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98|回复: 4

[请点评]有关诗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4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MINOPE=曙东方|沧海月|威望由 -3 增加至 -2|这个文章表明了楼主的成人思维理念
平谈道理
应当恢复威望1|1132757351]比水牛写情诗要迟得多,写在四年多前,是反非非系列之一...
标题:想入非非4-----四个概念
作者:沧海月
时间:2001-06-02 21:22:45
  
   
一、“反传统”是指什么?
1。传统:《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本第三版)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广义的传统实际上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传统就是反文明。
狭义的传统应该是文化,反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传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条件,是人成长而成为人的不可或缺的营养,传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进驱每一个人的血液,深入骨髓,与生命不能分离。一个人如果从小远离了传统,没人教他说话,不学习文化,他就只能是原始的人,或者狼人、虎孩。这种人没有能力反对传统,因为他连传统是什么都不知道。
传统是父母,是生命的血肉联系,打断骨头连着筋。传统是生命的基因,基因是我们的生命图纸,它是由我们的历代祖先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得来。一个人的存在,是生命火炬传到他手,他命中注定与过去和历史脱不了干系,传统是过去和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否则就不会被大众接受而成为传统)。一个反传统的人就是:一边吃着母亲的奶,一边叫喊着要咬掉奶头;是一面吃肉一面骂娘。
所以不加注释的反传统是数典忘祖、自掘祖坟的犯罪行为。实际上他也没法反,因为他离不开传统。
2。非非提出的反传统口号也许只是反对诗的传统。那么诗的传统能反吗?我认为诗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艺术。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它就只能继承和完善(或者说叫进化),而不能打死再生,人类还没有起死回生的能耐。反对生命想当于革命,要全面否定诗的传统,就等于革诗的命。而生命是继承来的,到现在为止科学还不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反之,使一个物种灭绝倒是常常发生。笔者发现:对活着的有生命的东西不适用革命,除非你要毁灭它,否则你只能用改革用革新用改良用进化的办法使之趋于完善;而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不适用革命,因为它本身没有命,还革怎么命?所以笔者认为革命一词是一个血腥的错误。中国的文化曾惨遭多次革命,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批判孔子,打倒孔家店。历史已经证明,都是错误的。简单讲你要是完全否定了传统的诗,你也许会写出别的文字,但它已经不是诗,不能称为诗。就像,东北虎如果绝种,科学再造的其它生命就不能叫东北虎,因为它不是东北虎。现在是东北虎还没有灭绝,我偏要说真的东北虎不算虎,而我家的杂种狗才是东北虎。有人的逻辑与我一样,现在传统的诗还在,他偏要说那不是诗,只有他自己写的四不像的东西才是诗。
3。如果说“反传统”只是反对那些过时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那我没有意见,只是这个口号就要改一改,叫“反过时”或者叫“反落后”,叫“改革”比较时髦,邓小平早就告诉大家:改革才有出路,不改革死路一条。所谓改革就是有继承地发展完善。
4。我理解非非所谓的“反传统”,不过是孤独痛苦时的呻吟,是寂寞爆发时的呐喊。只是呻吟和呐喊的声音与别人不同而已。这里的“反传统”只等于“出世”的口号,意思是对大众说:你们是俗人不理解我,我不跟你玩了!实际上是大家先不跟他玩的。
二、什么是诗?
1。首先正名:这里所说的诗是指文坛主流公认的诗,是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传承有发展的诗。不指那些没有继承的新发明创造的别的文字和形式。
2。雪莱:诗可以解作“想像的表现”
列*托尔斯泰: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
别林斯基:诗的本质在于给不具体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臧克家:这“诗味”种种,是诗人把深切的生活经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浓烈而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酝酿、熔炼而成。
艾青:诗人最重要的才能是运用想像。诗人把互不相联的事物,通过想像一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从上面五位前辈的话中我们看出,诗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说法。
