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88|回复: 8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9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十品
当我们深入诗歌的时候,首先获得的是美感,或者通过美感衍生出审美情趣和审美趣味的构建,使许多抽象的东西,得到具象化和形象化,乃至情感化。具象化和形象化实现着叙事诗,而情感化则实现着抒情诗,抽象化的基点又使非抒情的现代诗实现着美学的价值。德国伟大诗人席勤在《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一文中指出:"审美趣味要求适度和得体,它不接受一切各部分不相称的、粗野的、强制的东西,而趋向于一切轻松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在情欲的热潮中倾听理性的命令和约束本性的粗野发作。众所周知,这是好的风度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这种好的风度,就是美的法则。"①  审美法则是美学的一般定义,这就看我们从什么角度看待了,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的。
一、审美传统的构建
传统的形成和界定是有着必要的条件的,是与历史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更与审美情趣有着不解之缘。那么何为"传统"?《辞海》释曰:"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风度等。"《新世纪词典》则认为:"过去形成并对现在产生定向性,规范性影响的文化因素,如风俗习惯、作风、民族、风格、道德、艺术等。"由此可见,传统概念是有着历史性和思想性,有着渗透于人类文明和审美经历的活动中的,而诗歌正是位于这些焦点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审美传统最初构建的一部分。
从《诗经》开始的中国诗歌,从来就没有回避对审美的追求和渴望。细腻真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悲苍壮烈如:"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凌余阵兮躐余行/友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的《国殇》)。纵横豪放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李白的《将进洒》);"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念奴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的《水龙吟》)。闲情隐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宛约清丽,缠绵奇绝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海棠初雨歇/杨柳轻烟惹/碧草茸茸铺四野/俄然回首处/乱红堆雪"(白朴的《乔木查·对景》)。才气横溢,灵性突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的《登高》);"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逆归舟/应悉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有待江山信美/坞有岁月相催/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任昱的《沉醉东风·信笔》);"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夏完淳的《鱼服》);"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闲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两岸濛濛空翠合/玻璃镜里一帆行"(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最佳》)。以上的列举只还是几千年中国诗歌中摘取的优秀精华诗句的一滴水,但足以看出,传统的形成,那是各个时代诗人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里程碑,是诗歌的里程碑。
诗学上对审美传统的认可是建立在两种可能性的基础上的,一是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殿定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二是普遍的审美要求形成了一种多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基本方法。前者是以一两位大师的出现或是一个群体的出现为标致的。如旧中国时代的屈原、魏晋时代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的李清照、苏东坡、元朝的关汉卿以及竹林七贤、初唐四杰、苏门四学士、安徽桐城派等。而后者的形成就比较复杂,有时会伴有政治的和统治者的因素在内,不过称之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典型种类也基本上可以说明其存在的意义。
中国的审美传统,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她是东方美学的一部分,更是历代诗人和文人,以他们的才华哺育出来的思想精华。
二、环境、松动、流失、定位
每一种审美思想的存在,都有着与它自身生存的相适应的环境,这不是某些行为的定位,也不是某些价值观的延伸,就像汉赋至于汉朝的动乱,唐诗对于唐朝的繁荣一样,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审美的情趣也在变化着,当代中国的文学正在向多元化和时尚化转变,影视文学已成为主流,快餐式为基本的消费方式,当代中国诗歌也在适应着环境而生存着。
