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6|回复: 0

[随笔] 【抵达文本现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9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看到一种观点,把那种一股脑直愣愣往外倒豆子式的写法,说成是什么“过于密实的写法好处是容易营造一种在场感,原汁原味更浓”、说这种文本“对文章结构要求更高”。以下,从文本的“在场”和“结构”等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讨。

     2
     一般意义上的叙述,作为写作手法旨在将某一个对象事件(人、事、物)的历史演绎过程,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予以呈现。从叙述者的角度看,“说出”是最基本的,或许没有针对某个特别对象,但即便如此,也会造成具体文本必然朝向某个、某类受众的潜在倾向;而从一个文本最终面向读者来看,因阅读是属于读者的,文本中叙述者的“说出”未必能满足向读者展示,让读者走进、看见、理解文本对象的内容,即所谓身临其境,或说读者在场——文本的现场。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叙述者叙述给出的现场不等于读者走进的现场,且叙述未必能呈现出对象事件指向的现场,因为它也受叙述者表达能力、技巧、语言水平等的影响。

     叙述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现场感,或者说由“我”作为叙述者,讲出的“我在”的生活细节,似乎因这些“人参与其中”的活动的呈出,而将一种活动现场感带出,让人感受故事(事件)发生时的氛围、事实及情景的在。但,当这种叙述展现的是不能有效地为读者走进的故事时,特别是那种糟糕的过于密实的叙述,“过于”密实叙述的这个行为,带有一种强制性倾述特征,弄不好,非但不能起到将大量素材有效聚集,让其材料自身之间通过内在关联,从而引起良好的化学反应,完成文字有效的有所意义指向的表达。反而会因“过于”密实叙述这个行为的凸出,挡住叙述行为指向的文本内容,起到遮掩事件现场的人、物、环境、氛围、情节的作用。

     读者感受的更多是叙述者本身及其叙述这个行为事件的现场,即一个叙述者讲故事的这个事件的现场,而非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现场,或说故事被“讲出”的语言、文字指向的事件现场。而过于密集的叙事即使如此,造成对故事在场感削弱,营造和强化了听众于“讲故事”现场的在场感,因为它突出了“叙事者”本身,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叙述者的形象。

     3
     为什么会产生材料对自身意指对象的遮掩现象呢?那种“过于”密实的叙述,压缩了文本中各单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其信息、内容、情景、氛围、细节得不到有效释放,造成场景无法有效展现,文本现场不能面向读者全面地打开。

     这就好比一场相声演出,如果演员语速太快,不能将语言意指的东西有效地展开,观众又如何能进入到语言意指的现场呢?又或演员距观众太远,又没有话筒,观众根本就听不见演员说些什么。结果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两演员表演“说”这个行为,至于说了什么,全然不知。观众在场啊!在演员表演的现场,但却不在相声内容本该呈现的现场。

     4
     文字即现场,因文字本身即含意指功能,当然这种说法暗含了表达准确、文字能涵盖对象、有效展示对象的在等前提性的假设。当然,从文字原初的起源、功能、目的来看,似乎确然如此,比如那些简单的标注事物的名词、指示性的动词,配以眼神、语气、神态、音调、手势、动作等辅助性的表达,直指所表达的事件现场,其人、物、事予以充分展现。这时,我们说读者或被示意者会体会到一种在场感,或说读者此时作为事件的观察者参与到其中。

     随着历史演变,文字、语言、符号、表达、对象、社会环境等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语言表达变得越来越困难。从简单的物的指示到对抽象对象的阐释、探索,从单一叙事到复杂的思辨,“现场”一词所指向的对象也愈加复杂。而一个文本通过纯粹文字能够表达的,除了直指描述对象外,还得花费精力、笔墨来弥补描述对象所在的环境、气氛、事件背景等信息,或说辅助性的表达,以将描述对象所在事件充分展开。为此,我们说一个文本事件的场打开了。在此之上,谈“在场感”、“在场”、“身临其境”等才有意义。

     5
     一个文本要展示其意指对象所在的场,除了词语、句子原初简单对应的示意功能、作用外,应考虑思维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带来的表达困境,即便我们把一个个事件给如实端出,也未必能完整、有效地将事件予以有意义地呈现,或者说此时给出的意义是狭义的,同时展现的场是狭窄的事件现场。只有将事件现场置于时代、历史、群体等更宽广的背景舞台,才能带来更具普遍性意义的效果,也具有对事件本身进行纠偏的作用,防止个体事件的极端化演绎。反之,那种狭隘的个体叙事,从“我”的片面立场出发,追求个体在生活中“活”的真实,容易忽略个体狭隘叙述带来的伪真实。

