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26|回复: 5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8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斯诗歌评论
   
   如斯的诗歌,孕育着厚重的灵气和情感。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吟唱,是向人们展示思想根源和情感的呐喊,声音看似不是那么高亢,但是回声袅袅,给人无穷的力量和思索。这就是如斯的诗。
    如斯,这个名字我还比较陌生,而我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他那种飘逸而不失真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对诗歌的爱是我唯一的理由.生活中,边工作边写作是我的乐趣.我个人以为,诗歌是纯净的,我将为这个纯净继续下去个人化的写作。”
    是的,如斯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是一位至情至真写手,他诗歌的创作源头来自生活来自内心情感的迸发,因而,他的诗歌属于网络这片热土属于我们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共鸣,而后,才能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语言:装扮诗歌的华裳。
    现代诗歌应该是生动贴切的语言和深挚强烈的思想感情的统一体。诗歌是写给人看得,更是写给人阅读的,甚至是写给人思考的。从文学发展史上考证,诗与歌本是一家之根本,诗歌评论家张海宽说过:“诗歌,诗歌,诗还是要歌的。”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和相应的韵律会给诗歌的整体增加美感和阅读的欲望。
三九四九。
越过地平线的,是
纯白的冷。
    这是如斯《我的2003》中的一首《冬天》开头,诗人一开始这寥寥数句仅仅十五个文字就一下子勾勒出冬天给我们的整体印象跃然纸上,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第一句“三九四九”划定了冬天的时节,最寒冷的日子;“越过地平线的,是/纯白的冷”,纯白的冷----不得不让人拍案叫好!四个字,纯白---冬天的特征是皑皑白雪,冷---冬天的气候以及给我们最深刻的感觉不就是这寒冷么?
    诗歌的文体形式只属于物化、象征、抒情、简约几个主体因素,而如斯的诗歌语言正是体现了简约和物化。语言和想象总是交融契合,而非线性延伸:逻辑秩序体现思想流向,想象的展示又带有逻辑的倾向,从而诗歌的魅力让读者无懈可击。
1、
午夜的门是一块冰。
雾的手醒来,瑟瑟的,是想推开那扇门么?
2、
黑是一朵盛开的玫瑰,依偎于无眠的身旁。
在芬芳里歌颂孤独。
3、
一寸思念亮着,亮着一尺温暖。
执手年轻的皱纹,为相对的四目举杯么?
4、
用一半心,把领带系成春天的形状。
用另一半心,珍藏从冬的门眼里流走的回声。
    这首《无题的冬天》,从整首作品来看,作者在诗歌语言都颇下功夫了,每一段落分开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都可以表达一层含义和意向的延伸。“一寸思念亮着,亮着一尺温暖。”有那么一缕思念,亮着的就是希望,给予我们的也就是那感人的温暖,这种语言的魅力感染我们,让诗歌的张力增加无限。
    还有《之春》中“是什么横亘在中间,让阳光/举步维艰?”特别是后一句“让阳光/举步维艰”从构思和语言的精确度上都堪作精品,举步维艰一个成语让好多思维和想象都化作其中。这种效果让读者的想象和诗人的感受形成一种趋同对应,达到了“言为心声”的最佳效果。
    诗歌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他不等同于普通语言,有时候相互倒置却又相对统一,但它不是晦涩和朦胧的代名词,真正的诗歌语言是与诗人的人生体验缝合无间的语言,和读者直觉同步同行的真实体会。
    诗人的语言直觉能力应该与他的人生体验相一致、相契合。有的人写诗就像初学外语一样要经过一次心灵的“翻译”,首先由某种感觉,再将这种感觉用语言“翻译”出来,往往造成诗人本来的感觉与他的语言表现之间的极大差距,我们看到的时候只有一堆形象,甚至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形象,而对诗人的内心世界却无法进入。这就是诗歌语言造成的误区。
    语言是诗歌的窗户,打开它,擦亮它的玻璃,我们就可以窥探诗歌的内心世界!
