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00|回复: 3

人大诗歌节再掀诗歌热潮 诗歌重镇形象已现端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兰逸尘在 2003/10/19 09:21pm 第 1 次编辑]


      人大诗歌节再掀诗歌热潮 诗歌重镇形象已现端倪(修改稿)
                                               10月20日 下午 4:40
              
   "诗歌就是分行的散文","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诗歌和诗人现在似乎老是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诗歌的不景气甚至把一些诗人逼成了小说家、散文家。世纪初的一次被媒体称之为"诗歌污染行动"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诗歌的地位仍然是那样尴尬,诗歌和大众的距离仍然令诗人们难以接受。人们都说,80年代那样的诗歌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没有理由过于悲观。细心的人会发现,随着网络的兴起、出版传播体制的松动、诗歌教育的矫正,由于诗人、诗歌研究者以及和诗歌爱好者的努力,今天的诗歌早就不是仅仅用"尴尬"、"萧条"、"沉沦"这类词就可以形容和概括的。诗歌,正在地下潜流。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歌阵地主要在高校,后来诗歌热潮逐渐消沉了,可是仍然有一大批人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诗歌的火种顽强地保存下来了,并且愈加熊盛。各大高校的诗歌活动依然延绵不绝。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的文学社团仍然一直坚守在诗歌的阵地。2000年,北大久负盛名的坚持20余载的未名湖诗会演变成"未名诗歌节",及至今年,已是第四届;2001年10月,人大首届诗歌艺术周上演,2002年由于活动众多,一周之内安排不完,遂更名为"人大独立诗歌节";2002年,清华火石新诗诗社成立,等等不一而足。近年网络的兴起,为诗歌的传播、交流、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一时诗歌网站、论坛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诗歌学习的条件大为改善,诗歌的读者逐渐增多,诗人们的组织程度大为提高,诗歌活动日益红火。诗歌界正在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分化和重组。
   但是,即便如此,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大学中,诗人、诗歌研究者、诗歌爱好者仍然没有被充分地组织起来,读者和诗人的交流相对于读者的巨大需求来说仍然过于匮乏,诗歌和诗人的魅力仍然没有被充分地展现出来,诗歌的教育仍然积重难返,对诗歌、诗人的误解和不解仍然广泛存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自觉思考,我们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独立诗歌节。我们希冀为改善诗歌学习、传播的条件、消除一些存在于诗人、读者之间的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解、重新唤起大家对诗歌的喜爱和热爱、为诗歌找回部分流失的读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开幕式暨"虚幻的尘土"朗诵会于10月8号晚7点至9点半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标志着本届诗歌节拉开了序幕。车前子、李青松 、谯达摩、莫非、树才、谭五昌、北塔、孙文涛、汪剑钊、小鱼儿、雁西、安琪、向隽、瓦兰、林童、昨夜、赵国明、王久辛、泽婴、高岭、孙家勋、祁国、季风、孙子乌子等诗人的朗诵使朗诵会精彩迭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众多高校学子的加盟更让人感觉到诗坛后继有人。本届诗歌节开幕式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诗人的致辞,所以诗人西渡在人大第二届诗歌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不由得被我们记起--"诗歌在今天仍像它在历史中的任何时期一样,承担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它让人们走到一起,而不是分离"。会后诗人和读者在大厅热烈地讨论达半小时之久,久久不愿离去,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最新的而充分的注脚。其场面之热烈,甚至使人产生这个世界人人都在谈诗的错觉。
