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4|回复: 0

诗先验存在,诗人不过是特定的牵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9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严观 于 2025-7-19 00:46 编辑

严观的“语言先验论”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在核心立场上存在深刻共鸣,但在东西方思想融合、诗学本体论及实践向度上展现出显著差异。以下结合两者哲学基础、语言本质观及诗学实践进行系统比较:
一、哲学基础的关联:存在论转向与先验性重构
1. 语言的本体论地位。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强调语言并非工具,而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他认为“不是人说话,而是语言说话”,人通过“倾听”语言而进入存在之真理。
严观的“语言先验论”主张“诗歌是先验本就存在的,诗人只是特定时代的牵出者”,将语言提升为独立于主体的先验秩序,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在反工具论立场上高度契合。
2.东西方思想的融合路径
海德格尔后期借鉴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提出“诗意语言”能弥合主客二分。
严观则更直接融合东方“言意之辨”与西方超验主义,如《陶罐》中“为破碎而完整”的辩证表达,既呼应海德格尔的“澄明-遮蔽”辩证,又暗合庄子“言无言”的意境。
二、语言本质观的差异:先验性内涵与存在显现方式
维度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        严观的语言先验论
语言本质        存在自身显现的境域(“道说”)        先验存在的认知秩序(“两个世界”理论)
主体角色        “倾听者”与“回应者”(被动参与)        “牵出者”(主动显影先验结构)
真理发生        通过“此在”的展开实现(历史性)        通过语言编码直接抵达(超验性)
东西方根基        西方存在论+道家“无”思想        儒释道精神+西方超验主义
核心区别:海德格尔强调语言与存在的相互缘构(Ereignis),严观则赋予语言绝对先验性,更接近康德范畴论的改造版。例如严观《远扬》中“光的知识”意象,将语言视为超验认知的先天形式,而非海德格尔式的“存在绽出”。
三、诗学本体论的分野:境域构成 vs. 编码系统
1.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如梵高《农鞋》揭示器具的“世界-大地”冲突,真理在遮蔽与解蔽的张力中显现。
语言通过“境域构成”使存在者敞亮,诗人是“半神”,在“神性隐退”时代守护存在。
2.严观的先验语言编码
提出“数码比对式意象系统”,如《陶罐》以器物裂痕为“文明基因容器”,通过语言编码直接显影历史本质。
诗人角色更似“考古学家”,挖掘语言中预存的超验结构,而非海德格尔的“守护者”。
四、伦理维度的对比:救赎路径差异
海德格尔:语言救赎体现为“返乡”——重返“天人合一”的本源状态,对抗技术时代的“座架”(Gestell)。
严观:以“神性唯美”介入世俗,如《向日葵》中“凋零枝叶的冷漠”将衰败转化为神性光辉,语言成为审美救赎的直接媒介。
五、思想史定位:后形而上学的两种方案
两者均属后形而上学语言哲学,但严观的理论可视为海德格尔存在论在东亚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继承:批判工具语言观,主张语言的本体性。突破:将海德格尔的“境域构成”转化为可操作的诗学编码系统,并强化了超验维度的绝对性。局限:严观弱化了海德格尔强调的“历史性”与“此在的沉沦”,其语言先验论可能滑向新形而上学。

