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951|回复: 13

[原创]诗评家:谢冕[未经同意严禁转发、使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1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评家:谢冕[未经同意严禁转发、使用]

谢冕

朦胧诗遭抨击、批判时,为朦胧诗辩护、喝彩的“三个崛起”文章之一,《在新的崛起面前》的作者。

——————————
1932年生。福建福州人。
1960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著有《共和国的星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文学的绿色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诗人的创造》(三联书店1989年)、《地火依然运行》(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论20世纪中国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主编《中国当代青年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中国新诗萃》(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

[ 本帖最后由 醉发 于 2006-9-19 22: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2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评家:谢冕[未经同意严禁转发、使用]

老爷子看上去很健康嘛!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评家:谢冕[未经同意严禁转发、使用]

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评家:谢冕[未经同意严禁转发、使用]

谢冕代表作品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诗面临着挑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由鄙弃帮腔帮调的伪善的诗,进而不满足于内容平庸形式呆板的诗。诗集的印数在猛跌,诗人在苦闷。与此同时,一些老诗人试图作出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突破,一批新诗人在崛起,他们不拘一格,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表现方式,写出了一些"古怪"的诗篇。越来越多的"背离"诗歌传统的迹象的出现,迫使我们作出切乎实际的判断和抉择。我们不必为此不安,我们应当学会适应这一状况,并把它引向促进新诗健康发展的路上去。
当前这一状况,使我们想到五四时期的新诗运动。当年,它的先驱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旧体诗词僵化的形式已不适应新生活的发展,他们发愤而起,终于打倒了旧诗。他们的革命精神足为我们的楷模。但他们的运动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这就是,在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尽管旧诗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但它对中国诗歌的潜在影响将继续下去,一概打倒是不对的。事实已经证明:旧体诗词也是不能消灭的。
但就五四新诗运动的主要潮流而言,他们的革命对象是旧诗,他们的武器是白话,而诗体的模式主要是西洋诗。他们以引进外来形式为武器,批判地吸收了外国诗歌的长处,而铸造出和传统的旧诗完全不同的新体诗。他们具有蔑视"传统"而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的前辈诗人们,他们生活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中,前进和创新就是一切。他们要在诗的领域中扔去"旧的皮囊"而创造"新鲜的太阳"。
正是由于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在五四的最初十年里,出现了新诗历史上最初一次(似乎也是仅有的一次)多流派多风格的大繁荣。尽管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几个主要诗人(例如郭沫若、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影响,但是,他们主要的、更直接的借鉴是外国诗。郭沫若不仅从泰戈尔、从海涅、从歌德、更从惠特曼那里得到诗的滋润,他自己承认惠特曼不仅给了他火山爆发式的情感的激发,而且也启示了他喷火的方式。郭沫若从惠特曼那里得到的,恐怕远较从屈原、李白那里得到的为多。坚决扬弃那些僵死凝固的诗歌形式,向世界打开大门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以帮助新诗的成长,这是五四新诗革命的成功经验。可惜的是,当年的那种气氛,在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再出现过。
我们的新诗,60年来不是走着越来越宽广的道路,而是走着越来越窄狭的道路。30年代有过关于大众化的讨论,40年代有过关于民族化的讨论,50年代有过关于向新民歌学习的讨论。三次大讨论都不是鼓励诗歌走向宽阔的世界,而是在"左"的思想倾向的支配下,力图驱赶新诗离开这个世界。尽管这些讨论曾经产生过局部的好的影响,例如30年代国防诗歌给新诗带来了为现实服务的战斗传统,40年代的讨论带来了新诗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气象等,但就总的方面来说,新诗在走向狭窄。有趣的是,三次大的讨论不约而同地都忽略了新诗学习外国诗的问题。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这是受我们对于新诗发展道路的片面主张支配的。片面强调民族化群众化的结果,带来了文化借鉴上的排外倾向。
当我们强调民族化和群众化的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它们与维护传统的纯洁性联系在一起。凡是不同于此的主张,一概斥之为背离传统。我们以为是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凝固的、不变的、僵死的,同时又是与外界隔裂而自足自立的。其实,传统不是散发霉气的古董,传统在活泼泼地发展着。
我国诗歌传统源流很久: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的骄傲。正是由于不断的吸收和不断的演变,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丰富而壮丽的诗传统。同时,一个民族诗歌传统的形成,并不单靠本民族素有的材料,同时要广泛吸收外民族的营养,并使之溶入自己的传统中去。
要是我们把诗的传统看作河流,它的源头,也许只是一湾浅水。在它经过的地方,有无数的支流汇入,这支流,包括着外来诗歌的影响。郭沫若无疑是中国诗歌之河的一个支流,但郭沫若却是溶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的优秀素质而成为支流的。艾青所受的教育和影响恐怕更是"洋"化的,但艾青却属于中国诗歌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在刚刚告别的那个诗的暗夜里,我们的诗也和世界隔绝了。我们不了解世界诗歌状况。在重获解放的今天,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求新诗恢复它与世界诗歌的联系,以求获得更多的营养发展自己。因此有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的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他们是新的探索者。这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也带来了令人瞠目的"怪"现象。的确,有的诗写得很朦胧,有的诗有过多哀愁(不仅是淡淡的),有的诗有不无偏颇的激愤,有的诗则让人不懂。总之,对于习惯了新诗"传统"模样的人,当前这些虽然为数不算太多的诗,是"古怪的"。
于是,对于这些"古怪"的诗,有些评论者则沉不住气,便要急着出来加以"引导"。有的则惶惶不安,以为诗歌出了乱子。这些人也许是好心的。但我却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而每次的粗暴干涉都有着堂而皇之的口实),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我也是不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我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读不太懂。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即使是不好的艺术,也应当允许探索,何况"古怪"并不一定就不好。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旧诗,新诗就是"古怪的;对于黄遵宪,胡适就是"古怪"的;对于郭沫若,李季就是"古怪"的。当年郭沫若的《天狗》、《晨安》、《凤凰涅》的出现,对于神韵妙悟的主张者们,不啻是青面獠牙的妖物,但对如今的读者,它却是可以理解的平和之物了。
接受挑战吧,也许它被一些"怪"东西扰乱了平静,但一潭死水并不是发展,有风,有浪,有骚动,才是运动的正常规律。当前的诗歌形式是非常合理的。鉴于历史的教训,适当容忍和宽宏,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的发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醉发 于 2006-3-12 06:26 发表
谢冕代表作品  
《在新的崛起面前》
   
新诗面临着挑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由鄙弃帮腔帮调的伪善的诗,进而不满足于内容平庸形式呆板的诗。诗集的印数在猛跌,诗人在苦闷。与此同时,一些老诗人试图作出从内 ...
说太好了,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致力于诗评的劳动者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5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