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水 于 2025-7-11 14:37 编辑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是一部很有用的参考著作, 在这本书里他不仅综述结构主义文论的各方面成果,而且 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雅格布森的诗论仅以语言特性为 基础,就必然失败,因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不一定取决 于语言本身。从法国结构主义者耶奈特的著作里,他引了 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Hier sur la Nationale sept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Une automobile 一辆汽车 Roulant à cent à l'heure s'est jetée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 Sur un platane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Ses quatre occupants ont été 车上四人全部 Tués 死亡
这本是一段极平常的新闻报道,一旦分行书写,便产生不 同效果,使读者期待着得到读诗的感受。如果说这算不得 诗,那么请看下面这首:
This Is Just To Say 便条
I have eaten 我吃了 the plums 放在 that were in 冰箱里的 the icebox 梅子
and which 它们 you were probably 大概是你 saving 留着 for breakfast 早餐吃的
Forgive me n 请原谅 they were delicious 它们太可口了 so sweet 那么甜 and so cold 又那么凉
这是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一首颇为 著名的诗,它和一张普通便条的重要区别,不也在那分行 书写的形式吗?这当然是近于极端的例子,然而将散文语 言稍加变化以成诗句,在中国古代也不乏先例。韩愈以文 为诗,辛弃疾以文为词,皆不为病,如辛弃疾《沁园春· 杯,汝来前》一首,就是有名的例子;再如《哨遍·秋水观》:
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湿流不辨涯涘。 於是焉河伯欣然喜。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渺沧溟望洋东视。 逡巡向若惊叹,谓我非逢子。 大方达观之家,未免长见,犹然笑耳。
这词全用庄子《秋水》首段文意,用语也和庄子原文接近。 这类例子说明,诗之为诗并不一定由语言特性决定,散文 语句也可以入诗,而一首诗之所以为诗,在于读者把它当 成诗来读,即耶奈特所谓“阅读态度”(attitude de lecture)。 换言之,语言的规整和独特还不足以概括全部诗的情况, 读者读诗时自然会取一定态度,作出一定的假设,这些程 式化的期待(conventional expectation)才使人感到把诗 当成诗,把诗的语言区别于日常实用的语言。
卡勒讨论读诗时的程式,第一是诗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 由于诗不是实际的言语行动,诗里的地点、时间、人称都 并不指向现实环境,而只是使读者能据以想象出诗的虚构 环境,所以即便是抒个人之情的诗,也并不纯是记载一个 传记性的事实,读者也总是能从中见出普遍性的情趣。第 二是诗的整体性(totality):日常的言语行动不一定是完整 的,但诗却是自足的整体,理解诗也总是力求把诗部分连 贯成一整体,使其中各成分能互相阐发。与此相关的第三 个程式是,诗必有意义(significance):我们读诗,总假 定它包含着大于字面的意义,所谓读懂一首诗,就是找出 它的言外之意。例如前面引威廉斯那首短诗,我们一旦把 它当作诗来读,就不把它看成一张实用的便条,而去寻找 它作为诗可能包含的深一层意义。(…)卡勒还谈到另一 个程式,尤其适用于词义晦涩或极简的诗,那就是:这类 诗的意义往往在于反映或探讨诗本身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