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89|回复: 5

张枣名篇《镜中》自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都知道,意象学是一门很高深的课程。说来我与这个意象学还是很有缘分的。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诗歌报,其实那次来纯粹是为了找人。那时我不知道现代诗是咋回事,对现代诗也完全的不感兴趣。但就是那次的误打误撞,让我遭遇了意象这个名词。对现代诗不感兴趣可以,但对意象不感兴趣却是不行。于是我就决定留下来旁听。那时的教室布置和现在的差不多,前面都是黑板上几个醒目的大字,下面挂着一排的走马灯。我曾经以为那就是意象。后来走马灯年年换,有的消失在茫茫夜色里。有的变成了荣誉走马灯。我也从组词、造句学起,一直到能比较完整地写出一首,并渐渐地也喜欢上了现代诗。但意象这个东西却是始终没整明白。这次路过,看到有教授意象的课程,而且还是主体意象,那我哪能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呢,是吧。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镜中
【作者】张枣 【朝代】现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枣、《镜中》,这都是老师留的作业。要不然我想不到这两个词。名篇,这个是我加上去的,因为在网上查这两个名词的时候,看到别人都这么说。说课后作业吧,可能有点不准确。老师还没讲呢,怎么能叫课后作业?但既然老师留了,那可以叫课前预习。一边预习一边等老师开课,应该能算作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吧。我打算每天到网上查资料,然后记笔记。等老师。今天就先自学到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查到了这份资料:
品诗文网传统经典现代诗文
《张枣·镜中》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作者:未知

《镜中》一亮相,便亮出全诗最华彩的诗句——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这诗的起首两句,没来由地拈合一起,令人费尽思量。何以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那梅花便会落了下来呢?无理而妙,妙在情真。诗中所谓的“后悔的事”,当是一段恋情,湮灭在岁月深处的恋情,这从紧接着的诗的叙述便可看出端倪:“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看她骑马归来”,或看“她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那时的“我”(诗的叙述主角)充分地享有这一爱情的主动权,诗中的那位“她”,面对着“我”——诗自喻为“皇帝”的我(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她”“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这情景,恰如徐志摩的名诗《沙扬娜拉》中的那位“日本女郎”:“最是那一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诗人既是“后悔”,该是这恋情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一切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诗中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的镜子,更是心灵的镜子,印证了这爱情的虚幻。“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既加重了爱情的虚幻成分,又平添了诗人的追悔,同时也于此点题。爱情不再,“曾是惊鸿照影来”,镜中虚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张枣酷爱传统。他说,“历来就没有不属于某种传统的人,没有传统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他又说,“而传统从来就不尽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东西,一个民族所遗忘了的,或者那些至今为之缄默的,很可能是构成一个传统的最优秀的成分”(《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作者的话》)。以此观《镜中》,诗看似很现代,骨子里是古典的。上述提及的诸如“骑马”、“皇帝”一类的词汇,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梅花”一词却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的植物之一,也是古代诗文中常歌咏的对象。而与诗的起首两句遥相呼应,诗的结尾更是意味绵长——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诗中的“南山”突兀而来,细究却发现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反复出现的地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隐山野,凭依“南山”,荷锄吟诗,“南山”因陶渊明而成了古代文人闲适、恬淡、隐逸的一个“意象”,亲近和拥抱大自然的一个象征,储存和寄托乡愁的场所。张枣将“南山”挪移到他的《镜中》,那不可追回的“后悔”,那魂牵梦绕的爱,那刻骨铭心的相思,因了落满梅花的南山,变得迷离幽深,不可名状。

      读完之后,我认同这首应该是写爱情题材的诗。也感觉写得比较含蓄委婉。不像现在诗人写得那样,都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提上裤子就完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镜中》:一首优美却很冷门的诗,读来意境美得令人心醉
晓雯读书成长笔记    2021-11-04 21:03

那么,这首诗歌在支离而浑然的意象之下,究竟讲述的是什么?

