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39|回复: 1

披荆斩棘,找寻诗歌的栖身之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披荆斩棘,找寻诗歌的栖身之所
                            -------读鲁扬智性短诗(23,24)
    看了兄的留言,为兄对诗歌的执著和探索精神深深折服。木头本是新人,或者根本就不是,本没有评判的资格。不过,木头知道诗歌在写完后,写作者是无法评判的,他只能通过别人的感觉来间接的进行判断,这个也许是诗神让那些寂寞的写诗的人走到一起吧。既然这样,木头姑且做个镜子好了。
    现代诗歌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而中国的白话诗歌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光阴。这是一种矛盾。中国的诗歌写作者在从不同的语言民族的袤野上找寻诗歌的栖身之所。就像福楼拜说自他之后就再也没有小说(大意如此)一样,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不断的面临“天涯”的困境,西方也在尝试在东方的文化中寻找启发甚至出路。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诗歌的写作在中国不知何时被神秘化了。由翻译诗歌的影响出现的语言混乱和逻辑错乱成为一大批诗歌的特征,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人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写诗歌,并且推崇他们。其实这恰恰暴露了一个问题,诗歌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方向上都在经历一个迷茫的时期。如何摒弃一些俗的,滥的,浮的元素,如何在芜杂中找寻本真的诗歌,这个是每个真正写诗歌的人都在探索的问题。
鲁扬兄的这两首诗体现了兄对于语言的纯净关注,对于现实和理想世界的思索。而诗歌的对象不是简单的物体而是事物之间的连结,诗人通过对这种连结的敲打,完成对于世界的追问。
第一首:
23.一粒浮尘
一粒浮尘 在一束光中穿行
与时间的摩擦——使之蓦然炸裂
——声音 光 时间 我
瞬间在同一条线上莫名相遇……
声音在声音中开始 光在光中延伸
声音握着全部声音 光囊括着全部的光
声音和光——在时间里一路携手而行
它们掩盖着世界真相——惟留下我
与那粒浮尘承负这个世界的秘密
忍受万物对我们的击打和追问……
在剩下来时间里 我很想知道
我与浮尘谁是万物之根?
——因为我看到它已先于我到达未来那片时光里
在翻找万物生的秘密之后 已触摸到自己的死亡
而我活着 却不懂应去努力握住自己的生
还是该去关注自己的死……
这首诗中两个很重要的意象: “浮尘”和“我”,在通篇阅读以后,木头姑且根据自己的臆想做一个妄断: “我”是存在的本体,而“浮尘”是存在的形态具象。诗人意图通过对浮尘这个意象的把握,对它的存在脉络的探寻来追问作为本体的“我”的现状以及意义。
诗歌第一节
“一粒浮尘 在一束光中穿行
与时间的摩擦——使之蓦然炸裂
——声音 光 时间 我
瞬间在同一条线上莫名相遇……”
引出两个意象,并且阐述基本关系
   
诗歌的二三节
“声音在声音中开始 光在光中延伸
声音握着全部声音 光囊括着全部的光
声音和光——在时间里一路携手而行
它们掩盖着世界真相——惟留下我
与那粒浮尘承负这个世界的秘密
忍受万物对我们的击打和追问……

声音和光应该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或者说是不断喧哗和掩饰“我”存在环境的因素。
    诗歌的第四节:
“在剩下来时间里 我很想知道
我与浮尘谁是万物之根?
——因为我看到它已先于我到达未来那片时光里
在翻找万物生的秘密之后 已触摸到自己的死亡”
   
诗人在对作为形态具象的命运做了确认之后,反而发现这个具象与本体之间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矛盾产生,诗歌达到高潮。
   最后
  “而我活着 却不懂应去努力握住自己的生
    还是该去关注自己的死……”
就是诗人最后的喟叹和反省。
但是,从前面的写作意图分析来看,这手诗歌的完成度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浮尘”与“我”之间在认清差异之前并作者并没有作一些清晰的呈现与提高,或者说,在第四节似乎可以营造更大的差异,制造更加激烈的矛盾来支持结句。
     我们来看木头认为更加成功的24:
24.一束浮在时间上的光
这束光,这束飘浮在时间之上的光
在存在的另一端 使万物之根密集成生命之手
在它牵引下 一切得以存在
并让一切存在在存在中寻找存在理由和各自的存在位置
这束光 这束飘浮在时间之内的光
它与阳光 空气 水拥抱 让万物与在宇宙风中抒情
却让众生灵与死亡亲吻——让人类选择某一时刻
与无边黑暗异梦万古……
这束光 这束飘浮在时间之外的光
它行走着 它穿过天空 键入大地
它让生而生 让死而死——
用时间的翅膀把远方带来 又用飞翔把远方送得更远
万物之生——使它在大地上拥有了同人类一样的怀乡之痛
而此刻 我看到的这一束真实阳光
它先是被一株青草从地平线上撑起
接着被一棵树抬高 再接着
被另一棵更高些的树继续抬高送远……
光的意象可以脱离时间存在,应该是某种信仰或者类信仰的东西。这首诗歌浑然一体,协的沉稳,儒雅,行笔舒缓,语言纯净并且由张力。
    第一节说“光”让人自知(这个恐怕已经是我们向往的了)
    第二三节说“光”让人知往来,知生死。
前三节都用比较虚的手法,去营造作为信仰或类信仰这样的力量存在的“光”对于存在的种种惠泽。而全诗的两点就被凸显出来:
第四节采用了非常写实的手法,让这“光”具体起来,他从一个小的生命草到更大的生命再到更大的生命,被支撑,被传递,并且渐至高远,让人感到欣喜,感受希望,让我的眼睛慢慢张大,而投向更美好的诗意感受,投向更深刻的人生思考。这种诗歌是很有价值的,他清新向上,给人美感,给人希望。
作为这样起点的诗歌,我认为其中有一个瑕疵就是
“万物之生——使它在大地上拥有了同人类一样的怀乡之痛”这一句。作者仿佛希望通过这个描述,让我们体会到这个“光”是贴近我们的。但是,从上面对整首诗歌的分析和体验来说,“怀乡之痛”这向人类情怀的归属木头感觉并不是很恰当。
   诗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关注对象上的探索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让我们看到一条路,虽然这路还并不清晰,还在雾中缥缈,可是,诗人受着“光”的指引,我们相信,在找寻诗歌栖身之所的路上,终究可以顺畅的走下去,走的高远,走成坦途。

发表于 2003-8-16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披荆斩棘,找寻诗歌的栖身之所

主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5 1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