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59|回复: 2

一架蔷薇满院香——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架蔷薇满院香
                          ——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十 品
    所谓"第三条道路"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名词而已,其实质也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就如当年称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们为"朦胧诗"一样,开始时也只是用一个代称的符号来统一他们这群让中国诗坛猛然觉醒,表现独特的诗歌群体。随着发展,人们接受了现实,进而接受了这个命名。"朦胧诗"从原来的贬义内涵,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和一个诗歌阶段的时代特征。究其"第三条道路"的源起,那是来自于1999年被称之为"盘峰诗会"的争论中,"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话语霸权争夺的对抗,事实证明这场争论是滑稽可笑的,是没有价值的。但随之,介于这两者之间而站立起来的"第三条道路",却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和勇气将中国诗歌托举着,平稳地护送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存在意义,并将一种责任、原则、方式和姿态作为理念,渗透于诗歌文本中的诗学意义。
         一、责任与感受:审美的经验意义
    中国诗歌自从有了"坛子"以来,从来就没有平静过。"知识分子"们的玄学诗和"民间"口水诗似乎都将诗歌真本部分加以嘲弄,流失了诗歌对与人真诚和与心善良的价值。而"第三条道路"的诗人们却在种种的诱惑中沉静下来,承担着那种最富有精神品德的责任,承受着来自于多方面的挤压,不事张扬,不狂妄自大,不随波逐流的"第三条道路"的诗人,在诗歌审美的经验中充分地展示着意义的所在。
    诗歌的审美经验来自于诗歌本身所获得的具有理想特征的美学快感。从"第三条道路"的诗歌作品中不难发现这种审美经验的体验比比皆是,他们可以有着不同的风格,也可以有着自己的个性,还可以有着独特的语言方式,一但作为作品端出来,那就一定具有金属的光泽。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耀斯就曾这样描述过审美经验的:"审美经验在乌托邦式的憧憬中和在回忆的认识中都使艺术再现同样有效。它不仅设计未来的经验,而且还保存过去的经验,以使那本不完美的地界变得完美。假如没有诗歌和艺术的光辉来美化过去的经验并重诸青史,这经验就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湮没无闻。""第三条道路"诗群的审美经验同样覆盖着他们的创作中,比如谯达摩的《凤凰十八拍》、殷龙龙的《出门远行》、莫非的《大雪中的马停下来》等等,都较为典型。
    刘川有一首小诗,叫《一枚硬币》:
        我记得那裹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在雪花中,他的脚趾头、他的棍子、粗布袋
        和乌黑的牙齿。他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他的磕掉了
        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里面的硬币纷纷
        跳起来叫喊。我记得他的转身
        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另一个。我记得回到家中,我
        脱下衣服扔到一边,那空空的衣袋
        竟"啪"地滚出一枚硬币
