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63|回复: 4

转贴《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沈浩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
* 沈浩波
《诗选刊》2003年3月号发表了评论家向卫国关于《诗选刊》“2002.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的一篇评述文章——《写诗真的那么容易?》。在这篇文章中,向卫国先生对这次不同年代的诗人作品大展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事实上绝不仅仅是针对这次大展本身的,更多的是针对“盘峰后”中国诗歌的现实格局,他的这些意见在一部分诗人和评论家那里颇具普遍性,而这部分诗人和评论家的共性在于,他们大多数成长于知识分子诗歌全面笼罩的90年代,现在则马上遭遇了“盘峰后”中国诗歌急剧变化的现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90年代甚至更早就成型的诗歌判断上,由此必然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感。向卫国的这篇文章,就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典型的不适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怀疑和拒绝。
向卫国在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关键性论点:一代不如一代论,面目模糊论,当代口语诗歌缺乏灵魂论。我以为,这三个论点都是直接冲着当前诗歌现状的要害去的,都具有相当的警世意义,从中也能看出他本人的热忱和忧心忡忡。但遗憾的是,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向卫国却表现出一种武断的决绝,以及由此带来的以偏概全,甚至出现了不少诗学上的硬伤。
向卫国说,“看来,上世纪末一场‘知识分子’与‘民间诗歌’的争论,就其对诗歌后继者的影响而言,‘知识分子’是彻底地溃败了。但问题是,‘民间——口语’诗歌的追求在于坚韩东那里还有反文化专制的意味(尽管其目标不甚准确),反对‘知识分子’也主要是反对‘知识’与‘权力’的同谋(尽管他们显然也对此有所夸大);而现在,新一代诗歌所反对的好象已经变成了‘知识’本身,对口语诗歌应有的内在灵魂并不关心。”这一段论述,应当是向卫国所有论断的核心,而他的错误,也恰恰就在核心时便已经铸成。这种错误,正在于他对口语诗歌的不了解与一贯偏见。这种不了解与一贯偏见在很多评论家那里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最近,评论家张闳在评论我的《一把好乳》时,为了说明那首诗中其实没写什么东西,竟然不惜先将其转译成古汉语,然后才得意洋洋地说“原诗的真面目暴露得更为充分”,这种对口语诗的阅读可谓外行至极,让诗歌脱离了它所附着的语言,只去寻找它的“意思”,那么,已经与原来的诗歌毫无关系。不光是对口语诗的阅读,甚至被评论家们所刻意划分的任何一种诗歌,都必须首先是语言的,说到底,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脱离了其语言,而孜孜以求其指向,那就只能是“外行看热闹”了。尤其是对于口语诗,如果评论家们对语言本身毫无感觉,那么再好的诗歌在他们眼中,也与白开水没有区别。所以当向卫国提出“诗歌有那么容易吗?”这一问题时,我也想问他一句:阅读有那么容易吗?
尤其是,作为一个评论家,而不是普通读者,阅读就更需要诗歌内部尤其是语言内部的专业性,那些精妙而微的部分,那种由于个人气质而构成的整体情境,那种散发着个人魅力的独特语感,才是进入一首诗的着手处。但显然,向卫国在这一点上,完全是背“道”而驰。他甚至将韩东、于坚的诗歌总结成“反文化专制”,这种看法,实在是差以千里,完全将口语诗歌理解成为了反对什么而存在的工具,好象一旦没有什么可反对了,口语诗歌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中。这种理解,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对口语写作的偏见,是对第三代以来一代代优秀诗人创作的灿烂的口语诗歌成就的视而不见,是“知识分子”阅读方式指引下的遗民心态,是对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彻底不了解。在韩东和于坚的那里,诗歌从来就只是诗歌,是遵从于他们自己内心的诗歌,心有所感,发之于诗而已。只不过他们的意识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前卫,与过去意识形态过强的诗歌差异较大,因而被评论家们强行按上了一顶“反文化”的帽子而已。他们的写作本身,可以说是朴素之至,他们的写作,究其实质,也并不前卫,只不过是恢复了千百年来诗歌的本来面目。诗歌本来就应当的这样的,它应当是语言,而不是工具。同样,新一代的诗人们在他们的写作中,也从来没有刻意去“反对”什么,甚至“知识”,他们只是觉得诗歌天然就该如此。而向卫国显然是站在“工具论”的立场上,来支持他的“缺乏灵魂”论,那么,我倒想问问向卫国先生,你所理解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呢?是反对文化专制?是反文化?是深度关怀?如果是这样,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灵魂从来都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所谓灵魂,只不过是诗人从身体里爆发出来的最隐秘也最深刻的声音,它隐藏在具体的诗歌中,通过语言而散发,而构成个性,作为阅读者,你若不能真正进入一个诗人身体的延展物——语言,又怎么能够理解诗人的灵魂呢?
