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19|回复: 7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杨松霖在 2006/04/19 05:19pm 第 1 次编辑]

     思考,艺术理想的转移与互补
              ——诗人画家杨松霖访谈
□杨松霖  大解
  
●大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你曾把数学、逻辑、推理、判断引入了诗歌,成为当时探索诗中独特的一人,请谈谈你的诗。
  
○杨松霖:大约在1979年,我开始尝试着写诗。这之前的三年间,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后我一直在自学绘画,主要在学国画,偶尔也画油画,但是我很讨厌素描,所以那时候的美术院校是不会要我这种学生的。从1980年起,我写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得到过很肯定的好评,之后便基本上不再画画,而去专心致志地写诗。很快,我的诗就写成了“现代派”的模样,不大容易发表了,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那些诗一点都不那么“现代”,但在当时可不行。从1981年到1986年间,我所写的诗极少在报刊上发表,这几年间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我一直在大量地读书,尤其多的是在读西方人的书,而且很杂。中国书大概只选读了先秦诸子。1986年,在我所钦佩的军旅诗人周涛的大力推荐下,我在1984年写的一组诗:“关于门的四首诗”于《绿风》诗刊发表,才又回到诗坛。很多人以为我是新冒出来的作者,实际上我已经是个挺老的“新人”了。1985年某一天我去逛书店,遇上该书店正在处理旧书,一、两毛钱一本,便宜呀!我买了一大堆抱回家,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书。从这一天起,我开始读理论物理及数学。这一轮的读书让我非常吃惊,原来人类最好的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完全可以同时是一个一流的哲学家,但是一个再专业的哲学家却难得会精通物理。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一词的含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力”(已知自然界有四种基本力:引力,磁力,强核作用力和弱核作用力)。“相互 作用”让我们知道了这世界为什么在运转,同时也知道了“相互作用”的威力:比如核武器。而正是 因为有了人类智慧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才搞明白了这世间已知的一切。“相互作用”是多么重要。当我们写出一首诗发表给读者看的时候,这何尝不是一种“相互作用”呢?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容置疑,它要追求“定理”。“定理”就是不容置疑。所有关于数学的猜想必须被最 终证实,证实的过程就是根据我们的判断而作出的假设、推理。当我们在写作时,我们首先要对所写的物像和主题做出判断,我们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一个作品的完成就是在证明我们写作之初的假设,从而证明了这个假设的价值。物理学告诉我们,事物越复杂越容易出错。作为工具之一的数学一直在追求简单。数学二进位的简单性让我们拥有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电脑。1和0,有,或没有,数学用它的简单解决了无数被我们认为无比复杂的问题。如果从传统一般意义上来说,诗的创作是一个让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过程,诗充满了暗示,通俗的讲,写诗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是在“扯犊子”。这难怪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都在拿诗人开玩笑了。诗的写作同样是可以简单化处理的。简单化处理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在写作之初你想要说什么,在写作完成后 就一定要表达清楚,决不能如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头脑。如果作者在写作之前的想法就很复杂,而又使用了复杂的表述方法来写作,那最终只能是越写越乱,一团乱麻。在八十年代,我曾把我的创作前提归纳为:寻找弱点。这 个寻找弱点是在寻找人类自身的弱点,寻找人类智慧的边缘,比如,这个边缘就像陆地与海的交界处,在这个极限状态下,人们才会去想办法造船,而后出海,去一探究竟。一辈子都没见到海的人是决不会去造船的。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企 图把没见到海的人带到海边,然而请大家来想想,下一步怎么办。
  
●大解:近些年,你把注意力转向了绘画,并倾心于国画山水,你认为诗与画之间,哪一个更适合于你的艺术表达?
  