传统的审美观在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里出现了本质性的动摇,特别是在开放的心态,大量地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得过去我们认为好的,现在也不定有什么好了,而过去一直认为不好的,现在却觉得好了,甚至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优秀。在新诗创作方面就产生了传统诗歌与先锋诗歌的分野,以蒙胧诗为代表的先锋诗歌,以从来没有过的骑士般的姿态,将中国诗歌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审美领域,各种外来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各种影响文学存在的思潮,都不约而同地在中国这块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并且独自形成自身特色的东方艺术的圣土上,找到了自己共鸣。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所接受的优秀也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我们所遭遇的糟粕和低俗一样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一个复杂和纷繁的文化背景下,一切都在以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和未知的方式实现着一种自我调整,自我定位的美学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或者这也更是一种自身的免疫能力问题。从根本上讲传统的审美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和纯色的了,这块土壤已经松动,这块土壤中长出的庄稼也会增出更多的品种。
计划经济时代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那个时代所留给我们的传统模式和思维方式却不可能很快地远去的。全国人民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学习着,生活着,文化、道德、甚至精神都没有个性和独立性,更缺乏创造性。文学作品都在树立一种形象,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被体制认可的人物形象就是典型的人物形象;被体制肯定的方式就是传统的正统的方式;被体制宣扬的美学原则就是最好的审美学原则。正因为这样,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思潮是拒绝的,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全盘接受的。然而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正在逐步地改变着那个时代的传统,改变着那些过去难以想象的一切。改变的结果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相一致的,因此,我们看到了已经成为传统的东西正在悄然流失,统一的思想不再统一文学的审美趣味了,而新的传统也在悄然形成,这是与旧的传统有着根本区别的全新的传统。
诗歌的本质是创新和创造,诗歌的传统也就是在这些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消解,不断地更新和定位。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打破了旧的垄断的传统之后,对新的传统的建立始终在变化着,九十年代初走过一段极端的低潮期,随后就更加纷乱,保存下来的传统逾加保守和固步自封,而没有定位的诗歌更分出许多流派来寻找自己的位置,特别是1999年的盘峰诗会以后,诗坛又因为话语权的争夺,分野出如"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下半身""七0后""中间代""荒诞派诗歌""网络诗人""垃圾派"等团伙,并作为流派定位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诗坛,这是诗歌繁荣的必然现象,也是诗歌自身发展所期望的姿态。
三、现代审美意识
怎样认识审美意识,教科书曾这样规范地解释是: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所头脑中能动的反应。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通过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众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审美意识既具有客观的社会标准,又具有丰富的个性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复杂关系,是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  可是我在前文中说过时代的变化,会影响到它的各种思想层面,审美意识也在其中,美学的基本原素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贴近于它的生活和环境。
现代审美意识遭遇的第一个障碍是与传统审美意识的共存或互补中的冲突,因为固有的模式是经过许多年和许多思想家文艺家用自己的智慧汇聚而成的;因为任何一丝一毫的变化都可能使原有秩序出现重排的;因为改变人们传统习惯是需要过程、是需要代价的。遭遇的第二个障碍是建立新的现代审美意识需要全新的创新思维和变革的现代文艺观,现代文艺思想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这项"建立"工程是极有难度的。
我在考察了现代文艺学范畴的审美意识后,就仅对诗歌的现代审美意识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1、雅与俗的观念逐渐消隐。在我们接受的审美教育中,雅与俗是很明显的对立面可在现代审美意识里这就不够明显了。人所共知的唐诗是高雅的代表,杜甫、李白则更是雅到了高峰,就在唐朝的雅兴遍地的时候,也出了一个叫张打油的俗到极点的诗人,他写雪景竟是这样写的:"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就这类诗我还能找出它是许多风格和流派的源头,那么在现代审美意识建立的当代,俗的构建也是口语诗,后现代主义和下半身、垃圾派的鼻祖。雅与俗的界线在消除、在淡化,并已没有多大差别了。这里的审美意识是突破了旧的观念和传统的认识,因此,这种突破和消隐都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
