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49|回复: 4

兰逸尘诗歌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3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宫徵羽在 2004/09/13 08:40am 第 4 次编辑]

                                         翻出长夜,翻出海
                  
                                                  ——兰逸尘诗歌印象

     从泉州到福州,又从福州到泉州,往返行程中不变的,除了车窗外的高速公路,时断时续的秋雨,再有就是手中兰逸尘的新集子。看她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季节又一次厚重起来,我由衷地感到欣喜,为了她,也为了我们共同的诗歌。
     早已不是第一次给兰逸尘写诗评,但无一例外是在同样心神恍惚的状态下开始的。作为读者,我已经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从她的文字里,我们每个人能够看到的远远要比已经看到的多得多。这些文字对于每个读者来说,都有自己的解释权,我所能诠释的只是我个人眼中的风景,仅此而已。
******************************************************************************************
     ● 从感觉到知觉:质文因时,辞以情发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作为文化积淀和文化重塑的产物,兰逸尘在其诗歌创作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个人感觉世界的流转与变迁。她的感觉世界无疑是特殊的,除了包容了日常性、瞬间性、具体性、内省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应有的特点之外,更衍生出深刻的感性诱发和情智经验。正是由于她对于泛情感主题的敏感,以及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和语言符号的可塑性,给其诗歌表现带来了无限多样、深广的可能。
     看这部诗集,每一首诗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温度,这些字句日历般地翻过,就翻出了四季。“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在属于冬天的文字里,锢载着魂魄,冷得厉害。你不免要把她们捂在眼里,捂在心上,它们便渐渐销融,泛起咸味地流淌;但是,在一种可以蒸发一切的热忱下,这个海水女子,又攫取了夏日的秘密,结成晶体。
     在季节的更替中,爱情,依旧是由众多干净的短句构成,节奏感强烈。囿于其中不想解脱也不能解脱,她仍然细致如此,把文字调试成与心跳相同的频率。这种心跳,周期与轨迹是纷繁复杂的,反映出的内容却简单纯粹,是最真切的情感流露。她在不断复述着:听我说,听我说。她说眼睛里椒盐的味道,说那些从暗处离析出来的光线。她同时也在不断要求着:去承受,去承受,承受她“两倍的温暖”,承受她“失眠的节奏”。她是一个拿起笔来就无法冷静的人,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把自己砌成围墙内的景致。
     在爱情面前,她时而会表现出张爱玲式的低姿态,把目光低进尘土里去,她“能够抗起的沉”,虽然“单薄的无以挂齿”,却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形式,从这尘土里开出花来。但是,这绝不是幽闭,你很快就会看到在她的笔下,“青春早已如草”。这种情绪开始疯长,根蔓延向深处,叶蓬勃向空处。她怀着轻微的抑郁情结,收集了葡萄园里所有青涩的果实,用文字反复浸渍,再把那些想读懂她的目光,全部酝酿在内,“都成为一场献祭”。
     情到深处是惘然。在历经了疑虑、踟躇和恐慌之后,全部文字就不加保留地交付出去,连同她自己一样,再无余地,直到“想不出自己的样子”。她要完全地占有爱情,包括所有的幸福和痛苦。她的文字也一样,要求完全占有你的眼睛和思想。这个任性执着的女孩,一个回忆就足以让她抱起碗来,走过城市,走过清脆的街道,找寻几年前那个叫卖“咸蛋散”的小食摊。
     由感觉到知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者通过内在情感模式和外在形式的契合,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并从中反映出她的情感活动方式、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思维特征、艺术气质和艺术人格。这是一种非自觉的状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经验和理性知识为基础的,我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这一点。