○杨松霖:大约在九十年代中期,《诗神》杂志曾就一个问题随机地提问过若干个诗人,这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写诗了,你会去干什么?我记得我的回答是:干什么都行,我不会指望着写诗去吃饭的。大概这之后我真的没再写什么诗,而我的 工作和生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故,心情不好,不适合写我那种诗。1997年至1998年间,在我生活稍稍安定之后,鬼知道是哪一天或是出于什么心情,我去买了一系列的笔墨纸砚,开始重温中断了近20年的画画旧梦。如果说诗歌和绘画哪一个更适合我,这个比方很难做出。早年我读那个德国人莱辛的著作《拉奥孔》,他把文学和美术区别分析得十分透彻,大抵说,文学是在表现时间,绘画在表现空间。在文学可以随口说出的“多年以后”,在绘画上 则无法表现。 那么绘画能表现什么?当我们去端详一幅画时,究竟希望在那画面上看到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在一幅画作 面前留连?我用我自己做试验,而后将我所有的感受归纳,最后只有一个原因让我认为分量更重,这就是:梦想!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画中的山与水要“可居、可游”。 按照这个要求,山水画必须要很优美,而不能满纸穷山 恶水,令人生厌。这个要求既简单亦苛刻。这个简单的要求往往令众多的画家们皓首穷经但却不得其门而人。 写诗的过程让我很痛苦,画画的过程让我很愉悦,比较 而言,我宁肯去画画。我可以把我的梦想画出来,画面会很美 好。但若是把梦想写出来,则会像是一个孩子在描述乳 汁的甘甜,听上去不是味道。一个成年人不适合说梦,但可以画梦。成年人既需要经验和知识,同时也需要梦想。一个读画的人是在读一种梦想。 当我痛苦时我会去写诗,当然快乐时我会去画画,我不会让我的画被人看时感受很苦。
  
●大解:你的画有着非常强的传统色彩,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透出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请你说说传统与继承的关系。
○杨松霖:我很少给别人看我的画。当许多的诗友第一次见到我的画时很意外,他们原以为我的画一定很“现代”,没想到会是如此的“传统”。 这若干年来我读了大量的画,从原作展览到无数的印刷品,那些优美的画作真是令人怦然心动,叹为观 止。这让我对这些优美画作的作者肃然起敬,这吸引我去了解他们,去体味这些画作背后的优美心灵和飘逸的情怀。 国画的基本功比其他画种多一项,就是在行外人听来挺神秘的“笔墨”。笔墨来自于日积月累的苦练,而更重要的,则是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培育。前几年美术界在争吵说:“笔墨等于零”,我看,这个“零”可以从数学意义上来理解,如果一幅画是任何一个实数,这实数的后面的零越多其价值越大,真是多多益善。 传统,这是个概念很模糊的词,有点像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惯例”,或法 律界的“惯例”,或是数学中的“公理”,它是一个活的概念,不能被证伪。如 此说来,当读到要继承传统时,就必须是有选择的,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 选择有益于现实的。 所谓“现代艺术”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弄得不在纸上或“架上”‘厂,有点不着边际,不好读,会有人来吵架,还是谈纸上或“架上”的。作为一幅画,它必须首先是一幅画,而后才是其他什么。如启功先生所说:写的字必须先像个字。写得连字都不像了,那就不叫作写字了,爱叫什么叫什么。画得像个画,例如油画如陈逸飞,国画如傅抱石、陆俨少等等,大家都喜欢,何乐而不为? 人类是有共性的,既便你再有个性,你也离不开共性,“喜怒哀乐”就是 共性。画画,就是用个性的方法表现共性,写诗也一样,我的方法很个性,但 我的主题太共性了,人人胸中有。 用个性来表现个性,往往会是一纸臆语,不可取。反过来,用共性来表 现个性,却往往会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确立了共性之后,才会区别 出个性来。 我们只能用共性的砝码来衡量个性,然而,个性却是永远也测不准的, 测不准是个原理,这个原理表明:任何一种观察方法,都会影响到被观察的结果。 我现在的画看上去是很传统的,不会看不懂。我也说不准以后的画会是个什么样子,但决不 会故意让人看不懂,我巴不得别人都懂我,而不是搞得神秘兮兮。 深厚的底蕴,是要让人看得出来,这决不同于故弄玄虚。我们要说话要表达时,是在努力地让 对方明白,是在交流,在沟通,在理解,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去掉隔阂,是在寻找彼此的灵犀。达成默契,这是同类之间的最佳境界。
●大解:你认为绘画、诗歌与知识结构有哪些关系?你近些年都读了哪些书,请谈你读书的体会。
  
