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60|回复: 2

[其他] 倒叙江河:桑落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哑榴 于 2024-5-30 08:53 编辑

倒叙江河:桑落洲
说桑落洲,离不开彭蠡泽。它是由于长江主泓南移,在江北遗留的古长江河段随着地壳板块运动不断下沉而扩展成湖而形成,这已成为学术界一种共识。先秦时代的彭蠡泽,上近武穴,下至安庆,都是彭蠡泽涨水时曾经达到过的范围。而水域最宽最深的底部,就是从黄梅县东侧到望江县西侧,包括宿松县凿山以南到长江以北的整片县域。
长江经九江水系的多条水道汇入彭蠡泽后,在从黄梅县到宿松县呈现南北两条主泓道并存的局面。其中北线经过彭蠡泽中央,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最终到望江一带,曾经是长江主泓所在的过水水面。今天宿松的筑墩跨湖大桥下的筑墩长河水面就是古长江的重要隘口。南线则紧贴彭蠡泽南岸,基本是今天长江河道。
北浊南清的江水,在地球右偏力的作用下,数千年来不断冲刷右岸,淤积左岸。由于泥沙在长江主泓北侧不断淤积,最后出露水面成自然堤,长江主泓道和彭蠡泽在距今约二千年前逐渐分离开来。其后,江北彭蠡泽之名湮没,代之而起的是著称于六朝时代的雷池和雷水,今天的龙感湖、大官湖等就是在雷池和雷水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
一、桑落州的来历
据《渊鉴类函》地部地记载:九江口有桑洛洲,昔江水涨,流一桑树於此。
桑落洲,这里是北纬三十度线,吴楚分疆第一洲,八百里皖江的源头。大禹治水,疏浚九江;商汤灭夏,桀亡南巢。南巢便是周瑜在桑落洲建立的巢湖故城(现宿松汇口曹湖村)。
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宿松,汉皖县地,属庐江。桑落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自鄂陵分派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洲与江州寻阳县分中流为界。《尚书注》记载,江于此分为九道,《浔阳记》云,大禹治水,疏通九江,多余的土,堆积成了桑落洲。昔日,秦始皇,汉武帝曾登庐山以望九江口。桑落洲是大禹治水时,疏通九江,用多余的土堆积而成了一个洲岛,它的形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桑落洲几经易属。在汉代属于彭泽管辖,汉末又归寻阳。阳是指沿着河流走向左边,河流北岸,当时寻阳城在桑落洲上。三国时,桑落洲附近还有大小洲渚若干,后渐渐连成一线。三国周瑜在桑落洲驻军,按照九宫八卦原理,改造了桑落洲。由于有桑落洲九洲八卦阵,周瑜在此演绎千古风流,才有了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 魏晋,狼烟四起。桑落洲已是江州的重要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的刘裕在桑落洲大战桓玄、卢循;王羲之在此牧鹅,写下了著名的《袁生帖》,并铸造了一口鼎,沉入江中;袁宏在此怀古,写下了蜚声海内的《东征赋》;陶渊明在此写下了扬名海外的《桃花源记》。 南北朝,王僧辩与陈霸先在桑落洲西的白茅湾歃血为盟,最终成就一代帝王将相。 隋唐时期,桑落洲属于都昌县管辖;宋元时期,属于德化管辖;明清时期,属于九江管辖。隋唐时期,王勃,李白等在此留下诗篇。李白有“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唐末胡汾有“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明代的桑落洲,尚在介于宿松县与湖口县之间的江中。乾隆《德化县志》记载,桑落洲继续“坍塌不止,四界渐入长江,内有居民移迁本乡程家营”。 宋元之际,桑落洲向北汊道的江岸靠拢。这一时期,赵孟頫,高克恭等著名书画艺术家,在此写生,留下了《桑落洲望庐山图》。 元末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十八载,才有了明帝国的雏形。明末清初,李自成命丧桑家口,被桑落洲山铎真在的民团打死,山铎真在因害怕,逃到庐山东林出家,历史的车轮也因此被桑落洲所扭转,满族才能因此问鼎中原。 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曾国藩派杨岳斌率领战船赴援湖口,进剿太平军,“行抵九江十五里之张家洲头。”张家洲已经成为德化桑落乡的一个部分。清末,曾国藩几经磨难,十年间,他终于走上了人生政冶颠峰。
