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200|回复: 5

《回家》的艺术指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鱼儿在 2004/01/17 05:59pm 第 1 次编辑]


《回家》的艺术指数
   文/长河落日
————————————————————————————

●回  家(诗配图)
  □小鱼儿
街头的光
比夜更黑
他们总是用邪恶的眼神
割伤你的脸
有什么比人群更能伤害你
我多难的妹妹
一路走来
你用厚厚的布巾遮挡我们
在四周环水的村庄
我的心  渐渐折断  你的目光
2002年1月18日上午
——————————————————————————
  小鱼儿在网络诗歌界名气很响,是个大腕,但我平常看的,多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习惯了文本的阅读,自然对网络文学知之甚少。加上本人一直固守一个偏见,认为网上作品,许多来自临屏写作,即兴命笔,一挥而就,草率之中,恐怕难有名篇佳作。因此,多年的读书习惯和对网络诗歌的先入之见,一再延缓了我与网络诗歌相遇的时间,更不用说看到小鱼儿的作品了。2003年年底,在朋友的邀约之下,我开始走近网络文学,得以一睹网络诗歌的庐山真面目,但最初的感觉是不好的,映入眼帘的大都是仓促粗糙之作,实在无法与我心中所占有的现当代优秀的诗歌文本一争高下,于是,我愤青一把,写了《网络诗歌:中国诗歌的最后挣扎和死亡》一文,贴在《诗歌报》理论版上。不想此文一出,同我理论者纷至沓来,这来的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小鱼儿。我当然是奋力还击,极力表露我对当今网络诗歌的失望。我的失望在小鱼儿看来是多余的,他甚至还用短信的方式指斥我的卤莽和无知。这倒引发了我对小鱼儿诗歌的阅读兴趣,我想,网络诗歌究竟如何,我不妨就通过小鱼儿的个案分析来获取某些结论性的东西吧。
  我大致浏览了小鱼儿的一些作品,感觉水平参差不齐,有艺术相当高的,也有较次的。不过一些好的作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要细读的诗歌《回家》,就是这给我深刻印象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配画诗,诗歌很短,只有四节十行,但它的思想容量却异常丰富,丝毫不亚于几十行几百行的诗歌作品。依鄙人愚见,现代诗人应该多写短诗,少写长诗。一则因为要在一首20行甚至10行以内的篇幅中融含一个相对完整的情感,其实并非容易之事。二则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现在仍然家喻户晓,许多人都能记诵吟出,其特点就是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古诗的长处恰好是新诗的短处,试想我们所能记住的新诗文本,诸如徐志摩的《沙扬那拉》、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等,无非都是些很短的篇什,谁能记得住那些几百行、几千行的现代汉诗呢?小鱼儿的这首短诗也是值得我们记取的。这首诗从表层上看,显然是写给这位布巾裹着脸颊的乡村少女的。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乡村女子,为何要用厚厚的头巾将娇好的面庞严实地裹住,为什么要用黑灰的衣衫将自己的身体重重地包装起来呢?诗中并没有言明,要靠我们借助诗句提供的信息去猜度、去发觉。这样,拥有一双参透文字的慧眼,善于把捉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是必要的。让我们逐一解剖诗歌的文字构成,把这首诗“公开的秘密”向大家揭示出来。
  诗的第一节,主要交代少女裹紧面庞和身体的原因。诗歌起句不凡,“街头的光/比夜更黑”,诗歌是不讲理的艺术,这里用黑夜来写光明,显然就是不符合物理常识的,但又极端符合艺术表达的出奇制胜之法,而且还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光明和黑暗仿佛是现实生活中泾渭分明、无法相提并论的两种情态,但其实还是可以相互比拟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在纯粹的光明里,如同在纯粹的黑暗里一样,是辨不清事物的。诗中以黑暗来比照光明,表露了诗人对城市的灯火所持有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城市的灯火,照亮了城市人的生活,却令从乡村走入城市的农村女孩望而却步,它的明亮中潜藏着无数的黑暗与阴谋。所以接下来两句,“他们总是用邪恶的眼神/割伤你的脸”,便显得自然而然并韵味无穷。这里的“他们”其实是物与人的并指,既指城市的灯火,也指城市市民。不管是物还是人,眼神都是“邪恶”的,各种欲望都在向这个少女投射、喷洒,蹂躏她,践踏她,摧折她。“割伤你的脸”,以脸借代整个身心,既切合了画面,又能准确地写出农村少女在城市的生命状况,是富于质感和穿透力的。
  第二节和第三节都只有短短两句,一为抒发感慨,一为实情描述。“有什么比人群更能伤害你/我多情的妹妹”,“人群”这个语词的选用,是相当精到,富于深意的。它既是对我们主流话语中所宣讲的大家庭温暖、集体怀抱的某种质疑,也是对社会上人为划分等级、群体的一次痛斥。在这里,诗人对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与对立状况、有身份人与无身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等等,都表露出相当的不满情绪。第三节中的“遮挡”格外引人注目,“遮挡”我们,“我们”是谁?是否单纯只是少女悲剧的旁观者,还是也属于参与过摧残少女的人群呢?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最后一节为点睛之笔,“在四面环水的村庄”,间接交代了女孩的出身,使第一节 “街头之灯”的黑暗得以自圆其说。“我的心 渐渐折断 你的目光”,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开为三个词组排为一行,突出了“折断”的意味,也增加了诗句的含混效果。我的心的“折断”和你的目光的“折断”,一个主动,一个受动,二者纠缠在一起,使诗句充满了迷人的张力,也生动展示出了面对少女卑微处境时诗人复杂的思想和情绪。
  上面我们通过语词的读解细致分析了诗歌的文本意义,这些只是诗歌的表层意思。如果仅有这一层意思,这首诗还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作品。其实很多诗歌作品都是这样,诗人往往在通过文字敞现一方面意思的同时,又把另一方面的意思掩盖或者隐藏起来。而这被隐藏的部分,有时往往比诗人呈现的一部分意思还更为珍贵。在《回家》这个诗歌文本里,小鱼儿通过以诗配画,强调了对这位少女的同情和对社会陋习的斥责,这个显在的意思是我们很容易把捉到的,而且通过这个意思,我们还感觉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显在的差异与矛盾,那么在敞显这个意思的时候,诗人又有意或者无意隐瞒了什么呢?