     以《流年》这组诗为例,我们隐约可以发现作者这种自我知觉的过程。她的自我知觉,和她对生活深刻敏锐的感受以及情感的维度连结在一起。《怨》、《瘦》、《得》、《迟》四个小段,显示了一位女性的态度、心境、个性和经验的变化趋势和过程,以浓厚的主观性色彩,把知觉到的世界重组成一则故事,带入读者的视野之中。
     我们探究兰逸尘的艺术知觉领域,可以体验到她的本真和理想,全部融汇于她的诗意之中。诗歌和思想一样,同属于存在的自行澄明。作为其本身的天性,也作为其内心的敞开显现,兰逸尘以诗歌的方式进行领悟和表达,保存了一个个性化的世界。为自己,也为读者找到了一个归宿,一个可以栖居的家。
     ● 从错觉到幻觉:思变为妙,物我同一
     “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 兰逸尘对生活进行诗歌化的心理活动,包括了诗意感知、诗境建构和诗美传达三个方面。她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幕独白,是静态之内的动态。在永不休止的变化之中,她将世界与自己磨合成字句。从她的表达中,你或许会和我一样产生出这样的错觉:这些思想就像弹得很松软的棉絮,精致到细枝末节的纤维,目光躺上去就沉浸在舒适中,但若是躺久了,满耳都是文字负重的回声。
     提到情绪化,“移情入微”是这些诗的共同特征之一。这种同一性,不但由我及物(亲爱,我能吐出多少花样 / 就能被你带出多少水声),同样由物及我(我不停地刷地板,想你的鞋印 / 从心房上一路踩过),借助于这类深层次的拟人手法,她从身边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自己来。
     作者在对创作对象进行深入感受之后,在文字中刻意地将意象形态进行变形。她要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在清晰的感觉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可以通过作者的改造、刺激或者逆变,带来充满美感情趣的别致和意蕴,成为作者的自我意识、意识冲突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代言。
     依靠错觉的自内而外的驱动力,她将心变成加速运转的泵,从胸膛里抽取出更多的血。疼痛来源于在思想中进行的手术,沉重的字句锋芒毕露,一层一层地割开皮肤,“剥开最后的坚持”,包扎泪水。面对思想的繁复纠缠,她生怕喘不过气来,于是挣扎到底,希望可以“把一生都落在纸上”。但是,她的描述是鲜活的。只有对生活的细节“深明大义”,才可能在字句中“恒度自若”,自然入化地把握艺术语言的分寸。
     或许仅仅是一种与外界印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作者和读者双方面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感觉,这些诗句隐含着对于个人来说最深刻的本能欲望、生活印象和早期经验。兰逸尘擅于在幻觉意念中营造出一些主体化情境,通过和现实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广度,同时也体现了这些关系的层次化程度,将心灵的自我释放从文字表层导向更深的内涵。
     中国画有“远山无皱,远水无波,无树无枝,远人无目”的说法。她却是把镜头拉得极近,让你只看到了豹斑蝶鳞,把整个全景留给你的想象力。这就是我把兰逸尘的现代诗等同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原因所在。但是也对于情境的构筑,让我想起西方绘画中巴洛克艺术的特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和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
     因为与生俱来的对美术的热爱,我不得不从臆像视觉的角度,强调一下她诗中所隐含的色彩,明暗,线条和布局。就以《沉默》为例:可以想象,她正观看着一幅画面。这是一幅大块的,以白色和红色为基调,由近景、远景、虚体、实体、细节和边框这六个段落组成的画面。其中,作为实体的第四段:“总有人愤懑地 / 打翻这些一厢情愿 / 欲望之蕊,总是从黑暗 / 一层一层逼向光明 / 心酸指纹并不是出于同情 / 是握紧拳头 / 悄然绽裂的一滴血”——这一大块俨然是用干画笔的笔触,苍劲地打底、大胆地堆色。这部分情节,从前几段背景的暗淡模糊中脱颖而出,然后又因后两段的渲染,与整体衔接粘连,成为绘画者作画时情绪释放的集中点。整首诗的语境,产生出灯光效果,就像充装在玻璃器皿中的惰性气体电离了自己,修饰了空气,修饰了氧,让观赏者随之情绪化起来。
