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67|回复: 9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8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龙袭长空在 2005/10/08 12:14pm 第 1 次编辑]

                            绘声绘影  生动传神
                      ——析《聊斋志异》的人物语言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是巨大的。语言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叙事语言简洁典雅,人物语言活泼生动。今天,笔者要论述的是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极富个性,符合人物身份、气质。蒲松龄先生是古代作家中了解老百姓的作家之一。民间口头语言成为他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聊斋志异》的人物语言大量吸取生动活泼的口语。蒲松龄先生还善于使用他人不会用的趣语隽语。同时,他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变成含有哲理意味浓厚的人物语言。这些语言上的特点让《聊斋志异》更添光彩。《法兰西大百科全书》认为它的文学语言是卓越的,有力的,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高峰。
    关键词:《聊斋志异》    人物语言    生动传神
    《聊斋志异》以文言写成,数年来却与白话长篇名著《红楼梦》一样,既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畅销书,又是学者探究、专家琢磨的语言宝库。语言大师鲁迅、开国领袖毛泽东也曾点评过《聊斋志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总括其特点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毛泽东则认为它是一部社会小说。《聊斋志异》像一部汉语大词典,包藏着汉族语言的精华,古汉语的力度、幅度和优美性在《聊斋志异》中取得了最大发挥。《法兰西大百科全书》称“《聊斋志异》的文学语言是卓越的,有力的,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高峰”。《聊斋志异》更汲取民间文学精华,把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揉杂进古文,使人物语言更形象化、浮雕化、生动化。
    前人早已注意到蒲松龄独有的语言成就。冯镇峦《读〈聊斋〉杂说》称:“文笔之佳,独有千古。”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说:“绝去町畦,自成一家。”朱缃谓之:“不费支撑,天然夷旷”,“苍润特出,秀拔天半”①。王士祯谓之“卓乎成家”②。《聊斋志异》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产生了持久影响。其中的人物对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语言成就。
一、《聊斋志异》人物语言个性十足,高度传神。
    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作家塑造的“这一个”人物的身世、教养、职业、年龄、品格、爱好等一切个性特点。因此,李渔早就指出:“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说一人,有一人,勿使雷同。” ③老舍也说过:“要借着对话写出性格来。”④要求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设计不同场合和氛围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红楼梦》里贾宝玉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悖理而合情的话只有宝玉才说得出来;《西游记》写到在万寿山五庄观,唐僧问他的三个徒弟,谁偷食了人参果。猪八戒抢先表态:“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此种欲盖弥彰的自我开脱,只能出自八戒之口。而《聊斋志异》在这点上也有较精彩的展现。
1、人物语言极富个性,三言两语就可写活一人。
《席方平》中席方平到阴间代父伸冤,但是由于羊氏的继续贿赂,使得席方平不仅无法伸冤,而且惨遭“火床”“锯解”等酷刑折磨。受到械梏、笞挞、火床后,仍坚持斗争。
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
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一个在酷刑面前毫不屈服且逐步走向成熟的顶天立地的抗挣者形象在读者的泪眼中浮现。毛泽东同志也曾就这一形象着重点评如下:
        
        “老实人,虽然历经磨难,只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问题终会弄清楚,冤案终能昭雪。”⑤
《青凤》中耿去病闯入狐仙聚饮处大呼:“有不速之客一人来!”感于青凤美丽,又拍案大叫:“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狂放不羁之书生,活灵活现。
《蕙芳》中马媪听说蕙芳带来二婢女,便说:
“我母子守穷庐,不解役婢仆。日得蝇头利,仅足自给,今增新妇一人,娇嫩生食,尚恐不充饱,益之二婢,岂吸风所能活耶?”
几句话,完全是贫穷老妇口气,几乎可以成为马媪的“身份证”。
《织成》中柳生因齿啮洞庭君侍女紫袜而获罪,他去见冠类王者时,且行且语:
“闻洞庭君为柳氏,臣亦柳氏;昔洞庭落第,今臣亦落第;洞庭得遇龙女而仙,今臣醉戏一姬而死,何幸不幸悬殊也?”
