的秘密/也许你重绿的足音,多少能说明/痛饮一杯你浓烈的誓言/其实是我一生刻骨的不幸//……”《怀念一朵花》
> > 又是那个“誓言”,我不知道这个“誓言”是否与那个初航时泛滥的“誓言”是同一次,可我却似乎感觉到了诗人张小山竟在这样的“誓言”中“呢喃”一种期望,一种渴望,渴望着那段“鲜艳”的故事。然而,那段故事已经不再鲜艳了,今非昔比,一切都在变,即便是诗人情愿“深伏”于“你轻微地颤动”;即便是诗人情愿因此而痴醉而“从此不再醒来”,也仅仅是一种想法而已。午夜已经让诗人张小山的往事“枝繁叶盛”,在目光垒起的高地生长,生长着谁也猜不透的秘密。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诗人死死地守着那一句“誓言”而已。虽然,这个“誓言”一次次地让诗人张小山失望,可他照样“怀念一朵花”,他心中的“花”;他还是照样仰望“星光”,他心中的“光”,这就是诗人张小山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性格。然而,青年诗人张小山还是在想,在《想你》,在水流高低不平的声音中表白着自己的心声,想你在南下的雪中,在轻轻飘动言辞的小站,这又是一个午夜,烛光正明……
> > “摸索在你的风景里/我无法用一根蜡烛的光明/表白自己……/在遥远的地方展开/你从来就空留一只杯子,以一种姿式/背我而去/用想你的目光感受你/除此,我一片漆黑//……想你以醉的姿式倒下/我托举你的足音划过天空/飞扬的烟尘已埋没一切/……”《想你》
> >   青年诗人张小山的痴醉与痴狂的“恋”,真让我感动。“恋爱是一场梦,直到结婚时才苏醒”(英国-薄柏),因为诗人张小山正是这样一个恋爱的季节,所以他还在梦中不醒。“恋爱是戴着眼睛看东西的,会把黄铜看成金子,把贫穷看成富有,眼睛里的斑点看成了珍珠。”(西班牙-塞万提斯)。因为诗人张小山正是在“恋爱’之中,在他眼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他看到的阳光下的绿坪、小溪和充满笑容的脸,所以在他的感觉中都是意愿中那美好的“风景”。“爱是在爱的人的心里,而非在被爱的人的心里。凡是纯洁的人,强壮健全的人,一切都是纯洁的。爱情使有些鸟显示出它们身上最美丽的颜色,使诚实的心灵表现出最高尚的成份,因为一个人只愿意给爱人看到自己最有价值的面目,所以他所赞美的思想与行动,必须是跟爱情塑成的美妙的形象调和的那种。浸润心灵的青春的甘露,力与欢乐的神圣的光芒,都是美的,都是有益健康而使一个人心胸伟大的”(印度-泰戈尔)。爱情的气息象一阵阵热风,炽烈地熏蒸着青年诗人张小山的心灵,使诗人的“心身欢愉”,一种隐秘的快感占据他所有的思维空间,他不能自拔,其实他也不想自拔,所以,他在“想”,在“想你”。我不知道你为谁,旁观者已经感觉到了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浪漫,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这让我感到一种悲凉,而诗人似乎浑然不觉,不屑一顾,他坚信那种爱会惊天地,泣鬼神。“爱的对象越是能够适应爱情主体产生的要求,情绪也就越是强烈,越是富有生命力,越是持久不懈,越是包容一切”(保加利亚-瓦西列夫)。这是哲理,薄柏、塞万提斯、泰戈尔、瓦西列夫对爱对爱情的阐述是透彻的,精当之言已经说到了入木三分,写到这里我不防喊一声在“梦魇”中的诗人醒来,同时,也在警醒那正在想做梦的人们,不管怎样,清醒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
> > “战后你在一场梦的深处出现/我还在沉重的硝烟里燃烧/没能顾及你水质的呢喃/那片淹没我半个青春的潮汐/惊涛涟绵,至今五味俱全/云,痛饮你莫及的名字/其实是我今生难言的若衷//……”《你莫及的名字》??给刘云
> >    这里曾在战火硝烟中以《诗歌报》作为礼品寄给诗人张小山的笔友刘云,是张小山与诗歌相伴的见证人。这些合肥的鸿雁给了诗人以希望和信心。在那生死未卜的环境中,《诗歌报》就是张小山和他的战友们的精神食粮。特别是有一天,猫儿洞里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诗歌报》主编蒋维扬随安徽省慰问团来前线慰问,这让张小山激动,就这样,他与著名诗人蒋维扬老师结识了,是刘云寄来的《诗歌报》,给了张小山这么大的幸运,竟与《诗歌报》结下了特殊的缘份,与诗结了生死之缘。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诗,当然,更不能没有爱情。如果说,诗《星光》、《怀念一朵花》、《想你》是诗人张小山意念中的“爱”,那么这“刘云”二字可是真实的。我不知道此时的刘云身在何处,也不知道是否可以读到这篇评论,可我想告诉她的就是张小山对她的那一份真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当诗人回到“水边”之后,诗人张小山才感觉到《往事》如烟,《这样的时刻》又有谁敢说明仅仅的《一个错误》就会让《期待》的《深处》来《呼唤》那《一生》的《错》呢?谁人《知否》,这将是诗人《情殇》的《挽歌》,那么,《谁也不能肯定》,那《空杯》里的《残月》就会在《纪念三月十二日》的午夜《回到水边》……
> >   “象多年前的一次失败/再次回到水边/我已心力疲倦,为一个梦想/出走,为一场爱情/而焦渴一生,这昂贵的结局/堵死了我继续下去的路途/是谁,把你单薄的语言/读作漫天的大雪/一夜间覆盖了我,全部的选择/回到最初的地点,无论是谁/我们都该珍惜/这夜渐长的时光//真的,回到水边/我是该小心一点,打扫落叶/或收拾笔墨/为一些锁事,彻夜操劳/地黄泥垒起的院子里/我望眼欲穿的方向,为谁忧伤//”??《回到水边》