     兰逸尘是从“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开始,渐渐地“摆脱一切然后就获得一切”,当她把对象和其他一切事物区分开来,就进入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所以她往往能够打破文字的界限,把文字原本的实用性解脱干净。
     ● 从直觉到统觉:极力而逸,通则不乏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籍由文字的起伏始终,作者向我们展示她的美感经验,直觉总是先于概念。所以,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她的直觉,也就是她的文字中最“形象”的部分。这样我们就能循着作者的视线,发现许多内在的美的潜质,尽管这些字句未必明朗,尽管这些感受飘乎不定。
     兰逸尘的文字,是极为感性化的。但她潜意识里的灵感,虽似突如其来,却非毫无预备。一些典型的描述,在必然和偶然的统一范畴里,深化了这些诗句的共性与个性,使每一首诗丰富起来。这种创作,是在理性经验的基础上,在情绪的推动下,在某种媒介的激发下,往昔一些自觉或者不自觉沉积下的心理成果,在思维主体中进行的突发性的、序列化的复呈。说这是作者的艺术直觉,不如将其更形象化地称为作者难以言明的“透视力”。
     “这么多面孔聚拢过来 / 猜测木偶的拉线 / 我从不闭着眼睛说无辜 / 我让黑色的火焰烧到小指 / 不说痛,说相反的词 / 我说爸爸,十年前你打断我的腰 / 可我至今没有卑躬屈膝”——这是用尽全力的文字,铸刻出去就无法更改无法收回。当我们读到她的这些字句,难免会惊叹她“先得我心”,由此萌生出激动与投入来。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字荨麻般盘根错节,刺得人双眼红肿。更大的力量在于,这些由文字聚结成矿,被作者从深邃中挖掘出来,点燃记忆,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远方。
     作者努力想要营造出这样的情境:让距离消失。读者往往被同化,习惯于用作者本人的目光去看身边的事与物。但是这样读者就由诗的世界折回了现实,虽然作者的目的达到了,但对于读者来说,却失去了美感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学会“无所为而为”地去欣赏“形象”,寻找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中间体。
     我个人认为,看这样的诗,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间,距离不能太近,否则就难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她。最好是单首单首地读,不用强记,读完便俺卷,只去玩味一些文字的片断在记忆中的残像。走出来之后,这首诗才能真正地属于读者。
     也许是一种类似牧游的过程,在她所营造的诗的草场内,多少人俯首为牛,一面咀嚼,一面反刍——“那样黑的夜 / 注定混淆心跳 / 过了八月 / 落寞便被点燃 / 剩下发芽的词语 / 一一落在掌心”——这些词语,一个一个挑拣出来,都是平常,但罗列在她的章节之中,竟成了满眼的荼蘼,抓住生命的衣角不放。
     灵感总是起源于生活表层并成就于思想深处。兰逸尘通过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者反思,使得无定形的符号,一些不明确的、暗示性的、支离破碎的、模棱两可的文字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趣味。她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将思想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具有明显个性化的自我认识和诗意理想。
     记得曾经与兰逸尘谈过茶道。因长年在闽,我性喜品饮闽南名茶铁观音,泡这种茶讲究“高冲低斟”:汤入壶取势而下,茶入杯清流无声。其实茶道同于诗道,精髓就在“深入浅出”四个字上。诗歌创作与泡茶如出一辙:源于“满心而发”,备于“万取一收”,动于“心手和调”,成于“一时情味”,得于“兴尽意余”。二者的最高境界,都是“无意而意至,不知神而自神”,使品茗或品诗者进入“冲和之状”。在兰逸尘的诗歌艺术统觉中,读者已经渐渐能够察觉到这样的潜像,这说明她所遵循的艺术风格不但已经成型,而且趋向成熟。
     诗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创作发生。我只能以穆木天描写的《落花》,来概括出对兰逸尘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个人认知:“不要忘了山巅,水涯 / 倒处是你们的故乡,到处 / 你们是落花”。
