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5|回复: 0

阿甑短诗《境界》一个关于"空与满""形与意"的哲学宇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首诗以三重境界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关于"空与满""形与意"的哲学宇宙。请允许我从三个维度展开解读:

(一)、诗学维度:空筐美学
诗中"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的悖论,揭示了东方诗学"空筐理论"的精髓。就像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留白处激荡回声。这种创作境界要求诗人如张孝祥《念奴娇》"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将浩瀚天地装入文字的空隙。日本俳句的"切字"技法,中国水墨的"计白当黑",都在印证着:真正的丰盈恰在虚空处生长。

(二)、禅学维度:有无相生
佛教的"真空妙有"思想在此获得诗意诠释。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的偈语,到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机锋,都在演绎从执著到放下的蜕变。诗中"佛在我心中"对应《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而"我在佛眼里"则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观。这种双重互摄的觉悟,恰如永嘉玄觉《证道歌》所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三)、武道维度:无招之招
张三丰授拳的经典场景,实为道家哲学的身体演示。《道德经》"大巧若拙"的思想在此具象化:当张无忌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重认知迭代,方达至《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这让人想起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强调的"无念无想",或李小龙截拳道的"以无法为有法",都是对形式桎梏的超越。

结语:这三重境界最终指向东方智慧的核心——在""中孕育万有,在""中抵达自由。就像八大山人的鱼鸟画,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如同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终极体验。当我们放下概念的执取,破除形式的窠臼,或许就能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时刻,突然读懂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机。

附诗:
《境界》
/阿甑

诗的境界——
是要把诗,写得什么都没有
又要写出什么都有,那才是上乘之作

佛的境界——
是要佛在我心中,我在佛眼里
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那才是人生的极乐世界

这不禁让人蓦然想起
武功大师张三丰,教徒孙张无忌
学太极拳时说的那番话——

“太极拳,只重其义不重其招
你忘记所有的招式
你就练成了太极拳——”

“无忌,你记住了没有?”
“没记住!”

“这套叫什么拳?”
“不知道!”

“你老爸姓什么?”
“我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4-18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