清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古迹中载:“桑落洲古即是名,因植桑者多,葚熟取以酿酒,味最美,故典中有桑落酒。” 同治《德化县志》才把桑落洲的东、西两至明确为“东至横坝头,西至梅邑杨穴镇”。桑落洲的范围西至黄梅县杨穴镇(今刘佐),东至横坝头(今坝头),且以洲堤为德化、宿松两县分界,堤内属桑落洲。 民国初年,李烈钧在此打响了反袁的第一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来浔阳江视察灾情,鉴于三省联合护堤弊端,特地下发了一道行政文件,把长江以北原属江西德化(今九江)县的土地划入了安徽省宿松县和湖北省黄梅县管辖。到现在,这一带还是九江口音,被宿松土籍称作“德化佬”。今天的地址涵盖以下地方:中国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洲头乡等镇,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新洲垦殖场及江洲镇部分,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段窑镇域内的部分。
桑落洲的名字究竟是谁起的,因为历史太过久远,谁也说不清楚。但当地至今还留下一种传说,汉武帝南行巡狩到此,在寻阳江射中了一条蛟,在江心洲上把蛟给煮了,喝了当地人用桑葚酿的酒,因酒的味道甚美,赐名“桑落酒”。后来,人们就将该洲称作桑落洲。桑落洲的名字与桑有关,与桑落酒也有关,的确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二、曹湖故城
《十道四蕃志》记载,寻阳江中有八洲,唐代之前,也就是公元600年前,九江八洲已成共识。其实这只是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阵遗址而已。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为三国吴兵马大都督,授偏将军,任南郡太守。周瑜堪称汉末三国时期军机谋略第一人,其军事才能尚在战国时期孙武之上,当代大军事战略家毛主席尤为推崇,是历朝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十大军事家之一”。周瑜在桑落洲九个洲上,按照八卦原理,修建了九洲八卦阵。周瑜在九个洲上,每个洲上种一棵柳树,做标,故又称九柳八卦阵。
周瑜在九柳八卦阵中修建了九州代替九宫(九州借指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是以设为奇遁甲之奇门,并按八卦之形设卡,州与州间以桑洛洲纵横的水网相隔,形成卦形。根据晋代著名史学家袁宏《东征赋》记载“尔乃出桑落”,“钻灵龟以相土,寫河洛之规矩”,这些足可见周瑜修建九洲八卦阵的一斑。
根据《隋书》地理志中所说“九江湓城有巢湖”。《元和郡县志》中讲“巢湖故城,在县东四十二里,其南巢,桀所奔处,盖此”。巢湖故城,为周瑜所修建,后经战火损毁。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而桑落洲刚好处在这个位置,巢湖故城在桑落洲上。袁宏的《东征赋》对这座城有过描述。《东征赋》:
惟吾生于末运,托一叶于邓林,顾微躯之眇眇,若绝响之遗音。壮公瑾之明达,吐不世之奇策,挫百胜于崇朝,靡云旗于赤壁。三光一举而参分,四海指麾而中隔,过武昌以消摇,登樊山以流眄,访遗老以证往,乃西鄂之旧县。曩有吴之初基,升员丘而豹变。尔乃出桑洛,会通川,背彭泽,面长泉,洲渚迢谴,虮岫虚悬,即云似岭,望水若天,日月出乎波中,云霓生于浪间,嗟我行之弥留,跨晦朔之倏忽。风褰林而萧瑟,云出山而逢勃,惊澜螅嶙而岳转,颓波岌巍以岭没。若鱼舟之小狭,冲奔湍以祷杌,擢弱楫之弗施,投洪流以纤骨(已上六句从《御览》七百七十补,又一百三十八引四句),向孙氏之南面,钻灵龟以相土,横酆镐之制度,穷河洛之规矩。经始郛郭,筑室葺宇,金城万雉,崇墉百堵,君臣有章,上下获叙,所以能三分天下而有其文武。到吴都以停舟,览阖闾之馀尘,建修城以营郭,引通流而发津。远矣吴德,旧帮维新,泰伯被发,仲雍文身,言偃以文学遗风,季札以让国称仁,高节显于华夏,端委行乎海滨。”