        整夜,那烧红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从取材到取景,这首小诗都是那么微不足道,瞬息之间,一闪而过,在任何人的记忆中,都不能留下划痕的小事,在诗人却紧紧抓住了这个细节,一枚硬币对一个可怜的乞丐来说该是多么,的重要,可是他的"大杯子"里跳起来的一枚硬币竟然跳进"我"的衣服里,"我"的"空空的衣袋"里没有给乞丐一枚硬币,反而从乞丐那里"得到"一枚硬币,是玩笑还是荒唐的游戏。这里就不用剖析了,我可以类比现实,这样的事还少吗,人与人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似乎经常在开着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这只是个小诗,审美经验中也只是一掠而过。"第三条道路"诗群中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我要说的是他们在责任和感受中寻找着自己意义。
            二、包容与原则:整体的辐射意义
      "第三条道路"在其创作上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林童的文章就多次梳理过"第三条道路"群体写作的纲领:他说道(倾向性、独立性、包容性、开放性)上述几点,"构成"'第三条道路写作'在诗歌观念方面的特征,亦指涉对诗歌的态度。"可以肯定地讲,"第三条道路"的诗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上,首先应具有包容性和独立性,其次才是倾向性和认识性,从整体上共同实现着有别与他人的创作。
说到整体,在"第三条道路"诗群中,有着一个相对稳定,写作观念相近的具有很强实力的群体。他们是莫非、树才、谯达摩、凸凹、林童、徐慢、十品、殷龙龙、庞清明、张作梗、刘歌、谷禾、刘川、杨通、玄鱼、唐诗、墓草、西北龙、遗墨、王征珂、雷杰龙、孙家勋、刘汉通、杨拓、老德、兰马、韩高琦、钱兆亿、胡亮、赵思运、庞华等等,他们在诗写实践中或高昂或低吟或黑色幽默,都显出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关照和追求,他们以自发的,以自我认识的方法相聚,又以自发的和自我认识的理念,辐射和渗透文本的字里行里。"第三条道路"从出现到目前已是五个年头了,这五年来主要成员也有变动,远去的没有什么遗憾,进入的更增强实力,有的已转化成为"下半身"或其它流派的主力,有的失去创作激情淡出群体,但"第三条道路"却在越来越宽广。
     "第三条道路"以群体而整体的展示,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且对外辐射着相近相邻的诗歌写作群体,对内提携牵动着自身诗写群体的进步和超越,这是无法用价值观来衡量的价值。
           三、互动与方式:文本的认识意义
     在"第三条道路"诗歌群体中,写作是第一位的,他们以文本说话,以创造性思维确立诗歌的审美取向,而不是那些靠炒作和骂人横行于诗坛的。他们在互动着,以文本交流为方式,他们在促进着,仍以文本的思考与实践为方式,这样几年下来,这群诗人中写出不少堪称好的或者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刘歌的文本就是一批难得的财富,凸凹的诗也显出沉沉的重量,他们《玻璃瓶中的鸟》开篇就不落俗套:"精神一出现,物质就消失/精神和物质的混合物在变形/在衍生为另一种陌生的事物/一切愤怒和反抗都是徒劳的,无效的//近亲和远亲的眼泪还没掉下来,就被/突如其来的太阳和一场大风分别处理/天空远去的速度和一只手收回的速度/几乎等同,一只鸟,在肉质的天空中/渐渐平息下来——像一张薄薄的纸……"大气而朴质,举重且若轻。
    不事张扬,却才华横溢的徐慢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将长诗演绎的精彩缤纷,大气吞云。他的长诗《沼泽上空》就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透视着人生的各种层面。下面我节选部分给大家看:
       我坐着,忧郁地看着窗外
       我的四肢长出了青色的刺,脸庞肿得像风中的睡袋
       我望着,望着,行人迈动着慌张的步履,这是
       春日的午后,气氛宜人,话到嘴边
       而雷霆在空中悄悄地集聚,变幻着,变幻着
       张开银色的翅膀,这是春日的午后,最后的冰块坚守着一处忧伤的梦境
       火也长出青色的刺,扑腾日益萎靡的身躯,在壁炉里注视墙的高大
       尘埃的舞步!哦!
       雷霆在空中,已张开银色的翅膀,已开始驱逐阳光,逼近我纯洁净的内心
       只有你,躺在狭小的瓶子里,和暴风雨一起来临
       在水的上游,只有你,静静地漂流,静静地,你没有长刺
       手中拿着一株粉色花枝,它供你以养分,是你自由的宪章
       残忍的光线也长出了刺,缠绕着细细的瓶颈,你一会儿
       变成一股烟雾,一会儿恢复人的形体,静静地漂淌,顺流而下
       吞咽下邪恶,吐着分解毒液的舌尖
       你知道这世界是一场没有结尾的对刺!对刺!
