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21|回复: 8

四重奏 爱的絮语(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重奏 爱的絮语
——评诗人野桥组诗《七双千纸鹤的翅膀》

(四)


       再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给十六群下》,从本诗的副标题看“给十六群下”,仿佛既理性也大了些,显得有失具象。
       然而,既然诗人敢于大胆地借用前苏联这部电影的老标题,再惯以诗的主标题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么其用意总会有诗人自己的道理。而“这里”,我们也姑且把它视为,就在“十六群下”的网站内吧,诗人开始了“二人世界”的对白。
       因此,在十六群下,果真如诗人所言的“静”吗?不。如果说静,只是拍取了“二人世界”在某一时刻、某一场景中的静态之美,反映了静态中蕴藏着诗人对爱的哲思。还记得作者曾在《我已经习惯了和你拉锯》的诗中说道:“你不动,我有意不动/就让亮亮的带齿的思念/枯守着我们的宁静”。这种“宁静”,有时候只在静态中,但却涌动着诗人内心世界与爱的阵阵“暗香”。
       由始,我们可以说,《这》诗要做的,仍然是诗人理念里对爱的絮语的延伸。
       当今社会,我想不仅在这里、在十六群下、在网络,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一条黑色金属线,向你所“爱”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许就是网络世界给人妩媚与神奇的魅力所在此!反观网络,其表面都是无声无息、静止的。也如俗话讲,一条照明线,表面看它是“冷”的,然而触摸即“烫”。
       诗人在《这》中的描述既是如此。“如果你写诗/就把诗句赶进一个少女徐徐绽放的蓝色天空/你偶尔会捧起她抛过来的一只红色苹果/露出自己雪白的内心”这里,“抛”和“露”,仿佛都是在静态中完成,但确实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场景瞬间“抓拍”的能力。接着,诗人又开始一种静态描写,“你并不想笑,却一直在聆听/你不喜欢落叶的萧瑟/却爱风的任性和掏心/你拒绝狂潮的恣肆/却让一泓秋水透入了骨髓”。此节既有小说一样的心理描写,又有电影一般蒙太奇的效果,读来真是叫人畅快、达意。
       紧接着,诗人再把这种畅快、达意的心境,推至到了个体感受的更高境界。诗人向世人展现的具象美吗?美。你们看“别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有一种捉摸不定的笑”。这个“捉摸不定”用在这里,很是让人玩味。美与丑、爱与被爱,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作者仅用了一个成语四个字,便凝炼了世人对美与丑、爱与被爱的个中滋味,不能不说诗人有着高度浓缩的睿智;而落脚点选定在“笑”,更是写出了世人对美与丑、爱与被爱的百态丛生,从而折射出诗人对于自己所爱,始终不渝地怀抱着一颗碧玉心清。
       整个这四首诗像一段音乐四重奏,弹奏出诗人爱的絮语。新颖、高雅,气势神定。因时间关系,匆忙收笔,就此打住。


                                                                                             2006年7月1日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给十六群下

在这里   用来说悄悄话的时间很多
如果你写诗
就把诗句赶进一个少女徐徐绽放的蓝色天空
你偶尔会捧起她抛过来的一只红色苹果
露出自己雪白的内心

你并不想笑   却一直在聆听
你不喜欢落叶的萧瑟
却爱风的任性和掏心
你拒绝狂潮的恣肆
却让一泓秋水透入了骨髓

别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
会有一种捉摸不定的笑
你却一直把这个名字和一个人的夏天对折在心里
你会想到湖水和倒挂在湖底的白云
你爱湖水里的一汪深情
和她并不急于暴露的谜底

你说来这里静悄悄   静得像江南小镇上
的一缕轻雾  你说你裸着足踩在青石板上
阳光都怕弄伤你的心灵
她笑了   是一种把窗户缓缓推开的水湄之笑

你来这里的梦想越来越多
有时潜水而来   有时裸露着一个男人坚硬的骨头
和清白的灵魂而来
你把一群诗歌的鱼放进她的清晨
你和她藏在荷叶下
听疏密细致的雨
轻轻地打动来生

你们说为什么是来生呢
为什么不把鱼放进真实的有梦的远方
你想起前苏联的一个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你猜想她就是那些美丽女兵中的一人
会唱卡秋莎   会跳哈萨克舞   枪口正对着你不偏不倚的头颅
发表于 2006-7-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评..细腻到位..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丁的评论真是细致到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得细致,到位,又让野桥学到了一些为诗为人的道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谢过楼上各位:写诗的加油,不写诗的加紧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7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