“钻灵龟以相土,横酆镐(fenggao)之制度,穷河洛之规矩。经始郛郭,筑室葺宇建,金城万稚,崇庸百堵。......修城以营郭,引通流而发津”最好地诠释地了巢湖故城的规模和修建过程。而且明确指出周公瑾“尔乃出桑洛”。《东征赋》记载的桑落洲“经始郛(fú)郭,筑室葺宇,金城万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崇墉百堵,君臣有章,上下获叙”。意思是开始营造外城,筑造居室,以茅草盖顶,城坚域广,围墙高大,防御严密,君臣共建,尊卑有序,上下一心。从《东征赋》可以看出这座城池的规模之巨大。彭蠡泽浩淼无限,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桑落洲才具备千百艘战船的停泊,数万精锐之水师的屯垦,操练。桑落洲面积很大,且有深水一次停泊次这么多战船。
200年孙策打猎时被门客用毒箭射死。孙吴开国皇帝(229一252)继位。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北魏见东吴不从,便开始了南征。
北魏南征有三条路线可走。东道(东路)自合肥沿施水入巢湖,再由巢湖东口经濡须水南下入江,顺流过芜湖、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后即可到达吴国都城建业。西道(中路),过汉朝庐江郡境抵达皖城,再沿皖水临江的路线,在当时称作“皖道”。 曹操共发起过五次南征战役,除了第一次是从宛城南下荆州之外,其余四次均选择从中路进攻,即从合肥出发,经过巢湖后强攻濡须(无为)水口。可惜的是,由于东吴在濡须水口严防死守,曹操最终遭遇了“四越巢湖而不成”的尴尬。
从曹操五次南征路线可以看出,桑落洲位置的重要。东吴习水战,战船是东吴的优势,北魏想要与东吴决一雌雄,首先要将大量兵力,物资,包刮战船运到长江。但东路与西路显然难以做到。皖城向西,沿着皖西山地的南麓与古彭蠡泽之间的道路行进,经过今天的安徽太湖、宿松县境而抵达寻阳。桑落洲拥有江北的深水港湾,可以停泊船只,九洲之上可以扎营驻军。汉朝在当地设有楼船官,制造高大的舟舰并训练威猛的水军。北魏要想与驻扎在桑落洲的东吴水军主力决战,必须要过桑落洲这一关。 皖城虽然有皖水(长200里)与长江相连,但也存在通航困难。由于潜水与长河的汇入,皖水下游航段流量充沛,宜于船只通行。但石牌以北的皖水上游流量骤减,在秋冬枯水季节不利于船队航行。在这里修建巢湖城,对于来自北方的威协也不足为惧。因此桑落洲成了万无一失的养兵习兵基地。
襄阳路线最大的优点,是水陆两军可从宛城直达江陵。当年曹操的虎豹骑就是从宛城南下追杀刘备,闪电夺取了江陵;但是路线的缺点就是从江陵东下扬州,只有水路可走。曹操第一次南征时,从江陵东下扬州,周瑜率领水师从桑落洲(南巢城)出发,大败曹操于赤壁,一战定乾坤。
三、程营、陆圩、曹湖村
安徽宿松汇口一带,以营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宿松汇口为什么这么多村庄带营字呢?其实这一带,原本是著名的古战场,古桑落洲。而这些作为兵营驻扎的村庄,就是古代兵营的遗址。因为古桑落洲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上通川渝,管两湖,下通江浙,控两江。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冲。
程普(约161-215年),字德谋,河北丰润人,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在赤壁大战时,跟周瑜为左右都督,在桑落洲驻扎,操练水师。
建安十五(210)年,周瑜归葬巢湖城。程普接替了周瑜的工作,还在桑落洲训练水师。程普大营就被后世称为程家营,或者程营。这就是程营的由来。
公元245年,陆抗20岁时,父陆逊卒,陆抗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陆逊生前曾与孙权有隙。陆逊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消除了对陆逊的愤怒。
公元246年,孙权命令陆抗和诸葛恪互换军事防区,让陆抗进驻诸葛恪原来的防区柴桑,诸葛恪进驻陆抗原来的防区。陆抗临走时,把驻地又进行了重新的修缮,当诸葛恪来到陆抗的原来的驻地,一看俨然和新的一样,而自己原来的驻地是破烂不堪,诸葛恪满脸的羞愧。陆抗换防来到陆圩屯兵,修营筑堤,称陆圩。陆抗在此建设一流的兵营,也因为这个缘故,现在的陆圩村仍然保持着陆圩这个名称,陆圩堤还叫陆圩。
曹湖村的村名由来,最早源于古巢湖。根据《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这个南巢就是曹湖的前身。明清时期,巢湖渐渐演化成了曹湖洼地,巢湖就简化成了曹湖。