毫无疑问,我也同意向卫国先生的一些判断,包括一些诗人越写越像,甚至一些诗歌写作者确实存在缺乏灵魂的致命弱点。但我们同时必须看到,就在你所谓的面目模糊的群体中,是不是存在着一种你所并未察觉的天壤之别?比如在这次大展中70年代出生的那一部分诗人中,我的写作和竖的写作,马非的写作和朵渔的写作,尹丽川的写作和宇向的写作……甚至他们所有人的写作,在共同的口语外壳下,隐藏着的是真正深刻的区别:重和轻,宽和窄,放纵和内敛,局部爆发与整体平衡,尖锐与中庸……而归根到底,便已经是灵魂的区别造成的个人风格和作品个性的差异,只要真正进入了他们各自的诗歌,如此明显的区别怎么至于看不到呢?更何况,每一代诗人最初出现时,都是泥沙俱下的,但真正的优秀诗人和他们的杰作,也就裹挟在其中,等待着时间的淘洗,在这之中,尤其需要评论家的工作,但倘若评论家们都粗暴地以一句“面目模糊”而敷衍了事,那么到底是能力问题,眼光问题还是敬业精神出了问题呢?
至于向卫国先生提出的“一代不如一代论”,乍看有道理,但实在禁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看50年代出生的诗人与60年代出生的诗人之间的差异,向卫国的论述恐怕就要掉个个了,在当今中国诗坛,60年代出生的诗人已然进入了普遍的成熟期,风格已经形成,杰作已经写就,优秀的诗人树目庞大,而且这个群体包含着“第三代”与“中间代”两大时代群体,何已在向卫国笔下竟被只有几柱擎天的50年代出生的诗人给比下去了呢?我不知道在这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上,向卫国是不是一时说顺了嘴才得出这一结论的。而就从诗选刊的这次大展来看,我也根本没有看出这四代人在作品上的逐年降低水准的感觉,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倒不是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而是一些为了体现全面性而入选的资深诗人,毫无活力,强打精神,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西川,拿他那两首与80年代出生的水晶珠链比一下,谁优谁劣,恐怕立马可见分晓。
对于这样一个年度型的诗歌大展,能够做到真实地展示这一年来中国诗歌现场的状况,已经是居功不小。更何况,它所选取的作品,大部分都很有代表性,80年代出生的诗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和可能性,以及那种生机勃勃的状况,其中的一些诗人,甚至已经非常成熟和老道,可以进入这一年度整个中国诗界的的佼佼者之列,比如女诗人巫女琴丝和水晶珠链;70年代的诗人则展现了他们正在生长的骨骼和日益强壮的声音,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中流砥柱,真正让人不以为然的,倒是6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诗人们,除了少数诗人之外,他们中很多人的创作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无生趣,有一些干脆全都是陈年旧作。当然,他们中的优秀者仍然展现了可以代表当下中国诗歌水准的杰作。这样,四代诗人最终完成了一次小小,声部各不相同的合唱,展现了不一样的精彩,最终出现在我们面前,便是这样一个多声部的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先锋诗歌地貌的选本。
从“盘峰论争”,到“下半身”出世,到“网络诗歌”的兴起,中国当代诗歌的急剧变化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变化,不光对诗人,也对评论家们构成了新的也是更深刻的挑战,是一味沉浸在过去形成的诗歌概念中,发些遗老遗少之牢骚和空谈呢?还是面对这样的变化,试图找到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完备自己的诗学体系,并进而做一些披沙捡金的工作呢?这两者之间,孰重孰轻?我将这一问题留给向卫国先生或者其他评论家回答。也感谢《诗选刊》的这次大展,使我可以就一些有着普遍性的问题与向卫国商榷。
发表于 2003-4-11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沈浩波)

是以前的那位晓音吗?
 楼主| 发表于 2003-5-15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沈浩波)

应该是的。http://www.nvzipoem.com/bbs/index.asp
发表于 2003-5-1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沈浩波)

向卫国的原文我看过,观点很老土,也充满对某刊物的吹捧!
发表于 2003-5-17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写诗和阅读都没那么容易—与向卫国先生商榷》(沈浩波)

    现代写诗的人很多,但并非专注于诗歌的创作,现代诗歌已经普及于大众了,因此更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分心情写在诗里面,而非去搞诗歌创作,若是真有人想去搞文学创作,我不是贬低诗歌的价值,更多的人喜欢重事散文,小说等。
   
    不过大家也不必失落,诗歌如此的普及,也正是诗歌的成功,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式象诗这样大众化,但是大众化了自然也就“非稀有之物”,因此很多人不把它看的很重要了。
    个人的一些看法,实无他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18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