    如斯给我的印象就这样在努力的做着,并在不但的创新。
    抒情:真情是诗美的体现。
    抒情,抒真情,这应是诗歌的本质。
    白居易有个妙譬:“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者根。倘若没有这个根,那苗,那花和实,也就是无本之木,一片虚无。“没有热情,就不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
如斯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他诗歌中的情感氛围浓郁而不俗气,至真而不浮躁。情真而后诗活。如斯的《关于一天---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就是用真情来宣泄诗歌本身的:
有一张信封很重,装着陈年的心愿。
我揣着它赶路,弯腰警醒,远离水坑,土堆,与诱惑。
我呵护着,一个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的生命啊,她正年幼。
我还背着一张地图,上面画满记忆。
当疲惫、孤独与忧伤袭来,我便打开它——
我倾心地听,听阳光、和风与小蟋蟀的歌声啊,顺流而下。
清清的夜,凉意总是很长。
那个拐角的地方,是不是还站立着一双比凉意还长的目光?
逶迤地,又怯怯地,在一声叹息之后,依然远眺……
    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段,我们阅读的时候感觉是诗人在面对谁摸摸倾吐心声,抑或在“清清的夜”,“凉意”很长的时候,“那个拐角的地方”有一双“比凉意还长的目光”默默的“在一声叹息之后”,静静注视你?这种看似白描的场景,然而我们阅读的时刻就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动心的场景,更让人陶醉的是那心动的情感流露还有思想跳跃。
    还有第一小节。“有一张信封很重,装着陈年的心愿。/我揣着它赶路,弯腰警醒,远离水坑,土堆,与诱惑。/我呵护着,一个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的生命啊,她正年幼”。这散文风格一样的诗歌,溪水一般的流淌着诗人一颗明亮的心之情感,一张信封给我的感觉―――很重;我揣着它赶路―――呵护,小心翼翼;最终落款―――一个比我生命更重要的生命啊!这里看好的是把这个信封(虽然是比喻)并没有看作是一个普通的信封,而是让诗人感觉它是有生命的,“一个比我生命还重要的生命”,有生命的东西就有情感。故而,真情,是诗的生命,诗的核心,也就是诗的魂。
还有《远行之前》这首: 
很多年以后,你是否记得
我的目睹,是怎样的静默、执著
与幸福?
一枚心形的印记上写着:
我曾来过,我
必将再来。
  这首作品中没有过多的精彩语言和修饰,给我的感觉是朴实和真实的情感,你可以想象:在远行之前,“我”耐心而细致的嘱托,你是否记得? “我的目睹,是怎样的静默、执著/与幸福?”一首诗,仅仅有美的形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美的神,即具有魅力,才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这种魅力就是情感的渲染。
  庄子说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所以,我们的诗歌不但要有华丽的语言外表,更加需要真实的情感内在修饰。如斯的好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世事的枯荣、生活的悲欢,融进了每一句诗中,构成了真实的感情晶体,这样给我们多少命运的思索和想象呢?

    构思:想象与联想构成诗歌的主体框架。
    我们通常认为那些善于幻想或擅长想象与联想的人,称之为富有想象力。想象与联想是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上经常运用的一对审美范畴。尤其是诗的创作实践与审美评价方面更是随时运用的。我们接触诗歌鉴赏的实际,便会发觉联想与想象的不同内涵在诗歌中是多么重要和不可忽视。想象是务虚的,是从虚出发,它所驰骋的空间无限,没有定向;而联想则是务实的,是从实际出发,是从此及彼,从远到近,从上而下,有着规律。把想象和联想有机的结合运用到诗歌当中是我们现代诗歌里惯用的手法之一。
    阅读如斯的诗歌,出彩的一面就是想象和联想的结合构成构思的捷径。请看《无题的冬天》:
用一支发卡
别起飞扬的冷
影子脆响
前倾。过往
拾阶而上
以青鸟的姿势
以冰的色泽
漫过十一月
酸痛的腰
    诗人第一句“用一支发卡”就是联想,而第二句“别起飞扬的冷”就是富有想象的表现,发卡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冷只能感受,飞扬的冷在这里就更有想象力了,它是无限的。“漫过十一月/酸痛的腰”这一句也是如此巧妙。再看:《九月》
是谁
取下画纸上的炎热
用一些寂寥
缚住她的手脚
    “取下画纸上的炎热”,炎热也是我们只有感觉的东西,更何况是画纸上的炎热呢?而“用一些寂寥”(寂寥只是内心感觉,在这里诗人却用动态的方式表现,而且和炎热是一个意象对立的词汇运用,可谓是精彩)“缚住它的手脚”,这种丰富的想象很恰如其分的点缀了诗歌的内在魅力,这是一种技巧更是诗歌主体框架的具体体现。
    更加娴熟的是那一首《我的2003》,通篇的构思巧妙,段落之间衔接紧凑。
黎明,以逆风的势
掠走睡眠。
一个盛装的冬天
正悄悄醒来。―――《之冬》
  黎明,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睡眠已经结束,盛装的冬天正悄悄的醒来,那么反过来的意思正是―――春天,就在我们挣开的眼前哦。
幻化的温暖里,一声呼唤
已根深蒂固
成骨架。―――《之春》
  幻化的温暖,是诗人内在想象,一声呼唤却是真实的,根深蒂固的印在我们的耳膜中,这春天就要来了。
这个秋天,我的幸福
比任何一场冰雹
更落地有声。―――《之秋》
  我的幸福在这个秋天,就是累累硕果,它“任何一场冰雹/更落地有声”,形象比喻和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但是你怎么想象,这个秋天却都是那么真实,让人留恋!