周瑜在桑洛洲上种植九柳作标,种植桃树作志。九柳八卦阵之形之大实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八卦阵,也是比诸葛亮的石林八卦阵早很多年的,此阵当时在桑洛洲上占了相当大的一片地域,九柳八卦阵中有除有九州外还有一湖,一池,一台。
湖的名字叫曹湖(今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程营乡曹湖村,由曹湖村,归林村,陆圩村合并成),湖已基本消失。台的名字叫点将台,是周瑜和程普在此训师和检阅军队之所在(地点在今宿松县汇口镇程营乡归林村附近,在这里镇守三江口,扼制鄱阳湖出口,长江上下通道。
池叫小池(目前具体方位不确定)。中间一洲即九宫之中宫也是程普营帐。其余为卫所,另外还有一圩是陆逊之子陆抗修建,名叫陆圩,地点在今宿松县汇口镇程营乡陆圩村。
四、雷水、雷神
《水经注》记载:“江水对雷州之北侧有周瑜庙,亦呼大雷神。”雷州作雷水,在这里与江水汇合,孙权还在这里曾经设立过“雷池监”。周瑜在桑落洲上修建的九洲八卦阵,胜似雄兵百万。公元200年前后,周瑜帅军驻扎在桑落洲,雷水一带。使用周易及奇门遁甲之类的法阵训练水军,人们直呼周瑜为雷神。
“天雷在前,周瑜拜贺”。当人们传颂着周瑜显灵故事。周瑜能在死后那么短时间内(周瑜于210年去世,吴伐关羽为219年,周瑜仅去世9年),被吴地老百姓神格化,很大程度上,在孙权的心里,周瑜对他来说就真的像是天神下凡一样来帮助了他。“此天亦周公瑾授孤!”“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这都是孙权自己亲口说的。
桑落洲对于孙权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孙权长期屯于柴桑县,将其作为战时指挥处。而周瑜练兵的桑落洲就隶属于古柴桑县。古柴桑遗址坐落在今天的九江县赛湖村属境七里湖,而古桑落洲西起今天的湖北黄梅县小池镇,东至安徽宿松县洲头乡,北临龙感湖、大官湖,南以长江为界。孙权屯兵的柴桑和周瑜练水军的桑落洲其实就隔20多公里。
206-208年间,除了和孙权并肩作战,参与第二、三次征讨黄祖的战事,其余时间周瑜可能就一直在宫亭湖(古雷池)练兵。
周瑜死后,葬在柴桑附近的桑落洲上,直到后来桑落洲崩塌,造成了大面积的塌方,危及古墓。周本的族人就把周瑜墓迁到了今天宿松县圭山黄大口水库一带。这就是宿松《周氏宗谱》记载巢湖故城(曹湖村)及宿松圭山均有墓的主要原因,也是世人认为宿松周瑜墓是衣冠墓的依据。但离宿松二十公里,现今的确也一山与龟形相同,名曰龟山,也有人称圭山。道光八年《宿松县志》对此作了明确的记载。
周瑜在桑落洲花费了大量心血打造巢湖城,建九柳八卦阵训练士兵,死后葬于厮地,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历史口传下来的故事,还是足以令人信服。历史总会留下数不清的谜底,这也是桑落洲文化神秘莫测引人入胜之处。
五、归林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任过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因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并在规林结庐暂住,在门楣题名“归林”,此地因而改为归林。只因当时,周瑜在桑洛洲上种植九柳只剩下五柳,叹世道沧桑,遂自号“五柳先生”。规林就是桑落洲的周瑜九柳八卦阵的别称。公元400年,陶潜因为上京(指去南京)递奏折遇风,在桑洛洲的规林避风。避风地点及后来居住下来的地方为今天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归林村。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饮酒》诗,就是创作在寻阳江八洲中的一洲,人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的人境就是人洲。“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的“东离”,不是东边的篱笆,是周瑜八卦阵的东门。“离”是八卦中的一卦,为正东,所以谓之东离。
归林,归去来兮?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中有诗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无所往!)”
