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98|回复: 1

我能够顺利地越过它们|鲁西西《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6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布 于 2022-5-16 08:38 编辑

第90期“诗同读•经典•今典”:我能够顺利地越过它们|鲁西西《力量》[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rgba(0, 0, 0, 0.3)]鲁西西 [url=]诗同读[/url] [color=rgba(0, 0, 0, 0.3)]2022-05-12 23:20
荐诗者:朵渔
鲁西西(宋醉发摄影,2006年,泉州)
鲁西西,本名鲁溪,一九六六年生。湖北武汉人,现居北京。出有诗集《再也不会消逝》、《国度》、《鲁西西诗选》等。


力量

鲁西西

你说:亲爱的,你只管站住。
我就站住。一点也不倾斜。

你说:抬起手来。
我的手抬起,成一字形,
就像十字架的那根横木。

你说:前行。
面前是一条河,然后是大森林,
我能够顺利地越过它们。

你最后说:谦卑。
我俯伏在地,这是多难的一件事。
但你说了,我就照着行。


主持语:
苏仁聪
本期我们要读的是由朵渔老师推荐的著名诗人鲁西西的《力量》。在这首篇幅并不长的诗歌中,诗人讲述了一种统治和指引我们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既非自然之力,也非文化或政治之力,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伴随我们出生的原始力,这种力说不清道不明,它更像是“道”,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一切行为。本期共有6位诗人参与点评,6位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首诗,但似乎都谈到了对诗歌题目的理解,并阐释了自己对此诗中“力”的理解。他们更愿意相信这种“力量”是“信仰之力”或“爱之力”,这并无不妥,也许正是作者的本意。诗歌的多义性在于它对于不同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读到本诗中的“森林”,我一定想到的是云南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西双版纳的澜沧江,带着这种氛围,对《力量》的理解就绝不同一个在西北地区的成长起来的诗人。当然我还要说的是,这首诗本身就携带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确类似宗教情感,让人难以忘怀。感谢朵渔老师给我们推荐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诗,“诗同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团队,在这里,我们努力让诗歌回到诗歌,同时,我们也张开双臂欢迎广大读者向我们推荐更多好诗。

(苏仁聪,90后,云南昭通人,读书,写诗。)




“信”的感召

王彦明

这是一首内容和形制极度吻合的小诗。题目“力量”如此直接,一点也“诗意”,由此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偏执;而这种执拗源自于赤诚的内心。——是的,在我的内心供奉着这样的声音,感召一般的声音。这个声音的发出者是“你”,而“你”可以是圣人、爱人、自然和艺术等等等等具有强力的对象。引发的声音,最初还有对话属性,甚至还轻缓;随后随着字句的减缩,就越发具有指令的感觉,包括第一句中的“你只管站住”,都有要求性,同时也能感受一种宽厚与支撑感,仿佛是一束光,是一双手在抚慰我们的内心,引领我们向上。“抬手”和“前行”,都有极强的方向感;而“谦卑”则又似乎是来自空中的话语,让我们像植物一般倒伏。这就是“力量”的施加。
在与你的对话中,我的应答都不是言语,而是行为的遵从,是谨慎的奉行。从内部的动作到外在的困境,诗人在一层层加深“力量”。对于阻遏似乎视若无睹,而难做的事情,也听从了声音的要求:“我就照着行”。“你”的声音有权威性,但是音调上确实舒缓而简洁的,舒缓使得语言具有呵护感,简洁使得语言直接但空阔。而中间的对接点是“信”,信任、信服、信仰……这个言语本身的不容置疑,就让人甘心接受感召。虽然鲁西西有着“基督教”写作背景,并且在行文中还不经意选用了“十字架”这样的意象,我依然觉得这首诗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凡是关涉于“信”的内容,都在这个力量的俯瞰之下。