其困难在于:诗学是一门艺术,诗又有美学的内含,而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给美与艺术下个公认的定义。美学家朱光潜在他著名的《诗论》中给出了一个他自己并不十分满意的定义:“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诗论》是朱老的最得意之作。我认为它将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样会彪炳史册。朱老热爱诗,研究诗,认为写诗很难。他自己一生没有发表过一首诗(如果认为不写诗的人就无权评论诗是不对的,你不一定做衣服,但你可以评价衣服的好坏和师傅的手艺;不种田的人很多,你不能说他分不出大米的优劣)。从下面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朱老对诗的敬畏和对诗的深刻理解。朱老认为:A。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B。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见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C。新诗也必须有一定的形式,许多新诗的失败在于没有新的形式;他们的至命伤在于没有在情趣上开辟新境……想要写一首好的新诗,实际上比写旧体诗难。D.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这两种精妙都绝对不容易得来的,就是大诗人也往往须费毕生的辛苦来摸索。等等(有兴趣可以看原著《诗论》)
3。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一种文字形式是不是诗?如何才算好诗?虽然诗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判断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像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关于“人”的定义,但我们仍然能够判断一事物是不是人。那么用什么标准呢?张侠生概括诗歌的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也可以说是反映人生。这里的高度集中我理解像绘画艺术中的速写,简单几笔就能传神。诗不是小说,不是工笔。诗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诗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举重若轻。
B。感情真挚、想像丰富。恩格斯认为: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想像引导作者敢于)冒险作理智所不能作的大胆飞跃。毛泽东:诗言志,歌咏言。写诗是见景生情,借题发挥。古人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C。语言精炼、鲜明、生动。
济慈说:如果诗的产生,不象树叶萌发那样自然,倒不如不要产生。我理解是说诗是有生命的,生命具有自然的属性,诗要有生活或者说要有生命的基础,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不能无病呻吟。这句话不是说,诗不要精炼。写诗如矿出金,如古镜照神。古人的感慨很多:为求一字安,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一字未安,绕室终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例子证明古诗中的千古绝唱与不朽名句不是轻易得来的。伟大烦忙如毛泽东写诗也字斟句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两句中的“随心”和“着意”初稿是“无心”与“有意”。有些诗在发表后还修改,如:“红旗漫转西风”在首次发表时是“旄头漫转西风”。这里讲以精炼为手段,以鲜明、生动为目的。并要达到与意境的统一。
D。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这一点我不想多说。只说诗人郭小川的话:诗应当是叮咚作响的流水。诗这东西,必须是晶体,每一句都要写到读者的心上,使人们易记忆,又是十分流畅,有如奔腾的小河。
4。笔者认为把上述三点放在一起来考虑,我们可以判定一首诗为什么能称为诗,或这诗好在哪里。
许多诗可以不完全具备上述所有要件,我们仍然认为是诗,但是如果与上述条件全部不粘边,那么就不应该认为是诗。
我们还要允许出格的诗,就是它在一引起方面与上述传统不符,然而却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有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应该宽容一些,让时间和大众去考验,因为这是诗发展的需要。八十年代的中国朦胧诗潮在许多方面出了格,但在想像上我认为突破了前人;在自然科学中有“模糊数学”,朦胧诗也以大量的不确定性,以“朦胧”有别于前人的“鲜明”,增强了诗的张力。朦胧诗以它的这些特性个性而被人们认可。后来出现的什么新生代、非非等这没有这样的实力,除了口号响点。
三、新诗的产生发和发展应该有什么模式?
这是一个难题,许多人在考虑这个问题。所谓新,就是要与传统有所差别;所谓诗就是要别人承认,主观地蛮横只有我说了算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新的文字都是诗,更不是分行的文字就是诗。李白的诗,毛泽东的诗词不分行还是诗;把王朔小说分了行还是小说。
艺术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然而并不等于为所欲为、为我独尊。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所谓必然是指规律性的东西。不尊重规律就没有自由,比如,人不能不呼吸,你要自由,你说你偏不呼吸,行吗?就是说你的自由还受规律的约束。写诗也一样,它应该遵守某种规律。只是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可以 也应该努力去认识、去探索(这是发展的必要)。对于我们已经把握的关于诗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起码是规矩性的东西)我们最起码要有一定程度的尊重。这是因为:
1。你有现在是因为你有过去,你有未来是因为你有现在;你要有出发点,你要有操作平台;你要有基础,你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你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你要成为巨人,你首先要站在巨人肩上。歌德说: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除掉精力、力气和意志外,还有什么可以叫做我们自己的东西呢?如果我能算一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余的东西就不多了。