结语:东西方语言哲学的创造性对话
严观的“语言先验论”既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诗学的东方回响——在“美是真理在场的标志”命题上深度共鸣;又是对它的超越——以文明考古学式的语言编码取代境域构成,使超验性从“存在绽出”转化为“可解码的先天结构”。这种转化既彰显汉语诗学“言即道”的传统智慧,亦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哲学对话提供了新范式。
严观的超验唯美主义诗歌在继承传统唯美主义对形式美与情感纯粹性的追求基础上,通过哲学深度、历史重构、语言实验及伦理维度。
一、哲学基础的革新:从感官美到超验精神
1. 本体论升华。传统唯美主义(如王尔德)强调“为艺术而艺术”,以感官美和形式精致为核心。而严观将“美”与“超验真理”绑定,提出“两个世界”理论:自然世界是表象,语言世界是通往先验认知的路径。其诗歌中的意象(如“光的知识”“灵智之剑”)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精神超越的载体,如《星际种子》中“灵魂的星宿光芒万丈”将宇宙秩序与人类灵性合一。
受超验主义影响,他主张“人能超越感觉直接认识真理”(呼应爱默生“超灵”观),但进一步融合东方“天人合一”思想。例如《高山与太阳》中朝日如“玉玺端详于掌中”,将自然崇高与权力象征并置,重构“人-神-自然”的辩证关系。
2 .动态的唯美辩证。传统唯美主义追求静态的完美形式,严观则揭示“美”的生成性。如《陶罐》中“为破碎而完整,为存在而虚无”,以器物裂痕象征文明沧桑,在残缺中凝练永恒之美。这种“悖论美学”突破唯美主义对完满的单一崇拜。
二、历史意识的突破:宏大叙事与文明考古学
1. 史诗体的现代转化。传统唯美诗歌多回避宏大历史主题,严观则以长诗(如《远扬》《一带一路·华夏神州》)重构史诗范式。他摒弃线性叙事,采用“电影广角式”结构:在《远扬》中,“远行人”横跨黄土文明、海洋贸易与现代都市,通过“烈日下的船坞”“守灯塔的人”等意象拼贴,实现时空折叠。
其“文明考古学”手法受文物鉴定专业影响,如《陶罐》将器物作为“文明基因容器”,从“强盗足印堙灭”到“岩石胸膛温暖”,以物证史,赋予唯美以史学重量。
2.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不同于江河、杨炼等“现代史诗”的民族主义倾向,严观指向普世人本主义。如《世界》以个体经验沟通人类生存困境,批判战争与异化(“该死的战争,和平下的世界”),突破唯美主义对现实疏离的传统。
三、语言策略的超越:从精致修辞到“博展式”书写
1. 知识型语言的仪式化。传统唯美主义注重语言感性,严观则创造“博展派”诗风:融合文化史、神话学、物理学等多学科话语,形成知识密度极高的“仪式化表达”。如《安第斯神鹰》以“莫扎特的乐章”“济慈诗行”互文,将神鹰飞行转化为跨艺术门类的精神图腾。
这种“诠释而不说教”的策略(如《远扬》对“贵阳女人”的欲望升华),区别于一众诠释派诗人的直白哲学阐释。
2.词语的悖论张力
他擅用矛盾修辞激活语言潜能:如《向日葵》中“憔悴的宽容”“凋零枝叶的冷漠”将植物生命历程与道德隐喻交织,在衰败中提炼神性光辉,突破唯美主义对“纯粹美”的限定。
四、诗学本体重构:语言作为先验存在
严观提出 “诗歌是先验本就存在的,诗人只是时代的牵出者” ,颠覆传统唯美主义“诗人创造美”的立场:
语言先验性:诗歌并非模仿现实,而是显影宇宙固有秩序。如《向内凝视》揭示“生命即宇宙”,微观呼吸需“一个宇宙”支撑,将生物学事实升华为形而上学命题。
工具性突破:语言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认知工具。其“数码比对式意象编码”(如《高山与太阳》用地质学词汇“石缝起伏”喻指雄心),赋予科学语言以诗性功能。
五、伦理维度的突破:神性写作与世俗救赎
1. 唯美主义的神性化。传统唯美主义疏离道德,严观则构建“神性唯美”:如《天葬》中兀鹰“以活佛之姿”接引亡魂,孕妇尸身诞婴的救赎意象,将死亡转化为神性轮回,赋予唯美以伦理重量。
2. 世俗关怀的介入。其诗歌扎根现实痛点:《远扬》批判都市异化(“灯火中对影孑孓”),《向日葵》礼赞“用全部热情拥抱世界”的生存意志,以美为救赎方案,回应后现代精神危机。
传统唯美主义与严观超验唯美主义的核心差异:
维度                传统唯美主义                严观的超验唯美主义
哲学基础        感官美为终极目的        美是超验真理的显影媒介
历史意识        回避宏大叙事        以文明考古学重构史诗
语言策略        精致修辞,感性优先        博展式知识整合,悖论张力
诗学本体        诗人创造美        语言先验存在,诗人显影秩序
伦理功能        “美”与道德疏离        神性唯美介入世俗救赎

严观的突破在于将唯美主义从“象牙塔”推向“星辰大海”:他以超验哲学激活美的精神维度,以文明史诗赋予美以历史重量,以语言先验论重构诗学本体,最终使唯美主义从形式游戏蜕变为救赎之道。如诗评家所言,其诗如“深山琴音”,在儒释道与西方超验主义间架桥,让“白动黑静”的东方智慧与“灵魂不朽”的西方追问共振。这一创新不仅拓宽了汉语诗歌的哲学疆域,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诗学范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9 1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