爱的练习曲
——评鲁西西《力量》

思不群
曾记得鲁迅深切地谈到母亲之爱的盲目,读到鲁西西这首诗,其中所写到的爱情同样是盲目的。也许,真正的爱情都是盲目的,它超越理性与认知,源于血与神经的一种本能的激发与需要,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具体到这首诗,它类似于一种爱的练习,“我”闭上双眼,完全听从“你”的指令,把对方的话当成宗教,当成内心最高的指引,无所畏惧,无所怀疑。这是爱的“力量”。这是唯一的将领和唯一的士兵之间的故事,其中最为打动人心的,与其说是那铁石心肠的将领所不断下达的命令,不如说是士兵在高热状态中对命令的热切期盼——只有按时到来的考验能安慰他/她。而正是在这样一对一的“作战”练习中,两个人相伴着成长,打造只属于彼此的精神共同体。
确实,爱是需要练习的,需要在相生相克的对决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战”本领。所以,当诗歌层层推进,最后来到这里:
你最后说:谦卑。
我俯伏在地,这是多难的一件事。
但你说了,我就照着行。
这无疑是一种跃升,从此前的命令,变成了托举,通过爱的练习,两者同时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最高的意义上,爱与善是同一的。这首诗所说的,正是如此。爱的练习,趋向最高的善,它们在同一首曲调之中。



力量的力,是“能力”和“效力”

右骑

从本诗的“力量”一题中,我读出“能力”和“效力”二义。
“你”“我”二人做了四次一令一行的交互,“你”只呈现了声音,“我”展示具体行为。“你”的意愿即言语,“我”接收并承继“你”的意愿,将其投注入“我”的行为。四道命令,第一道带有称呼,温柔却不容违抗;第二道便隐去称谓,只是简单的交代;第三道是简洁的命令,指向明晰;第四道命令简洁,语义却抽象,“我”将其理解为又一个动作。
“你”的言语对我具有绝对效力,但凡“你”说的“我就照着行”。而使我达到行之这一结果的还有一个因素,“我”的能力。“我”四次都完美地履行了命令。第一次,“我”端正地站住,“一点也不倾斜”,表明了“我”的态度,不卑不亢,绝对服从;第二次,我抻平双臂,仿佛以体态告示“我”的信仰;第三次,“我”根据“你”的命令,征服了自然,超越了本我;第四次,“我”头一次表示执行的困难,却没有对命令作出任何违抗,而是克服了自己,完成了最后一道命令。
第四道命令模棱两可,谦卑可以是一种品行,一种态度,对谁谦卑,命令中也没有明确指示,“我”将其化为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认为此动作于“我”难以施行:在拥有了信仰、征服了自然和超越了本我后,“我”依旧得“俯伏在地”,归顺于“你”的声音,向万物谦卑,躯体贴服于地,四肢向躯干中心收敛,缴纳一切力量。
“我”的力量借由一条条隐形的牵丝由“你”传授……此诗我还是没能解开,是否映照克莱斯特木偶与上帝之题?



信仰的投影之诗

王静新

如果谁拥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或者有过类似的宗教体验,那这首诗的理解就十分简单了。第一节,行直路;第二节承受苦难;第三节,信的奇迹;第四节,谦卑。四个“你说”,以及“我行”,强调了个体自愿成为绝对信仰的投影。鲁西西从信仰的四种内涵依次推进,展示了信徒在信仰前柔顺的形象。米沃什有一首题为《信念》的诗,和这一首不同的是,米沃什直接将信念整体性地比作了一种存在的投影(投射),“信念会在心中出现,无论何时你/看见一滴露珠和一片漂浮的叶子/知道它们存在因为它们必须存在。”……“看到了那棵树投下的长长的影子?/我们和花朵在大地上投下影子。/没有影子,就没有活下去的力量。”(张曙光译)这同样也是一首信仰的投影之诗,两首信仰之诗对信徒而言,或许也是同一首诗。