2。朱光潜说:诗是一种语言,语言生生不息,却亦非无中生有。语言的文法常常在变迁,任何语言的文法史都可以证明,每种变迁都是从一个固定的基础出发,而且它向来都是演化而不是革命。
朱老的话说于三十年代,如何在后来的三十年间中国有更多的人理解了这话的真谛,史无前例的文化的大革命就不会发生。
事物都在发展变化 中,诗也会发展变化。朱老说:不过变必自固定模型出发,而变来变去,后一代的模型与前一代的模型仍相差不远,换句话说,诗还是有一个“形式”。
朱老的话说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3。诗学是一门艺术,诗是艺术作品。他必须有读者。必须得到审美主体的承认,必须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即使你是对的,你走得太远,你还是要失败,这是诗的时代性,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历史的局限。尼克松说得好:领导必须走在群众的前面,但你又不能走得太远,太远了群众跟不上。中国人叫脱离群众,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大事都办不成。没有读者的诗不能称为诗。
4。许多人说过中国诗的发展方向。认为有三条路:学古(学前人),古为今用;学国外(学别人),洋为中用;学民间(学“土”人,这里指外行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大众那里吸取营养。大话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沧海认为这不只是诗的路,是一切学者之路。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扬弃。而否定前辈、否定别人、否定传统注定只有失败。
四、诗的展望
1。诗坛的现状不容乐观。今年四月一号,沧海发贴《愚人诗念》小小感慨了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沧海认为:A。诗本孤独,历来如此,李白说自己的诗“万言不值一杯水”,我们不能理解为真不值一杯水,而是即使在诗最为盛行和发达的唐朝,即使是诗仙的诗仍然没有多少人理睬,否则,李白不会有此感慨。B。从上个世纪开始,大众对诗的兴趣进一步下降,朱光潜说:“摩越以为在我们这个时代爱好小说是健康的趣味,爱好诗有几分不健康的趣味。”我不不同意这种说法,在这里引用,只是想说明诗的落泊不只现在,也不只中国。C。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摧残了文化,也摧残了诗。一代人失去了正常的学习古诗的机会。而这些人后来成为老师或者权威时又对诗是一种约束。D。诗与歌的分离。诗歌在以前是一回事。现在诗是诗,歌是歌。过去每一首歌词都是诗,现在就不一定了。歌有音乐助兴(虽然诗也有音乐性,但不能与歌的音乐相比),歌词很差,只要歌曲很好,一样成功;歌不怎么样,当一个名歌星一唱,还会成功。歌词的作者即使是诗人,人们记住的常常是歌手。当歌手歌星名利双手腰缠万贯时,诗人囊中羞涩等待饿毙。E。现代人太忙太浮躁,人们希望直达主题、清楚明白、一针见说,但诗是属于宁静的,好诗要耐读,要有时间回味。F。诗不盈利,而大众是世俗的。爱诗只有赔本的后果。G。恶性循环。诗赔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出版,好诗也难找出路走到读者手中。
2。未来如何呢?沧海认为现在有三个有利条件。A。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物质上富裕以后,必然要转向精神的追求,其中有一部分人会爱上诗;B。人们文化素质已经和正在提高,欣赏的水平也就提高了,诗会有更多的读者能看懂;C。电脑网络为诗开了方便之门,发诗与读诗更加便利。
3。一个建议。诗要有权威机构,要有诗学研究院,要举行好诗的经常性评选与宣传。首先要有政府和/或社会组织的支持,要规范诗的标准(这一点很难,可以逐步完善,但不能没有),还要规范诗人贵冠在什么情况授予。这样有利于引导诗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我们可能正在参于和迎新诗坛春天的到来!
沧海公告:除了注明的名人名言外,其它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05-11-24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点评]有关诗念

为这些洋洋洒洒的诗念,鼓励.慢慢读来再讨论,问好
发表于 2005-11-24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点评]有关诗念

四年前关于诗歌的思维
比我早多了
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思维
我却是更早一些
现在这论坛
这方面是理论区的梅梅子要来得专业化些
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8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点评]有关诗念

下面引用由蓝蓓2005/11/23 09:58pm 发表的内容:
为这些洋洋洒洒的诗念,鼓励.慢慢读来再讨论,问好
感谢蓝蓓 光临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8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点评]有关诗念

下面引用由曙东方2005/11/23 10:47pm 发表的内容:
四年前关于诗歌的思维
比我早多了
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思维
我却是更早一些
现在这论坛
这方面是理论区的梅梅子要来得专业化些
仅供参考
感谢 曙东方 评读
梅梅子的大作拜读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7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