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怀斯 于 2024-1-23 01:45 编辑
编者语: 诗歌大厅让我主持不定期发行的《诗人说诗》专辑,内容是让诗人自己解读自己的一首诗,帮助读者了解诗人写作的发想,背景与隐喻,并进一步了解诗人的诗观,从而了解一首诗是怎样生成的。有人主张诗人不必对读者解释自己在写什么,读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独立的审美经验去解读一首诗,读到什么是什么。我完全支持此说。尽管如此,我们举办这个栏目就是让诗人露面,并与读者的互动。 此栏目由我代表大厅向优秀诗人约稿,也欢迎诗友们自报自荐。诗歌范围是诗歌大厅精华作品,或者诗歌报周刊作品。格式包括诗人小传,诗观,一首诗,诗人自说。希望大家支持,并跟帖点评。 既然主持这个栏目,我决定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先上一期,欢迎大家点评。
【诗人说诗】第1期:怀斯《葬礼》
诗人简介: 怀斯,女,重庆万州人,诗人,教师,软件工程师,日本文学硕士。旅美二十年。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西海岸十二只眼睛》,《东边是月亮西边是太阳》,《船漂浮在夏天的表面》。现居美国加州。
诗观:
《葬礼》
母亲活到100岁就不愿往前走了 我们坐在日暮里石梯上,背靠山久长佛寺 我讲一个笨丫头等太阳 晒棉被,自己先笑起来 下面的人都哭了 我们朝山里走。路上还走着很多人有的 虽年轻却已目盲,母亲教他们盲文 一路上的狗也被她说服了 我们这都是去哪里呢
选自《诗歌报周刊》第442期
选这首诗是因为阳光的缘故,他把这首选到《阅读者》第61期。怀斯的诗被认为比较难解,名为葬礼,一点没有葬礼场景。其实这首处处都回到葬礼。美国的葬礼一般分成三段,第一段在教堂或者殡仪馆举行追悼,牧师带领祈祷,亲人朋友致辞。第二段是下葬。有时候这两段合在一起,在墓地举行。第三段,葬礼后的午餐,通常在主人家,主客流动,站着喝酒。我常常认为美国人不怕死,他们往往一言不合枪弹横飞,为了一点点爱好以生命为赌,在生死攸关时分还遵循妇女儿童优先。 第一行给全诗定下基调,这个妈妈是广义的,这个不愿实际上是不能。人生百年终有一别。仅仅2023年11月就有很多名人辞世:卡特夫人(93岁),高耀洁(96岁),基辛格(100岁),芒格(99岁)。 第二到第五行是葬礼的第一段。日暮里是日本东京荒川区的一个街口,也是环城地铁的大站。我第一次去日本就住在那里。那是东京最经典的下町观光路线的起点,穿过东京第三大公共墓地谷中陵园,步行到上野公园只要30分钟。要访问那些逝去的家族和人其实根本不需要去墓地,从日暮里到上野公园会经过了60多个小佛寺,供奉着本街本巷的逝者和牌位。第一家佛寺是山久长,门前一棵老樱花树。往前走是夕阳阶梯,我和妈妈坐下来,下面是前来告别的亲友。笨女孩晒棉被的片段是我在妈妈的告别式上讲的,也是妈妈常常笑我的一段。在卡特夫人的葬礼中,孙子上台讲祖母每年都给孙辈发生日红包。今年他四十五岁,再次收到20美元的红包。逝者的一生浸泡在这些浓浓的温情之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葬礼上经常爆发出会意的笑声。我们什么都讲,就是不谈离别。 第六到第十行是葬礼第二段,送君送到大路旁。这是一条所有人都要走的路,365里。零零星星地走,浩浩荡荡地走,牧师带着他的信众。当我们知道自己都是前往落日的方向,一条路的尽头,反而可以走得更轻松更坦荡。 诗歌真是奇妙,葬礼的庄严肃穆,黑白之门,在诗歌之中可以换成人间烟火;最写实的语言也可以传递腾挪。这首诗是否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请读者自己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