皈依内心的直述力量

陈啊妮

诗人鲁西西的《力量》有一种皈依内心直述的语言力量,诗歌内部暗藏着难以理清的微妙情感,隐忍中的执意,思索中的厚重,以及悲悯中的通透,在《力量》正常的语义难以表述的时候,诗人进入了象征的原野。
在这首诗中,在生命的时间之上,“力量”是被人格化移情的精神产出,持续源源不断地衍生一种恒定的精神膂力。它是一种信仰,在文本修行过程中就是某种精神的巨大象征,它可以是生命况味,思想行走,是情感笃定,亦或是宗教加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它们既是人内心良知的神异之声,又是人类从洪荒世界跋涉到今天的动力和意义。
“十字架”“河”“大森林”都是在以自然入定一种木刻般的醒目语言沉思,而它们无疑是互文因果和表里的。诗人始终以零度直述冷抒情的遣怀铺排,并以第二人称加以强化某种压迫感的动能语象,让流于血脉的力度不断喷薄而出。“你说:前行。/面前是一条河,然后是大森林,/我能够顺利地越过它们。”在有着复杂质情感的“力量”较量中,暗蕴生命意志新的引力场,也是现实生存的一个最深刻而隐晦的意义悖论审视,它们确实关乎生命内核的力感揭示。
在诗人引申的“力量”象征下使用了四个“你说”推衍文本的思想深度,无疑这样浓郁的排比是刻意的谋求一种精神共时性的强力震颤。比如“你说”的第一个“站住”“抬起手来”“前行”,直到最后的说的“谦卑”之俯伏在地,这是一系列拟人化的直觉感观,也让“力量”的象征深意不断耸立于诗歌的精神圆心,“就像十字架的那根横木”。在这里不难发现,诗人主观选择的象征主义与现代人灵魂的同构关系有着天然的吻合,一种宗教般的祥和之境在文本泛出光华。这里最终复现了一种信仰力量的钳制,就如“但你说了,我就照着行”,在问答中反作用操作一种语言的推力的默许,亦在某种强大的精神感召中自醒于行动愿力,而这个余音缭绕的声音“你说”,在此在更似乎负驭某种强大的思想自由意志力,而整首诗歌纵观而言,是朴直和安静的,透着思想的力度。
诗人采用超现实设象的手法,为我们最终揭示源自人性内部最基本的人性光辉:谦卑。“你最后说:谦卑。/我俯伏在地,这是多难的一件事。/但你说了,我就照着行”。在整首诗的宗教式的语象皈依里,对于传统国学“谦卑”的释意若洗礼般不断俯伏于生命的纯净与虔敬,亦反衬观照于这种“力量”的无限悲悯性。



诗,或是一只精致的坛子

占秀川
诗歌《力量》,虽词语表层意蕴简洁明了,但诗中的诸多意象却有着供读者联想、想象的宽绰空间,让人产生不同的美学体味和探寻欲望,其诗歌向度则随着读者不同的生命体念而出现动态飘移。如诗句“我就站住。一点也不倾斜”,很容易让人想到“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呈现出单纯、洁净的伦理价值。“十字架”“河” “大森林”“俯伏” ,使人感受到的则是受难、艰险和逆境中的坚忍。“抬起手来”“顺利地越过”“照着行”,体现的是一种独立的精魄承担和一种信仰的抵达与成功。
诗中的核心意象“你”,可视于“力量”的施与者或同义复指,与诗中的主体“我”构成一对紧张、对立而又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关系,并通过诗人的想象力获得审视“在”与“在者”的另一种艺术眼光。那么“你”“力量”喻指的是什么呢?理想、爱情、梦想、心愿、信仰等等都说得通。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或者可以把《力量》这首诗,看作是诗人的巧手制作的一只精美的坛子,坛子本身就是一只可以玩味可以品鉴的艺术精品,读者还可以依据个体经验和嗜好放入自己喜欢的奇珍异宝,以完成诗性的再命名和再创作。虽然这样会给诗歌带来理解上的多面性或释放诗歌释义的分歧空间,但也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弹性美和张力美。倘若诗歌是一种永远无法抵达的追索,那么穿行于这种无法抵达的过程,不正是诗歌的魅力之所在吗?
诗人应该是能够听见上帝细语的人吧,通篇诗歌透射着较为明显的宗教意味。如“我的手抬起,成一字形,/就像十字架的那根横木。”句中的“十字架”或隐喻的是磨难、顺从,爱与救赎、生命之树等等,“那根横木”或代表着女性;而“我俯伏在地”,则仿佛再现了宗教信徒一步一拜、匍匐在地的虔诚模样。当然,作为信徒,唯一的出路,就是追随和相信;就是绝对的服从。全诗采用复沓的艺术手法,每节诗都用接近“你说……我就……”的句式组成句子的潮汐,一浪接一浪,浪浪相叠,强化了“力量”的无法抗拒和“我”绵绵不绝的宗教情怀。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似乎是一种“原力”,它是否源自某种道 的皈依,或 因为爱而生的力,或 绝望后的接受一切 。。。

其实都不重要,也无从揣测。。。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它足够神秘,又似就在身边。。。这就够了

不解即是解,在这里,存在 ,比告知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7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