宋代阳枋曾有一首诗“阻风桑落洲,悠然见庐山”。明代诗人张鄗则直接说“宛若渊明桑落洲”。亦可证明陶渊明隐居的规林就在桑落洲,今天的归林村。
六、桃花源
古代的源不仅仅有水源的意思,也有水中平原、水中洲岛之意。晋朝袁宏在其《东征赋》中看到“惟吾生于末运,托一叶于邓林”。夸父逐日死,遗杖,化作桃树林,叫做邓林。当时桑洛洲上确实有很多桃树。直到清朝末年,洲上还是桃花依旧。有诗为证:《肃清江西全省》彭玉麟,“ 桃花岑旧飞红雨,桑落洲新长绿芜。”桃花岑指的就是桑洛洲清时曾国藩与太平平作战的故垒。彭玉麟是曾国藩之幕僚清时在桑洛洲扎营相当长的时间。桃花岑与桃花源是同一个地方即桑落洲。
陶潜出任彭泽令时,古澎泽包括今天江西省彭泽县部分和今天的江西省湖口县。史书记载,这年宫亭湖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宫亭湖水南侵,鄡阳县(古鄡阳在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大部分地区和鄱阳湖附近地区)包括武林在内海昏等的储多城邑沉没于当时形成的鄱阳湖湖中,流民拥挤到彭泽。
陶渊明把流民安置在他当年避风的那个桑落洲上。安置流民,建归林庄,种植桑树。这些陶渊明都在其《拟古》这首诗中有简略记载“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又因为这些移民都是鄡阳县武林人,所以后人把当初那个安置点叫做武林洲。
陶潜的祖籍也是鄡阳。这次安置移民,为后来他写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创造了心理和现实背景。只是古人喜欢假字,武林人被他写成了武陵人,以致才有今人的误读,武陵人实乃武林人。“武陵人”其实是当时彭泽人的代称,因为彭泽为武陵王司马遵的封地。
《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种观点认为当初陶渊明就是以桑洛洲为原形写下《桃花源记》,因为《桃花源记》不属于史料记实,属于文学作品,文字可以有虚构的成份,是为寄托一种理想而虚构的场景。桑落洲就是桃花源,这样说也不为过。桑落洲也曾经植有桑,柳,桃,一片天然的田园风光,也是逃避战乱和灾荒的肥沃的冲积沃土。自耕自织,自给自足,人们可以生活得很滋润。因为陶渊明正是在桑落洲找到了他理想的栖安之地,理想的寄托,这就是归林。但桑落洲的移民并没有这样安生过。何无忌兵至桑落洲抗击桓玄军。不到6年,也就是公元410年,刘道规,和刘裕先后在桑落洲大战,桃花源累受战火洗礼。也就是这年,陶怀着极其忧愤的心情借古喻今写下了《桃花源记》。这也就是陶渊明在文后留下的伏笔:后无问津者。人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主要原因。
七、牧鹅林、洗墨汁
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随叔父王彬来到江州,跟姨母卫夫人学书法,从卫夫人所牧天鹅的仪态中,感悟行云流水的书法真谛,至今,桑落洲仍有牧鹅林这个地名,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神往之地。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授业老师、卫夫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女性书法家。
唐张怀瑾在《书断》中将她的隶称之“妙品”,称其书如“碎五壶之冰,灿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可见,卫夫人无论书法理论上,还是书法创作上,都是魏晋时代顶级艺术家。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唐.韦续 “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卫夫人的书法成就达到如此高度,与她从小便开始刻苦习字与分不开,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乏了她就去门前把笔砚洗一洗,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这泊池称为卫夫人洗墨池。刻苦是一个方面,卫夫人的书法,师承当时的书法大家钟繇,钟繇当时已经是著名书法家,被誉为是“楷书的创始人”。卫夫人在钟繇的施教下,写得一手要好的楷书和隶书。成年之后,卫夫人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江州刺史李矩,死于任上。当时江州府在古寻阳。李矩死后,卫夫人就独自带着儿子李充搬到了桑落洲(今天宿松沿江一带)生活。虽然生活拮据,但她还不忘教儿子练字。王羲之和李充曾在桑落洲一起学习书法。
王羲之一边学习书法,闲暇帮卫夫人牧鹅,从鹅掌的行云流水当中顿悟出了书法真谛,于是书法大进,这就是王羲之日后痴迷鹅的主要原因。
东晋著名史学家袁宏在牧鹅林拜访了王羲之,后回京,王羲之写信询问他,这就是著名的《袁生帖》。袁宏公元376年重游桑落洲牧鹅林,写下了著名的《东征赋》“尔乃出桑落”。
公元1303年,赵孟,高克恭,为纪念王羲之诞辰一千周年,特地在桑落洲牧鹅林集会,邀请了当时大量名流,齐聚桑落洲南池古寺,作了《桑落洲望庐山》图,很多名流在画上题诗,这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此画可谓书画界的瑰宝,画中兰亭。受此影响,桑落洲后来也出了许多著名书法大家。如参加松南暴动,打响第一枪,后任西安电台台长,因参与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关押的黄鹤筹等。如今桑落洲成了一个书法之乡,人才辈出,得益于当地古老的传承和墨香气息熏陶。