> >   “远行的人们都已复归/只有你的许诺遥遥无期/走向你,家园的灯光/指点我悲痛的倒在路旁/山野的空旷,这只百依百顺的狼/轻易食尽我丰富的想象//星光闪烁,他们冰冷的手/深深扎进心头/反手为夜,复手为昼/这精采的情节上演已久/我多想乘上北去的快车/去天堂抚摸一世璀璨的星辰/然而,我小小的失误不可饶恕/我必须在你凋谢的地方/选择一片干净的墓地/等待上帝/把我一息的灵魂归还于你//”??《挽歌》
> >    将《回到水边》和《挽歌》抄录在一起,而且是整首诗的录下,这在此评是第一次。也许,在你的感觉中不该将《挽歌》与《回到水边》录在一个屏幕上,然而,你是否感觉到,这首《挽歌》唱给的就是《回到水边》的诗人张小山曾经的情爱之旅。因此,这是诗人张小山内心真情殉葬的一首挽歌,只不是“回到水边”来唱,来低低的吟唱而已。这是最最悲哀悲壮的一幕,最让心疼心痛的一幕,诗人回到水边是个梦想,是一种感情感觉的回归。这水边曾经是诗人情感的起点,作为终点而回归,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其实,这个结局也太“昂贵”了,也太让诗人感到无奈和“疲倦”了。这里“黄泥垒起的院子”,这句诗很有象征的意味,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黄泥垒起”的“院子”作为人生的终点都是最为合适的,作为一个“等待上帝”召唤的人而言,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仅存的感觉和回忆,是那种曾经的理想和辉煌;此刻只有微笑地面对,双手合十,席地而坐,盘好双脚,双目紧闭;,为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祈祷吧,为了诗人一直所热爱着的至今还在水边劳作的人民祈祷吧。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呀,这并不是无为之举,人应该这样常常地反省自己,才能找差距,增信心。这样可以扎扎实实地走路,认认真真地做人。才能尽可能地尽善尽美,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感,走出误区;才能在诗人所倾注的法律人生中,以一种虔诚的姿式面对前路的漫长和坎坷。其实,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就看站在什么角度去想,这个角度不行,可以再换个角度吗?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说到此,我还想说明的作为诗人就是应该做到“诗贵曲,人贵直,不能象写诗那样做人,更不能象做人那样写诗”(评论家王野语),能做到这点不易呵。
> > 综上所述,可以感觉青年诗人张小山这部诗集《回到水边》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情”字无处不在。在“猫儿洞”时,他为“情”所暖所系,在现实生活中他又曾为“情”所惑所迷;被“情”所困而时时不能自拔,是适于写诗的,也适于在梦想的天空傲翔,但诗人张小山在他的诗作里并没有忘却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本部诗集中,诗人张小山采取了诸如:意象叠加,意象组合,意象示现,意象造形的思维方式,在曲径通幽的感觉定式中,因情设景,缘情写景,以景结情,景中寓情,情景神会,并且在烘托渲染、化静为动、疏密有致上独辟蹊径。同时,采用了一些白描、结穴、挪展、谐趣、点化、旁插、趋同、自嘲、婉讽、夸饰、通感、衬跌、透视等时空交错、移动换景、推已度人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顺逆错互、刚柔兼济、寓浓于淡、褒贬相宜的写作风格更是让人感觉诗人张小山在写作中善于运用思维的变动,巧妙兼备手法的多元;从而,使诗的意境在直抒胸意的层面上有了更广阔空间的拓展。这是一种情诗集,虽然,有《怀念硝烟》的军旅生涯和《法律人生》的现实生活,可这两辑中的许多诗章都是情与爱、恋与倦、希冀与梦幻的情感交揉。不管是时空交错的刹那,还是感觉静止的永恒,诗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是“情”的再现、“爱”的呈现、“恋”的体现。这情这爱是恋构成了青年诗人张小山情感历程的心路。是“情”维系着他从过去向现在走来,是“情”支持着他从现在向未来走去,不管是悲欢离合,还是喜怒哀乐,都要走下去。所以,最后,我祝愿青年诗人张小山在情与诗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一路走好。
> >                            写于癸未年二月二十八,酉时。
> >
> >    谢幕:青年诗人、作家、评论家,男,本名郭治军,毕业于黑龙江文学创作讲习所、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学研究所、,哈尔滨大学。曾为国内外华语诗人撰写诗评(序)50余篇50余万字。曾出版诗集《情脉与血脉》、《痴醉与痴狂》等,评论集(第一卷)《品评与赏析(40余万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诗人艺术家》副总编。
> > 通联:150076哈尔滨市道里区光华小区10栋223信箱   电话:0451??45237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