现代诗的灵魂,是对源自现实的意象进行陌生化,进而指向美之所在的过程。而《镜中》对事物的陌生化,就从题目“镜中”悄然开始。镜子,是人对于映出自己倒影的一类事物的统称,从最常见的玻璃银镜,到古人所用的铜镜,乃至自然的水面,皆是一种镜子。
人在日常之中,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容,从而得到“这是自己”的认知。而一个人的人格,自我意识,是在长年的记忆,情绪,反复交织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就好像从镜中看见自己,认知自己,这一比喻,就是《镜中》诗的灵魂。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

“后悔”代表了尘封的可能性:在记忆的某一个场景下,自己可能做出改变生活的抉择,但生活终究没有因此而改变。而假如过去的这一可能性被实现,今日的场景又不复存在,无可想象。所以“后悔”这一情绪,只能被想象,如镜中世界,只能被欣赏,这是一切生命共有的,隽永的遗憾。而中国文学的极美之处,就在于使用自然意象来反复唤起人在岁月之中沉淀的感情,以“梅花落下”代指“遗憾”,颇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飘渺之美。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在“后悔”的情绪氛围中,“梅花落下”的意象烘托之下,诗歌的叙事跳跃到“她”。无须形容,我们即联想到梅花般美丽的女子,像每一种生命,无比美好,无比灿烂。“游泳到河的另一岸”,隐含着西西弗斯推大石的意味——彼岸此岸,都只是彼此的“另一岸”,譬如我们到达远方,远方即不再是远方,而我们出发的地方成为了故乡、远方。人的一生就这样在另一岸之间往复循环。

而“后悔”的情感,与“游泳”的意象相关联,则为这个失望的往复运动,添加了悲剧色彩。游泳本是一件日常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诗中的后悔呢?是因为一场意外,还是因为离别之后的回忆,抑或是没有说出口的感情?这一留白,隐喻了人的生命就是在日常往复之中不断消逝。或是平静地,有计划地休止,如毕业,如告别。或是突发地,激烈地终结,如去世,如不欢而散。每当我们看见镜子,就想起镜中人随着时间流逝的变化,每当我们想起过去,就想到一去不返的快乐时光。


这就是“镜中”那纷纷扬扬落下的梅花。这又恰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一株松树本来是自然的事物,当我们试图登上它,它就变成了“一株梯子”,被赋予了人造物的意味。我们总是想象未来的美好,但是当我们不断把未来变成现实,我们只感受到了某种转瞬即逝的拥有。而在这两句诗中酝酿的,对于日常的伤感,在下一句中得到释放。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美丽的事情固然危险”和“危险的事情固然美丽”两种表达有何区别?美丽,是源于自己之外的事物映照出的和谐。危险,是指自己之外的事物对于自己存在的威胁。美丽的事情固然危险,是由外部出发,忧虑自己的存在。危险的事情固然美丽,反过来,是从自身的存在超越开,欣赏外界纯粹的美好。前者是在镜子中找到自己,后者则是在镜子之中找到世界。其意蕴在于,虽然日常是反复的,是消逝的,非理想的,可是,终究是美丽的。人终究要从知识出发,认识世界,欣赏世界。这种认知,和对过往的遗憾,如影而生,如同镜中人与镜中的世界永远同时出现。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关于爱情与权力的意象,令全诗的内涵又一次飞跃。骑马,是一个生命将另一个生命当作工具使用的过程,隐喻着人之间的合作相处。归来,是人对自己归宿的寻得。人总是在日常的相处之中,寻求到自己的归宿,在热恋的情愫之中,建构出对于伟大事物的想象与尊崇。如同我们在镜子中找到自己和世界,随即踏入生活的河流之中。