   其实,整个诗歌节开幕式都是热闹的,但是并不缺乏严肃。程光炜老师说开幕式有点杂,北大的诗歌节比较纯。谭五昌先生对车前子、昨夜、祁国、瓦兰等诗人通过手机共同演绎的“诗歌行为艺术”或车前子自己说的“一次诗歌行动”似乎也不太喜欢,认为他们不够严肃,甚至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主办者的不够尊重,他说大部分诗人是严肃的。在这一点上我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觉得,诗坛本来就是杂的,也应该是杂的,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和一种标准。只要不超越底线,我们仍然应该让各种诗歌都有呈现、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我相信观众绝不是没有一点鉴赏辨别能力的,我们千万不要代替别人去选择和阅读诗歌,这和我们代替别人去选择别的东西一样危险,费力,而且不讨好。而且,即使我们不喜欢所谓的民间派、先锋派,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已经发生了,而且正在生长,那么我们就必须正视它们的存在,如果我们觉得它们不行,那么我们就得靠我们的作品去打败它们,告诉它们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如果我们只是关起门来陶醉于自己人的小圈子,那么这将是一种自我欺骗。艺术只能被艺术打败。诗歌决不仅仅是严肃的,它不排斥某些恰到好处的诙谐和调皮。过于严肃、一味严肃的诗歌节将使人窒息。
   所以我们让本届诗歌节的活动尽可能得丰富、多彩,让诗歌能够在各个方向上得到呈现。今年10月8日是顾城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本届诗歌节选择在10月8日举行开幕式因此显得意味深长。10月13日在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东厅举行的纪念顾城逝世十周年朗诵会暨"顾城之城"沙龙,主讲包括吴思敬、唐晓渡、泽婴等。也许,文字是我们对那个时代和永远的顾城最好的祭奠,所以我们特意举办了"纪念顾城逝世十周年"征文活动,评委包括程光炜、林莽、梁平、吴思敬、唐晓渡、臧棣、王家新、王光明等。
   在以往包括人大和其他学校的诗歌节中,读者和诗人、诗歌评论家之间大容量、多角度、直接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的缺乏一直是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相当多的读者心中疑虑重重却长期郁积在胸如鲠在喉,没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缘于此,我们将以前的讲座从形式上改成了沙龙(论坛式诗歌大讨论)。我们希冀能够由此掀起诗歌讨论的热潮,为诗歌找回部分流失的读者。出于对主题和嘉宾阵容的双重自信,这些沙龙在我们看来将是引人入胜和大快朵颐的:网络诗歌的现状和前景·诗歌写作的参与性(嘉宾:小鱼儿、泽婴);现代诗歌的阅读何以成为问题.诗歌的教育问题(嘉宾:蓝棣之、王家新、汪剑钊、谭五昌 );贫困时代,诗人何为?(嘉宾:欧阳江河、孙文波、北塔、姜涛);另一种可能性--当代诗歌的第三条道路 (嘉宾:车前子、莫非、树才、尹丽川);当代诗歌的走向与出路(嘉宾:王以培、张广天)。这个想法与某些诗人不谋而合,诗人瓦兰将做一场题为"当代大学生离诗歌有多远?--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及其对读者造成的困惑"的讲座。另外,诗歌评论家臧棣将在讲座中和我们探讨当代诗歌的政治正确问题。
   本届诗歌节还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的存在--民间诗歌刊物。这意味着我们的眼光不再那么偏狭,思维不再那么单向,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民刊获得的媒体和读者的关注程度与它实际的作用和发展态势不再那么不相称。"文革后中国民间诗歌刊物回顾"专题展览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并且据说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沙龙"民间诗歌刊物的前世今生"将由世中人、孙文涛、安琪、向隽等主讲。电影的放映可能是让人接近诗歌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通道。《顾城别恋》、《石榴的颜色》、《二楼的歌声》、《镜子》等电影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朗诵是对诗歌的更为热情的邀请,去年在人大第二届诗歌节开幕式上诗人西渡如是说。于是今年我们的朗诵会多得甚至有点过分。纪念顾城逝世十周年朗诵会、赤诗社专场朗诵会、《大骚动》专场朗诵会、诗江湖专场朗诵会已经让人应接不暇,诗人黑大春、颜峻的专场虽然还在筹划之中但应该不会被前面的朗诵会抢光人气吧。
   虽然诗歌的评选一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为了鼓励校园诗歌的创作我们仍然坚持举行"诗歌报杯"原创诗歌(诗歌评论)大赛暨赤诗社《2003华语诗歌年鉴》征集活动以及第二届华语网络诗歌大展稿件征集活动。诗人的评选比诗歌的评选更加容易引起纷争,但是为了深入而直接地考察当下诗人、诗评家和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焦点和阅读风潮的转移,了解正在发生的诗坛的隐约的容易被忽略的变化,我们仍然愿意冒险在诗人、诗歌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中分别来做这样一个评选--"你最喜欢的中国十位当下新诗诗人"。
   也许,上面的活动仍然让你感到不够自由,那么核桃林自由诗会暨诗香书雨版聚也许能够在这方面给你较好的补偿。如果你仍然觉得你的想法和声音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那么我们就请你来酣畅淋漓地表达--"诗歌:倾听您的声音!--我们对诗坛、诗人、诗歌的不满、期待和要求"。细心的人将发现,本次诗歌节特别着力于读者和诗人之间、诗人和诗人之间的沟通,消除双方或各方的误解和敌意。我们甚至在朗诵会之中都安排了提问时间。
   颁奖典礼暨诗歌沙龙--"什么是好诗和好诗的标准"的举行意味着诗歌节活动终点的来临。届时蓝棣之、程光炜、王光明、谭五昌、橡子、清平、陈均等诗歌评论家和诗人将出席。但是,之后我们将以小册子的形式给本届诗歌节做一个漂亮的总结。