这段话很聪明地把自己同柳毅套在一块:同姓,同样落第,同样遇仙,以取悦洞庭君求宽恕,居然化干戈为玉帛,得洞庭君赐以紫袜侍女。巧言妙语竟能超生!
2、人物语言各有各的语气,切合人物身份、气质。
《连琐》中连琐感谢王生梦中帮她脱难,说:“将伯之助,义不敢忘”,典出《诗·小雅·正月》:“将伯助予”,极富文人雅士气质的连琐谈话中出现古诗,恰合身份,灵心慧性。
《莲香》中李女同桑生幽会时,表示自己虽为鬼,却钟情桑生,“已死春蚕,遗丝未尽”,化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诗,把李女的感情表达得细腻,深切动人。
《田七郎》中田七郎的母亲在武承休千方百计接近七郎时,厉声道:“老身止有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是年高、虑重、拒人千里之外的口吻,此语基于田母的年高而富社会经验。后来七郎受武公子恩,田母教育儿子受恩必报,不惜生命,她叮嘱七郎说:“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得而爱惜矣,但祝公子终百年,无灾患,即儿福。”“见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后来,田七郎在武承休危难中,果然牺牲了自己生命保护了武公子。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田母的深明大义。
《吕无病》中鬼女吕无病深夜向孙骐自荐,说:“慕公子世家名士,愿为康成文婢。”一个“康成文婢”之典,慧心妙舌,顿露文才,很符合“文婢”身份。孙公子婉拒,吕无病又说:“聊备案前驱使,当不至倒捧册卷”,风趣、自信、谈吐文雅,几句话,写出了温文尔雅的个性。
3、封建士子和妇女的语言尤为生动。
《叶生》中丁乘鹤劝叶生再重振精神参加科举时,叶生说:
“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紵,乃谓之利市哉。”
话虽颇气壮,然骨子里却是无可奈何的悲哀,只是聊以自慰而已。
《一员官》中的泰安知州张公,因耿直被人称“橛子”,对借登岱向地方勒索者,他回答:“我即一羊也,一豕也,请杀之以犒驱从。”其夫人劝说“何老悖不念子孙”,竟被张大骂,呼杖以责夫人,坚决抵制贪赃枉法的上司。
《司文郎》中写狂悖无礼的余杭生进京赶考,在报国寺遇见宋生(鬼魂),余杭生不知宋为鬼,两人絮谈:
“(余杭生)问宋:‘尔亦入闱者耶?’答曰:‘非也。驽骀之才,无志腾骧久矣。’又问:‘何省?’宋告之。生曰:‘竟不进取,足知高明。山左、右无一字通者。’宋曰;‘北人固少通者,而不通者未必是小生;南人固多通者,然通者未必是足下。’”
两个书生唇枪舌剑。余杭生既无学问又乏修养,自吹自擂,蔑视他人。宋生胸怀异才话语锋利,三言两语,连讽加刺。余杭生对人不客气地称“尔”,贬对方为“无一字通者”,毫无礼貌。宋生就棍打狗,在“通”与“不通”上反唇相讥,思维敏捷,言语谐妙。
《贾奉雉》中贾奉雉以闒冗泛滥之文高中,自言:“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高洁自重,数语立见。
《黄英》中黄英两次揶揄马子才话虽然不多,但幽默生动,耐人寻味。马子才是一个正统儒士的形象,他廉介迂拘,安贫乐道,鄙弃经商,黄英便笑曰:“陈仲子毋乃劳乎?”嘲笑他自鸣清高,装模作样。当两人分居清浊相安时,马子才却苦念黄英,隔宿辄至,以为常。黄英笑曰:“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这是黄英奚落马生既要清德又要享受。
《鸦头》中的妓女鸦头与王文相识,认为他“敦笃”、“可托”,遂不计其“囊涩”,以身相许,双双出走。在王文担虑今后生计时,鸦头曰:“何必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一句话,鸦头这个追求自由恋爱且勇敢面对困难的美丽动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娇娜》中写:“娇娜亦至,抱生子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生拜谢曩德。笑曰:‘姊夫贵矣,创口已合,未忘痛耶?’”娇娜的两段话,十八个字,就使得一个聪明、文雅、活泼、风趣的少妇立了起来。她和表姊说话,亲热而随便,“乱吾种”的玩笑亲昵而风趣。对姊夫说话则在随便中把握分寸,有问讯,有恭贺,有调侃,但决不逾矩。