2、美与丑的地位趋向平等。在传统的美学概念中美和丑是一对矛盾,并且具有完全的对抗性、排它性和不平衡性,美、丑的界限泾渭分明,美、丑的行为路人皆知。但在现代审美意识中审丑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且与审美有着同样的美学地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对崇高、秀美、向上、阳光、热爱等艺术境界的鄙视和轻蔑,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些反面的、落后的、低俗的、濡弱的、卑微的给予了极大的兴趣、给予美学价值的认可。因此,韩东的《甲乙》、伊沙的《东过黄河》、稚夫的《手淫》、沈浩波的《一把好乳》等文本,实在地将过去不堪入诗的情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描述,因而也就与审美有着同样的实验价值。
3、精神与物质的内涵出现分野。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自有人类以来这两个基本要素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美学意义上的物质和精神同样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生活充满丰富和价值。现代审美意识在这一基本要素上也当然地体现着现代的色彩,这就是一方面强调极端地展示,另一面强调两者的调和,在文学以及诗歌的文本实践中也有不少涉猎,极端者总是认为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在物质或者精神上超然脱俗才是审美意义之所在;调和者则更趋向于物质与精神的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从根本上讲这只是审美意识内涵的分裂,而不是人类生存基本要素的分野。
4、社会责任与道德标准的概念日趋模糊。当代社会由于快节奏的发展,使得各种概念都在变化着,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形态,文化娱乐和文艺创作方面更表现出的"一次性"和"快餐性"。对文本而言,社会责任已不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了,因此,为谋取一些特别的利益,哗众取宠,媚俗做秀,恣意吵作却成了一种手段,使得本可以更优秀一些的主题也流露出"快餐性"实质,本已清晰的道德标准也变的模糊不清,审美的价值观和趣味性受到的严重的挑战。
四、价值观的道德判断
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道德判断的问题,并使我们对于文学,对于艺术创造的价值观的取向产生了一个比较实际的思考。
其实道德一直是我们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素之一,任何一部小说,一首诗那怕是最简单的描叙或抒情,其中都会隐含着作家的道德取向。为此,我还是以自己诗歌为例,谈一些创作体会。在1997年我曾写过一个大型组诗《预言书》,共有13首百行诗组成,其中第六首叫《窗口》,从我认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起,我就有过飞翔的梦想,那是一种在蓝天自由地展开翅膀,然后俯瞰着大地,那种自由、那种豪情无限、那种包容大地的胸怀都是我曾经的梦想。我通过一个象征意义的"窗口"作着这种飞翔的梦幻,去接近灵魂:
"我的窗口通向我的深处/我的窗口幽暗地/让许多的人心里亮着/就是
寻常的夜间/伸手不见五指的声音/悄然地触摸着/一个熟睡的灵魂……。"
我一直将"窗口"置于我探求未知世界的途径,我通过"窗口"触摸未知世界的脉搏,以获得新的认识。人类社会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且肩负着永恒的责任和理想。
"……我们的头上满是星星/闪耀着永远的信念/一切的拍打和歌唱/只在游戏中度过/不能藐视的尊严/用黑色的大幕披在肩上/我的窗口接受满目的灰色/上帝的圣灯不远了/就从窗口的右边进去/一定在粗木桌旁停留/或者在床下的发出耀眼/并且圣洁的光茫"。
在人与神之间、在受与恨之间、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在窗口与伤口之间都承载着一种责任信念,这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是为人儿女也好,为人父母也好,追求的永远是未来,追忆的永远是伤感,追悔的永远是失望。
"我的窗口曾有多么熟悉的朋友/爱和恨凝结的痂/坚硬地立在伤口上/谁也碰不得/石头一样的粗俗/来来往往地走在这里/不愿示人的伤口/不愿揭开的疼痛……"。
歌唱赋予我们生命以欢乐和活力,歌唱关怀着我们窗口所呈现的一切,比如"花朵",比如"风铃"比如"朋友",情感与道德的视野逐渐散开。
"但是我会是一朵花/在脚下迎风歌唱/让生命的原野流动着花的芬芳/显出活力和冥想/狂奔的野兽一同踏过/我的窗口已挂出接纳的风铃/多年不在的歌声/穿透了我渴望的心/花朵一般地开放着/夭折的朋友/被伤害的朋友/鲜艳了一生的朋友/抬起头看吧/黑夜的凉意正被热爱/拥抱着流向黎明/我的窗口已醒来/我的窗口已打开。"
我们对真理的渴求一直很真诚,多少年来,多少辈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可是真理永远在我们不远的远方,永远如灯塔般地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向光明。看见光明的正是用我们瞳孔般的窗口,正是我们"打开"的胸怀。
"……我们窗口用淡灰色的瞳孔/描述了有山的背景/阳光的下面走来了/寻找真理的/我的眼睛凝视着他们/想看透那不实的成份/黎明的潮湿/不能阻挡我的视野/凭窗远眺,我像眼睛一样/看着他们生命的姿态……"。
还是窗口的暗示,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本真,窥视灵魂和生活,窥视饮食男女的生生死死和恩恩爱爱。
"……我柜绝过的朋友/正从我的窗口离去/仿佛最好的歌唱/从大地的尽头/从灵魂的深处/抽走了我的液汁/一具躯壳/软弱无力地弃在人世间。"
