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776|回复: 9

《海水女子》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1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次修改了。不知道怎样,晚上告诉我。
 楼主| 发表于 2003-11-6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默默地合上逸尘寄过来的作品,心中不免轻轻的叹气。
是为了诗歌之外的因由,也为了诗歌的绚丽缤纷,意识下,长久里提笔已经忘记要去写一些什么。所以几天来我一直沉浸在莫名的空白里,越来越想顾及无关紧要的事情。借以此种形式,莫名奇妙一番。
    实际上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边,诗歌是最富有美感的学问。我们对外界所吸收的精神力量会通过人体这个复杂结构表现出来。颜色、气味、嗅觉等等基本的感触活动都随着精神力量的变化强弱而应生,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肤这五种外部感官分别对色彩、声音、气味、味道以及物体的冷热、硬度等物理属性,有接受的或者不接受的,愉快的或不舒服的,美的或丑的等等反应。生理系统中各部分机制并非完全呈现对应关系,因为人对美的感悟是一种综合效应。一件事物的存在,我们去辨别他的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生活美学观点,我们去看他的每一个侧面,其中对我们感官所产生重大冲击力的那一面,所包含的魅力就自然属于我们本身所拥有的一份。实际上,拥有这种感受的力度强烈与否,正是表现出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基础的观点。
    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拙劣的比喻:
   “我们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有三个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生物学家,一个是养鱼爱好者,他们以一个必然的机会面对一只鱼缸里的鱼,让他们去说对鱼缸里的这只鱼的总体看法,三个人也许会有三种看法,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美学观点。
    厨师看到的那只鱼看的是肉质鲜美,是不是刚钓上来的,皮肤的颜色会不会让西湖糖醋鲤鱼变了味道。他看到的是厨师美学,鱼肉的好坏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看到了鱼肉;生物学家来了,也许他会推几下眼镜,说要拿到实验室研究一下,看看这只鱼生存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得过传染疾病,对基因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等等,在他的眼里,那只鱼已经不是实在的存在体,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蠕动的子细胞。那个养鱼爱好者也许会爱上这条鱼,因为这条鱼也许就是邻居吹嘘说的名贵品种,就拿回去放回鱼缸里面好好的喂养,每天看看倒也饶有趣味,这是生活美学。
    三个人的行为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审美观点,自然我们个人的境界出发点也就不同,厨师注重实际,如果让他写出诗词,或许很很注重实用价值,很厚重的把一首诗词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吃个满嘴滋味,一开始就是滋味。生物学家注重微观世界,让他写首诗词,或许他很注重理论价值,可以发表议论讨论,让你在争执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快感。养鱼爱好者如果写首诗词,或许很注重闲情逸致,观者无其心,写着留其意,作者自家乐在其中,妙趣无穷,或许就出来个“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呢。……”
    在20世纪以前到19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关联逐渐剥离,诗歌学者们甚至还往往把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局限在简单的大道理、大气派或者某一些激进的实验领域之内,还根本就没有真正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列入审美、文化的范围,比如说“小我”与“大我”的统合关系,“本体”与“物外”的传统精神哲学元素之统合关系。还来不及对审美、文化对于日常生活领域的细腻动态渗透作出十分成熟的理性反省,此后很多人就盲目的去跟随一些不甚健康的风气,从而,使这片悠悠的乐土,蒙蔽在无情的文化陷阱之中。幸甚,逸尘是这滚滚浪潮中的清醒者,她动用灵活的笔触勾勒自己或者与外界接触的细腻画卷。在这种诗歌文化尚不健康发展的时代,用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这么宏大的精神工程,是实在需要勇气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11-6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妹妹先看看,不妥的地方告诉我,我再修改,最近笨得很,大脑很空。怕是回到原始状态了。
发表于 2003-11-6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我帮别人写过序,没写好。
不知道写现代的序跋之类的文章有没有规则?
 楼主| 发表于 2003-11-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隐寒霜在 2003/11/06 07:56am 第 1 次编辑]