******************************************************************************************
     从创作者的手中去领略,在领略之后再加以反省,这才是诗歌评论的要旨。
     兰逸尘的诗歌是简约的,可知的,真实的。正是因为这些品质,她需要得到比常人更为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她很年轻。她很固执地把自己一点一点撕开,抹成文字的色彩。由于她的敏感,这些色彩显得晶莹华丽却难免欠缺一些经年的厚重。她说自己的诗一贯是一气呵成,写完之后不再做改动。或许这是保持早期灵感的最好方式,却不适用于所有的创作者。毋需质疑的是,她是张扬的,目光又是如此的专注。在这些青春的味道中,她涵养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气质。她坚持站在世界的外面看世界,这种意识或许已经突破了文学和美学的局限,步入哲学的范畴。
     在《我不是诗人》一诗中,她这样写到:“站着的梦境沉默飞行 / 流浪的琴弦终究会清昂响起 / 那一天,请让我孤身走进黄昏 / 哭倒在自己怀里”。
     如果要探讨兰逸尘的创作动机,只能用丰富性来概括。这是一种张力,超出了直接的生存需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爱、痛苦与欢乐、尝试自我解析和渴望自我实现等等情感的体验与渲泄。正是因为这些无法平衡的情感因素,于是从其内心迸发出一种迫切,要将这些情感尽可能抒发出来,创作的动机也就由此而生。
     巴尔扎克曾经坦言:“诗人自己并不知道他才能的秘密所在,这一点是人所公认的事实。他在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工作,然而这些因素是如何组成的,却正是问题的奥妙之处。他无力控制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一种擅自行动的力量摆布。”
     正是基于一种生命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无法控制的率性而为,兰逸尘在自己的定义里,写下了她的诗歌。她用毫不掩饰的自由态度,自觉地符合了诗歌创作的原始意义。这种表现无论是通过传统印刷媒体,还是新式的网络,不同的仅仅是媒介,而诗歌,是永远的诗歌。
附:
《兰逸尘诗歌印象》
文/宫徵羽
贪婪正在撑满口袋,等到再次取出
却全变作了石头
多少人就这样放弃了
身后的路边,堆满了琥珀
和古老的三叶虫
抚琴的指尖乍暖还寒,你拈着阴阳鱼
画起轮回,剔去连词补语
在心串起的念珠上,敲敲打打
兰草的自焚中,你默数镂空的经线
从○到九,从九到○
文字到底  有几种同素异形体?有一种
超出建筑的范畴,聚结成矿
把意识从肉体中,生生剥离
我被你丝的质感骗了,妄想
用目光梳栉,却被紧缚,挣扎成病
是你,你把自己从影子里拯救出来
却让无数的感动,陷入
黑色白色红色的单纯,在炼狱中熔融
攒动的蚕,嚼食青铜上的铭刻
一些化成茧,一些化成水
你流动着,却把经过的一切统统凝固
摧毁者缔造者,你的尾羽
躲过樊笼,以绚丽的轨迹
插进受害者的胸口
震颤在铅制的箭头上
如此近的距离,却面面相觑
路在身后徘徊,等待弥补
你偷走了我的时间,还有为数不多的思想
呼吸呼吸,我的脉搏,开始拮据
冰,点燃了火
乱了方向,墨在宣纸上渲染
围起空白,我兀自在五五的位置落子
你盘桓兴舞,玻璃窗
就这样碎裂,纷纷零落
我从乌苏里江,追到
香格里拉,又攀折了未央宫的古柳
却没想到,你已东临碣石
那是我的家园,我终于遗失了你
和你的孤独
背朝世界的灵魂,给出节奏
有花有月有风有雨有弦有酒有铁有血
支离破碎,委地难收
这年四季,从一部合不上的书里
翻出长夜,翻出海
发表于 2004-9-13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逸尘诗歌印象

很用心的评论啊,也不乏专业。挂起来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逸尘诗歌印象

赞成这样的阅读~~观之一,感之二,思之三.个性化的书写~~
推荐精华,大家继续各自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逸尘诗歌印象

写诗需要才情,而我才情有限。写评论需要专注,这点只需要怀有对诗歌的真切热爱就足够了。谢谢宝剑兄和郦楹的抬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逸尘诗歌印象

诗歌,美术的结合评论,具体详尽,角度独特.红颜有此评论,欣幸之至!精华!
欢迎多赐佳作,以饱眼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8: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