而这首诗,也在此以一个先抑后扬的结构,将诗性推向了美感的高峰。

。。。。。。
      想到今天是周末,我就开心得不行不行的。因为明后两天法定的不用上课。所以一大早就先把老师留的正事办了。认真仔细地学习前辈的心得,并就相关提及意象的部分进行了摘抄。然而这么多的意象而且还支离而浑然,我实在是看不懂。尤其是从中还要找出那个唯一,所谓的主体意象,就更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但功课我确实是做了,不明白的地方那就得等老师给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查到了这份资料:
梅花片片 不落别处——张枣《镜中》赏析
2021-08-01 21: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丽明  
1
  有人说,《镜中》即便不是张枣最好的诗,也是他最重要的诗。甚而在评论家敬文东看来,这首诗是理解张枣全部作品最重要的门径。
  当二十出头的张枣写下这首诗时,好友柏桦看到后即断言:“这将是一首轰动大江南北的诗。”追忆初读此诗的感受时,他专门捻出了一个“轻”字,他说:“《镜中》只是一首很单纯的诗,它只是一声感喟,喃喃地,很轻,像张枣一样轻。但这轻是一种卡尔维诺说的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我想,柏桦所谓“深思熟虑”,是就诗的艺术高度而言,所谓“轻”则大概是就整首诗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意象古典,却有着超强的现代气息;言词简洁,却又营造出梦境一般迷离的氛围。
  诗的开篇氤氲着一种古典气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个诗句没有主语,结合下文来推断,主语应该就是“我”。梅花凋落,显然并非实景,而是心像。为什么是“梅花”呢?大概是因为梅花开在冬天,其幽冷的气质与整首诗偏冷的色调相符。“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她”一定是“我”所深爱的一位女子。这句隐喻心爱的人离去,而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挽留。“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句很奇怪,登上梯子这件事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认为,两个“比如”,其实说的是一件事。登高才能望远,登上梯子,是为了能远远“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量词“株”也很可疑,难道不应该是“架”吗?我们不妨在这里大胆地假设,“我”登上的可能是一株松树,因为“你”的离去,“我”心如死灰,在“我”看来一株活的松树也就成了“一株松木梯子”了。古代民间有望夫崖的传说:女子每日在山上盼望丈夫回来,最后化作一块石头。诗中的“松木梯子”,似乎也暗示“我”因“她”的离去,亦心如死木。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什么事既“危险”又“美丽”?我们首先会想到爱情,不属于自己的爱情(禁忌之爱)。“我”并没有去触碰这份爱情,而是选择了“看”,看“她”骑马归来。“她”别有所属——“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皇帝显然不是“我”,而是横在“我”与“她”之间的一座无法越过的高山。也许“我”和“她”都没有勇气去攀爬,所以“我”选择了“看”,而“她”选择温顺地臣服,“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皇帝”是个很大很重的词,一出来,整首诗的气氛都随之改变,这就意味着故事只能发生在皇宫里了。“我”爱上了皇帝的女人,这禁忌之爱,只能在心中花开花落。何其悲哉!
  诗题为《镜中》,所以当“镜子”出现时就要格外注意了。“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句可能是实写“她”对镜自照,但一定还有更深的意指。“永远等候她”应该是人,这个人不可能是上文出现的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能是“我”。这里的“等候”与上文的“看”,都在呈现一种距离。“等候”,意味着此刻甚至永远的缺席;“看”,意味着保持恒定甚至遥远的距离。“我”成为了“她”的一面镜子,照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我于她,如窗前镜;她于我,如镜中花。即便近在咫尺,却已天涯两隔。诗的最后与开头形成呼应“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望着”这个动作紧承上文,其主体自然是“她”。那么,最后“后悔”的人也就换成了“她”。后悔什么呢?是后悔“游泳到河的另一岸”,还是后悔“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不得而知。也许,“她”的后悔,不过是我的臆测,是“我”的后悔在镜中的投射。
  最后一句“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与开篇“梅花便落了下来”,略有不同。“南山”是否确有所指,我们无从知晓。或许是“我”幽居的地方吧。“我”在南山,思念着,后悔着,想象“她”也许此刻在深宫中望着窗外,也思念着,后悔着。抬头只见,梅花片片飘落,好似一场大雪,不落别处,只落心间……
————————————————————————————————————————————————
       原来还是三角关系。怪不得看不太明白。但“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指某种转瞬即逝的拥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