徐慢的诗歌思维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诗歌思维,他在二十年的诗歌实践中,以纯洁和神谕渗透于诗写的过程。他深信"写诗更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天才素养,大师历来都是天才的产物"。我们从徐慢的诗歌文本中可以获得许多冥想和暗示,同时也可以获得快乐和认识。诗歌本身就具有多重意义的,对"第三条道路"的诗人来说,完全完整地实现文本的交流和境界的再现,以至于成为一种"对社会、对人类、对自我、对灵魂都要负起责任"(徐慢语)。
       四、姿态与展望:坚持的实践意义
    我曾经见证了中国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与新诗潮的风云变幻。又见证了九十年代从低谷中走出来,参与了精神和信念的重建,迎接新世纪的狂欢。我知道我是怎样走过这二十年的,我更知道我自己的诗歌还将怎样继续在自己的路上走下去。我反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争话语权的炒作,我尊敬那些以自己的生命、良心和才气默默写作的诗人,他们才是中国当代诗坛赖以信任的基础。抬头看一看,"第三条道路"的诗人们正是这样一群基础,并且正在上升为坚实的支柱。诗人树才曾说:"显然,第三条道路是另一些道路,是复数。因为我坚信诗歌的丰富多样正是基于每一位诗人观念和文本上的差异。所谓多元,即差异,即独立,即无领袖欲,即尊重对方,即不结盟。"而诗人谯达摩更明确指出:"我认为'第三条道路'的'三'是'三生万物'的'三'。'第三条道路'是一条绝对敞开的道路,因此是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这样看,"第三条道路"已从开始的人为化,逐渐变成了一种顺应发展而自觉性写作的一种姿态;是一种平等而丰厚的精神创造的集团;是一种包容多样风格多样的语言方式;包容多样传播媒体、多样年龄层次的诗歌群体。
    从诗学上讲,一个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因素的。"第三条道路"从外在看是挤压和逼迫的产物,它不满于喧嚣而无益的争执。从内在看是拥有一定创作理想,并勇于坚持个人和个性倾向的创作实践的诗人,内外结合也就成了现在的"第三条道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条道路"仍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一是诗歌文本更加独特和个性化。"第三条道路"的诗人目前的写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写作视野宽阔和广大,有几位在长诗创作上颇见功力,发展下去不可估量,最有希望的优秀文本,可能会出自他们之手。再就是"第三条道路"纸本年刊和网络论坛的存在也不遗余力地为之推波助澜,为优秀的诗歌文本提供了摧生的产床,使得"第三条道路"最终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是诗人间的分化组合形成更加纯粹和团结的群体。根据五年来的发展情况看,"第三条道路"诗人也有分化和演变的,一些人觉得不适合自己而远离了这面旗帜,还有一些人觉得有共同语言就参与进来活动,这都很正常,"第三条道路"的原则就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独立性和个性化,而不是平庸的"一致性",而诗人之间的交流、整合、独立、包容都将是"第三条道路"发展的前提,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第三条道路"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三是诗学理论的构建逐步走上指导与实践的良性互补的平台。这是我的一种期望,也是"第三条道路"的所有诗人的期望,这种期望来源于我们写作与理论的脱节而产生的许多负面效应。应该看到"第三条道路"的诗群中不乏一些理论上的高手,比如林童、胡亮、谯达摩等在理论上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再有树才、莫非、庞华、兰马都在诗写之余与理论有所交流,这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希望。为此,我们期望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想起《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要从山下提水到山上庙里,每天来回两趟,很平凡很单调,十年以后,小和尚变成了大和尚,一天他在老和尚面前竟将门口的石狮子举起来了,众和尚惊讶问他:"你哪里来的那么大劲的"。大和尚指着水桶,又指指自己碗口粗的臂膀说:"十年里提水提出来的劲"。我想,干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总会有所成果的,"第三条道路"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2004年3月9日  洪泽湖畔
         

地址: 223100  江苏省洪泽县文化局
发表于 2004-4-4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架蔷薇满院香——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学习!
发表于 2004-8-12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架蔷薇满院香——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网站收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