    这一组诗歌中,更能看出如斯对构思中联想和想象的有机结合和运用,想象和联想区别性的发现,为诗歌的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提供了一把钥匙,得以升堂入室,窥其奥妙,开拓审美的广度与深度。
    在创作实践中,想象和联想虽可独立成篇,但二者毕竟都是想象力的产物,再抒情诗中仍然互相生发、互相依存,互相转换,,以保持诗意的虚实搭配,气氛协调,以及言语和谐。
    阅读如斯的诗歌,除开以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还有以下几点:
    1、语言的简约干练,这是诗歌的一大优点和长处,从任何角度来看如斯的诗歌语言是很少拖泥带水的,不可以修饰和做作,这样给人真实的一面;
    2、构思别致,引人入胜,很多作品当中的构思都是那么得巧妙,诗歌就是如此,很多途径都不可以按照正常路子在前进,它有时候是把思路反之逆向思维,增加阅读的感染力;
    3、表达到位,精心搭配意象的切入。很多场景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结合,让一些索要表述的东西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读者可以顺延作者的创作思路来摸索前进,最终抵达诗歌的核心思想境界。
   “写作就是永远的缺席,惟其如此,写作对世界的干预才显得无所不在”。读如斯的作品之后,我们才感觉到,他把自己悄悄的搁置在一边,然后把创作的氛围放在读者的心灵之上,这种风格和独有的境界让我叹为观止,不可多得!
    作为一个网络诗人,如斯在属于他的文学艺术土壤上默默耕耘,虽然时间不长,却很执著;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可不断的精益求精,向网络这一片热土,网络诗歌这片净土奉献出了一朵鲜活的花朵,虽然不是最鲜艳,但是清新照人,携带独特的灵气向我们静静绽放。
    当然,人无完人,物非瑕疵,如斯的作品也许还有不成熟的地方,比于诗歌的意象延伸有时候过于繁琐;诗人创作的视野可再开拓一些;诗歌的张力不是很有力,略显单薄等)。但正如我们所有网络诗人一样,都有他美丽和残缺的一面,但我们都在不断的努力和进取,我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感情是真挚的、感应是灵敏的。在新的网络时代,我们的诗歌艺术将会更加辉煌!
   祝福如斯的创作更加成熟!祝福诗歌!它使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拔地而起,是我们伤痛中的良药,饥饿时的粮食,生命的火焰,心灵的歌唱!愿如斯和我们所有的网络诗人都能够将我们热爱的诗歌推向艺术殿堂的顶峰!
2004年1月25~28日
发表于 2004-2-8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3333333333333
发表于 2004-2-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诗歌别致的语言,精到的评论,喜欢:)
发表于 2004-2-11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能用诗歌捕捉不到的语言成分调配诗论,实在是功夫不浅。
发表于 2004-2-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诗歌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的抒情性,抒情是诗歌的原生地,离开这个环境都会变成脱水的花朵或化肥包装出的粮食。
发表于 2004-2-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人诗歌源于至情至真的感受

有些人就喜欢指鹿为马,很要命。我喜欢把酒话桑麻的朋友。文化离开地气不好。真情是诗歌度难得宇航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14: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