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5|回复: 4

看什么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海是沉默的最好方式》

隔着玻璃
一个女人
看什么看看什么看看什么看
没见过你奶奶呀
还是没见过你
奶奶

马二黑定在门外
仿佛在镜中
他不说话
是不能说话
后来女人也陷入了
一种轻微的
柔弱的慌乱


《假如色彩》

火苗。白
为什么你有一根火柴
爱情又不随身携带
火苗,三角形火苗
我担心,我的担心

从二十年后看过去
河岸爬上来
佝偻着
欧耶,我的慈祥。
黑猫在上
睁着资本主义的脸

我还担心。童年和你
纸一样轻薄的
锋刃。
所有空虚让你不再空虚
想什么呢

在此地 我拼命跑
拼命把街道抛诸脑后
脚丫子充满力量
想要蹬破黑夜以及
路面
别人的路面,陌生的路面


2024.8.4.盆栽菩提


老盆,梁生,靖西人。目前在佛山搬铁,搬铁,是我按给老盆的词,铁比砖重。
在论坛认识老盆已有十余年,当初,感觉此人和自己差不多,都是诗歌界的生瓜蛋子,但人不算笨,属于那种晚熟的人吧,老盆的诗,他写了晒出来我就读,很少遗漏,今天在朋友圈读到一组诗,写作时间是2024年8月份,感觉面生,挑出其中两首,用一句庸俗的话来说,这是某今天读到的最好的两首诗。

两首诗,好在哪?语言修辞?故事情感?自从论坛让位公号之后,我很少去找新诗读,原因是公号有推送,推送看的也不多,原因是诗人们大多写的比较抽象,老盆诗,我喜欢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抽象,他写他的生活,工作,家庭,家乡,他写他的老板,老板娘,老板娘的狗,他写佛山的大街小巷,公园老村,古玩市场,具体可感,有这样一位老兄给我提供诗歌,足矣。

老盆很少写隐秘的东西,《大海是最好的沉默方式》,隐秘吗?不隐秘,但透出某种隐秘,这首诗的成因大致可以推导,老盆兄某一天隔着玻璃门看见了(或碰到)一个女人,看什么看看什么看看什么看!女人隔着玻璃凶老盆,一连串的看什么看,老盆不一定真听到了,只是感觉到了,长年累月搬铁的老盆,是敏感且脆弱的,不脆弱,不会写这个女人,不敏感,绝对不会有这首诗的结尾,这个女人陷入了轻微的柔弱的慌乱。这个女人恰似老盆自己。

《假如色彩》,可以和《大海是沉默的最好方式》并读,怎么并读呢?你可以假想,老盆被那个女人凶了一顿,然后逃离现场,怎么逃离呢,跑,在水泥路面拼命地跑,脚丫子充满力量,好玩不?老盆的力量不是用来搬铁,而是用来逃跑。

这当然是一种幻想,老盆跑不了,他的空虚让他跑不了,资本主义的脸让他跑不了,爱情让他跑不了。

2025/07/08/HT


发表于 2025-7-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采集的好,花爷好眼力,盆子的诗,有时候确实很惊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7-9 09:43
采集的好,花爷好眼力,盆子的诗,有时候确实很惊艳

惊艳的红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蝉噪案卷》
——黄小线


躺在石头上。再茂密的树叶也有间隙
光影漏下像时间洒下碎片,我无动于衷
目前不缺时间,甚至有所剩余
所以我花了半小时寻觅那只叫得最欢的蝉
听声辩位太难了
每一只蝉都像在大声告诉我它们在哪里。而我始终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后来我竟然在声声蝉鸣中睡着了
没有梦,犹如躺进一只蝉曾经漫长的沉默里


刚看了黄小仙一组诗,我记忆力不好,现在还记得的东西是,蝉,彩虹,河流,风,小鸟,枯树,父亲,竹林,竹子,抽烟,住山里,月亮,堂哥。我相信,如果接下去我不加深这些印象,我就会慢慢忘记这些东西,但是有一样不会,蝉。

读蝉的第一感是,顺,一种被诗人领着走的顺,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了末尾——漫长的沉默里。
对一个农村人来说,蝉噪,习以为常,就像老伯之于吊床。吊床对黄小线是一种奢望,蝉对于黄小线也一样,对于多数喜欢诗歌的人来说也一样,蝉是一个文化符号,但这个符号具体指向什么?又不确定,诗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有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又有云,“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对了,悲,是黄小线这组诗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

当下这个世界,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写诗,很少去交流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自己为什么读诗写诗,诗在今天的中国有没有边缘化,我也说不清楚,我想多数人写诗还是像古人一样,保持一种传统的文化生活,当下写诗的人,与过去相比,是更开放了?还是更封闭了?上午扯扯扯说到了一个话题。

想起一位大咖说的话:现在的读者拿到一首诗,总是想读到点什么,可是老子就偏不让你读到什么!

这是少数案例,还是普遍现象?我看是普遍现象,诗歌进入网络时代,表面看是写诗的人与写诗的人交流更便利,更频密了,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受现实世界影响有多深,很难说得清楚。这里面牵涉到两个问题,一,人的真诚度,二,对诗歌乃至于文化的认知。以上二点都不好论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古人写赠别唱和诗,比利非常高,而我们今天却难得读到一首。这说明什么呢?是今天的诗人都不见面了吗?是今天的诗人们不喜欢你唱我和了吗?还是见不见面都没什么感觉了?

诗在过去,有现实功用,用来祭祀,用来歌颂,用来讽刺,用来抒情,用来干谒,用来求取功名,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历史观,用来打发无聊和孤独,用来对抗生老病死。今天的诗我们用它来做什么?

我不知道别人用诗来做什么,很多诗压根读不懂,读不明白。上午谈政治话题,我发现,多数人不愿意把诗和政治搅合在一起,诗人成了一个自封的称号,诗不想理政治,也就是不想理黎民苍生,而我们都是黎民苍生,诗人彼此割裂自然是难免的了。

希望诗不会成为诗人的鸦片。


2025/07/07/H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7-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女人也陷入了
一种轻微的
柔弱的慌乱


这首写出了女人的内外,捕捉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9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