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5|回复: 41

遮蔽性:诗中的词语(修订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遮蔽性:诗中的词语
文/操场上的二炮手


翻开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译本,可见大量化了妆
变了形——可被称为“癌症”(诗人快快语)的词语。
去年年底一部描写抗战时期
广州地区梨园戏班子
跟厨师伙夫、码头挑夫、丐帮、警界、军队
联合抗日的电视剧,剧中也有不少方言俚语土话
很是吸引人的耳朵。譬如,他们称暗探为“驳脚”。
注意,是“驳脚”,而不是“跛脚”。
不知为什么。书上说,驳脚就是“跑腿”,
并举例说,欧阳山 《苦斗》七十:
“他就在广州公安局找了一份小小的差事,
当了一名‘驳脚侦缉’,每天
混一毛几分度日。”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
“他不是镇上人,附近又没有亲戚,
又说不出到镇上来干什么,团部的副官
就断定他是游击队的驳脚交通员。”作为汉字的“驳”,
有将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的意思,
驳运、驳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中的“驳”,
与码头离不开,与脚夫离不开,而这些
又必然与主要靠出卖苦力为生的“下之角”上的各种人员
混杂一处。一个“驳”字,就显得十分传神。
而“脚”在方言里,就是“人”的意思,二字联合起来
代指跑腿的,似乎再合适不过。
跟重庆沿岸码头上的棒棒军是一路的。
把警察称为驳脚,意义似乎就升华了一下。
他们带着任务,一接到指令,立即从一处
赶到另一处,不停地跑来跑去——
跟码头的驳脚是不是很像呢?而警察队伍里
有一些是便衣,习惯在书报亭路边摊
小卖部咖啡馆电影院火车站等等地方出没,
指令和任务,于他们而言,就像码头堆垒的货物,
總是不声不响地被他们分食得干干净净。
他们既没得到多余的什么,也没
失去什么多余的,他们卖的不过是一双
穿了鞋子的脚板,用“驳脚”一词来代指,
的确更为传神而隐晦,词语在这里
发生了扭转变形。而今,在马路上看到一双
飞奔的草鞋,你真没办法知道他到底是在跑腿
还是在赴任的路上,这里有阳光
在他的新诗《春风在奔跑》中写道:
“春天适合逆风飞翔,就有得意洋洋的样子”……
我感觉我看到了真正“后现代”的样子,遮蔽
已经彻底去除,正所谓所见即所得。

2024年3月28日






















发表于 2025-8-1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酒周末好,我们之前讨论了很长时间去蔽的问题,你这里阐述的也比较清楚了。去蔽一是在修辞上词意遮盖了事物本身而产生的词蔽,二是用典和引用土语对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词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诗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8-10 09:46
老酒周末好,我们之前讨论了很长时间去蔽的问题,你这里阐述的也比较清楚了。去蔽一是在修辞上词意遮盖了事 ...

阳光兄好。完全去蔽或者说彻底去蔽,在这里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有遮蔽,是因为它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讨论了一个词“去蔽”,也还没说透。欢迎来一起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酒桶 发表于 2025-8-10 10:31
阳光兄好。完全去蔽或者说彻底去蔽,在这里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有遮蔽,是因为它有用。

对的,不可能完全去蔽,即便是照片也是有蔽的,蔽可以阻止过于丝滑,增加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适当的陌生感,但蔽是要尽量除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8-10 10:34
对的,不可能完全去蔽,即便是照片也是有蔽的,蔽可以阻止过于丝滑,增加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适当的陌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时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不管是有意忽略还是无意忽略,也不管这种忽略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逼迫,这个忽略的问题就是“语境”问题。语境在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都是不同的。比如中国古人为啥那么喜欢修辞、甚或说,更宽泛一点,就拿现在来说,“为什么我们的诗人这么喜欢修辞?”归根结底,是传统。这种传统其实就是惯性,看似不由自主,其实是迫不得已。大量的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通过阅读都会发现其中大量的修辞。所以,我想说,“去蔽”并不是一定要到达光溜溜。事实上,光溜溜只是一种心理作用,暂时的高光、清澈、透明,而它呈现给我们的这种高光、清澈与透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遮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酒桶 发表于 2025-8-10 11:01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时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不管是有意忽略还是无意忽略,也不管这种忽略是一种习惯还是一 ...

我注意到西方诗歌的弱修辞性,他们更主张清晰地表现出事物和情绪,其实,传统也并不是以修辞为主,只是,后来对修辞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强化修辞才能表现,这是现代诗歌产生词蔽的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事物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剔除的所谓遮蔽部分,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眼中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些,都不是可以增加词蔽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8-10 11:20
但这些,都不是可以增加词蔽的理由

不能用一个尺子去丈量世界。正如,不能用上帝视角来评审万物。所以,我们只能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酒桶 发表于 2025-8-10 11:24
不能用一个尺子去丈量世界。正如,不能用上帝视角来评审万物。所以,我们只能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从技术角度说,尽量去蔽比较合适,完全没有蔽也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8-10 11:25
从技术角度说,尽量去蔽比较合适,完全没有蔽也是不可能的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去蔽一定是一个心理活动,就好比有的人就喜欢在纷繁复杂中去披荆斩棘去拨云见日,而有的却想在空阔的原上赛马,在清澈见底的大海里游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酒桶 发表于 2025-8-10 11:33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去蔽一定是一个心理活动,就好比有的人就喜欢在纷繁复杂中去披荆斩棘去拨云见日,而 ...

主要是看作者是否成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8-10 11:44
主要是看作者是否成熟

跟这个没直接关系。我觉得跟作者的审美取向关系更密切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8-11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