梦兄好。
字典中,说跋是文章末或刊物末的短文,具有鉴定、评价、考释等等作用。
在下曾经翻阅了一些前人写过的跋。发觉有三种写法。
一种是总结这本书都有些什么,比如说篇章多少,具体多少文字等等。
二种是对这本书的看法或者对这本书产生的价值作简要综述。
三种是跋的特殊性,由朋友笔说本书未曾说明的话,或者稍加引申诗歌以外的某某。
跋并不是理论文章,更类似于随笔或者散文。
关于序。目前也存在着三种形式,根据我的观察。
一。纯正的理论形式,给本书作价值评估,或者对这一文体的发展作综述。
二。编者对本书的各个方面作编者总结。
三。由朋友笔表述此书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作者和书的总体印象。
看过来,序比较讲究更严谨,跋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发表于 2003-1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完工了!
兰!
发表于 2003-11-7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多谢!谨受教!
发表于 2003-11-8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谢谢哥哥了,这样理性的东西我就写不出:(
 楼主| 发表于 2003-1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海水女子》跋
    默默地合上逸尘寄过来的作品,心中不免轻轻的叹气。
    是为了诗歌之外的因由,也为了诗歌的绚丽缤纷,意识下,长久里提笔已经忘记要去写一些什么。所以几天来我一直沉浸在莫名的空白里,越来越想顾及无关紧要的事情。借以此种形式,莫名奇妙一番。
    实际上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边,诗歌是最富有美感的学问。我们对外界所吸收的精神力量会通过人体这个复杂结构表现出来。颜色、气味、嗅觉等等基本的感触活动都随着精神力量的变化强弱而应生,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肤这五种外部感官分别对色彩、声音、气味、味道以及物体的冷热、硬度等物理属性,有接受的或者不接受的,愉快的或不舒服的,美的或丑的等等反应。生理系统中各部分机制并非完全呈现对应关系,因为人对美的感悟是一种综合效应。一件事物的存在,我们去辨别他的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生活美学观点,我们去看他的每一个侧面,其中对我们感官所产生重大冲击力的那一面,所包含的魅力就自然属于我们本身所拥有的一份。实际上,拥有这种感受的力度强烈与否,正是表现出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基础的观点。
    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拙劣的比喻:
    “我们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有三个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生物学家,一个是养鱼爱好者,他们以一个必然的机会面对一只鱼缸里的鱼,让他们去说对鱼缸里的这只鱼的总体看法,三个人也许会有三种看法,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美学观点。
厨师看到的那只鱼看的是肉质鲜美,是不是刚钓上来的,皮肤的颜色会不会让西湖糖醋鲤鱼变了味道。他看到的是厨师美学,鱼肉的好坏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看到了鱼肉;生物学家来了,也许他会推几下眼镜,说要拿到实验室研究一下,看看这只鱼生存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得过传染疾病,对基因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等等,在他的眼里,那只鱼已经不是实在的存在体,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蠕动的子细胞。那个养鱼爱好者也许会爱上这条鱼,因为这条鱼也许就是邻居吹嘘说的名贵品种,就拿回去放回鱼缸里面好好的喂养,每天看看倒也饶有趣味,这是生活美学。
    三个人的行为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审美观点,自然我们个人的境界出发点也就不同,厨师注重实际,如果让他写出诗词,或许很很注重实用价值,很厚重的把一首诗词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吃个满嘴滋味,一开始就是滋味。生物学家注重微观世界,让他写首诗词,或许他很注重理论价值,可以发表议论讨论,让你在争执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快感。养鱼爱好者如果写首诗词,或许很注重闲情逸致,观者无其心,写着留其意,作者自家乐在其中,妙趣无穷,或许就出来个“归去来兮”的陶渊明呢。……”
    在20世纪以前到19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关联逐渐剥离,诗歌学者们甚至还往往把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局限在简单的大道理、大气派或者某一些激进的实验领域之内,还根本就没有真正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列入审美、文化的范围,比如说“小我”与“大我”的统合关系,“本体”与“物外”的传统精神哲学元素之统合关系。还来不及对审美、文化对于日常生活领域的细腻动态渗透作出十分成熟的理性反省,此后很多人就盲目的去跟随一些不甚健康的风气,从而,使这片悠悠的乐土,蒙蔽在无情的文化陷阱之中。幸甚,逸尘是这滚滚浪潮中的清醒者,她动用灵活的笔触勾勒自己或者与外界接触的细腻画卷。在这种诗歌文化尚不健康发展的时代,用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去完成这么宏大的精神工程,是实在需要勇气的。
    一直以来对逸尘的在意是从《水样女人》这个好友创办的中文文学网站开始的,虽然在这之前已经从一些个比较大的中文文学网站已经有所邂逅,但情感的延续还是在细腻的《水样女人》中得以释放和延续。偶然的从她与另一些与她相似的女子的谈话中,为她和她所拥有的文字力量所感染,当然那时候她的文字所带出的精神力量远没有今日突出,但已经在朦胧中显出可以让人遐想未来的景色。
    不止一次,徘徊在她所写的每首诗歌上,去聆听她所拥有的心声,在于对诗歌的热爱,且也实在是想继续打探她所拥有的精神力量是从何处而来又从何处而去,日子与时间的持续交错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过去了,自然的,每一次我都会乘势说她几句话,对于诗歌如何如何。从我的角度上半开玩笑地说,逸尘的诗歌是愈来愈进入魔道了,从她前期的诗歌中可以看到更加天然和朴素的词句,在整体上是浑圆和犀利相杂的,一步步走过来,她的文字越来越能抓住人不能自拔的矛盾心理,使这文字能从广泛意义上抓住读者脆弱的另一面,不能不说是文字的摄人魔力。这种力量越随着能力增长,越让人从文字所编织的漩涡中挣扎不出。所以,我还是经常会说,逸尘妹妹,瞧吧,总有一天你会变成一个小魔女的。用文字活动犹如生命体一般的气息让人不能自拔,这也许是许多人想拥有的精神力量吧,然而许多人还在继续摸索着。
    有一天或许真的可以看到这个住在海边的女子正坐在海边,右手托着纸笺写生,左手托着脸颊并不时的轻轻点点。我叉着腰张望着这蔚蓝的大海,她回头笑着说:“哥哥——”。
    ……
发表于 2002-11-1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女子》跋

太理智了,我希望你昏点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