在我写作的二十年里,我很想通过我的作品,我的所认识的世界,我所应负有的责任和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都有一个合理的交待。我所受到的教育和我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成比的,因此,在这首百行诗《窗口》里我只想探究一种考问人生、考问灵魂的方式,以一种客观的、道德的抒情的独立视角,展开着我的思想。我的《窗口》是我的另一个空间,也是我的理想的方向,仅管这样并不是我最出色的诗作,但并不缺少我所期望的那种精神力量和道德判断的基本认识。
五、展开的思维和变化的情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传统的经过多少年所培植的那部分理想化的审美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直至目前逐渐的消解。新的,更加包容和宽泛的美学思想正在形成,并逐渐在取代旧的传统,那么这种新的审美观念能否成为新的传统,进而对旧的传统取而代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文学的意义来看,这不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完全彻底。
由于外来的文艺思潮大量涌入,给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文学界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现代意识不可避免地在美学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甚至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都有着全面的介入,使得我们在老的国度有了一次展开思维的机会,对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予了一次巨大的环境空间;学术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的变革给予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超越的可能。
一是展开的思维呈扇面型,变化的情趣是实用的。面对当代社会各种现状的存在,真正的诗歌就在于描摹时代、反映现状、叙述事件,无论怎样的方式,在思维意识上往往是体现着扇面型的表现,并且在审美情趣上显得更实际和更实用。诗歌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抒情已无法让精神的东西更实际一点了,于是求变就显得很重要了,实际的和实用的也最反映生活的原本状态。
二是展开的思维呈现放射状,变化的情趣是快节奏的。由于现代社会的运作和运行是复杂的、快节奏的,因此,诗歌在思维方式上顺应了这种快节奏并呈现出放射状,而审美情趣上则变的非常快餐和短暂,把原本要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的素材,简单化处理,以迎合了当下的快餐文化的需要。
三是展开思维呈现多彩质,变化的情趣是包容的和多元的。诗歌不能忽视当代社会的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现象,思维方式也显的多彩和多样了,纷繁复杂是百花齐放的前兆,百舸争流是百家争鸣的基础,这些的存在就是出大师出大家的土壤。因此,思维的多彩质在审美情趣上也就表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这是进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由之路。
四是展开的思维关注着尖锐的过程,变化的情趣是心理语言的流淌和博动。诗歌的出现和存在是伴着人类的过去和往事的历程,而当代的社会又提供了新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方式关注的则往往是突显的,有着声响的,引起重视的东西,比如尖锐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典型。这样,在审美表现中静默的心理语言会是最有力量的,它会是创造的原动力,是生命的博动和血液的流淌的真实写照。变化中的前进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诗歌从来就是以精神的内质体现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过程,或者途径。
用诗歌来审视我们的美学向度,这自然存在一些属于可以讨论的范畴,但我把我的观点放在文章中,并不是让别人接受和认可,而是让关注诗歌的人有所发现,并且获得新的思考,对汉语诗歌予以推动和增色。我想中国诗歌的未来,远比我们想象更美好。
2003/9/29/


注:①弗里德利希o席勒《秀美与尊严》第256页。
        ②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66页。
发表于 2003-12-29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连发两 大篇 啊
下载了学习
发表于 2003-12-3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欢迎十品先生
喜欢你的诗与文
 楼主| 发表于 2004-1-1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梦亦非好,有你的夸奖我的腿都软了。  
发表于 2004-1-4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美学范畴的思考,也有超越美学范畴的思考,很学术的东东,拜读。
发表于 2004-1-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学习,正缺少营养呢。
发表于 2004-2-2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收录到诗歌报网站诗歌理论专栏
发表于 2004-2-24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拜读
发表于 2005-8-2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哈.哈... 好的很!!!  待细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2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