八、泾江
战国吴楚争霸,到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争,桑落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陈友谅在泾江口的阵亡,是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的重要节点,朱元璋整合了吴楚地区之后,才得以挥师北伐。
说到泾江的疏浚,宿松人石良有一份功劳。1362年,陈友谅率领倾国之军60万,围攻洪都,准备在鄱阳湖一举灭了朱元璋。双方力量悬殊,陈友谅不但兵力多,且战舰高而大。战舰有几层楼那么高,船只分三层,船面上有马道,士兵可以骑马来回巡视。大船可容3000人,小一点的可容2000人。
朱元璋船矮而小,交战初期处于劣势,被陈友琼围困在鄱阳湖,一时弹尽粮绝,派俞通海来向宿松地方上的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的大营本在大赛湖北的石家寨,得此消息后,随即动员力量连夜疏浚泾江水道,然后率领装载粮草和宿松子弟兵的船队由大赛湖北端的鹅公包出发,经大赛湖、大官湖、泾江一路南航,出泾江口、入鄱阳湖口,驰援朱元璋大军。泾江成为明军军粮运输的重要通道。而在次年(1363年)陈友谅军与明军的湖口大决战的最后时刻,陈军从鄱阳湖口突围之后,逃往泾江口,不幸在泾江口又遇到埋伏的明军,最终在此中箭阵亡,这段故事在《明史·陈友谅传》中有详细记载。 明初安定之后,泾江一带的沼泽平原也得到军民开垦。泾江中段有一个水陆接驳的重要节点,叫做西口港,后来又叫坝头港,直到筑墩跨湖大桥修筑前,西口港都是车水马龙的县域大港。泾江口,一度发展成了商贾云集的泾江口镇,也就是现在的洲头街。只可惜泾江口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堵塞,逐渐被废弃。
九、康公堤
康公者,康茂才也,湖北蕲春县人。原本为元朝末年元朝的一名水军将领,在南京玄武门外水域与朱元璋战时,被朱元璋掳,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大将。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一直有着秘密来往,陈友谅也很信任他。在张士诚与陈友谅夹击金陵的危机中,设计诱使陈友谅上当,大败陈友谅,获战船数百艘,从而化解了金陵危机。 在鄱阳湖那场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夕,康茂才在龙湖横路洲安营扎寨,训练水军,横路洲上原一无名小山,因康茂才驻地而名“康尔山”,寓吉祥之意。后朱元璋于此与陈友谅战,大胜,又因名“得胜山”。 洪武二年秋,太祖取得了西征、南征的最后胜利,亲临长江小孤山举行庆功典。并写下《宿小孤山》:“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 这里的小孤山,虽是今天安徽宿松境内的一座江中孤岛,但对朱元璋来说,小孤山是他的脱险之地,发迹之地,王兴之地。为感激“小姑娘娘”当年悬灯领航,“护驾”之恩,便加封妈祖为“天妃圣母”,一下把妈祖推到至尊高位,此时山上“惠济寺”也更名叫“天妃庙”了。到明永乐年间,再次加封“护国祜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 从一介布衣到朝堂天子,一切伟大的功业都要经过浴血和生死的考验,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努力。 心怀大格者放眼天下,胸有乾坤。《宿小孤山》这首诗,虽算不得精彩绝伦,但气势雄劲,霸气侧漏,不仅写出了他开创帝王基业的霸气,更是表明了他欲成就千古一帝的决心。 也许正因为桑落洲上这些出生入死的经历,朱元璋对宿松这片土地有了特别的情感。在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从江西移民到宿松的洲区,如今程营、王营、占营、史营、宗营等地,以姓氏圈地围垦。朝廷规定,所圈耕种的土地,谁圈谁得,三年不交粮税,并由国家补贴耕牛和种子。为了给移民屯垦耕种服务的水利配套工程,命令负责农水的大臣康茂才督工于龙湖之浜,围堤修渠,兴水利工程,以恢复战争给大地留下的满目疮痍。堤成以后,百姓为表达对修建者的崇敬和怀念,将堤尊名曰“康公堤”。康公堤建成于洪武三年,历时一年半。康公堤位于佐坝乡龙湖之浜的南面,属今汇口镇的康公村,康公村因康公堤而名,村民们在古康公堤上重新修建了康公庙,康公庙后面仍留了凸出于视线的古康公堤,经历数百年风云侵蚀冲刷,古迹犹存。
十、同马大堤
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蠡,古长江过境水道。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 明代邑人万衣称:“余郡德化县桑落洲之有堤也……”桑落洲有堤始于潘季驯巡抚江西之时,即万历四年(1576)。万历年间桑落洲已居住有德化、湖口、黄梅、宿松四县的属民,还有南昌、九江、蕲州三个卫所的屯军。 明初九江府因受元末战乱破坏,地旷人稀,于是设立九江、南昌、蕲州三卫开始屯田。桑落洲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应该始于明初三个卫所的屯垦,大量的外来移民系卫所军户。今天安徽宿松县汇口镇一带的地名,不少村庄仍以“营”为名,保留了过去军屯的痕迹,比如汇口镇的“桂家营”(现泥塘村桂家嘴,桑落洲腹地)、“七百户营”“李家营”等。 1838年,林则徐亲自联合皖鄂赣三省同仁主持修建了宿松同仁堤。民国初年,在长江北岸,上游之同仁堤、丁家口堤与初公堤,与泾江长堤、马华堤逐渐连成一体,形成了上接黄梅县段窑,下到望江县华阳镇的长江干堤。 