     比如:过于密实的叙述,实质上就是一种走样的、不能抵达的叙述。把自己的单调无聊的生活往外倒,妄图显示一些儿真实,以达到揭露现实的功能。但,过于逼仄、狭隘的个体叙述对象事件(琐屑的生活场景),不具备代表性的存在的话,即为一个狭义的所在。且,要知道,你看见的事实并不一定真实,或者说仅仅是“你看见”的真实,哪怕你亲自经历的,也不一定可靠。你应该将这些事儿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这样打通一个狭隘的个体事例到广阔社会场景之间的通道,才会使事例更具普遍意义的价值。

     换个说法,作为社会的个体所在的事件如果不能放回大环境中去,那么叙述者所表达的真实只是一种基于“我在”的见其见、闻其闻的主观体验罢了,缺乏普遍意义的在,变成脱离广阔背景参照的个体意义上的“真实”。这“真实”、“意义”难以扩展开来,这个狭隘叙述给出的事件的场,同样难以衔接于事件大环境的背景场而得到真实的有意义的场。哪怕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在场”也得在文本叙述对象事件有效展开的基础之上,否则成了一个读者我的臆想,更何况是有意义的真实、场、在场呢?至此,我们才能说,叙述的对象事件的场呈现。

     6
     解决了“过于密实叙述”、“场”、“在场”、“真实”、“背景”等问题,下面再对文本结构作些探讨。应注意!这种“过于密实叙述”表达方式,一个有经验的叙述者定会注意到文本中对象事件的疏密,会拒绝过于密实叙述,避免对象事件之间的重叠、遮掩,以免将叙述变成叙述者自身的表演。而把缺乏写作技巧的表达当作一种高明的技巧,把平铺直叙简单“说出”当作一种更高层次文本结构的表现形式,更是荒谬的。判断一个文本结构、表现技巧等,可以看其是否有谓具体的手法、结构、技巧等的运用,即从文本中去找。

     倘若是单一叙事还能清晰找到事情的构成要素,对于复杂的、多维度的叙事呢?应明确主题,选择决定主题表现的重要事件列出,假若一个文本没有重要事件,或者只有平行的普遍的琐碎,而没有将主题凸出,从表达上看无疑是不成功的。相反,把影响表达主题清晰呈现的噪音、干扰等给屏蔽,以指向表达主题为目的,合理筛选、裁剪、取舍材料,去掉无目的的漫无边际的直述,辅以适当表达技巧。亦即通过加工,以达主题对象所在的现场,或说文字所指向的故事、事件发生的现场。

     7
     重点谈谈写实文本,好的写实作品很容易因作者的亲历、深刻体验而打动人。但,写实不等于在写好一个文本,更不等于写出了优秀作品。简单地将生活场景不加选择地说出来,并不是一种艺术的现实,因为这样的“说出”未能有效地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即:倒出的是豆子,而不是豆制品,即便“说出”了现实种种。可见,糟糕的写实文本不过是廉价地贩卖事实罢了。它只是简单地完成眼前一个场景的任务,这样的表达是肤浅的,无法抵达对象事件的内部,更无法推而广之成为普遍意义的东西。

     如果对材料处理得当,那种唠家常式的表现方式给人以亲切、平和和真实感,为此,我们说这个文本是成功的,它还原了生活现场,同时超越了生活的琐碎,对一大堆材料进行选择、剪接、修饰、提炼后,得到一件有所指向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像很多拙劣的写实文本一样,极其随意地唠叨出一大堆貌似内容充实的东西,其实不过是一大堆混乱的原材料罢了,并没有经过作者的艺术化深加工,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

     8
     像那种缺失事件背景、缺乏表现技巧的“过于密实叙述”所显出“在场”更多的不过是叙述者的行为,这个叙述者迟迟不愿退场。高明的叙述,完成表达的过程,也是叙述者悄然退场的过程,将文本指向对象事件、场景展现并留在读者面前,通过文本中对象事件事实的呈现,使读者感受一个文本对象事件现场的在。

     注:2019.1.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0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