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06-6-25 09:21 AM 发表
是吗?你不觉得这首诗能让人远离浮躁和喧嚣,有让人的心灵沉下来那种沉实感和俊气可掬的怅惋之情吗?这是诗人低头思量之后进入的一种成熟豁达的精神境界.并且折射出一种归隐思想.既消极又积极.同时反映了现实 ...
这首诗里频频的提到诗人和诗,第一段以口语的方式告诉你平常心的来由,“一阵从湖水中起身的轻松”确切的不是诗的意想,是比喻。第二段:“阅读”是一种行为,“一棵树上吊死”是一个心态、“窗口”是一个事物,把这三个连接起来,的确能深切的感到作者的心灵,但是没有沉实感,充其量第二段也就是描写的手法高明一点罢了。第三段有些废话,虽然第三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自己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以整体来说,感觉可以不要,因为诗歌不能太直白,全部都告诉你了,那还有什么诗歌美?
第四段应该是以前三段做铺叙然后转折、表达作者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平常心”吧。
第五段至第六段是说的现在的自己平常心的形态和精神,不过俊气可掬的怅惋之情似乎没有表达出来。“把所有的草和地球的内心吃掉了一样 ”这句足以证明诗里的主人公并没有归隐的意思。
这首诗整体来看,就是一篇像自白的文稿。从一开始到原因到诉说自己的状态最后至
自己的保持了一平常心后的行为及思想。
迷雾有些主观了。一首能抵达心灵的文字固然是好,但若是要纯粹的把它的文学价值剖析出来,就需要客观的分析,并不是说,我们只注重客观的原因而放弃主观的思想。在一定的环境下和追求下必须要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即使分析错了,那至少敢于做、敢于说。
直言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毕竟我写诗歌才俩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