1931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特大洪水,各大沿江干堤、支堤、民堤纷纷溃口。水灾后的重建尚未结束,1935年长江再次发生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五年之间,两遭水害。当年盘华堤最下段的马华堤,在江西彭泽县二区十五保段内溃决40余丈,大量圩堤被冲溃。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来浔阳江视察灾情,鉴于三省联合护堤弊端,特地下发了一道行政文件,把长江以北原属江西德化(今九江)县的土地划入了安徽省宿松县管辖。孔祥熙的到来,将桑落洲一切为三:安徽省宿松县切得了汇口、洲头;湖北省黄梅县捧得了刘佐;江西省九江县只落下江洲。 1949年7月20日同马大堤溃破。解放后,1954年洪水为长江中下游遭遇百年难遇的供水。6月中旬,九江以下全线已突破了警戒水位。7月底长江同马大堤决口,宿松县除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带以外,都被水淹。县城除小东门和北门街的北段以外的人家都进了水。南门和小西门地势最低,有的人家水封了大门。东门、西门不少人家人们要外出,只好撑木门,划浴盆。后来,各家沿街挨壁搭起了跳板。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冬季都有大量的农民挑土加固江堤,每年夏季都有大量的农民上堤防汛。1983、1998年汇口水位22.42米时,大堤也出现了几处重大险情。 1983年长江大水后,同马大堤纳入了国家基建投资力度,累计安排宿松投资2.83亿元,对江堤和堤两边分别进行填塘固基、加高堤高、混凝土堤身护坡、干砌石块护坡、堤顶防汛公路、治理崩岸、涵闸除险加固等等工程。 经过20余年的除险加固,同马大堤宿松段,已按湖口水位22.5米超高2米设计标准,堤脚130米内无水塘、崩岸段基本稳定,防汛和管理条件明显改善,防洪能力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江堤之外的三洲圩、泗洲圩等等行政村的圩堤,也增强了防洪能力。同马大堤宿松段,现在再不是农民冬季的公差负担,同马大堤已是旅游观光的大好去处。
十一、桑落洲文化
桑落洲的水文化与中华水文化一脉相承。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远古时期,长江流域绝大部分曾是一片汪洋。古桑落洲也正是从一片汪洋的彭蠡泽里兴起,由小岛而大岛,由湖而变成土地。以水为载体,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行生活、生产和思维的方式,从事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的活动,包括上层建筑的信仰、艺术等等。水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 桑落洲的战争波澜壮阔,产生了以水为背景的战争文化。古往今来,人类对战争文化通常是高度崇尚的,战争历来是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战斗本身就是巨大的,甚至是最大的快乐源泉。自人类文明起源时,战争文化就具有其特有的传统、法律、仪式、音乐、绘画、文学和纪念性建筑。桑落洲一带的战争文化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壮观,影响之深远,不逊色于中国任何一地。 桑落洲地处吴楚分疆,万里长江封喉之地,扼守长江与鄱阳湖口交汇要冲,前有大江大湖天堑可守,兼拥水路交通之便利,后依大别山共进退,钳东制西,左右南北,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纵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末、明末、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桑落洲,三江口一带,无一不是龙虎争斗,战火不休。 长江水道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自然系统,既有水土流失、江水泛滥、沙洲涨坍等自然变迁,也有人类为了在滨水低地进行土地开垦而进行的大量人为改造。桑落洲系长江中上游来水挟带之泥沙遇阻减速淤积而成的土地,必仰赖于堤坝的捍卫。堤坝作为低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主要围绕洲地的涨坍、开垦与治水展开,呈现“人与自然”动态制衡的演进过程。 古人在中国是根据生存迁徙,古人喜欢在草肥水美的地方生活。一则因当地生存环境恶劣,就会产生迁徙;一则因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员而逃荒和由政府的调度。桑落洲上居住的人员有军垦留下的,有自然逃荒的,有国家安置的……种群较为复杂,却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为了共同的家园与洪水博斗,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桑落洲的屯垦产生了屯垦文化,为护圩保堤,筑铸江岸这道钢铁防线,千百年来桑落洲人民屹立于此劈风斩浪,战天斗地,那简直是一部惊天泣鬼的英雄史诗。 桑落洲,这块闻名遐迩的古战场,这块龙兴之地,也是灿若繁星的文化之洲。古桑落洲有送客亭,历来为文人墨客,践行,送别之地。李白在此送别弟弟。一百年后,李群玉也曾在此送弟弟。