  “一路写来”,并用文字的布巾遮挡我们,这是诗人小鱼儿通过这首诗有意或者无意隐藏的部分,或许小鱼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它诱惑着我们,期待我们掀开布巾,看到文字后面所隐藏着的生动内涵。我之所以对这首诗歌如此感兴趣,之所以这首表面看来有点平常的诗歌能深深打动了我,就在于这文字后面隐藏的内容如此耐人寻味,它穿越现实的层面,悄然抵达了文化和历史的层面。
  诗人选择这个画面,写出这几行文字,表面看来是偶然的,其实有着某种必然性,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女孩,跟小鱼儿产生了心灵的沟通和契合,才迫使小鱼儿展开了诗思。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不妨可以说,诗歌所写的这个少女就是小鱼儿自己,或者就是象小鱼儿这样的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我愿意承认,其中也包括我)。
小鱼儿和海子是同乡,都来自安徽的普通农民家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也都同样地进入了城市,只不过是一个去了北京,一个来到上海。农村的孩子进入城市,尽管可以凭着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开辟一片疆土,但在心灵深处,他们本有的乡土气息仍然异常鲜活。这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和乡土依恋,给他们生命的生长不断地注入了源头活水,这是他们面对城市、面对城市市民时所保有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阻止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的一种巨大的障碍。海子的诗歌总是飘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这是他的诗歌呈现了古典美和神秘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海子对乡土的依恋过于沉重,这迫使他无法把自己生命的根扎入城市,他对乡土的执爱与他现实中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因此他的生命悬浮起来,离开地面升入高空,没有坚实落脚点的生命存在是无法久长的,因此海子最后选择自杀就是合逻辑的发展了。小鱼儿比他的同乡高妙之处在于,他选择了网络书写,面对网络,城市市民和农村孩子的差距便不再明显。因此,小鱼儿的生命道路和诗歌道路才得以顺畅地敞开。不过,那种无法融入城市的孤独感、那种浓厚的乡土关怀总是要不断闪现在他的思维屏幕,照亮他诗歌创作的灵感。也许正是在农村人生活于城市的孤独和艰难上,小鱼儿和这位画面上的女孩形成了天然的契合,这首《回家》便从小鱼儿的手中自然而然地诞生出来。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思维放得更远一些,从文化的层面上还能获得新的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实现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轨。那么,在这个文化转型过程中,农民面对工业文明时所出现的心理紧张、矛盾与焦虑,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极为明显的特征。《回家》一诗,从书写对一位农村少女在城市的悲剧性遭遇,暗合了这种现代性,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新诗文本。
现代性的质素,诗人自我心灵的歌吟和对农村女孩的悲鸣,三者天然融为一体,使得《回家》一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指数。
发表于 2004-1-18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艺术指数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鱼儿在 2004/01/17 06:04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长河兄弟的阅读,诗人写了作品,有人看了,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感想,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更何况你是细读了,也有感触地说了很多在我认为很到位的评价。你贴不上去的那张图,我帮你编辑了一下,贴了上去。
  我们这批人,都是从网络上慢慢被人知道的,我也喜欢在网络上一边逛一边写着点什么,有什么想法,就记录下来,有些诗,只代表我当时的一点点心境,不一定算是作品,但我也贴出来,算是一种玩耍,有时候我把改好的诗,结为一个个系列贴出来,这样比较整齐点。但是另外一些随意的文字也许就无厘头甚至偏激一点,但这些,都是我的心灵的表达,我不想象一些老诗人们那样刻意只贴修改好了的成品,我的泥沙俱下,也展示了我作为网络诗歌实验者的一个整体。我不爱惜羽毛,我只活成我自己~~
  我算是华语网络诗歌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吧,我们这些人很弱势,因为没有网络,也就很难被人读到,没有网络的宽松和开放的环境,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可能一辈子都在黑暗的底层艰难地挣扎,没有言说的阵地,我也对网络诗歌充满感激也满怀着憧憬,所以一但有人说网络诗歌不好,或者见到泄气的话,马上自然地反驳了,也许我当时讨论时,我的口气比较尖刻,无意中伤到了兄弟,但我绝对不是刻意打压你,这还望你理解~~。我们是网络的得益者,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争一席之地,那就更悲哀了。
  这首配图诗是我当时在某论坛开展限时同题配画写作的一个抛砖引玉之作,后来就留了下来,其实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首,因为这首短制说出了我心底那份隐隐的痛和挣扎,生命何其脆弱,我还能走多远……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艺术指数