《婴宁》中的婴宁、王生二人在舍后花丛中交谈时,当王生曰“夜共枕席”时,婴宁考虑了很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当被其母问及谈话内容时,又曰:“大哥欲我共寝。”王生责曰:“此背人语。”婴宁却说:“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此三句话充分反映了她的纯洁无瑕,天真烂漫,一片憨态。
《阎王》中的大嫂妒忌异常,其小叔劝嫂不要再妒忌,嫂答:
“小郎若个好男儿,又房中娘子贤似孟姑姑,任郎君东家眠,西家卧,不敢一做声。自当是小郎大好乾纲,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媪!”
气势汹汹,夹七夹八,恶狠狠妒妇形象毕肖。
总之,留仙总能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使百人百语、千人千面,能由说话看出人来。
二、《聊斋志异》对口语的运用熟练、协调、自如。
蒲松龄十分了解民间习俗,民间口头语言更成为他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聊斋志异》的人物语言大量汲取生动活泼的口语,读之如同亲聆街谈巷议,村翁老妪、少妇少女、商贩皂隶,各色人等的语言皆各守其位,各显其神采。如:
   
“薄倖儿,便直得寒冻杀!”(《翩翩》)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目灼灼,贼腔未改!”(《婴宁》)
“畜产何不识尔父?”(《鬼作筵》)
“我死得苦!”(《鬼哭》)
    “汝鸣鸣促我来,……我不惯与婢子供指使!”(《凤阳士人》)
    “人家男子,何烦他挞楚耶!”“此等男子,不宜打煞耶!”(《江城》)
    “田舍郎,我岂妄哉!”(《莲香》)
    “诸婢想俱饿,遂如狗舐砧。”(《萧七》)
    “人死而乞活於我,我阎摩耶?”(《画皮》)
    “小妮子!亦学人喋聒,尔何不随他去?”(《姊妹易嫁》)
    “厉声加人,谁是汝婢媪耶?”(《汾州狐》)
    “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耶?”(《婴宁》)
“贱骨子不长进,欲携筐作乞人妇,宁不羞死!“(《青梅》)
“豺鼠子!……自我归汝家,安坐餐饭,鬼皮始脱,母在前,我岂诬耶?”(《云翠仙》)
“岂独凤妹妹有拳大酸婿耶?”(《凤仙》)
“侬也凉凉去!”(《镜听》)
……  ……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用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话习惯。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柔美缠绵,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泼辣尖刻,有的简练畅快,有的絮絮叨叨,有的甜美,有的辛酸,有的朴讷,有的尖锐,有闺房笑谑,有泼妇骂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当人物之间以生动活泼的口语对话时,更相互映衬,婀娜多姿。如:
        
        花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迹入云霄。”女亦哂曰:“薄倖儿,便直得寒冻杀!”相与鼓掌。花城离席曰:“小婢醒,恐啼肠断矣。”女亦起曰:“贪引他家男儿,不忆得小江城啼绝矣。”(《翩翩》)
翩翩和花城两位少妇的神态,篇中着笔极少,从这段口语化的帷幄俳谑,似乎可
以看到两位美丽少妇的倩笑,其话语全无头巾气,那个说这个做“醋葫芦娘子”,
这个说那个“贪引他家男儿”,仿佛是妇人们日常说话的录音。再看《叶生》中:
        
(生)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
叶生与妻子的对话,用的是口语,亲切朴实,充满夫妻之情,也让读者似心有隐痛。三看《聂小倩》:
        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云:“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踪响,幸不曾訾着短处。”又道:“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女曰:“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
这段对话,画出三个人物:气势汹汹的妖妇,柔弱美丽的聂小倩,两头讨好的老妪。