   如此丰富而全面的活动将使本届诗歌节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如此众多有分量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的参与将使本届诗歌节成为一个诗歌的盛典,成为很多人的期待和回忆。               
   作为主办者,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诗歌,而是缺乏良好的诗歌教育、通畅的诗歌传播、对话渠道,缺乏对诗歌的呈现、阐释、推介。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人还如此牵挂着诗歌,原来诗歌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已经死亡。与其说是诗歌是备受冷落的,不如说我们备受诗歌的冷落。看看吧,那些人云亦云说诗歌没有读者的人--我们的咨询电话此起彼伏已成热线,众多已经工作的人仍然殷殷关切;看看吧--开幕式上人山人海,很多人宁愿站着听完朗诵会;看看吧,那么多网上的朋友对身处外地不能参加诗歌节而深表遗憾。
   谁说诗歌没有读者?诗歌从来都不缺乏读者,而只是缺少发现读者、组织读者的眼睛。谁说诗歌备受冷落?诗歌的衰落恐怕更多的是由于诗歌以外的原因。
   我们需要诗歌,我们也同样需要诗歌节。诗歌像任何别的东西一样,需要被关爱,需要被人操作、组织、推介。诗歌离开了有组织的诗歌活动将是不可想象的。  
    诗歌同样不绝对排斥商业化,真正的诗歌不会被商业化,操作得当,诗歌节的商业化非但不会使诗歌商业化,反而会使诗歌更加纯粹。诗歌活动像其他任何活动一样,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规范的制度、良好的管理和运作。诗歌由于其对读者的文字功底和意趣的较高要求、适用人群的小众性和内在的非功利性等天然弱质,恰恰对诗歌节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缜密周到的思考、开阔融通的思维、精巧细致的管理。本届诗歌节由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诗歌报网站、赤诗歌网、人大在线协办,并得到了UU校园通--大学生专用交流软件公司的特别赞助(http://www.4365.cn),蓝棣之、程光炜、林莽、梁平、唐晓渡、李青松等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担任本届诗歌节的顾问,诗歌评论家谭五昌、诗人小鱼儿、泽婴担任本届诗歌节的指导。没有这些因素,诗歌节的成功将不可想象。诗歌没有理由也从来没有排斥诗歌力量的整合以及其他力量和它的互惠合作。人大的诗歌节办到第三届,无论在规模、诗人和读者的参与性、选取内容的有效性、活动的策划创意以及影响力、本校诗歌的创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诗歌节作为一个品牌已经初步树立起来,甚至几可与北大未名诗歌节比肩而立,再加上人大本身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诗歌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大诗歌节会办得越来越好,人大的诗歌传统将逐渐建立起来,人大作为诗歌重镇的形象将逐渐明晰。
   有人说本届诗歌节有些变味了,多了些组委会啊主办协办啊什么的名头,说还是怀念去年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不禁要问:当本届诗歌节在阔气的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时,我想没有人会因此而否定诗歌和诗歌节,难道诗歌和诗歌节就注定了要一起寒酸吗?难道诗歌和诗人就意味着贫穷吗?难道搞诗歌节的人就一定要弄得劳累不堪、疲于奔命、形容枯槁才对得起诗歌才够理想主义吗?我要说:我们同样的理想主义,但是同时我们更加现实。
   我相信,诗歌节的成功将为这些固执的偏见送葬,并消除不少的误解和不解。
   爱诗的人有福了!这个秋天,我们选择和诗人们在一起,这个秋天的人大将由于诗歌而格外温暖和绚烂,这个秋天,我们因诗歌而美丽,诗歌因我们而美丽。

                                 青年读书社副社长    谭彦德
     QQ:23808002    rendaxueshu@163.com
         电话:62518529、62518527、13810641604(谭彦德)
附:人大诗歌节照片  http://www.shigebao.com/renda/page_03.htm


发表于 2003-10-1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诗歌节再掀诗歌热潮 诗歌重镇形象已现端倪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诗歌报活动大厅</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3-10-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诗歌节再掀诗歌热潮 诗歌重镇形象已现端倪

真不错:)
发表于 2003-10-20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诗歌节再掀诗歌热潮 诗歌重镇形象已现端倪

谭老师可以自己登陆编辑帖子的,代操刀一下,勿怪。
另外建议这个帖子放到华语诗歌大展区,不知可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3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