该文在海内外网络界都得到好评:
http://www.grapesea.com/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15&topic=720&show=0
http://flower.zhwl.net/bbss/cgi-bin/topic.cgi?forum=34&topic=516&show=0
发表于 2004-1-1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艺术指数

感谢长河兄~~,有中肯的评价集中反馈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艺术指数

《葡萄海论坛》:
        心颜:小魚兒的好詩,長河兄的好文,讀來心情感動不已~~~~
        上次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詩歌,我回說:「沒什麼,就是它們入心坎了」  呵呵
        阿镜:美中不足之處
              在於這幅圖像
              不足以代表鄉村婦女
              黑色的頭巾, 那不是典型到足以引起共鳴
              而因而為詩的詩, 就不再那麼具有震撼的力量了
              問好長河兄
《三台文学论坛》:
         野川:小鱼儿的诗我也看过一些,你的点评应该是深的。《回家》这首诗不错。     有什么比人群更能伤害你——的确是这样的!
《梦幻家园》:
         庄子不语:我以为现代诗歌同古代诗词有相同的地方
                   那便是诗歌应当以表达情感为主流
                   小鱼儿的这首诗配图《回家》
                   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我喜欢的第一点
                   简单朴实的一副黑衣女子遮住半边脸的画面
                   给作者描叙了这位女子的沧桑  
                   一路走来 她用厚厚的布巾遮挡世人
                   可见这是一首现代气息很浓的诗歌 这是我喜欢的第二点
                   其实这首诗还好在一个地方  那就是主题的选材
                   从这副画来说 选材大体上应该是没有局限的
                   被小鱼儿选了这么好的一个主题  简直就是整首诗最好的发展
                   小鱼儿的放开眼光 社会包罗万象
                   这里面很多东西值得歌颂、思考
                   我也只是现代诗歌爱好者 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也很个人化
                   以上只是以我个人的审美的角度出发的


发表于 2004-1-21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的艺术指数

这首诗确实不错
表面看文字简洁
实际意象内涵丰富
且留给了人较大的想象空间
最难得的是所用的意并不牵强附会
而文字晦涩、没有内涵、意象牵强
正是目前许多从事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人所无法改掉的通病
并且越来越误入歧途
我想,象小鱼儿这首或类似的诗歌
才是现代诗的健康的发展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3 14: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