她们三人的对话,因为全用口语:“不宜好相识”、“小妖婢”、“遮莫”、“阿谁”,形象活泼,贴切逼真。一段对话既起到了叙述故事之用,又把三个人的轮廓全画了出来。
三、《聊斋志异》的隽语趣语情趣盎然。
蒲松龄善于用他人不会用的趣语隽语,使人物语言铭刻读者记忆,使一些最容易写得庸俗猬琐的人物话语、人物处境,变得妙趣横生,飘逸雅隽。
《狐谐》中机智的狐女巧骂孙得言的对联,成为狐女形象最传神的一笔,亦如锦上添花,妙不可言。孙得言出上联,意在嘲弄狐女情人万福:“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狐女把孙得言贬为“鳖”、“龟”曰:“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既是确对,又是骂人巧话,令人绝倒。
《莲香》中,桑生爱恋一鬼一狐,二女互相妒忌。后桑生因受李女鬼蛊,病入膏肓,莲香为之采药深山,去为桑生治病:
   
    莲笑曰:“恐郎强健,醋娘子要食杨梅也。”……“何由得,仍以何引,不得不转求效力。”问:“何需?”曰:“樱口中一点香唾耳。我一丸进,烦接口而唾之。”李晕生颐颊,俯首转侧而视其履,莲戏曰:“妹所得意者惟履耳?”李益惭,俯仰若无所容。莲曰:“此平时熟技,今何吝焉?”
真真吃醋拈酸均成隽语。莲香同李氏乃情敌,两人面面厮对,却不曾出现《金瓶梅》中潘金莲大骂李瓶儿等不堪话语,而是风趣、友好地开玩笑。莲香挖苦李女妒忌,用“醋娘子要吃杨梅——酸上加酸”的歇后语,既醋溜溜,又和和气气,带调谑性。莲香说“得意者惟履”,更是友好地取笑李氏的不知所措,再加上“妹”的称呼,更加亲切。“此平时熟技”,更显出她的幽默和宽容。纵观《莲香》中桑生治病情节,莲香之药实际并无需李女香唾为药引,这段辞采雅丽的二美对话,不过是留仙因人设文,使二女性格更鲜明而已。闺房戏谑的大段趣话写出了莲香的老辣、爽利而与人为善,李女的幼稚、天真而不谙世事。
    写性爱而无一句猥语淫词,写得笔致悠闲,如仙乐,如流云,亦是《聊斋》故事最耐人观赏之处。《竹青》中人鸟相恋要生后代时,丈夫向妻子调侃:“胎生乎?卵生乎?”是夫妇间的玩笑,又涉及人鸟之别,别致而对景。《庚娘》中夫妇在大难后猝然相遇,妻子急呼“看鸭儿飞上天耶”,夫妇间约定的闺房切口,成为难后相识的标志。《巧娘》写一个很难措词的场面:本来天阉的傅廉刚刚变成伟男,巧娘不知,傅廉窃喜又不便于当众讲,“巧娘戏问:‘寺人亦动心佳丽否?’生曰:‘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巧娘之话问得调皮幽默,傅廉之语答得巧妙含蓄。两句对话既巧且饶,风趣之至。
四、《聊斋志异》警句秀句哲理意味浓厚。
    蒲松龄往往将自己的思想变成含有哲理意味的人物语言,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来 ,这类话一篇中不过三五句,却使篇章顿生光彩,可谓立片言于居要,例如
“凡戏人者,皆笑人之愚,以炫己之慧。(《胭脂》)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司文郎》)
“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侠女》)
“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
纷然瓦解,不能成聚。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张鸿渐》)
    “妾窥之审矣:天下事,愈急则愈远,愈迎则愈距。当使意自转,反相求。”(《白秋练》)
    “负夫人甚于负我!结发者如是,而况其他?”(《阿霞》)
    “子不闻乎?人情厌故而喜新,重难而轻易。”(《恒娘》)
    “自食其力不为贪,卖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以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
    “天下惟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为念也。”(《瑞云》)
    ……  ……