后来历代文人墨客,就把这里当做朝圣之地。在这块富饶而又传奇的土地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或普通民众,无不对此一见倾情,独有情钟,诗情汩汩,如大江汹涌,产生了灿如星海壮丽恢宏的诗篇,那都是诗词艺术的瑰宝,是镶嵌在桑落洲大地上的明珠。如果将古彭蠡泽比喻成一只生生不息的蚌,她孕育的珍珠应是世界上光芒四射无与伦比的一颗大珍珠。长江,大湖,来到这片水域的人们,总会被她博大的胸襟折服,生出一泻千里的诗情。 桑落洲文化包罗万象,以水的姿态奔流万古,肆意奔放。水文化,战争文化,屯垦文化,诗词艺术,渡江红色文化,江豚文文……不可一一胜数,除此之外,还有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调,黄梅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南词。桑落洲的乡贤文化也是值得大书的一笔。以一人之力带动族人共同致富,以一人之力带动乡村振兴,更是这个时代赋于这片土地最无尚的荣光。
十二、展望
如今,去桑落洲,不见桑园,不见桃林,不见五棵柳树,不见周瑜点兵的高台……这里曾是一块闻名遐迩的古战场,也是一块群星聚会的文化圣洲。从军事意义来说,它扼守长江中段,即可阻击长江东、西往来舰船,也可封堵鄱阳湖的进出口,战略威慑力巨大。 千年遗踪,难以寻觅,史料沉戈,已成故纸。今夕往昔,仍留地名。千多年遗产,嘱望传承。巢湖(曹湖村)、程营、牧鹅林、墨池,归林,楠木将军庙,与三国时周瑜、程普,东晋卫夫人、王羲之、陶渊明……现实中的桑落洲,历史正沉睡着,寂寞得让人背脊发凉。历史正逼视着我们,该如何挖掘,将这些历史遗产发扬光大,让它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建设富强而文明的新农村的原动力。 桑落洲,这里有“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镇”优势,“皖鄂赣”三省结合、地势平坦的地理位置优势,长江主流、支流和鄱阳湖三水之“汇”、江豚、天鹅集聚的优势,鲜鱼龙虾更具有大湖品牌优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桑落洲是一块神仙灵显之地,深水藏蛟龙之地。 桑落洲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人物栩栩如生。在今天的桑落洲上,讲好历史的故事,碑记历史的丰功,雕塑历史的人物,铭刻历史的诗篇,建设新时代的桃花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实施的课题。忘却历史是背叛,历史是人类的镜子,是民族的根本。桑落洲的古文明是桑落洲的镜子和根本,不应被沉寂,被淡忘,被江水冲洗得片甲不存。 近年来,桑落洲从尘封的历史里走出来,进入了众人的视野。但桑落洲是长江不断冲积淤塞在此形成和演化形成如今这个样子,它的面积形状也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其历史和文化也显得更加神秘和丰富,深厚的历史,留传的故事如繁星数不胜数。笔者疏理了一些我所能了解的有限的文字研究资料,还有文学篇幅,以期获得人们对于桑落洲一个轮廊和整体上的印象,目的是让桑落洲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以便人们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入研究,触摸桑落洲的历史根须,溶汇桑落洲的文化脉博,书写桑落洲的文化底蕴,擦亮桑落洲的文化品牌。 在浩如烟海的长江文化历史中,桑落洲历史渊博,承载厚重。重墨着笔,大戏不断。龙兴之地,血沃之疆。隐世之源,兴邦之乡。英才辈出,文著万乘。群星闪烁,星芒璀灿。长河滚滚,巨浪滔滔。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桑落洲是没有前途的。铭记桑落洲的历史,并不是要沉睡在这片江水一次次冲刷改道的记忆里,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这片土地上兴龙之血,跳动主泓之脉,探索兴亡的规律,把控时代的走向,追逐时代的主流,归纳民众的意愿,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规划好桑落洲的文化复兴,建设一个新的桃花源,让桑落洲重铸昔日的荣光,成为新时代的人人向往的生态之地,宜居之地,旅游之地,颐老之地,神仙之地,则桑落洲甚幸!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曹湖故城

《十道四蕃志》记载,寻阳江中有八洲,唐代之前,也就是公元600年前,九江八洲已成共识。其实这只是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阵遗址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哑榴 于 2024-5-30 08:51 编辑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为三国吴兵马大都督,授偏将军,任南郡太守。周瑜堪称汉末三国时期军机谋略第一人,其军事才能尚在战国时期孙武之上,当代大军事战略家毛主席尤为推崇,是历朝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十大军事家之一”。周瑜在桑落洲九个洲上,按照八卦原理,修建了九洲八卦阵。周瑜在九个洲上,每个洲上种一棵柳树,做标,故又称九柳八卦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