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一点小小的不快:略谈草根的发言权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香识女人在 2006/01/06 11:00am 第 1 次编辑]
"从徐志摩、西滢到余杰、摩罗再到古筝、琴石
我要说的主题不过是“相互吹捧”而已,但我也并不准备自己张口,而只引用几段文字。首先是鲁迅说徐志摩、陈西滢,《华盖集续编 无花的蔷薇》第七节--
志摩先生曰:“我很少夸奖人的。但西滢就他学法郎士的文章说,我敢说,已经当得起一句天津话:';有根';了。”而且“像西滢这样,在我看来,才当得起';学者';的名词。”(《晨副》一四二三)
西滢教授曰:“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贡献的人,如胡适之,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经研究过他国文学的人。
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体制方面,他的诗及散文,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现代》六三)
虽然抄得麻烦,但中国现今“有根”的“学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总算已经互相选出了。
然后是孙玉祥说余杰、摩罗,《互相吹捧与易子而食》--
手头有一本摩罗的《耻辱者手记》。书前有余杰一序,序中有云:“我认为摩罗文章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最惊心动魄的文字之一”、“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是独一无二的”(见该书1页,4页),而书中有摩罗《林贤治谢泳余杰:思想随笔新三家》一文,文中称余杰“他的文字正像他年纪所应有的那样,有过人的明敏和纤细,有着刚刚睁眼打量世界的惊讶震撼、徘徊与伤感,当然更有不屈不挠的内在朝气和热情”、“一个大学生能有4本文集给自己作毕业献礼,这一定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可以做到”(见该书325页)。一本书像一个投票箱,二人互相投票就把“当代文学批评界独一无二”的好汉与“极少数优秀人物”给互相选举出来了。
再然后就是我们诗歌大厅的古筝、琴石了,“古筝谈诗”第三期评的是琴石《隐词如菊》与《午夜游思》,琴石“银针探微【感性的触觉(第一期)】”评的是古筝《距离与影子》。看看古筝对琴石的评价--
诗人琴石是杭州人,淡妆浓抹的西湖滋养了他清淡的个性和典雅的诗歌。他身居断桥残雪附近的琴石冈,所以后来写作时给自己取名琴石,这里不仅含有诗人对故土的深情,还有对石头和古琴的偏爱,他个性中的棱角也像坚硬的石头不能弯曲,为人内敛、刚正不阿,他的诗歌亦如此,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不为外界的时髦和潮流所左右,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琴石对古筝还未见这样总体的论断,然而关于一个题目就有这样的开掘--
《距离与影子》,从题目而言,距离是物理概念,多用来表达地理位置,或者相对的空间。影子,则是诗歌最常用的意象,伴随着诗歌的表述,而各有不同的意义。将距离和影子结合,其内在直观的联系,是距离越远,影子就越模糊,反之,则越清晰。而影子毕竟是影子,它明显区别于实体的表述,作为虚无的物质存在,更增加了诗歌的外延和个性空间。
从一个句子中就看到古筝这样的品质--
作者直接从内心的触觉入手,直接地表述了诗歌的主题,更体现了作者对语言把持能力的充分自信。
相信进化论的鲁迅,无奈地感叹历史的轮回,因而劝人多读历史,年轻的时候还不相信,现在却只能作如是观了。
2006-1-5草于露雨草堂"
===========================================================================
很精彩,学习!
其实,人的天性里都是喜欢听赞扬的话的,接受批评,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当我们违背良心,对一些文字说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话的时候,那么,你究竟是爱文字,还是自恋心头的那一种委琐?
评论都是自我的,在你批评别人文字的时候,你就得准备随时接受被批评.这与声望,权利,财富无关.不论楼主评论文字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除了给予正面的反驳和辩解,有什么资格动用权限删除呢(造成禁言不提)?难道只有那些赞扬吹捧的话,才有一席之地吗?这是论坛,争论文字的场所,不是灵魂私欲膨胀之地!
删除不同观点的声音(是否正确另外),可以看不见了,但能删除这样的一个客观事实吗?诗歌报大厅是诗歌报的重要阵地,无数眼睛在关注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每一个来诗歌报的朋友都是来学习的,求进步的,不是为了闻马屁之风,而让自己一退千里.我个人也相信,诗歌报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气,只因为这里的学术交流氛围让人留恋往返.
我个人的文字不行,但在诗歌报也读到了无数精彩的大家公认的好诗.近期在诗歌大厅的精华版里很惊鄂的看见不少精华文字垃圾(相对而言,比那些初习者自是成熟很多).在一些会员或斑竹已经指出其中文字明显缺陷的时候,仍然有一批吹马之群一路拍着,而后,在所谓"一个斑竹推荐,另一个斑竹操作"的程序下,冠冕堂皇的"精华"了.其中的相互合作的"猫腻"极其微妙.让人可笑可叹!
以上胡言,也是看了楼主的文字引起的一些感慨.不多说,祝福诗歌报越作越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