    《胭脂》中的知府吴南岱追问王氏是否将二人之情告他人?王氏狡辩说没有时,吴说了上面的话。此语合逻辑、有道理,显示吴南岱过人才智。《司文郎》此词为瞽僧知道王子平落第,余杭生却高中的结果后感叹而言,不仅讽刺了考官们有眼无珠,不辨优劣,而且对整个科学制度也是一个大胆的否定。《侠女》认为只要两情相许,两心相知,何用婚姻形式?只要患难与共,何用礼法名分?在讲究贞节,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侠女简直离经叛道之极。《张鸿渐》之语是方娘子劝丈夫所说,是巾帼谋士也是留仙本人对社会上读书人的洞见肺腑高论,和对整个黑白颠倒的强梁世界的清醒观察。《白秋练》中秋练分析慕父的心理,实质上是对商人唯利是图的提纲挈领、深刻而生动的描绘。这段话既写了白秋练,又写了慕父,一石双鸟。《阿霞》对负心汉的分析,《恒娘》对男子喜新厌旧的分析,都是从篇中个别人物遭遇,引申出对世情的思考。《黄英》中陶生的话,明明白白地宣布一种新型的价值观,《瑞云》中异人朗生的话则是对笃于爱情者的总括性认识。这些词句是描写人物的,又是表现留仙哲理性思索的,这些语言对社会现实的精辟认识增强了《聊斋志异》的哲理性,这些语言的凝重、蕴藉增强了《聊斋志异》的诗意,从而给《聊斋》带来了亦文亦诗、亦小说亦哲思的特征,读之如咀嚼橄榄,回味深长。
   
    《聊斋志异》的人物语言所占比重大,也因人因事而多样化。在保持文言基本体式的限度内,人物语言有雅、俗之别。雅则妙趣横生,哲理意味秀警可餐;俗则生活气息浓厚,时而插入的口头俚词俗语也显其神采。其中也有庄、谐之别,慧心女以诗传情,闺房戏谑竟至曲解经书,戏用孔孟之语。这都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进一步拉大了与传记文的距离,更富有生活气和趣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朱缃:《〈聊斋文集〉题辞》,《蒲松龄集》上册第4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 王士祯:《题〈聊斋文集〉后》,同上书,第430页。
③ 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④ 老舍:《我的经验》,《剧本》1959年第10期。
⑤ 《缅怀毛泽东》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564页。
发表于 2005-10-8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挂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8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有时间需要仔细的品读!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这个贴子最后由龙袭长空在 2005/10/08 11:0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泽润2005/10/07 11:19pm 发表的内容:
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挂一下。
下面引用由一江秋水2005/10/08 01:02am 发表的内容:
有时间需要仔细的品读!问好楼主!
谢谢泽润与秋水,长空这厢有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呵呵,分析得好诶~~继续努力!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下面引用由出水芙蓉2005/10/08 09:47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分析得好诶~~继续努力!
问好楼主~
欲谢芙蓉已忘言,梧桐树上荡秋千
随风一叶飘在前,故且拾起当遮颜
长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谢了!
问好。有许多精华等着人们去解读,如何解,自有感触。
也许是一条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9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将人物语言的运用分析得透彻,文笔流畅、引经据典。不错!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9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绘声绘影话聊斋

世人重在《聊斋》的思想,楼主独辟蹊径。
操作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6 1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