○杨松霖:每一个诗人都知道这句话:“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的尺度非常大,大到无限。无 限不能思考。就如斯蒂芬·霍金所说,我们必须假定宇宙是有限的,这样才能思考问题。 一个诗人或画家的知识结构如何,他的作品即如何。一个人的脑子里有什么,他的笔下才会 有什么。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镜像”或叫“对称”,道理并不多,就是:一对苍蝇下的蛆,不会蜕 化出蝴蝶来。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学龄前儿童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我读了些什么书真的不好讲,说多了像掉书袋,说少于 又会汗颜。这么说吧,以前读了许多外国书,为了增加知识; 现在读了很多中国书,为了培养情怀。中国的书抒情的多,历 史的多,事多。外国的书自然科学更多一些。我给朋友们推荐 过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读那些书要比读诗读 画过瘾得多。 知识的包容性强,包容会培养出和平。知识对人类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有道理;“无知者无畏”,“无畏”了往往会胡来,胡来没道理。 写诗和画画都要有知识。中国画语中有一句叫作“惜墨 如金”,“墨”,就如现代社会中的“能源”,要有意义地去使用。 如果是“满纸涂鸦”,那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喜欢写诗,这让另一个物 理学家泡利很惊奇,他说,诗歌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物理是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能把这两种相反的思维集于一身,真是个奇迹。物理学家尚且写诗,诗人们为 什么不去了解些物理呢?有益无害嘛。 这些年我读了许多中国的古书。中国古人一般在老了以后才写书,故而大多具有一种隐逸倾 向。这个隐逸思想来自于老子,他把问题想透了之后并不去抓落实,而是什么也不干了,叫作“无 为”。维特根斯坦就有这个毛病,他认为他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然后便辞职不干了。 中国的读书人是讲闲的,“功成身退”,退到山林中,你找到他也只能是“立谈数语飘然去,满 径松花落午风”。这境界很美,给人印象深刻。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国的“书生(知识分子)”往往很自卑,但又看不起科学(工匠),在 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如果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就只好去风花雪月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古 代的文学艺术很美,但却缺乏思辨、思想。用国画的术语讲,叫作:有墨无笔。 我已经有好多年没写诗了,最近受朋友们开设的文学网站的刺激,忽然想再写一些。我想写些更冷静的诗,写在那温度计的零度上,像物理学中的“超弦”。在零度这个被设想的临界点上,充满了供猜想的可能性。你有多大的本事,就在这根“超弦”上展示吧。 我总在自言自语:多思考吧,别做一个无用的人。

(原载于《诗刊》2005年第16期) 

发表于 2006-4-20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认真读过,一个灵魂的挣扎:"多思考吧,别做一个无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两个诗人的对话,读后会有启发,信息量也不小,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记得以前的<诗神>和你的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艺术是相通的~~~  问候杨老师!
个人也很喜欢绘画艺术,望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诗画同源,杨松霖与大解的对话,一问一答,围绕杨松霖的诗歌、绘画创作展开,涉猎广,有心得,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0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杨松霖、大解对话录

精华。无可非议。这里提到我学生时代最崇拜的军旅诗人周涛。多少年过去了
我对诗人那种超乎一切的精神的崇拜依然如故。甚至对借走我刊了周涛随笔的《解放军文艺》的同学耿耿于怀。因为他们看了没有还。而今,这样的珍贵的东西用钱也买不到。所以,有一些东西,比如心灵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享的。分着分着就分没了。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么愤世嫉俗,还是那么愤青。可是。对于人性里闪光的东西,依然如故的顶礼膜拜。而对诗人杨松霖的看法,在今天第一次看了大作之手,依然是那四个大字:世外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17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